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足球杂谈(一):早期足球运动员退役为何如此之早

在我开始写南派足球名将系列时,我就发现很多优秀的球员正值当打之年,就突然之间选择挂靴,而文章评论区经常也会出现这样的评论:为什么这个球员这么早就退役了。甚至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于中国足球奇葩甚至畸形的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个人觉得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就轻易下结论,分析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问题所处的时代。而上世纪的南派足球运动员退役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伤病

伤病是运动员职业生涯最大的天敌,不要说上世纪60-90年代,就是现在医学如此发达,因为一场严重伤病而导致职业生涯报废的运动员比比皆是。如赵达裕、郭亿军、欧阳耀星、吴崇文等等,都是因为遭遇严重伤病而不得不退役。可是在当时,医学远不如现在发达,出国医治更是难上加难,且不说资金问题,就是出国手续也很审批。1985年古广明前往德国,也是在广东省体委相关领导亲自出面为其游说,终于征得国家体委许可,最后得到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首肯,才最终完成审批手续。哪怕是现在,能动辄就把球员送到国外做手术的中超俱乐部也就那几支豪门而已。


南派足球杂谈(一):早期足球运动员退役为何如此之早

古广明

收入

最近关于中国足球被球迷提及最多的词,“降薪”恐怕首当其冲。如今随便一个中超球员,连主力都不算就年薪几百万。可是要知道在职业化未开始之前,老一辈的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就跟一般的企业工人差不多,但是他们照样坚持艰苦训练,日晒雨淋,而伤病该来也还是来。可就是这样,在专业体制化时代,还是很多家境并不好的孩子走上体校后盼望着进入专业队进编制,有了编制就有份稳定的收入,比在家种地强。

可进入专业队之后,问题又来了,运动生涯就那么几年,最多十来年,退役之后怎么办?不是每个人都能转型成为教练,或者进入体委足协走上仕途的,位置就那么几个而已。所以,很多球员在专业生涯中,一旦遇到好的机会,也会选择退役,有的进入国企或者体制内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张小文、吴崇文;有的开始下海做生意,如孔国贤,王惠良;而上世纪中国的两次移民潮,不少球员更是选择移居海外,比如杨宁、冼惠良等。

运动员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为了谋求更稳定或者更多的收入,给自己提前选择另一条路,没有什么好指责或者苛求的。设身处地的去想一下,换了你自己,你会怎么做,就行了!


南派足球杂谈(一):早期足球运动员退役为何如此之早

孔国贤

虚改年龄

改年龄,绝对是上世纪的中国足球一大恶习,改了年龄以大打小,来获得好成绩,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甚至太普遍了。这也导致了许多球员看起来在30不到就退役,可实际年龄往往已经不止30。但是,我们细想一下,这种恶习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是球员吗?当然不是,改年龄需要改出生证明,改户口本,改身份证一系列操作,这是一个普通家庭能完成的操作吗?

所以,虚改年龄这个锅必须由当时当地的体育部门的管理层来背,由这些球员的教练来背,没有他们的示意和帮助下,一个球员会主动要求改年龄吗?而在这种情况下,球员根本无力去反抗,反抗的结果是什么?放弃自己的的专业生涯?砸掉自己的饭碗?


不管如何,老一辈的运动员都是值得尊敬的,收入不高,但是只要上场比赛一定拼字当头。而眼下的中国职业球员,除了技战术水平落后,拼劲也同样缺乏,先不要说学习“女排精神”,还是把什么是“志行风格”好好学学再说!

南派足球杂谈(一):早期足球运动员退役为何如此之早

肆意调侃,

嬉笑怒骂,

都是希望中国足球能好,

哪怕他弯路崎岖,

哪怕他病入膏肓,

我是硬腿子,

欢迎大家一起来聊个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