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棣這個人?

闖非洲的熊貓哥


不要看其是否奪權,要看其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如何,大明在朱棣的治理下,欣欣向榮不好嗎?李世民不也是通過政變,當上皇帝的嗎?不也成了中國有名君主


楊興弘


朱棣這一生,有功,也有過。對於國家而言,他的功勞很大。“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太祖”明史是這樣記載的。


朱棣率領軍隊開疆拓土,實現了四方賓服、萬國來朝的美夢。曾記否,有兩個小國家的國君,來到明朝後,就不想走了。

死了之後,他們也不回國,而是希望能夠被埋在中國。 “( 明朝)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版圖,只比元朝的小一小點兒,可見朱棣的貢獻不小。

然而,朱棣的帝國大夢帶給朝廷和百姓的都是災難。“永樂帝的國內計劃和對外征戰的花費是巨大和浪費的; 它們給國家和黎民百姓造成了異常沉重的財政負擔。

朱棣千古一帝美夢的實現,是以對百姓的壓榨和對諫臣的懲罰為代價的。 從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帝國大夢也有貽害。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繼續維護大明帝國的統治,後繼者必須擁有朱棣的帝國大夢的內驅力和實現帝國大夢的才能。
可是,明朝後來的統治者缺乏朱棣的遠大抱負。後來的皇帝不能滿足國家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國家自然就要崩潰。從這個層次論述,明朝的敗亡,朱棣早就埋下了禍根。


ReaderX


1402年,坐在皇座上的朱棣觸摸著龍椅,一切顯得那麼不真實。

他想坐上皇位,但他不敢反,手握重兵的他是建文帝削藩的壓軸大戲。

走投無路,他反了。

經歷了諸多失敗 諸多僥倖。那又怎樣,他成功了。

建文那小子沒消息,朱棣很難真正放鬆警惕。方孝孺那人太死板,要不是他說出那話羞辱於我,我大概也不會滅他十族吧。

他還是有些後悔。他忘不了鐵鉉甚至不願看他一眼。

他做錯了什麼?!為了活命。

支持建文帝的大臣全部被殺,子女沒入教坊司為妓。

這麼重的懲罰為什麼他們不害怕?!建文帝有什麼好?

他親自帶兵掃除北方來自瓦剌與韃靼的威脅,他開疆拓土,他讓鄭和下西洋,在找尋建文的同時,宣揚我大明的強大。

他勤奮的工作,大臣請求皇帝泰山封禪,他拒絕了,海內並不太平。

他修纂《永樂大典》,為後世留下屬於古代的輝煌。

永樂年間,百姓安樂,天下太平。儲君已定,朝廷安穩。

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保證大明北部邊疆。

一切都向著美好發展

1424年,朱棣病逝於行軍途中。1360年出生於戰火,1424年去世于軍隊,這位馬上天子,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的評價夾雜在文章中,歡迎留言討論。謝謝


take影菌


我覺得朱棣算是一個好皇帝,但不是一個好人。

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朱棣都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人,這個人冷酷、殘忍、權慾薰心,但他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皇帝。 因為好人幹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鐵證。 為了皇位,為了性命,必須學會權謀詭計,必須六親不認,他要比最強橫的惡霸更強橫,比最無賴的流氓更無賴,他不能相信任何人,孤家寡人實在是對皇帝最好的稱呼。


朱棣精力充沛,以勞模朱元璋同志為榜樣,每天干到很晚,不停地處理政務。他愛護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在他的統治下,明朝變得越來越強大。 對外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個永樂盛世。

站在朱家的角度來看(特別是朱允文一脈),朱棣是邪惡的、極度殘暴的,他毀了家族的平靜,趕走自己的侄子,囚禁侄子的兒子,脅迫自己的兄弟造反事後卻不善待他(寧王朱權);但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他的功勞還是遠遠大於錯誤的,除去幾年“靖難之役”帶來的戰火硝煙四起之外,在永樂年間,百姓更多的還是感受到了幸福,富足,平安喜樂。


作為一個人,朱棣談不上善良友好,但是作為一個皇帝,他稱得上賢明聖君。


筆筒Susie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燕王作為朱元璋最優秀戰鬥力最強的兒子是非常有機會坐穩江山的,他年少就一身軍功是其他人不能相提並論的,朱元璋也曾考慮過他,但是立嫡立長才是國之根本,這也是朱元璋自己當年定下的規矩,而朱棣兩者都不著邊,燕王雖然不開心,但是輔佐他的皇兄朱標他還是心甘情願的,誰知朱標身體不行,居然先太祖而去,而朱元璋卻把儲位直接留給了他的嫡長孫,這如何讓朱棣能服氣?再說這個侄子剛登基就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燕王由此終於有藉口發動戰爭以“清君側”為目的發起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終於成功登上高位。成為了一位永樂大帝

  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做大事業,又要保護老百姓的利益,這是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不能夠不指出他的缺點。他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個給大家帶來沉重負擔的君主。在明朝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明成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生活。






開心影視集結號


成祖朱棣,老朱第四個兒子。生於老朱提頭打天下的亂世,崩於遠征蒙古的途中,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皇帝。前半生不受自己老子朱元璋重視,在朱允炆即位後雷厲風行的削藩行動以及姚廣孝不斷的慫恿下,無奈造反,美其名曰"勤王靖難"。靖難之役中展現了自己的戰爭天賦以及無賴本性。

篡位成功後,誅殺方孝孺十族,抹去自己生母存在過的痕跡,可以說朱棣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殘忍而狡詐。

但在永樂朝,你會發現大明兵強馬壯,國力強盛這些都要歸功於成祖的手腕。他是一個鐵血皇帝,一個人能夠壓住所有大臣,排除異議,施行自己的政策。永樂朝,重用謝晉編纂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永樂大典》,一部涉及各個方面的百科大全書。為了鞏固帝國的北方邊界,疏浚大運河,於永樂十九年做好所有準備,遷都北京。

在政治上,成祖設立內閣制度,影響了後來幾百年的中國歷史。永樂年間鄭和五下西洋,引得萬國來朝(不管是不是為了炫耀,鄭和都是帶著和平的使命出海,沿途百姓歡呼。這就比一百年後的葡萄牙人偉大很多)。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利用政治手段及拳頭分化瓦剌和韃靼,穩固了明朝北方邊界,徹底穩固了大明的統治,為後世仁宣之治鋪平了道路(雖然他怎麼樣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後自己的後代朱祁鎮會聽信大太監王振,於土木堡大敗,開啟了明朝的下坡路)。

總的來說,成祖朱棣上馬衝鋒,下馬治國的雄才大略,像極了太祖朱元璋。父子兩人都可稱為明君。但在我看來,朱棣也做到了他老子朱元璋沒做到的事情,平安南,著《永樂大典》,遷都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等等,無一不彰顯一個盛世大國的君主風采。可為千古一帝!

有句話,作為明吹的我很喜歡。天子守國門!這就是明成祖——朱棣!


槳太重了


先說說《明史·成祖本紀》裡是怎樣評價朱棣的:“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看完上述正史裡記載,我覺得對朱棣的評價還是不偏不倚的。下面我來總結一下他的功過。

從功績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邊境得到幾十年的安寧;遠征安南(就是當今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東南亞的領導地位;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雖然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是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組織編撰《永樂大典》,使得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將各類學科總集的典籍,為後人留下了知識的瑰寶。

從過失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在封建傳統思想來說就是謀朝篡位,不是名正言順的;即位初期為了穩固自己的權位,殺戮太重,特別是對建文時期的舊臣,更是趕盡殺絕;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多次征伐,使得在永樂朝經濟恢復緩慢,人民負擔過重。

總的來看,我認為朱棣還是功大於過的,應該算是歷史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吧。


滄海一聲笑


朱棣得位不正且好大喜功,生性多疑,篡位後“瓜蔓抄”,“殺十族”,手上沾滿了鮮血,背上屢屢血債。



但朱棣驅逐蒙元,幾度遠征,威震漠北,建造紫禁城,下令組織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遠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朱棣,文治武功,五徵漠北,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一代明君。

關於這個問題,我相信這些東西朋友們都看多了,多多少少都知道點,看多了可能就會煩。


朱棣的文治武功已經有人寫過了,我之前也寫過,這回,我打算換個時間段,來評價一下當皇帝之前的朱棣,希望能引起讀者朋友的興趣。

朱棣是一個無奈的人。

為什麼說他無奈?

且聽我慢慢道來。

元至正二十年,朱棣生於應天府,按說生了兒子,朱元璋應該很高興,最起碼也要過來看看。可是這個時候前線傳來陳友諒攻打的報告,朱元璋顧不得看一眼這個出生的兒子,就去前線了。

轉眼到了至正二七十年,到了快過年的時候,朱元璋馬上就要當皇帝了,才想起來自己的兒子們還沒有取名,這個時候朱棣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這一年,他七歲。

後來他被人告知,自己的大哥,朱元璋的長子,成了太子,他以後就是大明王朝的接班人。而自己以後,只能成為一個藩王,將來見到自己大哥的面,要磕頭,跪拜,稱臣。

差了五歲,就差了一個臺階,這個臺階,自己這一輩子都有可能跨不上去。

同樣都是朱元璋的兒子,誰比誰差啊?憑什麼他能當皇帝,我就不能?

唉,誰讓人家參加工作早呢,雖說不大服氣,但是自己好歹是個藩王,有地盤,有的吃有的喝有的玩,還能跑出去打打打蒙古人出出氣,差不多可以接受。

後來,朱標去世了。機會來了,父親璋總該把目光往我身上挪一下吧,要論文韜武略,我現在是所有的皇子中,最厲害的那一個。

朱元璋再一次讓朱棣失望了,他讓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當了他的接班人。


朱棣那個氣啊,一個乳臭未乾的臭小子,竟然爬到了自己的頭上,將來自己到了他的面前,要磕頭,跪拜,稱臣。

那可是他侄子。

但是朱棣這個時候還沒有起造反的念頭,他是藩王,有妻子有兒子,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賤命一條。造反成功了還好,造反不成現在的榮華富貴通通都沒了,還會連累自己的親人。

朱棣氣歸氣,這買賣風險太大,他可不傻。

這個時候,朱允炆卻擔心起他的叔叔們了,他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穩,他怕自己那些個手握重兵的叔叔們萬一哪天發起狠來造一把反,把自己的從皇位上揪下來。

其中最讓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四叔,實力最強的藩王朱棣。

於是朱允炆派謝貴、張信前往北平,掌管北平的軍隊,負責秘密監視朱棣。

然後朱允炆開始著手削藩,正好周王犯了罪,被他廢成了庶人。

接著是湘王、齊王、朱桂……

朱棣不傻,很快就會輪到他的頭上,為了自保,為了不任人宰割,他開始積蓄力量。

當時朱棣手下的一個百戶給朱允炆洩密說朱棣在偷偷練兵,朱允炆派出使臣,下詔逮捕朱棣的下屬,又命令謝貴、張信帶兵包圍了燕王府。

此時張信已經向朱棣投誠,他趕緊跑過去給朱棣報信,朱棣這才有了準備時間。

朱棣給謝貴說,自己已經把手下的官屬逮捕了,讓他進來拿人。

謝貴等人進了燕王府,朱棣設宴款待他,這個時候上來了一盤西瓜,朱棣讓他們嚐嚐。

朱棣拿起了一塊開始吃,吃到一半,突然站起來,大聲喊到:“老百姓家尚且知道宗族兄弟之間互相友愛,我身為皇帝的叔叔,卻早晚擔心自己的性命不保。連小小的縣官都能這樣對待我,天下還有什麼不能做的事情?!”


說完把西瓜摔在地上,埋伏在一旁的士兵立馬起身,把謝貴等人抓了起來,全部砍頭。

無奈啊,不造反,被廢成庶人,一輩子囚禁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比死都難受。

朱棣不得不反了。


北枳讀書


我們都知道明朝永樂帝朱棣的皇位,是因為發動政變趕走自己的侄子才得來的。朱棣這個人歷史上看他的說法,各式各樣。不過我們看歷史,要客觀來看,朱棣其實是一位雙面的皇帝,有暴行也有善行。

先來說說他的暴行,大家對朱棣的評價還是壞多於好。首先,朱棣發動兵變,篡權奪位,這是他的罪狀。對他的侄子和兄弟手足都能狠下殺手,可見朱棣的冷血程度。而最值得說的,就是朱棣奪位之後,對那些不支持他的人才去的暴虐手段。

鐵鉉我們知道都知道吧!當初他狠狠地挫敗了朱棣。可是造反成功後,鐵鉉落入了朱棣手中,他將鐵鉉割耳鼻後煮了起來,煮完並鐵怰本人口中,問他“可甘否?”鐵鉉說“忠臣之肉,有何不甘?”最終凌遲,誅九族。

一代忠臣方孝孺,被他誅十族,因為九族不夠,還要把他的學生朋友都殺掉。還有黃子澄,齊泰,陳迪都被凌遲,他們的妻子女兒被送去當妓女。在看朱棣對待生母,他稱帝之後自己也心虛,因為他是庶出,為了讓別人相信他有資格當皇帝,篡改歷史,把自己說成是馬皇后兒子。

而朱棣的親生母親,有關於她的一切記載都被消除,以至於現在找不到一部史料能記載他母親姓甚名誰。但是這位暴君也有一定功績的,上位之後,秉承朱元璋的傳統肅貪,治理各地災難,發行了不少的惠民政策,他在位期間,明朝前所未有的強大。除此之外,對幫助過他的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封賞。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朱棣的殘暴,並不是對所有人,而是不服從他的人,也算是一代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