《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没看过原著小说,只谈电视剧,以下可能涉及剧透)

《庆余年》作为最近一段时间的大热剧,自开播以来成为有口皆碑的一匹黑马。

不仅每一天在热搜上有各种话题,而且一经播出拿下8分的成绩。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作为没看过小说,只看剧的观众而言,在开播前还是很期待这部剧的。

一方面它运用了近年影视剧里常用的“老演员+青年演员”的保底配置,另一方面更打出了正剧历史剧的口号,所以更加期待它的播出。

在第一季第一集开场,听说为了规避政策,让原本小说中穿越的题材设定,改为主人公写的一部小说,把穿越剧主角的故事带入小说中,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有趣的人物+阴谋论的权谋=历史剧?

1.前面包含的特点太多,导致定位模糊

第一集除了改变背景带入问题的新颖外,小范闲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小演员十分有灵气,毒舌吐槽,毫不吃亏,又疼爱妹妹,在第一集中展现的十分到位,能够很快让人喜欢。

剧本设置上更加入了幽默的喜剧因素,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沙雕神剧”,也没看出正剧在哪。

2.主配角性格各异,却也讨喜

慢慢的,主角范闲长大后,一系列人物也出场,范闲的身世是私生子,身边有一个木头似的保镖,一个善于用毒的师父,言谈间经常提及的父亲和姨娘不喜欢他,所以把他丢在老家不闻不问。

这让人以为它是一部宅斗剧。

范闲离开澹州前往京都,庆帝出场高深莫测,忽然出来拦截轿子的女子等一系列剧情,又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宫斗剧。

前几集让人看得云山雾绕,似乎每一个剧集的类型元素在这部剧里都能看到。

但是尽管如此,每一个人物出场都能让人看到鲜明的人物特点,把它做为一部沙雕剧还是能下饭的。

比如,不学无术却精于算账爱钱的范家二少爷范思辙;温柔聪慧的范若若;一心为儿子打算,见不惯范闲却能在外人面前维护自家人的姨娘,和那个不苟言笑的户部侍郎范建。

范府一家人都性格各异,却能和睦共处,而且处处多了欢乐氛围。

庆帝这边,有看似鲁莽冲动的太子,自由散漫的二皇子,不动声色的长公主李云睿。

配角里面有愤世嫉俗却十分善良的滕梓荆;善于追踪视财如命的王启年;花魁细作司理理。

似乎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完整的人物性格和让人憎恶的地方。

直到滕梓荆死亡,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滕子荆的离世让主角范闲成长了一步,也让观众为之感动。

甚至于出场很少的鉴查院范闲的师兄们都十分讨喜。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3.以环环相扣的多线剧情加强所谓的正剧风格

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他的使命和任务,随着剧情的展开,这种多线展开,主线清晰的模式下,无法改变让主角一路成长开挂的事实。

由腾梓荆澹州刺杀,引出范闲的姨娘,让范闲解决了回到京都的家庭问题;由接手内库大权揭开皇家各种争斗势力序幕,让范闲成为核心人物;由腾梓荆的死亡,完全让范闲身处其中……

到了陈萍萍的正式出场,迎来本剧第二个高潮,引出更深的悬念和更多人物,也将整部剧前半部分的沙雕风格减轻,使得权谋气息更加浓重。

主角范闲一路成长,多方拉拢,遇到危机,彻查凶手,醉酒斗诗,出使齐国……

桩桩件件围绕范闲,让他成长,也让他开挂,其他的人虽性格各异,不至于沦为陪衬,但不会有一条完整的人物线。

所以,在整体剧本故事设置上,还是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故事走向和定位。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老中青演员配置+模糊的服道化=没有背景?

作为一部架空科幻的小说改编,以历史的厚重感来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剧中也没有过多强求,只是如陈道明,吴刚,高曙光,李小冉等明星的加入,让它多了一丝正剧的味道。

剧中值得琢磨的演技细节来源于庆帝和长公主李云睿之间的数次交锋;庆帝和范建,陈萍萍之间的心照不宣;庆帝对梅执礼的处罚。

老戏骨们将一个个权谋争斗,细枝末节通过台词和演技一一呈现出来,只有在看他们对戏时,才恍然觉得这似乎是一部正剧。

网上很多人夸赞这部剧的服化道,单纯从制作调色上,这部剧在近年看来是很不错的,但是放在剧中却有些不知所云。

一个天天敞着衣服的皇帝,慵懒的玩弄着人心;穿着拖鞋随处能坐下的二皇子;各个人物阶级之间没有一套完整的礼仪。

演员的造型和妆发,显得特别粗粝,个别造型甚至有一种浓浓的影楼风。

这一切都让人无法带入历史正剧的范畴内。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还算流畅的剧情+还算有血有肉的人物=比较合格的古装剧

虽然《庆余年》整体定位不清晰,背景交代比较失败,它算是一部合格的古装剧。

是的,只能把它定位为一部古装剧,尽管原著或者后续剧情可能会改变这个类型。

多线发展,主线清楚,让男主一路开挂,各种阴谋配合,最终只是高层的一种争斗。

从范闲出生开始,就是一盘棋,这盘起棋牵涉了后面每一条线索,每一个人物。

在剧情逐渐展开后,把它们一个个嵌满,基本做到逻辑自洽,却避免了“俄罗斯套娃”式的权谋套路。

澹州刺杀开始,出使齐国为止,既是主角范闲的开挂之路,也是庆帝为一统天下的铺垫之路。

环环相扣,多次反转,但每次反转都能顺利的接洽剧情和人物,可见对剧本的用心。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演员演技虽好,但有些不太贴切

这部剧青年演员+老戏骨的配置是如今太多影视剧的搭配,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演员本身气质和人物的贴合度。

范闲的饰演者张若昀,之前说过很多次,他是年轻一辈中演技可圈可点的,但是作为年轻的主角范闲,却并不贴切。

范闲的年龄设定二十几岁,本该是年少华美的少年,而张若昀的少年感稍显不足,面对严肃正经的时候表现很不错,与老戏骨对戏也接得住。

但是当范闲露出少年感的一面时,却让人无法信服。

陈道明饰演的庆帝,让人能带入庆帝,也能带入康熙,八贤王和陈道明。

各个时期都可以和这个庆帝无缝衔接,据说原著中庆帝这个角色作者本来就是按照陈道明老师的形象写的。

吴刚老师的陈萍萍和达康书记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曙光饰演的范建;于荣光老师的肖恩都有以前形象的影子,这或许是老戏骨以往形象太过鲜明的“负担”。

李小冉在长公主李云睿后期略显疯癫时才显现出足够的爆发力。

剧中隐藏许多细节反映了编剧的用心

在27集中,范闲醉酒斗诗百篇,被许多人夸赞编剧在台词设计上的巧妙,似乎将泱泱华夏的灿烂文明借助范闲表达出来。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篇“初高中生必背古诗集”,真正让人觉得有趣和用心的细节却藏在细微处。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比如,二皇子的手下谢必安是民间传说“黑白无常”中的白无常谢必安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北齐暗探司理理,其实名字来源名妓李师师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靖王李治本就是唐高宗李治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神箭手燕小乙是以燕青为原型,燕青也是神箭手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太子李承乾就是李世民长子李承乾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宰相林若甫是唐玄宗后期宰相李林甫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这些人物历史上都有原型,更有趣的在于腾梓荆这个名字来源于《岳阳楼记》里的藤子京,他是范仲淹的好友,剧中腾梓荆的好友是范闲。

剧中,郭保坤在范闲出使齐国时雇佣一群农民刺杀他,这群农民本来是军营中退下来的老兵,郭保坤一开始不信,因为他们在行动之前还念叨着地里的收成,要出城卖菜。

可到了战场上又悍勇无比。

所以说,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退伍老兵,或者是腾梓荆这样的暗探杀手,王启年这样圆滑世故的老油条,他们所愿不过是安居乐业,家人健康。

“我这一辈子,只为妻女而活”

腾梓荆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却也是令人可怜的角色,他的一生只是一场权谋的开端,但这却令他付出了一切,至死不知道真相。

有人是执棋的手,有人注定是一颗棋子,叶轻眉和范闲所求的人人平等,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也许这是原著作者想表现的一个穿越者的信念,权谋下的人人平等,异常艰辛,叶轻眉或许没有实现,希望同为穿越者的范闲不要不了了之。

《庆余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古装剧


总体来说《庆余年》虽然定位不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古装剧,有剧情,有人物,有性格,有血有肉。

近年来天花板越来越低,大家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期望好演员能够带来好剧。

只是电视剧之外的市场,期望少点利益纠纷,多一些拍摄作品的诚意与敬畏,不要让各种利益纠葛毁了许多好剧和还在用心的演职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