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吃鹽的人是誰?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

虎貓0221


古代當時的鹽都是鹽巴,一塊塊的吃的,要現鑿比較麻煩 也比較苦澀,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

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③a〕的矇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嚐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嚐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嚐,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

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嚐海水、鹹湖水、鹽巖、鹽土等,嚐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巖、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

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①b〕。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係:“水曰潤下,潤下作鹹”〔②b〕。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③b〕現在我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廙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只寵你一人Y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吃鹽的人到底是誰,無據可考,因為人類進化史比人類文化史早幾千甚至數萬年。鹽是什麼?什麼是鹽?鹽在人類生存生產發展過程中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人類離開了鹽行不行?

鹽是地殼中普遍存在的物質,易溶於水,常被雨水帶進河川、大海。據統計,每年從陸地流入海洋的鹽大約有1.1億噸,而全球海洋所含鹽分約4500億噸以上。 

依照自然形態、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無機鹽是生物的必需物質,所以動物都有吃鹽的行為,那麼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呢?應該是從人類誕生那天就開始吃鹽了!鹽是唯系人類生存的必需品,認識到鹽的不可或缺性後,人類開始有意識的主動尋找、開採、提煉批量製鹽,根據出土文物記載,仰韶文化時期古人就有蒸煮海鹽的歷史。 內陸動物又是如何獲取鹽分攝入的呢?主要來源是地底鹽礦析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鹽礦,鹽分會在水中或者地表滲出,動物們能夠憑藉本能尋找到這類地方,通過飲水或者直接舔舐地表岩石得到自己需要的鹽分。

人類採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人們便發明了較複雜的製鹽方法。諸如井火煮鹽,海滷煎鹽、曬鹽,鑽井汲滷、岩鹽旱採,蒸發製鹽等等。

華夏文明的製鹽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幾乎與華夏文明同步!西方文明亦如是!






塞北閒人大羊


大傢伙,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關於誰是歷史上第一個吃鹽的人,我想這個其實已經無法考究了。畢竟鹽巴產生的歷史遠遠大於文字產生的歷史,在那樣的情況之下,哪怕古人有心想記錄一點什麼留給後人也是不可能的了!但是關於鹽巴的產生,史書《世本》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夙沙氏煮海為鹽

傳說在遠古時期,某個靠海的半島居住著一個原始部落,部落首領名叫夙沙,是個聰明能幹的人。有一天夙沙和往常一樣,用陶罐打了半罐海水,放在火上燒想煮魚吃。煮了一半發現木材不夠了,於是夙沙就去撿一些幹木材。等他回來的時候,陶罐裡的海水已經燒乾,只在罐底留下一層白色的細末。夙沙好奇地用手指蘸起白色粉末,放進嘴裡嚐了嚐,又鹹又鮮好吃極了。那白色粉末,便是從海水中煮出來的鹽。

 

到了宋代,在河東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也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而商周之際運輸滷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因此現在考古也一直把距今大概5000年的夙沙氏部落,當成了鹽的發現者,認定他們首創了煮海為鹽。

結束語:現在鹽巴可以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質之一了,可以說人人必須食用。一個人如果長期缺鹽,就會感到疲乏無力,頭暈眼花,噁心嘔吐,不思飲食,甚至出現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疼痛等“熱痙攣”的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彈指千年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從四足爬行滿滿成為了如今的這個模樣,經歷了數百萬年。那麼是誰第一個開始用食鹽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人類食用食鹽的歷史應該與使用火的歷史差不多接近,人類的食物從純粹的植物過度到植物動物雜食,這裡面必然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沒有火的出現,那麼食用動物的屍體就成為了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


因此,伴隨著火的廣泛使用,食鹽也進入了人類的生活範圍之內,而食鹽的誕生地域,一般是在河流渡口的中心,甚至是靠近大海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為什麼最為富裕,因為齊國處於太平洋的西岸,最早接觸到鹽類!

而在《說文》中有這樣的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期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花間雨屋說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沂源洞人為了追求新的生活品質擺脫穴居生活開始順流而下,傍水而居,開始了他們的漁獵生涯。隨著他們舔食粒海鹽,他們的身體發育也隨之改變,渾身毛髮脫落,智齒代替了獠牙,拜託了茹毛飲血的矇昧,開始走向人類的文明。他們逐漸形成部落,稱之為夙沙部落。

夙沙部落裡有個人叫夙沙氏,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樣用鬲從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邊生起篝火,以一邊將鬲置於火上加熱,一邊清理魚內臟。這時突然有一頭野豬從他面前飛奔而過,夙沙氏見狀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豬並回到準備煮魚的鬲邊,這時候鬲裡的海水已經熬幹,鬲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了點白的細末放到嘴裡一嘗,頓感味道是從來沒有過的鹹與爽口,他隨之把野豬肉烤熟了一些也沾點白白的細末再吃,他感到味道鹹而鮮美,真是好極了,從此煮海為鹽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