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選擇消費者獨佔型企業

巴菲特選擇投資目標企業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選擇擁有消費者壟斷性商品的企業,即消費者獨佔型企業

在巴菲特的腦子裡,市場上的所有企業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普通的商品生產企業,這類公司在市場上佔了絕大部分;第二類,就是消費者獨佔型企業,有些行業裡存在這類企業,但數量絕不會多,大多是一到兩家,還有很多行業裡甚至不存在這樣的企業。

選擇消費獨佔型企業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巴菲特在考慮是否投資一家企業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它分類,若該企業不能歸為消費者獨佔型企業,他基本上就會將其從投資列表中刪除;若該企業具有消費者壟斷的性質,則會被他列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那麼巴菲特究竟是怎樣區分普通商品企業和消費者獨佔型企業的呢?

普通企業的特點

首先,巴菲特認為在許多行業裡不存在消費者獨佔型企業,如銀、銅、農產品、石油、銀行服務、民航服務等行業裡基本上不可能形成消費者獨佔型企業;而在其他的行業裡,大多數企業也是普通企業,無法形成消費者壟斷。這些企業的特點是,在同行業內若想爭取生意,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就必須從價格和質量兩個方面入手,而這兩個方面都會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對股東的收益造成影響

巴菲特在形容這類企業時說:“通常這些公司為了吸引顧客,都會拼命打廣告,希望能在顧客腦海裡建立起和其他競爭者不同的形象,但往往都是白費心思和增加開銷而已。這些公司在市場好時,收益也不算多,一旦遇上經濟不景氣,大家就會競相削價求存,導致每個人都面臨虧錢的困境。所以我們應該儘量避免這類公司。”

消費者獨佔型企業的特點

巴菲特認為,所謂消費者獨佔型的企業都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形象。這類企業使消費者每次見到同類產品時都會在腦海裡浮現出它的品牌,每當購買此類產品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它的產品,它們不見得能夠獨霸整個市場,它們的競爭對手也會層出不窮,可它們卻具有其對手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選擇消費獨佔型企業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巴菲特一直認為在他投資的企業裡,可口可樂是最典型的消費者獨佔型企業,是世界上最佳的“消費壟斷”的例子。沃爾瑪曾經做過一次嘗試,想擠佔可口可樂的市場,其最終的失敗也生動地證明了巴菲特的觀點。

沃爾瑪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在沃爾瑪高層決定推出自己的品牌飲料之前,首先在美國和英國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證明,在不看牌子的情況下,消費者無法辨認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他們的可樂——Sam’s Choice之間的區別。於是他們在幾千家沃爾瑪分店外面滿懷信心地擺上了自己的品牌可樂,且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自動售賣機排在一起賣。他們將Sam’s Choice放在最接近門口的有利位置,而且定價也比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便宜了一半。但結果並不能令他們滿意,Sam’s Choice根本無法侵佔兩個世界名牌汽水的市場份額,而只能依靠擠出一些其他普通品牌汽水的份額來提高一點市場佔有率。

巴菲特說這就是消費者壟斷型產品的威力,即便無法分辨出幾個產品之間的區別,消費者依然願意以兩倍的價格購買這個品牌。從此也可以看出,儘管消費者獨佔型企業並沒有壟斷市場,還有許多的競爭者來爭搶生意,但在其消費群體的腦海裡,它們早就成為了“唯一”。

選擇消費獨佔型企業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所以巴菲特在投資一家企業之前,他常常先會問自己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我投資幾十億美元開辦新公司和這家公司競爭,而且又可以聘請全美國最優秀的管理人,我能夠吃進它的市場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會認為這家公司的確不錯。之後,他還會繼續問自己一個更深一些的問題:“如果我要投資幾十億美元、請來全國最佳管理人,而且又寧可虧錢爭奪市場的話,我能夠吃進它的市場嗎?”如果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他就會認為這是一家非常值得投資的公司了。

巴菲特之所以鍾情於消費者獨佔型企業,就是因為這些企業的消費者忠誠度非常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壟斷性,從而使其經營穩定,發展迅速,並擁有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進而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的高速的收益增長。


鎖定“黃金屋”,我們明天再見!

選擇消費獨佔型企業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