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說起干將路,最早是由宋前古坊——干將坊改名而來,其得名與一段廣為熟知的神話故事有關。相傳,春秋時干將和莫邪在此鑄過劍,後人遂立牌坊作為紀念。干將是春秋末期吳國的鑄劍匠師,而莫邪是他的妻子。

在《吳地記》中有記載,“闔閭使干將於此鑄劍,採五山之精,合五金之英,使童女三百人祭爐神……”吳地頓時升騰起濃濃的鑄劍烈焰,於是城東的那座城門被稱作“匠門”,後人再改成今日的“相門”。

干將逝世後,葬在婁葑之間的相門塘,而兩人鑄劍的西側處則取名為干將坊。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濂溪坊與臨頓路的交界口。陳健行 攝


干將坊,早前只是一條窄巷,位於樂橋東邊,乘魚橋西。經過1982年的道路拓寬,與松鶴板場、濂溪坊、新學前、獅子口合併為干將路。

昔日的干將路有哪些“景”引人懷想呢?在干將東路松鶴板場段,有禮部右侍郎孫嶽頒故居。據說這是康熙帝特賜予他的一個居所,文人雅士常在此聚會,宅中廳堂的屏風板上有松鶴圖案,尤為矚目。

濂溪坊段,原名佈德坊,是為紀念宋代著名學者周敦頤,世人稱他為濂溪先生。新學前段,是長洲縣學所在地。解放後,縣學改建為市第十一中學,原先在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因而從這裡到相門段叫做獅子口。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70年代干將坊 1982拓建時毀


此外,從濂溪坊至苑橋段原有雷東城宅第,而雷氏富甲三吳。又有記載稱,蘇州豆腐是由宋代住在干將坊的王福十創始。

而干將西路呢,自西向東,由原來的鐵瓶巷、鎮撫司前、通和坊等連接而成。鎮撫司前,這是明代蘇州衛鎮撫司衙門的所在地。另外,明代古坊之一的通和坊,過去叫“四天燈巷”。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1993年位於干將河邊的人家。陳健行 攝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鳳凰街和濂溪坊轉角處。陳健行 攝


事實上,干將路上還有多處名宅和祠廟,128、130號的王宅,屬明代建築,1992年作煤球店使用,因而木結構受損嚴重,大廳全被移建。144號的張宅,清道光年間建,佔地近1400平方米,後被用作民居。

而216和218號有陳宅,院內分佈著湖石、花壇、樹木,各廳裝修格外精細,1992年在干將路擴建中留存下來。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位於干將坊中段(松鶴板場),我國著名左筆書法大家費新我先生的故居( 路左石庫門 )。陳健行 攝


再說讓王廟和言子廟

,大家一定不陌生,讓王廟,後來列入蘇州市控保建築。廟內所供神姓姬,即仲雍,到1999年移入城東中心小學。

而言子廟,也稱言子祠。言子,春秋吳人,是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後人尊稱他“南方夫子”。明萬曆十二年,申時行建了該祠。從清末起,設立了小學校,葉聖陶早年就在這邊教過書。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干將坊和宮巷轉角處的一家水果店。陳健行 攝


穿越到21世紀的現代蘇城,不得不感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騰飛,今天的人們很難將這條繁忙的城市主幹道與昔日的古巷聯繫在一起。

1992年10月28日,干將路改造工程開工,全長約7.5公里,規劃路幅40米。這個浩大的工程歷時近兩年才通車,沿路無數的支巷、古宅要麼消失要麼移建,舊時的風貌一去不復返。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1982年干將路干將坊道路拓寬后街景俯瞰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1994年移建的干將路清代升龍橋


對於在蘇州古城內這樣大刀闊斧的改建,人們有著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認為這破壞了古城的風貌,是蘇州現代城市規劃上的敗筆

;但有的人表示堅決支持,如果沒有這條溝通東西的主幹道,蘇州古城的交通永遠不可能適應新的時代

之後干將路經過了車道的擴充,設施的完善,一直到2007年底,隨著輕軌一號線的開工,干將路再度被“折騰”了一番,而且是路與人一塊被折磨了四年多。

干將路,蘇州古城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蘇州人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軌交生活模式,而干將路也成為蘇州古城的一條融合了古韻與繁華的綢帶。

“兩路一河平江貌,古韻今風乾將景”,縱觀干將路的舊貌與新顏,雖然給人的感覺有了明顯變化,卻藏著一份儒雅的情懷,動中有靜,現代感中透點古意,用包容的姿態迎接一切又一切。

本文選自《現代蘇州》2012年7月5日刊(有改動),作者陶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