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榆中的营多,永登的城多,这是西北重镇兰州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兰州东西要道历史遗迹的宝贵遗存。


据不完全统计,永登遗留下来的古城地名有城关镇、红城、古城、满城、黑城、连城、 坪城、坪城堡、铁城、石城 、城字头、满城村、罗城滩村、满城村、古城子、上山城、下山城、野狐城、洛洛城、铁成口、马家山城、山城沟、东城沟、三角城、石拉城、马家山城等26处。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榆中兴隆大道)

榆中以营留下来的地名有63处,以古城遗留下来的地名只有17处。榆中的古城地名为啥较少呢。是因为永登县的古城大多是元朝至明朝的,和榆中的“营”的历史相当。其实,历史上,榆中境内建过的古城也不少,最早的城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秦朝,晚致明朝。早期的城不可能保存到现在,包括有名的公元385年至413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河中游建立的“西秦”国的都城“勇士城”都没有保存下来。由于兰州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气候干燥,过去,城墙绝大多数都是黄土夯筑而成,最易被风化和雨水侵蚀而毁。因此,宋朝至元朝时代的古城遗迹,能保存下来的,就已经很少很少了。保存下来的古城遗迹,大多是元朝末期至明清时期的。所以,榆中早期的古城不但没有保存下来,有些连地名也没有留下 。现留有遗迹和地名的,绝大多数是元明时代的。清朝以后几乎没有筑城。
最早榆中的城池在何处 兰州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地名,是“榆中”,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的四十四个县之一。据传,为抵御匈奴,“垒石为城,树榆为塞”但县治于何处?没有历史记载。有专家认为,县治城池,在东岗镇,有人认为在兰州之西,有人认为在桑园子,有人认为在金崖镇苑川河南岸的尚古城,有人认为在定远镇,还有人认为在兰州东岗镇古城坪往东至桑园子,往南至和平及定远镇这一带。按照地理环境及兰州的历史发展轨迹,最后的一种说法,最为符合实际。因为在秦代,生产力还非常低下,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微弱,所以,不可能将县治建在河谷河滩地带,况且,兰州市城关区西关十字以东,红山根以北到黄河南岸,包括东岗镇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在元代以前,都还是河滩沼泽地,发大水都会被洪水淹没。将县治建在兰州以西,更不符合历史。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榆中金牛广场)

兰州以西的西固,到西汉时,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将李息在此筑“金城”防守,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古。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在西古始置金城县,隶金城郡。明惠宗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皋兰县(兰州),在现在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肃王府。在此之前,西古一直是包括现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及榆中、皋兰的一部分在内的兰州广大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来的丝绸之路,都在这里的古渡口摆渡过黄河,经永登前往河西走廊到西域,或经红古的平安驿前往青海到西藏或西域。到此以后,西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才逐渐向现在的城关区转移。近百年来,兰州的开发建设,城关区的河谷地带,还没有任何古墓出土,也没有任何文化层出现。倒是在定远镇东南二十里地的连搭乡马莲山考古发现了汉墓群,在和平镇的大池泉也发现了汉墓群。
据《水经注》记载:“《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这里明确说明,西汉金城县在西古,直辖包括现在城关的区域。以西汉金城县为起点,当然,这个起点,可以是金城县治所在地,也可以是金城县直辖区域。向东五十里,就是榆中的位置。这就符合最后的一种说法了。而最有可能的地点,就是定远镇。定远镇南部山沟里下来的水,是足够数万人饮用的了。且古时水量较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水还能带动几盘水磨呢。


桑园子曾有古城,且这里还有秦长城遗迹。但桑园子南依高山,北紧邻黄河,地域狭窄,不适宜建较大型的城池。但桑园子古城为何时代、何人所建,毁于何时,也无史料记载。
城关古城
榆中城关古城,位于榆中县城。据史料记载,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废龛谷、定远二县入金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降金州为金县,治所由龛谷移现在的城关镇,建有城池,后城市扩建而毁。
上堡子城
上堡子城位于夏官营镇上堡子村西100米处。北临苑川河,陇海铁路从北部穿过,城址呈正方形,边长300米,四面城墙保存较好,墙垣高4至8米,顶厚2至4米,夯层0.08至0.16米。西、南两侧正中各有马面一座。城址北面临河,其余三面外有壕沟,宽10米,深6至10米。在城墙及附近曾采集到大量宋代瓷片。上世纪末,有人认为是公元385年至413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河中游建立的“西秦”国家政权的都城“勇士城”后有专家勘查,发现了大量宋朝时代的瓷片,以及根据残留城墙的夯筑特点,认为是宋城。
青城

青城,原名一条城,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距兰州110公里、白银30公里、榆中县城54.2公里。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地带,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榆中青城)

根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金县志》记载:青城为宋代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宋史·狄青传》也记载:“宝元间,元吴反,青为延州指使,以功累迁西上总领事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都总管,经略招讨使。”


青城原名“一条城”,约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条城”。东门名“巩安门”,上有朝阳阁,结构宏伟,悬匾额:“条城堡”。南门名“威远门”,上即文庙。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
根据青城《罗氏族谱》记载:宋宝元时,狄武襄公擢秦州刺史。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为宋儒从彦之曾祖,武襄聘为幕客。狄武襄公巡边至定远,筑一条城。月泉襄办屯田事宜,因侨居一条城。后还豫章,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
解放后一条城被改名为青城。现也有人认为,将“一条城”改名为“青城”没有可靠的历史文献依据,令人不可思议。由青城迁徙到靖远、景泰、河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一带人的后裔,现在都还称故地为“一条城”或“条城”。
青城,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之一,种植水烟始于明代,,盛产的水烟享誉全国。青城兴盛于水烟,不但是水烟运输的码头,而且发展成为兰州周边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水烟市场的暗淡,水烟业也萎缩且逐渐淡出市场和人们的视野。但青城遗留下了不少明清时的古迹,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古镇。

清水驿城

清水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著名驿站,位于榆中县中部,苑川河中游的南岸,陇海铁路、312国道都穿小镇而过。清水驿有古城,但建于何时,无据可考,但在民国初期,古城墙犹存。大约毁于民国中后期。

一名澳大利亚记者是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于1910年路过清水驿时拍摄的三张珍贵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清水驿古城的存在。
照片清晰地反映了当时清水镇古城的建筑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照片上拍摄到的是清水驿城门楼和一户人家。图中由一个大人领着三个孩子,身穿清朝服装,长袍短马褂,棉衣上破的地方露出了棉花。四个人背对的房屋,有着完整的围墙和大门。从结构来看,与现在我市农村留存的旧式房屋十分相似,可以清晰看到是土坯墙,墙地基用石头所砌。而远一些的城门楼看上去比较壮观,城墙足有四五米高,城门呈半圆形。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清水街道)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清水街道)

据史料记载,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生于澳大利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1912-1920年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莫理循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
(澳大利亚记者是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于1910年拍摄的清水古城,图来自网络)


东古城
东古城,一个古老的地名,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东古城村。到八十年代中期,城西半部已被苑川河水冲刷为河滩,东半部为居民村落,北城墙长100余米,中间被挖开了20米长的一段通了村路,其余保存还较好,但明显受雨水冲刷和风蚀严重,比东墙低矮了2米多。残留的东墙长度不及北墙的三分之一。村路由东南西北方向穿村而过,从城墙的结构分析,该城是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城墙系夯土而成,从断面上看,有过三、四次加筑。城墙的下半部黄土纯一些,上半部砂石成分明显增多,甚至有碗口大的石头。目前,城墙已被砖墙围了起来,做了简易的保护。 早在汉代时,由于榆中苑川河流域水草丰美,为“龙驮沃土”,故汉政府设牧苑于此,筑“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苑川因此而得名。但东西二苑(城)在何处呢?据《水经注》记载:“苑川水地,龙马之沃土”“苑川水地,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伏所都也”。这里,还是没有明确具体地址坐标,但肯定是在苑川河中下游,且西苑(城)系乞伏国都。这里的“乞伏”就是公元385年至413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河中游建的西秦国的都城“勇士城”。此国都曾西迁七里,后又迁回。《水经注》没有详细记载,还是没有确定西秦国国都的地址。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东古城)
东古城,是否就是公元385年至413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河中游建立的“西秦”国家政权的都城?有人说是,有人说是在夏官营,到目前,都还没有考古及充分的证据。西秦国家政权,统治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11州、30郡、48县的地域长达28年之久,在西北历史上很有影响。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西秦国定都苑川河中游的勇士城,曾三次迁都,较为详细的一点,是曾在临夏市的枹罕落过脚。公元388年,西秦国都由苑川(榆中)迁都金城(西古),“西去七里”。399年又迁回苑川。按照中国东西对称习惯的文化传统,都城就应该是东古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西关堡(西古城)旧址重建城堡防守,始称西古城。这就符合历史,东有东古城,西有西古城。到了清代,西古城才改名为西固城。据东古城村民编辑出版的《东古城村史》认为,东古城就是西秦国的都城勇士城。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东古城) 新营古城
新营,是榆中一处古老而有名的地方,也是榆中境内较早建筑过城的地方,位于榆中县南部,平均海拔2200米,距县城52千米。甘(草)临(洮)公路穿越乡境内。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王李元昊占领新营,为了防御宋兵从临洮进入榆中地,在今新营附近修筑了瓦川会城,住城防守。新营是古丝绸之路榆中境内南线的交通要道,也是定西、临洮通往榆中到兰州的一条主要通道,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古城较早,毁于何时,无史料记载。


三角城
三角城,其地名因城而来。三角城地处榆中县县城以北3公里的“榆中盆地”、东邻清水驿,西靠连搭乡,南连城关镇、小康营乡,北接夏官营镇。
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榆中境内南线的必经之路,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国道312线、省道101线,榆白公路,巉柳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及宝兰复线纵横交错,穿越全境。其中,国道312线、省道101线及新建的2014年5月底竣工投入使用的50米宽的城市一级主干道榆中盆地大道,穿"城"而过。西距省城兰州市37公里,南距县城3公里。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三角城十字)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5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丁丑条记载:“李宪总领七军至西市新城,遇贼约二万余骑,官军掩击败之,擒首领三人,杀获首领二十余人,斩二千余级,夺马五百余匹。”西市新城,即今榆中县三角城。三角城古城位于三角城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存残墙50余米,墙体风化非常严重,也无任何保护措施。有北城壕与东城壕,东有护城河宽30余米,深1.5米。有人认为是西夏城墙。该地曾被西夏政权统治过。
小康营古城
小康营是位于榆中县东南部的一个乡镇,距县城8公里。历史上,是定西、临洮通往榆中到兰州的一条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曾数次建有城池。
据史料记载,小康营,上古时为羌、戎住地,后被匈奴占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逐匈奴。秦汉之际又被匈奴攻占。汉武帝时,小康营又属榆中县管辖。宋代宗宝应元年,小康营被吐蕃所占。宋仁宗景佑二年(1036),西夏李元昊攻占吐蕃康古城(今石堡子)。
庆历三年(1043)李元昊改康古城为龛谷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宋熙河(今临洮)路纪略使李宪率部攻克西夏龛谷城,改城为寨。元佑七年(1092),废龛谷寨。绍圣三年(1096)复修龛谷寨为堡。绍兴元年(1131)金人占据龛谷堡。金世宗大宝二十二年(1182),升龛谷堡为县,属会州。哀宗正大年间(1224~1227),置金州,辖龛谷、定远二县,州治龛谷。正大四年(1227),龛谷为蒙古人攻取。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废龛谷、定远二县入金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降金州为金县,治所由龛谷移城关镇。


小康营保存古城有两座,名为“前古城”和”后古城”。前古城在小康营羊胡咀,古城依南山而建。海拨2047米。遗址被公路切开,周家庄地面被引水渠切开。后古城又叫”上古城”位于龛谷山顶。南距前古城5千米,海拔2579米。见后古城位于小康营乡彭家大湾,位南北走向的山脉豁口的南面山顶上,东西均为峭壁,唯见南部一墙,为关隘遗址,当是龛谷关。关墙东西走向长253米,今存城墙高6米,有村民依墙体修窑洞,农家院落挖出生士2米,其余依靠城墙作崖面,现高出平面8米,夯层12-19厘米。关东侧为龛谷峡,关西侧为唐家峡,两侧均为石灰岩峭壁,自西向东50米有关门,关门呈瓮城状,纵深13米,宽12米,高7米,关内外没有文化遗存。此关防御从尖山、小坪南部方向来敌,保卫龛谷寨,,关口北望,龛谷寨一览无余。谷关往北,沿古城梁山顺势而下至龛谷赛,有古道相通,遗道清晰可见,部分路段低于两侧地表,当为多年侵蚀所致。
小康营古城可谓历史悠久,史料记载颇多,文化积淀深厚,是研究榆中乃至兰州及甘肃历史不可多得的主要史料。
桑园子古城
桑园子,是榆中县来紫堡乡下辖的一个村镇,位于黄河桑园子峡的南岸,有陇海铁路和东金公路(东岗镇至金崖)经过,陇海铁路东出兰州,设有第一个小站。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桑园子吊桥)

这里,地势险要,南面靠山,北临黄河,过去,是东进出兰州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过去,曾建有城池,驻军防守。据《金县志》详细记载:“长城在黄河南岸,秦时蒙恬所筑„„在金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之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西至什川堡址,有二里余。约计百余里。又东至一条城,或断或续,有四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界处,有二里余。”虽然这里的数据及方位不十分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桑园子有城,且桑园子峡谷里,还有蒙恬所筑的秦长城残迹。现在,在桑园子火车站东面的陇海铁路和黄河岸之间,还有残留的长城遗迹。但桑园子古城毁于何时,已无从考究。现桑园子村有古戏楼和古寺庙等古迹存在。


定远古城
定远镇位于榆中县西部,地处兰州市以东 15 公里。东接连搭乡,西连和平镇,南由和平镇、连搭乡所围,北邻来紫堡乡。平均海拔 1700 米左右。气候属干旱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定远街道)

定远镇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重镇,商贸云集,生意兴隆。国道 312 线、 309 线、巉柳高速公路和水骆公路穿过,形成“井’ 字型格局,千百年来,一直处于交通要冲,是一处著名的驿站。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料记载,元祐七年(1092年),宋将修筑李内彭(李诺平)堡,赐名定远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金人置龛谷县和定远县。宋理宗宝庆二年、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置金州(治所在石堡子),辖龛谷、定远2县。该城毁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定远在明清时期,还是著名的驿站,被称为定远驿。
甘草店城
甘草店,是兰州市最东面的第一古丝绸之路名镇,也是方圆百里的著名集市贸易重镇,特别是在农耕文明时代,曾非常辉煌。甘草店成为贸易重镇,已有700年的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宋元丰五年(1082年),宋将又修筑了甘草店堡(城),住城防守。据传,在元明朝时代,甘草店堡(城)还在,毁于何时,无史料记载。
传说,在元朝时,甘草店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气候温湿,盛产甘草,特别是甘草店以北的北部山区,土壤更适合甘草的生长,盛产优质的甘草,一直到明末清初,都是进贡朝廷的名贵中药。甘草店因甘草而得名。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甘草店街道)

来紫堡古城

榆中县来紫堡,位于榆中县西北部,苑川河下游北岸的坪上,东南距榆中县城30公里,西距兰州东岗镇8公里,是一处老地名。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 黄家庄街道)

史料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宋将先后攻占吐蕃西使城三角城,修筑了质孤堡、胜如堡”。后质孤堡逐渐演变为买子堡, “来子堡” “奶子堡”,到明朝末期,一些文人借喻“紫气东来”之吉祥意,改成“来紫堡”。 来紫堡(城)毁于明清时代。著名的明朝肃王墓,坐落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

榆中古城略考——作者:李新海

(榆中肃王墓)

尚古城
位于榆中县苑川河南岸,是榆中县金崖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是金崖通往定远的要道,过去也是古丝绸之路间的一处重要道口。地名因古城而来,但古城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已无从考查。
榆中,有一些小型的古城,还被称为“堡”,这种现象在整个兰州地域内都存在。如西古城,还被称为西关堡。盐场堡,也被称谓盐城堡。榆中还有一些以城命名的地名,如新城、旧城 、城河沿、万城等,这几处地名,都是依“一条城”及现在的青城而命名的。还有一些小的古城,没有史料记载,也没有地名传承,被消失在历史长河的云烟里了。
2020年3月8日下午于兰州辰北花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