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與明朝雙方的大決戰,30萬蒙古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張進娣


當時這30萬蒙古大軍全軍覆沒,必然是有的原因的。當時朱元璋下了鐵心,一定要剷除蒙古這個心中大患,所以就派遣了徐達等人前去討伐。

當時元朝一直都還是明朝的大難題,因為雖然明朝率領大軍開始慢慢佔領元朝的大都,但是那個時候元朝還是掌握著陝西、山西、青海、甘肅等一些地區的。這時候明朝大軍也是看準形勢一路進軍,在這個期間有些人也是看到了明朝之勢過於兇猛,也是開城主動選擇投降。慢慢的明朝把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地都慢慢佔領到了自己的手中。可是這個時候還要注意一點的就是,雖然說他們趕著元朝兵馬一直逃跑,元朝人馬甚至逃到了草原,但是元朝還是有幾十萬人馬的。更何況明朝當時出現了一個瑕疵,就是在佔領完甘肅之後,只留了一小部分人馬在甘肅進行駐守,其他的就撤離了甘肅地區。

那麼這一個瑕疵也是被元順帝給看破了,所以他馬上命令王保保要發起反擊,王保保率領著30多萬大軍,在南下的過程當中先後擊敗幾批明朝軍隊,照這個形式下去的話,王保保用不了多久則可以馬上佔領蘭州。明朝大軍也清楚的知道,如果說讓王保保佔領了蘭州的話,那麼中原地區將直接遭到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徐達就帶領著大軍一路奔襲,沒過多久雙方大軍在甘肅地區開始了長時間的對峙。

在這種情形之下徐達也非常的清楚,自己連夜奔襲過來,人跟馬都非常的累,所以他沒有發起進攻,而是開始了對於局勢的研究。之後他認為,對方這次反撲肯定也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如果貿然進軍的話,必定會兩敗俱傷,所以他想著儘可能的降低自己這邊的損傷,多用騷擾敵方營地的方式來讓對方分心。就這樣徐達派人連續幾天幾夜對王保保的大營進行騷擾,經過這麼幾天的騷擾過後,很明顯王保保的大軍已經失去了剛開始的那一股作戰氣勢。

看到這樣的情形,徐達感覺自己這邊的機會來了,所以他立刻對王保保發起了全面性的總攻擊。很快王保保的大軍瞬間就被明軍斬殺了10萬多人,其中有8萬多人都成了俘虜,在這種情形之下,王保保帶著殘軍火速逃亡到了草原地區。

對於最後的一點殘餘勢力,明朝也是想出了非常多的辦法。其中招降計策就讓元朝人心不齊,當時明朝發出了招降的命令,只要願意投降的人就不會對其進行殺害。在元朝是當官的,那麼你到我這邊來,我依然會給你加官進爵。你在那邊是當兵的,你自己願意投降的話,那麼會給你分發銀子跟土地。很多人已經看清楚了當時的形勢,紛紛嚮明朝投降,就這樣當元朝的人心已散的時候,他就徹底的覆滅了。



史憶小史官


1368年元順帝黯然退出中原之後,朱元璋為了永絕蒙古這個心腹大患,先後對逃遁到漠北的元順帝建立的北元發動了8次大規模的北伐,派遣徐達、常遇春、藍玉、傅友德、湯和、沐英等名將出徵,並數獲大捷,消滅了大量北元有生力量。但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組織的八次北伐戰爭還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年間的五次御駕親征北元,明朝與北元之間都從未發生過30萬人以上的大決戰,我們可以從洪武年間的八次北伐戰爭看出來,元朝在逃入漠北後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已經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攻,因此,30萬蒙古大軍對明朝的大決戰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元順帝自1368年北逃上都後始終沒有放棄重回中原,恢復元朝河山的夢想,因此長期屯軍邊境窺視明朝內地,伺機南下。1369年六月,元順帝遷都應昌府,和位於燕山的大都不過兩三天的行軍路程,對明朝北部形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朱元璋鑑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征消滅北元。由此揭開了洪武年間多達八次的對北元殘餘勢力的作戰。





第一次北伐,時間: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11月,主將:徵俘大將軍、左丞相徐達 副將: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都督馮勝、御史大夫鄧愈、中山侯湯和。

結果:此役最大的消息應該是元順帝病死,其子愛猶識理達臘在和林繼位為元昭宗。李文忠大敗應昌府的北元守軍,攻克這個一個月前還是首都的北元重鎮。同時,在回師途中李文忠李文忠還攻克了興州(今河北灤平),北元軍民3.69萬餘人投降;在紅羅山(今遼寧錦州境內),北元軍民又有6000餘人投降。十月初六日,北元已無成建制的抵抗,徐達、李文忠等奉命班師回朝,明軍第一次北征大獲全勝。

第二次北伐,時間: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主將:徐達、李文忠、馮勝

結果:明軍三路進發,但缺乏協調作戰,基本上都處於各自作戰,無戰略配合的狀態。主力由徐達帶領的中路軍進至嶺北時遭到北元的埋伏,戰死萬餘人。東路軍由李文忠帶領,進至土剌河、阿魯渾河(即今鄂爾渾河,位於蒙古烏蘭巴托西北)一帶,也因為輕敵冒進,遭到元將蠻子哈刺章的頑抗,元軍雖敗退,但明軍亦損失慘重。只有西路軍的馮勝得勝而歸,二次北伐以失敗結束。



第三次北伐,時間: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主將西平侯沐英

結果:沐英率軍急行七晝夜大敗北元越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領的上萬人部隊,並俘虜此二人,明軍凱旋而歸。

第四次北伐,時間: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主將:魏國公徐達 副將:信國公湯和,潁川侯傅友德。

結果:兵分兩路,東路軍由傅友德帶領,在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大敗元軍,軍至潢河(今西遼河),遭遇小股元軍,元軍不戰自退,明軍攜威追擊,北元平章別裡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軍同樣進展順利,八月底兩路明軍順利會師得勝而歸。

第五次北伐,時間: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主將: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

結果:此戰明軍出兵達20萬人,乃為消滅盤踞在遼東的北元太尉納哈出而來。納哈出擁眾數十萬,長期佔據松花江以北地區,對明朝的東北邊境造成巨大威脅。此次北伐朱元璋極為看重,親自擬定了作戰方略。明軍前期進展順利,殺平章果來,築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寬河(今河北寬城)、會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以扼元軍,迫於明朝大軍壓境,納哈出最終攜軍民24萬餘人投降。遼東從此成為明朝勢力範圍,後來成為奴兒干都司的一部分。



第六次北伐,時間: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將:永昌侯藍玉 副將:延安侯唐勝宗,定武侯郭英

結果: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軍已經深入北元,探知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即貝爾湖),明軍遂星夜追趕,於四月十二日抵達捕魚兒海南岸,在此大敗北元軍,天元帝及太子天保奴等僅幾十人逃遁。不久北元發生內亂,天元帝為部將也速迭爾所弒殺。明軍乘勢進兵,元軍自亂陣腳,俘虜天元帝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裡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軍士男女7.7萬餘人,俘獲馬4.7萬匹、駝4800餘頭、牛羊10.24萬餘頭、車3000餘輛,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北元統治的根基遭到動搖。四月,明軍勝利班師。

第七次北伐,時間: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主將:晉王朱堈,燕王朱棣 副將:潁國公傅友德、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

結果:主力人馬受燕王朱棣節制調遣,意在打擊前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人多次襲擾明朝邊境。此次北伐消滅、收降北元人馬數萬人,明軍後續繼續進擊,但元軍遁而無蹤,遂得勝南返。

第八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

結果:燕王朱棣受命殲滅襲擾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的元軍,此次北伐規模遠比前幾次來的小,朱棣大軍僅在徹徹兒山遭遇小股元軍,元軍大敗,索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虜。明軍騎兵追擊到兀良哈禿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再次大敗北元軍凱旋班師。



明朝為了永絕後患,對北元殘餘實力發動了共計13次的大規模北伐,除了發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的八次北伐,尚武出身的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御駕親征發動對殘元的北伐戰爭,最後一次北伐還病死在回師途中。明朝如此不遺餘力的對北元作戰,一為永絕後患,二為收歸漠北,將統治疆域最大化。


大國布衣


我發現漢民族有一點特別特別的神奇!

也鬧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好像是個規律性的東西。



舉個例子,當年的遼國,契丹人,打起仗來,戰鬥力那沒得說,北宋一點都惹不起人家。

澶淵之盟以後,雙方和解,不打仗了。遼國大概是出於向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學習。其實,後期的遼國是很漢化的,好多人寫的漢詩,水平相當高。



結果,遼軍這個戰鬥力是下降得非常厲害,幾乎就不堪一戰了,居然被人數很少的女真人給滅了。

女真人也沒逃過這個怪圈,紹興,隆興和議以後,兩邊也不打仗了。女真建了金國,很多制度啦,文化啦,都向漢民族靠攏,金國朝野上下都是以自己能搞點漢民族的文學,詩詞,背幾句典章為榮。



結果,和契丹人一樣,女真人也完犢子了。戰鬥力嗖嗖地降下來,讓蒙古人給滅了。

蒙古人也沒扛住。當年跟著成吉思汗掃蕩半個地球的民族啊,自從建立了大元,搞了漢民族的官制,學習了漢民族的先進文化,居然墮落到被一幫扛著糞叉子,舉著扁擔的農民們給幹翻了,攆到草原上去放羊了。



包括後來的滿族人也是這樣。兩代,基本上就沒什麼戰鬥力了。

我以前也研究過這個問題。難道是神奇的儒家文化?似乎也不像。因為,獨尊儒術的漢唐也是蠻能打的。

和宗教信仰有關係嗎?似乎也不是那麼回事。



反正就是這麼個規律。如果不是漢民族,接受了漢民族文化的薰陶,戰鬥力就會迅速下降。

我絕對沒有貶低儒家文化的意思,我對儒家文化相當地崇敬。儒家的老祖宗孔夫子其實也是很能打的,禮、樂、射、御、書、術,六藝中兩樣都與戰鬥有關,他能文弱?我估計他要在現場,放倒咱們三五個人一點問題沒有。



反正,就是這麼回事。硬要找個理由,就算水土不服吧。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元朝末年,硝煙四起,民不聊生。曾經強極一時的大元帝國,曾經在馬背上無敵的民族,經過時間的洗禮,最終還是垮掉了,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於元朝的覆滅,不少人有個誤區,認為元朝滅亡之後,明朝才建立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元朝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的標誌,是元大都被朱元璋攻破,不過元朝的政權並未徹底覆滅。因為元惠宗向北逃跑了,之後依然沿用“大元”的國號,歷史上把這個政權成為北元。


1368年元順帝黯然退出中原之後,朱元璋為了永絕蒙古這個心腹大患,先後對逃遁到漠北的元順帝建立的北元發動了8次大規模的北伐,先後派遣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名將出徵,並數獲大捷,消滅了大量北元有生力量。曾經的元朝疆域實在太大了,朱元璋在中原建立起明朝的政權,而元朝依然有四股勢力,分別是元惠宗佔領的漠南漠北,元將擴廓帖木兒駐守甘肅定西,此外還佔有東北地區與雲南地區。朱元璋對這些地方上的元朝殘餘勢力,很是憂愁,不過他不慌,因為他手下猛將如雲,而這些勢力中朱元璋最在意的並不是元惠宗,而是元將擴廓帖木兒。說到此人,很多人那是一頭霧水,似乎根本想不出此人究竟是誰,但是如果說他的中文名,很多人一定會恍然大悟,他的中文名叫王保保。他被朱元璋稱之為“當世奇男子”。

作為曾經統治全國的政權,即便已經敗退回蒙古草原,北元集團還有非常強的實力,而且一直打算反撲。在這樣的背景下,王保保和徐達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定西大決戰。在明朝軍隊佔領元大都的時候,元朝還控制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遼闊的地區。在經過太原之戰以後,明朝軍隊佔領了山西地區,隨後開始進軍陝西。陝西地區的軍閥李思齊發現自己不是明朝的對手,好漢不吃眼前虧,立刻開城投降。明朝軍隊進一步佔領了甘肅等地區,然後留下了部分軍隊之後,明朝主力就撤退了。當時,敗退回蒙古草原的北元集團一直計劃反擊,當時北元集團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集團,擁有好幾十萬軍隊。

明朝剛剛佔領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而且主力已經撤退。王保保準備奪回西北地區,同時吸引明朝軍隊主力增援,尋找機會來一次大決戰。就這樣,王保保率領30餘萬軍隊大舉南下。王保保確實強悍,先後擊敗了幾路明朝軍隊,最後包圍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蘭州。一旦蘭州失守,王保保就可以窺視關中地區。明朝方面的反應也很快,朱元璋派遣第一名將徐達迎戰。關於王保保軍隊的數字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徐達率領了多少軍隊,目前則爭議很大。

有一種說法認為,徐達只帶了10多萬軍隊,兵力只有王保保的一半。但是另一種說法認為,徐達帶了將近50萬軍隊。無論哪個說法正確,徐達開赴西北前線之後,沒有急於決戰,而且明顯採取了守勢。徐達一方面採取守勢,另一方面派遣小部隊日夜不停的襲擾王保保的軍隊。如果王保保派遣軍隊進攻,徐達的營寨又固若金湯。經過幾天的折騰以後,王保保的軍隊已經筋疲力盡,根本沒有大決戰的樣子。

而此時,也正好有元軍將領願意投降當做內應,徐達很快就批准發動夜襲。投降的元軍首先在大營點燃多處大火,並且打開營門,隨後明朝騎兵蜂擁衝進元軍各個軍營。元軍不知道什麼情況自相殘踏,一片混亂。王保保也只能帶領18名隨從騎馬逃走,隨後豁鼻馬等人帶領4萬元軍和4萬多匹戰馬向徐達投誠。一次精彩的夜襲,明軍光是用騎兵就完成了對元軍主力的一次大殲滅戰。


大老二爺


無論是徐達北上滅元,還是朱棣五次親征漠北,蒙古的軍隊都沒有達到30萬的規模。元朝的軍隊分為戍衛京師宿衛部隊和鎮守全國的鎮戍部隊,都很分散。元朝大都的禁衛軍絕對沒有突破10萬,所以徐達和常遇春滅蒙元時只用了25萬人。元順帝北逃以後,任命王保保,召集了10萬人的軍隊,對抗徐達。所以,自始至終元朝的軍隊都沒有30萬人,如果元朝當時有30萬,徐達估計會派更多的軍隊滅元朝。

元末農民戰爭勝利以後,朱元璋相繼滅掉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政權,佔據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朱元璋決定進行北伐,在經過戰略研究以後,任命徐達為滅元先鋒。徐達率領明軍所向披靡,可以說暢通無阻,一路打到元大都附近的通州。元順帝在得知明軍逼近大都,帶著後宮妃子和太子等人,從居庸關逃到了元上都開平。而元大都,在元順帝出逃不久,就宣告陷落。

元順帝逃亡上都以後,為了奪回大都,啟用了王保保。王保保上任以後,集結了10萬大軍,從關外向大都發起猛攻,並一舉擊潰了徐達的前鋒部隊。在這之前,徐達還未曾有過敗績。不過徐達也很冷靜,在隨後的作戰當中,徐達調整了戰術。徐達放棄大都,轉而進攻王保保的後方。王保保見後方空虛,立即放棄大都星夜兼程的回援。徐達和常遇春聯手,在一個深夜突襲了王保保的軍隊,對方大敗而逃。徐達繼續對王保保窮追猛打,一直打到甘肅蘭州。王保保假裝詳攻蘭州,把主力隱藏在定西。徐達知道是計,就將計就計,排除一支軍隊迷惑王保保,徐達親率主力進攻定西的軍隊,王保保被徐達出其不意,一舉殲滅。自此,元朝殘餘勢力已經無力翻盤,只能被動挨打的地步。

所以,徐達滅元用了20萬,而元順帝在逃跑上都,只有10萬的軍隊。到了朱棣稱帝以後,他對漠北的蒙古勢力進行了5次親征。雖然,5次沒有滅掉蒙古殘餘勢力,但是給予了蒙古沉重的打擊。朱棣在第5次親征漠北的途中病逝,明朝征討漠北之戰結束。直到土木堡之戰,蒙古才扳回了一局。不過後來於謙在北京保衛戰當中,又打退了蒙古瓦剌也先的軍隊,當時只有五六萬,最後退回關外。所以,元朝從滅亡到北京保衛戰蒙古都沒有超過10萬的軍隊,別說30萬了。


謀士說


 蒙古與明朝雙方的大決戰,30萬蒙古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這場大決戰應該說奪得是明元之間的沈兒峪之戰。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成立了大明王朝。而正在這個時候,明朝的大將軍徐達正率領著明軍精銳正在北伐。而且成功的攻下了大元的都城元大都。不過雖然攻下了元大都,元朝的主力軍隊卻都向北撤退了,所以徐達並沒有成功的消滅元朝的主力部隊。所以這些部隊在回到草原之後,休養生息,準備反攻。而徐達沒能殲滅敵軍主力,也為大明留下了隱患。

其實元朝此時在陝西,甘肅,寧夏等地還擁有不弱的力量,而且在徐達進攻元大都時,當時的元朝皇帝,沒有抵抗直接棄城而逃,逃往明上都(內蒙古正藍旗),到達安全之地後,元順帝以冷靜,覺得心裡很憋屈,不對啊我手裡還有幾十萬大軍,我這麼狼狽跑個甚,隨後火速命令王保保組織軍隊,準備和明軍進行一場決戰,以此來收復大都,進而重新統治中原地區。王保保可以說是元朝末期最後一位名將,在西北登等地和明軍有一戰之力,此時的王保保也在等待時機,和明朝軍隊進行一場大戰,這就是沈兒峪之戰的背景開端。

元朝曾是疆域最廣闊的王朝,蒙古騎兵曾是整個歐亞大陸的噩夢為何在元末期會一敗再敗。因為內鬥和將士風氣的腐敗,八旗軍隊入關百年後一樣是喪失戰鬥力。

此時的元朝內部勢力交錯,門閥林立,一方崛起就會受到其他勢力的合力打壓,此時忽必烈的子孫們完全不在意國家大業,只看著自己碗裡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說內鬥極大的消耗了元朝的軍事力量和行政力量,而在沈兒峪之戰之前,在北方元朝軍隊已經而北方紅巾軍交戰多年,精銳力量損耗嚴重,可以說朱元璋在大敗陳友諒之後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北伐成功者,是有一定的運氣因素的,當然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此時明朝的大軍正在磨刀霍霍向西北而來。

沈兒峪之戰失敗後元朝在無力量組織南下,之後的戰爭侷限在北方草原地區,元朝正式成為北元,成為了獨守一隅的地方政權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明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分東西兩路第一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徐達率部出潼關,直攻擴廓帖木兒的新根據地定西。四月,雙方在沈兒峪(定西西北六十五里車道峴南)隔溝而陣,一日數戰。大敗擴廓帖木兒。俘獲元郯王、濟王等將吏人。徐達命左副將鄧愈引軍而西,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右副將軍引軍北上,進定寧夏,東攻察罕腦兒(今陝西橫山),獲牲畜10餘萬頭。又徵大同、宣化等地。
由於徐達等人趕回參加常遇春葬禮的緣故,明軍處於守勢,甘肅戰事由馮勝負責。馮勝對陣王保保,還是力有不逮。後來,他還在王保保手下吃過大虧。從太原率領18騎逃到西北的王保保,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勢力大增,部眾達到十餘萬。乘此機會,王保保大舉反攻。

蘭州自然首當其衝。王保保率軍過黃河後,不僅將蘭州城團團圍住,而且在蘭州黃河北和東崗附近修建了兩座城堡,後來人們把它們叫做王保保城。王保保很有謀略,但明軍也是征戰多年的精銳。明軍守衛蘭州經歷三個關口。

起初,王保保想突襲蘭州,結果卻被明軍看穿了。王保保是朱元璋稱讚過的奇男子,他策略也與眾不同。王保保計劃夜襲蘭州,趁著夜色登城。守衛蘭州的明軍將領是張溫,看穿了王保保的把戲,打了一個反擊。原來,張溫利用王保保軍初到蘭州城下,不瞭解虛實的情況,也利用夜晚成功突襲。獲勝後,明軍士氣大漲,依城據守。
王保保無奈,只能圍困,準備圍點打援。果然,王保保的計劃實現了。聽到蘭州被圍,駐紮在隴西的鷹揚衛指揮使餘光率軍救援,行軍到距離蘭州不遠的馬蘭灘,遭遇埋伏,餘光兵敗被俘。不過,餘光也是硬漢子。王保保說,只要餘光到蘭州城下,按照他們規定的內容喊話,就能保命。誰知,餘光被押到蘭州城下後,卻大喊,“我被他們抓了,你們要堅守城池,徐總兵(徐達)率大軍很快就到了。”
這下,王保保就難攻蘭州了。
王保保的希望破滅了。餘光也被殺了。當夜,王保保依舊打起了夜襲奪城的主意。他選拔軍中精銳,利用夜色掩護,逼近蘭州城下,而這時負責防守這段城牆的朱千戶卻喝醉了。幸運的是,明軍巡邏隊發現了夜襲者。蘭州城躲過一劫。
洪武三年三月,徐達率領十萬大軍,出安定州(今定西),再次進攻甘肅。夏四月,徐達抵達平西(地名),王保保只好採取守勢,後撤到車道峴(今車道嶺一帶)。徐達進佔沈兒峪口。隨後的沈兒峪大戰中,徐達指揮明軍全線出擊,激戰一天後王保保潰敗,十幾位元軍高級將領被明軍俘獲,八萬多元軍投降。王保保只帶著老婆過黃河從寧夏逃往漠北。
此戰光俘虜就有八萬多人,元朝對外宣城是有三十萬大軍,而明朝史籍記載為十餘萬,可以說是一場大勝,只可惜王保保成功脫逃,在之後的漠北之戰成功擊敗明軍為明軍剿滅北元最後的勢力增加了難度。

闡釋君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將蒙古部落趕回草原之後,蒙古還有比較強的實力,所以對中原王朝始終是虎視眈眈,時刻想著捲土重來。而朱元璋這一邊肯定也是不可能讓蒙古人如願,自然是針鋒相對,多次發起對蒙古的戰爭。

蒙古雖然與明朝進行了多次決戰,不過蒙古自始至終沒有達到30萬的兵力,因為自從蒙古退出中原之後,就很難聚集這樣龐大的兵力。不過在大明朝初年,確實爆發了一場關係大明王朝和蒙古人之間命運的定西大決戰。蒙古皇帝在退出中原之後自然一直不甘心,而當時的蒙古大將王保保驍勇善戰,並且在退出中原之後和蒙古皇帝形成了和解,發誓要忠於元朝。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人糾集了一股殘餘的勢力,打算和明朝進行一場大決戰,搶回曾經屬於他們的地盤。這場戰爭雙方的兵力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就是題目上所說的30萬兵力,但事實上沒有那麼多,據歷史學家估計,應該是雙方各有將近10萬人左右。王保保率領蒙古大軍進攻,當時明朝在西北地區,並且包圍了西北的重鎮蘭州。

當時徐達率領大軍前往救援,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軍隊,徐達沒有急於決戰,而是採取保守的以守代攻,疲憊了遠道而來的蒙古精銳騎兵。王保保幾次想和明朝的軍隊進行決戰,但是都無法實現,最終在軍隊疲憊的時候被徐達率軍反攻,最後遭遇了慘敗。這一戰過後,北元損失慘重,徹底喪失了再次入主中原的可能性。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作為曾經統治全國的元朝,在朱元璋攻下了元大都,建立了大明王朝後,就兵敗退回到了蒙古草原。

元朝政府在中原統治幾十年,過慣了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甘心就這樣被打敗,時刻準備著反撲。

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的王保保和明朝大將徐達爆發了著名的定西大決戰。

當時的蒙元政權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集團,擁有幾十萬的軍隊,控制著遼闊的北方大草原,那為何三十萬大軍會全軍覆沒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徐達這個統帥技高一籌。

雙方大軍在甘肅定西的沈兒峪對峙,徐達並沒有急於決戰。

一方面採取守勢,另一方面派遣小部分軍隊對王保保的大營進行日夜不停地襲擾,甚至還組織了樂對進行吹拉彈唱。

王保保派軍隊進攻,徐達的營寨固若金湯。幾天的折騰,王保保大軍已疲憊不堪,喪失了南下時的氣勢。徐達此時發動進攻,自然大獲全勝。

二,蒙古軍隊在中原常年的養尊處優不再驍勇善戰,加上節節敗退士氣低迷。

當時朱元璋基本佔領了全國,攻佔了元大都,軍隊鬥志昂揚,充滿了朝氣和銳氣,自然勢不可擋。

而反觀元朝的軍隊,一路的節節敗退,丟了老巢狼狽逃竄回草原,沒落王朝的殘兵敗將,面對剛建立新王朝、身經百戰的勝利之師,未曾開戰,士氣就已戰勝對方。

三,後勤補給供應不上。

指揮明軍作戰的徐達,高築城廣積糧。

徐達軍隊佔有江蘇、西湖等長江中下游平原,它們都是產糧地區,後勤補給自然沒問題。

而元軍早已失去之前所有的糧草基地,僅僅擁有河北平原,草原地區資源匱乏,加上長途跋涉,不足以維持幾十萬人的吃喝。

且元軍的後勤部隊都是由漢人組成,徐達不斷地招降他們,使得元軍的逃兵越來越多,大大削弱了他們的戰鬥力,瓦解了他們的鬥志。

這一戰,明朝大將徐達殲滅了蒙古大軍幾十萬人,成功地俘虜了八萬多人,將元朝的反撲勢力消滅得所剩無幾,在這之後蒙元政權再也無力對明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個說法是錯的。被明軍擊敗的蒙古軍兵力沒有30萬,只有25萬人。其中戰鬥兵力實際上只有5萬多,而20萬人是給這些戰鬥部隊做後勤的並不參與戰爭,蒙古軍被擊敗後向北逃竄到蒙古草原上,並直接引發了明朝的八次徵元大戰。

當時指揮明軍作戰的徐達,徐達帶領30萬大軍從南京出發直接入關中河內,佔領了關中跟河內地區,然後高築城廣積糧。跟蒙古軍對峙,只守不攻。蒙古軍野戰厲害但是徐達不給他野戰的機會。由於徐達軍佔有了江蘇兩湖等長江中下游平原,關中平原,河內平原這三個產糧地區,供應30萬大軍沒有問題。而這時候的元軍失去了所有糧草基地,只有河北的平原,無法供應25萬人的吃喝,雙方僵持了8個月之久,元軍糧草耗盡不得不撤退回北京,這時候徐達出擊,由於元軍的後勤部隊都是由漢人組成的,徐達不斷招降元軍後勤的部隊,這使得元軍不斷撤退,逃兵越來越多,直到北京的時候元軍只剩下五萬的蒙古軍戰鬥部隊,所有後勤漢軍全部損失殆盡,此時元軍從士氣到戰力上面都嚴重衰弱。元朝皇帝只能命令王保保帶兵兩萬斷後,自己則帶著他的蒙古軍部隊向北逃走逸入草原。徐達擊敗王保保的部隊後進入河北佔領北京。


優己


我是歷歷在木木,歡迎大家關注我。

這個得從朱元璋的明朝建立開始說起。

1361年朱元璋被封為吳國公,1363年八月朱元璋最大的對頭陳友諒,於鄱陽湖大戰中敗亡。

1364年初農曆二月,朱元璋為徹底消滅陳友諒的大漢政權,親率二十萬大軍奔赴於武昌圍城準備大戰,陳友諒次子陳理無奈投降。

同年在應天府開始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6年朱元璋為了進一步控制起義軍,派手下廖永忠將起義軍首領劉永福和小明王韓林兒,溺死於瓜步江中。

1367年朱元璋部隊輕鬆攻下平江,安居一偶的張士誠走無路自盡身亡,朱元璋部隊氣勢大漲,順勢滅掉盤踞浙江的方國珍。

至此,朱元璋已經基本掃除所有對他有威脅的起義部隊,南方大半疆域落入他手。

完成初步統一中國。

已決時機成熟的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初四,以應天府為京都,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正式稱帝史稱明太祖。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更何況猶如虎狼之師的嶄新大明朝旁邊蹲著的,不過是一隻苟延殘喘的沒了牙的老虎元朝。

雖然當時元朝已經徹底失去了對中原大部分疆域的控制,但是新朝初立的朱元璋,可不放心身邊還有個曾經的帝國這麼安穩的活著。朱元璋他也怕元朝突然再次崛起,畢竟他才剛坐上皇帝的寶座,加之其他反抗勢力基本被消滅,為了永絕元朝這心腹大患,是時候調轉槍口對外征戰了。

同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糾集明朝大部分戰力接近二十萬大軍開始發兵北上,攻打苟延殘喘的元朝。並首次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

這對於當時深受蒙元暴政統治之下的漢人百姓來說無異於打了一劑強心劑,一時間無數漢人百姓官員紛紛投效。

同時朱元璋為了從內部瓦解元朝,並不準備滅殺蒙古人,還表示對於敢於投降大明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一律看作明朝臣民平等對待。

很快,一路勢如破竹的明朝大軍迅速攻克山東,河南,並立克潼關,僅僅到1368年八月,明軍大部就已經攻克元朝大都《北京》。

眼見城池不保,天下傾覆,元順帝為了保命匆忙攜太子和眾多妃子財物棄城而逃,一路逃回漠北元朝龍興之地。

至此明朝完成立基本上的大統一。

說到元朝蒙古人,很多人記得的是他們祖先的曠世霸業,建立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元朝,還有無數的附屬小國,輝煌無比的歷史,彪悍的軍隊。

但是此時的元朝以是強擼之末,近百年的安逸生活,縱情聲色犬馬,早已經讓這個馬背上的強大遊牧民族,掏空了身體,驍勇善戰的霸氣也早以被榮華富貴侵蝕的一點都不剩。

而面新朝初立而且連接大勝,士氣如虹的大明將士,過慣了優渥大爺日子的蒙古貴族哪裡還有抵抗的決心,再加上當時他們還有退回漠北繼續遊牧生活的最後退路。

所以即便是當時有三十萬士兵也沒有什麼用了。更何況當時其實根本就沒有三十萬蒙古大軍,據說只有大概十幾萬人,其中還有許多還是漢人軍士。這樣就更沒有可能抵擋雄師北上討伐暴元的明軍了。

蒙元的命運正如宋朝名臣文天祥所說,“胡運不過百”。

統治中原前後不過九十九年便被朱元璋的大明軍趕回去了。

元朝的衰敗其實是必然的情況,蒙元統治中原大地並沒有積極融入中原文化,畢竟蒙古先輩建立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史無前例的勝利使他們有了驕傲的資本。

而對於對於手底下的漢人平民百姓,處於上層階級的蒙古權貴根本就不關心他們的死活,日復一日的壓榨逼迫下,一但有東西點起了造反的火焰,元朝就再也無法徹底撲滅了。

成也黎明百姓敗也黎明百姓,想當初蒙元南下一統天下的時候也會註定他的敗亡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