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小孩深夜大哭:多少父母教育孩子太用力!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昨天睡到12點,忽然就被隔壁的一陣子噪音吵醒了。隔音效果的確太差了,而那孩子的哭聲又太大。

一聽就是個小傢伙的小奶音。

小傢伙哭一陣停一陣,中間夾雜著媽媽絕望的吼聲:

不行,不能碰這個!臭孩子,打屁屁!

明天再玩,現在睡覺了!安靜點,別吵了!

緊接著又是孩子的哭聲。

這不是頭一次聽到這對母子的二重奏。

每晚哄睡,顯然對於這位媽媽而言都是異常艱鉅的任務。

隔著一堵牆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用力,以及她的焦慮。

其實我在想,她家娃入睡一直這麼困難,很可能就是因為她太用力了。

隔壁小孩深夜大哭:多少父母教育孩子太用力!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什麼意思呢?說個我自己的血淚教訓吧。

我曾經也因為我閨女的哄睡頭疼。

哪怕增多戶外運動量,減少午睡,到了晚上她該鬧騰還是鬧騰。

專家說了,最好要有個睡前儀式,所以我又給閨女制定了一個,包括散步、洗澡、聽故事或者看繪本,然後大約晚上9點鐘的時候,關燈睡覺。

我真的非常希望閨女能夠在9點之前睡著,所以睡前儀式越進展到後面,我的不耐煩情緒就越重,忍不住就開始訓斥她,她就開始哭鬧。

最後等到她終於哭累了,睡著了,已經差不多11點了。然後我就又是自責,又是困惑。

後來,我終於意識到了問題。

哄睡儀式本沒錯,但是越是挨著9點,我的焦慮就越多。

為何焦慮?因為我太想確保閨女有足夠的睡眠,太想在她睡覺這件事上掌控局面。

而當我特別用力地在閨女睡覺這件事上一直跟她較勁,一定要她幾點睡,阻力就大了。

孩子太聰明瞭,很容易會逆反。當我越是希望閨女趕緊睡著,對她的干預越多,她越不容易睡。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強迫一個人睡著。

我開始調整策略。

首先,簡化睡前儀式,也減少我的刻意。

讀兩本她喜歡的繪本,然後洗漱。洗漱完了就是關燈。

關燈後,就放下所有期待孩子快速睡著的希望和干預工作。

如果她不想睡,就允許她不睡。

然後,我就打個哈欠,裝作很困的樣子,心如止水地躺在她身邊。

其間,能聽到她在我身邊翻滾,抑或自己給自己唱兒歌。

大約是太無聊了,半小時左右她就能睡著了。

隔壁小孩深夜大哭:多少父母教育孩子太用力!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是什麼讓她的入睡變容易呢?

因為我減少了用力地干預,把自己調整到一種很放鬆的、接納當下的狀態裡。這種接納的態度讓孩子更安心、更平靜,也就更有助於睡眠。

父母太用力以至於搞砸的,當然不只是睡覺這一件事。

有個朋友很為她兒子的吃飯問題頭疼。

她說,假如我不餵飯,他真的似乎一點兒都感覺不到餓。

於是,朋友每天就端著碗跟在兒子屁股後面,費盡心機哄他吃。

每次孩子吃個飯,做媽媽的又是講故事,又是扮小丑逗樂孩子,抑或用平板放著動畫,就是期待孩子能夠多吃兩口,但是效果始終差強人意。

隔壁小孩深夜大哭:多少父母教育孩子太用力!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我閨女1歲多的時候,她吃飯我也會講些小故事。

比如,我會說,現在這一口飯,它要進你嘴巴玩滑滑梯了。

還可能會把她喜歡的動畫人物放進裡頭,比如,現在佩奇來了,佩奇要到你的肚子游樂園玩了!

然後,現在喬治也來了……

這樣可以幫孩子把吃飯這件事變得不那麼無聊。但是,我從來不會利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引誘她吃飯,或者把自己折騰得那麼累。

很多孩子之所以吃飯越來越費勁,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在孩子吃飯這件事上使的力氣太多了,太大了,以至於有太多的控制在裡頭了。只有減少我們所做的,只控制我們能控制的,情況才會發生變化。

具體如何操作呢?

一個1歲多的小寶寶,你適當地追著餵飯還行。可是兩三歲的孩子,該給她立規矩了。

到了飯點,就把飯菜備好放在那裡,讓孩子自己吃。哪怕那個當下她吃的狀態不能讓你滿意,也請剋制自己干預的衝動。

當孩子不願意坐下去了你就要告訴他,離開餐桌就表示吃完了,想吃東西只能等到下一頓了。

其他的事,大人最好就不要做了。

撤出我們的控制慾望,和干預孩子吃飯過程的諸多動作,剩下來的交給孩子,把屬於孩子的事還給孩子,往往事情就會簡單很多。

當父母太用力,做得太多,毀掉的當然不止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習慣,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整個狀態。

記得一個媽媽困惑地說,她自以為是個很負責的母親,儘管工作很忙,但每天工作一結束就馬不停蹄趕回家,用心用力地去陪6歲的兒子讀書,做手工,督促他寫作業,抑或帶兒子去趕所報的那些個興趣班。

可諷刺的是,她兒子越來越不聽話,母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連學校老師都時不時地反應,她兒子注意力很差。

媽媽恨鐵不成鋼地說,忙點累點我都認,可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孩子還會變這樣呢?

聽這個媽媽的話,我會有一個印象:

就像奧特曼打怪獸,這個媽媽一直在努力地拽著孩子到處完成一個個任務。

隔壁小孩深夜大哭:多少父母教育孩子太用力!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她和兒子的生活都被塞得很滿,連個空隙都沒有。

這會導致什麼?

媽媽一直拼盡了力氣,忙碌又疲憊,於是媽媽為孩子所營造的世界也多半是充滿慌亂感的。

孩子很敏感,能夠直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波動,並受到影響。

一個整日焦慮著、躁動著的父母,很容易養出一個不安和躁動的孩子,表現出來就是情緒易激惹,以及行為上的不專注,特別是無法專注地學習。

唯有父母不再吃力地應對生活、應對孩子,緊繃的心變得柔軟、鬆弛,孩子才能夠感受到你內心的從容與安寧,他們自己也才能夠變得安心。在安心的氛圍下,孩子才能更加專注地探索。

尼采說:你若是發現自己不中用,或是開始憎惡他人,那便是你疲憊不堪的證據。這種時候就該立刻休息。

這話用在育兒中也很合適。

假如有一天,你發現你越忙你的生活越亂,你的孩子越出問題,那麼也許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減少用力。

所謂減少用力,就是整個人放鬆一點,給自己定的任務少一點,給孩子提的要求低一點。

不要試圖掌控孩子,更不要試圖去掌控孩子的整個生活,從而減少心理耗能。

1、事情通常沒有你當時以為的那麼要緊。

比如,孩子今天睡晚了,並不會立刻對他的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孩子今天少吃了幾口飯,也不會導致他營養不良;孩子被老師投訴,更不代表你的孩子以後就完蛋了。

計劃被打亂,一些事情被搞砸,本應該做好的事情卻沒做好,不完美,遺憾……等等,這些東西很容易引發我們的焦慮,導致我們用力過度。

其實,當你把事情放到更大的時間尺度去看,你會發現,當時讓你覺得了不得的事情,遠沒有那麼重要。

如果你在那個當下太過緊繃,反而造成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

隔壁小孩深夜大哭:多少父母教育孩子太用力!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2、抽出固定的時間,維護關係。

很多事情沒那麼重要,但是關係的維護很重要。

唯有建立了好的親子關係,我們說的話孩子才更願意聽,我們對孩子才會有更積極的影響力。

維護關係肯定是需要時間的。

確保你的家庭生活中,有那麼一個時段,不再匆忙或者慌張,而是緩慢的,甚至是慵懶的,沒有任何目的和規劃的,哪怕只是一家人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妻子躺在丈夫的懷裡,而孩子在夫妻的腳邊撒嬌。

或者夫妻雙方一起去跟孩子玩撓癢癢的遊戲。

就是這樣的舒展但有愛、有趣味的瞬間,會讓我們的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得以修復,重新恢復鏈接。

也只有恢復了好的、穩固的鏈接,我們的孩子安全感才有了紮實的土壤。

他們的內心深處,才有了一塊非常安寧溫暖又很有力量的地方。

當一個孩子能夠變得內心穩定、又有力量,他的很多行為問題其實就會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