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裡伯邑考被剁為肉醬且被吃掉有什麼含義嗎?

茶馬古道研究


在《史記正義》、《武王伐紂平話》、《列國志傳》《有商志傳》《封神演義》等書中,伯邑考都是被紂王下令烹殺或剁成肉醬賜給其父食之,後肉醬被吐出後化而為兔,又有什麼內涵呢?

在《墨子.節葬下》一文中記載了當時食長宜弟的風俗:

昔者越之東有核沐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

在《列子·湯問》一文中對於核沐之國也有類似記載。而在《墨子·魯問》一文中又提到楚之南的一個啖人之國的類似風俗:

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

《後漢書》和《太平寰宇記》則記載了烏滸人的類似的風俗,如《後漢書·南蠻傳》:

其西有瞰人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味旨則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今烏滸人也”。

從以上文獻的記載來看,這些風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被殺的都是長子,都是解而食之,都認為有宜弟的作用。伯邑考也是長子,最後被剁成肉醬賜予其父,跟解而食之有某種類似之處,他死後還化作兔子,伯邑考之死跟這些風俗是否有關聯呢?又為何化作兔子呢?

一、殺長宜第原因探析

對於殺首子以宜弟的原因,學界有不同的解釋,主要有正血統、獻祭。馬長壽先生曾認為這種食首子做法與古代中國周邊部族盛行的幼子繼承製有關,這種說法有一定的說服力。伯邑考的被殺顯然利於武王姬發上位,也就合乎宜弟的作用了。伯邑考被殺賜予其父的事蹟主要在唐以後出現,漢朝以前未見載錄典籍,也就是意味著這很可能是後人虛構的,為什麼會虛構成這種結局呢?

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在這裡司馬遷用“捨棄”一詞意味著司馬遷受嫡庶繼承製度的影響,潛意識認為王位依例該傳給伯邑考,因為周文王看中武王姬發賢能故而舍伯邑考而立姬發為太子,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一書中認為周文王此舉是遵循殷禮,“文王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周公之繼武王而攝政稱王也,自殷制言之,皆正也”王國維認為武王繼承王位按照殷禮是正當的做法,按照王國維先生的看法,嫡庶繼承製度是自周朝以後才正式確立下來,那麼之前的王位繼承不按嫡庶順序來也就合情合理了。然而後世的關於伯邑考的編造附會的故事仍然受到嫡庶觀念的影響,如《淮南子·氾論訓》:“立子以長,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可見後世傾向於捨棄長子不符合正統,筆者推測後世小說中因為要塑造文王、武王等正面形象,又要給伯邑考失去王位給出合理解釋,才虛構出剁為肉醬並被賜予其父的故事來,而這個故事的原型很可能來著殺長宜弟的風俗的影響。

伯邑考被剁成肉醬這種死法主要受兩類文獻的影響。按《呂氏春秋·過理》:“ (紂)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這裡將剁成肉醬的對象指向梅伯而非伯邑考,《呂氏春秋》的這條記錄主要是基於對屈原《天問》中的“受賜茲醢,西伯上告”的解釋。《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這說明秦國以前史書均認為受醢刑的對象均非伯邑考而是梅伯,《史記》中亦未提及伯邑考此事,這意味著西漢之前史家均傾向於受醢刑的是梅伯與伯邑考無關,後世小說為了情節附會,將這一情節轉接到伯邑考身上。

二、伯邑考之死的內涵解讀

1、剁成肉醬的寓意

伯邑考為何要被剁成肉醬?為何要賜給文王?跟古代“殺長宜弟”如此相似,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墨子》裡記載的楚之南風俗提到生長子則解而食之。為什麼要殺長子,學界多解釋為為了正血統,因古代對偶婚制未形成前,女子享有性自由權,便難免挾帶他人子嗣,父親為了讓自己的血統更加純正可靠,便把首子殺掉,“古者夫婦制度未確定時,妻生首子,往往疑其挾他種而來,故有殺首子之風。”既然殺了為什麼又要“解而食之”呢?這跟先民相信靈魂轉世之說有關。龔維英先生在《淺探上古殺虐長子之風的因由》一文中認為“孩子被殺害,在先民看來只是推遲了生辰,他們會更好地回到氏族中來的。這樣,長子死了,他的弟弟卻更健壯地降生人間。但為了避免再降臨,便解而食之,這樣便可斷死魂的歸路。” 在這裡解而食之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其靈魂再降臨作祟,過去傣族地區對不幸夭折的孩童,其親人就將其頭和四肢砍開,再將之拋棄,以為這樣,“那個身首分離,四肢缺失的死魂就無法回家作崇了。”傣族地區的這一習俗也是為了使其靈魂無法再作祟,有助於其弟安心地成長,具有一定的宜第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土家族的《擺手歌》中也可以發現殺長宜第的痕跡,補所與雍尼兄妹生下第一胎後,將其砍碎拋灑出去,便長出了土家族、苗族和漢族人,在《擺手歌》中補所與雍尼兄妹的第一胎是個怪異的肉團,將其砍碎有化解邪氣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砍碎後生長出了人類,“以犧牲一個嬰兒而換來九州萬國的人類,這是最大的“宜弟”行為。”

2、化為白兔的寓意

文王吃下伯邑考的肉醬後又吐出,皆化為兔子,在《武王伐紂平話》《封神演義》中均有記載,“姬昌下馬用手探之,物吐在地,其肉盡化為兔兒。”只見文王漸漸重樓中一聲響,吐出一塊肉羹。那肉餅就地上一滾,生出四足,長上兩耳,往西跑去了。連吐三次,三個兔兒走了。”周文王為何吐出的肉都化為兔子而不是別的呢?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內涵。《瑞應圖》記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宋書·符瑞志》記載:白兔,王者敬耋老則見……赤兔,王者德盛則至。”這些記載表明兔是祥瑞的徵兆,帝王有德時出現,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平雕玉兔,可見周朝以前兔就有吉祥的寓意,周文王吐出的肉化為白兔一定程度上象徵周文王德行,包括鳳鳴岐山亦有象徵文王德政之意。另晉代張華《博物志》中有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的說法,周文王此舉跟《博物志》的記載有一定關聯,兔會自吐其子,周文王也自吐其子,且兔兒與“吐兒”有諧音。兔在古代還與孝行有關,《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事母至孝,母親去世後,蔡邕在母親墓側搭建茅廬住下守孝,“有菟馴擾其室傍。”蔡邕的孝行感動了動物,野兔在其旁馴服地出現,在這裡野兔作為孝行的一種標誌,《太平御覽》卷四一一引謝承《後漢書》記載了方儲的孝行,“母終,自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白兔遊其下。”方儲的孝行吸引了白兔的到來,作為對其孝行的一種表彰,也是其孝行的化身。《宋史· 楊大異傳》記載楊大異“祥事親孝,親亡哀毀,泣盡繼以血,廬墓終身,有白芝、白烏、白兔之瑞”楊大異的孝行吸引了白芝、白烏和白兔的到來,在這裡白兔既跟孝行聯繫在一起,又代表祥瑞。結合上述資料,文王吐出的肉餅化為兔子的含義就很明顯了,既有“吐子”的含義,又象徵文王的德行,給西岐帶來祥瑞,也是對伯邑考孝行的一種象徵。

三、宜第之意

通過前文對長子“解而食之”的心理分析,大致得出主要原因是使死者無法轉世來作祟於家人。那麼伯邑考為什麼要剁成肉醬賜給文王呢?根據司馬遷對周先王世次的敘述,當時已經確立了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之前的十四位王,無一例外地是父子相傳,其中,季歷為古公亶少子,司馬遷已特意說明,這暗示其他以子繼父者皆為長子,伯邑考之死“宜弟”的作用很明顯了。而將伯邑考剁成肉醬並賜給文王這一情節跟殺長宜弟如此相似,那是不是內涵也類似呢,伯邑考死而被分解,不再具有外形憑依,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周武王的繼位,最後化為兔子,兔子有溫順的特徵,不具有威脅性,從這個層面來說,有“宜第”的作用,另外兔子帶來祥瑞,象徵君王的德行,這跟鳳鳴岐山有相同的含義,接下來武王伐紂,從這個層面來說也是宜第。封神演義末尾伯邑考被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紫微大帝在漢族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屬於道教四御之一, 紫微又叫紫微垣、紫宮、紫微星,《後漢書》:“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紫微宮屬帝王所居,極為尊貴,故宮又叫紫禁城跟這一說法有關。《北陰酆都太玄製魔黑律靈書》:“昔北極紫微玉虛帝君,居紫微垣中,為萬象宗師,眾星所拱,為萬法金仙之帝主。”表明紫微大帝為眾星所拱,是眾星之主,因此歷史上對他極為尊崇。可見中天北極紫薇大帝與王位相呼應,兩者都尊貴已極,通過對其神位的追封對其失去王位也算一種彌補,《封神演義》結尾對伯邑考這一封神,暗含了伯邑考本屬帝王之意,而其死而封神,也有“宜第”的作用。

從周朝繼承製度、上古時期的殺長宜弟、肢解葬等角度來對後世話本小說中伯邑考之死進行文化溯源,伯邑考之死的情節主要借鑑了上古時期殺長宜弟的風俗,巧妙迴避了周武王繼位與長子繼承製的這一矛盾,而伯邑考死而化兔等一系列情節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宜第”的作用,結尾被封為“中天北極紫薇大帝”又暗示了他本來的身份,對其“宜第”做了呼應。由於閱歷有限,筆者僅做了簡單的探析,其文化溯源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茶馬古道研究


伯邑考被剁成肉醬且被吃掉有兩點含義:

一、從紂王角度看含義,將伯邑考剁成肉醬再製成肉餅賞賜給姬昌是為了試探姬昌的忠心及他是否真的會卜卦。姜王后的死,紂王擔心東伯候會叛亂,召東,西伯候前來朝歌,東伯候因女兒的死大罵紂王也慘遭炮烙而死,姬昌也被設計陷害,遭到囚禁。七年後伯邑考來到朝歌想用珍寶換父回去,卻遭蘇妲己陷害而死。因姬昌會卜卦,紂王擔心他因知道伯邑考的死而造反,在費仲的建議下將伯邑考剁成肉醬製成肉餅賞賜給姬昌考驗他的忠心,姬昌為了活命,假裝糊塗吃下。同時也說明了紂王昏庸,殘暴,正一步步走向亡國之路。

二、從蘇妲己角度看含義,女媧娘娘算出商朝的天下氣數將盡,令狐狸精去迷惑紂王斷送商朝天下,並許諾事成之後讓她修成正果。所以蘇妲己是帶著任務來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斷絕商朝天下,蘇妲己說了商朝的江山如鐵桶般穩固,如果不殺商朝的忠臣良將怎能讓商朝快速滅亡。東伯候死後,姬昌在朝中實力最大和威望最高,蘇妲己當然要找機會從他下手,而此時伯邑考的到來對蘇妲己來說也意味著機會來了,設計陷害伯邑考把他剁成肉醬製成肉餅讓姬昌吃下,使得紂王失去人心,人神共憤,君臣反目,從而達到加速商朝的滅亡。





洛崖子


伯邑考被商紂王剁成肉醬,之後被姬昌吃了三塊。而當姬昌將口中的三塊肉“吐出來”後,伯邑考就變成三隻“兔子”,兔子”是“吐子”的諧音,所以伯邑考死後變成了兔子。

自從伯邑考來到商朝後,蘇妲己就被他俊朗的外形深深吸引,於是便主動勾引伯邑考,奈何伯邑考拒絕了蘇妲己的好意,這讓蘇妲己十分生氣,因此向商紂王汙衊伯邑考調戲她。

蘇妲己還現出原形,目的就是引起伯邑考的注意力。最終商紂王聽信蘇妲己的言論,一氣之下將伯邑考剁成肉醬,隨之還專門送給姬昌品嚐。

但是姬昌吃完了這些肉餅,商紂王認為姬昌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不過如此,於是放心地將他放回了歸屬國。不過,伯邑考並沒有死亡,當姬昌將口中的肉吐出來後,他便變成了兔子,之後成為嫦娥的寵物。





小郭影視圈


在《封神榜》中,有一個場景肯定很多的人都印象深刻,紂王將伯邑考剁成肉醬做成肉餅,拿去給被囚禁的姬昌吃,但觀眾都知道,伯邑考是姬昌的兒子,那麼姬昌明知道那是伯邑考的肉,為什麼還是吃了呢?

  

  都說虎毒不食子,姬昌精通算卦問卜的本事,很多的事情都能算出來,而且在伯邑考被殺的時候,姬昌就已經知道了,而且也知道那個肉餅是伯邑考的肉沒怎麼就吃了呢?紂王聽說他是聖人能未卜先知,專門殺了他兒子做肉餅給他,如果他不吃,說明他的確有這能耐,就得殺掉以除後患。

  

  姬昌心知肚明,為了保命,還是吃了,於是紂王認為他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庸人,對他放鬆了警惕,甚至內心可能還生出了一絲歉疚,最後把他放虎歸山了。

  

  伯邑考最後被封神了嗎

  

  伯邑考是伐紂之役的第一位犧牲者,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姜子牙帶玉虛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之神,命為尊貴之神,代表尊貴、權力、帝皇;此為紫微斗數以紫微星為首來源。伯邑考墓,位於河南安陽湯陰h裡城的西北角,距周文王演易處不遠,有一個不太顯眼的墳冢,墳墓前的墓碑上寫的是“伯邑考之墓”。

  

  當地老百姓說,這是兔兒冢。兔兒冢也叫“吐兒冢”。據說當年文王在每次吃完肉羹後都找地方再吐出來,兔兒冢就是周文王吐肉羹的地方。

  

  傳說當時周文王吐下的肉都變成了兔子,一蹦一蹦地都跑了。所以現在h裡城附近的老百姓中還流傳著一句俗話:h裡城的兔子,打不得。在他們眼裡,兔子是伯邑考的魂。伯邑考為什麼變成兔子

  

  因為姬昌吃了伯邑考的肉,而吐出來的又是肉球,肉球又變成了潔白的可愛生物,因為是姬昌吃了兒子的肉吐出來的就把這種生物叫做“吐子”,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兔子。

  

  伯邑考變成了兔子,一個是人們對姬昌的尊敬,不能因為這個事情影響姬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於是西岐統治者就把這件事情進行了神話演繹。

  

  二是人們對伯邑考的敬重,不希望他就這樣死去,於是就通過這件事情讓伯邑考以另一種方式活了下來。






影視職員


伯邑考是姬昌的大兒子 生性敦厚仁愛,是一名孝子 父親因為得罪紂王所以紂王將姬昌囚禁起來 伯邑考為了營救父親 帶了很多寶貝去獻給紂王 紂王跟妲己會見了他 但是妲己看上了英俊又貌美 又有才的伯邑考 但是遭到了伯邑考的拒絕跟羞辱 一下激怒了妲己 妲己在紂王面前誣告伯邑考 說他調戲自己 紂王聽信的妲己的誣告 把伯邑考千刀萬剮 後又剁成肉泥做成肉餅殘忍至極 妲己又讓紂王把伯邑考作成的肉餅 給他的父親姬昌吃 真是最毒婦人心

周文王精通八卦易象 在獄中精研八卦 把伏羲的十六卦演變成了六十四卦 可以說是中國易經的創造者 文王在獄中從卦象得知愛之遇害 而且也算出紂王會讓他吃掉他兒子的肉 第二天接到早餐拿他兒子肉作成的肉餅 心中悲痛不已 他也知道 這是紂王給他下的套 也是在試探他 本來就因為他的才華橫溢紂王才把他囚起來 怕文王威脅到的的皇帝地位 但是一直沒有直接的證據 一直是懷疑 如果這時文王不吃那紂王就可以斷定文王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留著他肯定以後會奪他的天下 如果吃了那麼就說明文王也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人們說的那麼厲害 文王知道紂王心裡的小九九 所以不得不裝作啥也不知道 就把肉餅吃了 文王心裡清楚不吃是死路一條 吃了雖然有違天理 但是可以活命 可以出去機會給兒子報仇 也可以實現它早就想滅掉紂王解救全國人民在在暴君統治之下的悲慘生活 所以他從大局出發 還是忍著心中的劇痛把肉餅吃了

紂王得知文王把他兒子做成的肉餅吃了 就斷定其實文王也是一個普通人 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不會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 因此紂王就放了他 文王回國後誓言為子報仇,但不幸壯志未酬身先死,而報仇之事就交給了伯邑考的弟弟武王來繼續完成。武王於是振興國力,強兵富國並得到一代軍師姜子牙 的助力而打敗商紂建立中國第三個王朝:周。


帶著夢想出行


姬昌被殘暴的紂王囚禁關在牢裡 ,為了想辦法救出自己的父親 ,大兒子伯邑考試來到朝歌 卻被殺害並且剁成肉醬 ,然後紂王聽說姬昌是聖人不吃肉 所以命人將伯邑考的肉醬做成了三個餅讓姬昌吃 伯邑考,姬昌善於演卦 就算到肉餅是兒子伯邑的肉所製做的 ,但為了保全性命他還是吃了, 然後侍衛問他味道如何? 姬昌不得已說好。 後來姬昌在被釋回到西周後竟然神奇的吐出三隻兔子 ,說兒子變成兔子了。




惜涵依舊影視


有兩重含義,

第一:相傳伯邑考俊美無比,與妲己有那麼一點有的沒的,作為帝王能忍嗎?何況還是一個殘暴的帝王,當然不能忍,所以剁碎了不算,還要為別人吃,普通人還不行,得餵給最近的人吃才行,要不怎麼顯得他殘暴?

第二:紂王說:“誰說西伯昌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他知道周文王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反正他吃了自己兒子的肉。在古代的忠貞孝悌中,等同與廢了這個人。



輻射貓


伯邑考被妲己陷害而死,紂王接受申公豹的建議,將剁成肉醬的伯邑考,包成包子給姬昌踐行。小編看到這一幕,不禁腦袋發脹,這真的太殘忍了。

整個《封神》體系中,姬昌能掐會算,還會演繹八卦,卻次次都吃了自己的兒子,他是真的沒算到還是算不到?還是說算到了但是在故作隱忍呢?

目前這版,劇中的姬昌在當時似乎沒有任何懷疑,一個勁誇讚包子好吃,直到申公豹揭露包子的肉餡是自己兒子的時候,依舊是滿臉不相信,堅持認為這個肉餡不可能是自己的兒子。

我認為,這部劇中,姬昌是真的算不到,原因有三:

第一,這部劇中,姬昌一改以前最喜歡姬發的父親形象,在這部電視劇中,姬昌最喜歡的不再是二兒子姬發,而是大兒子伯邑考,他希望溫文爾雅的伯邑考可以在他百年之後,代替他掌管西岐。所謂關心則無亂,當姬昌一門心思關心伯邑考之後,難免會算有遺漏,也是正常的。

第二,在這部劇中,姬昌雖然認為商王殘暴不仁,但是依舊相信紂王還是有良心的,他覺得即便是伯邑考到了朝歌,也最多隻是代替自己被軟禁起來,不至於直接被商王殺害。在他現在的認知裡面,商王還不這樣大逆不道,怎麼會把自己兒子做成包子給自己吃呢?所以,他是根本沒有朝那方面去想。

第三,武成王率先吃包子的,並且告訴他包子是豬肉。姬昌是很信任武成王的,所以他根本沒有疑心過,就直接吃了。

其實,不管他知道與否,在當時的環境下,他都會選擇吃掉自己的兒子,以便留得青山在。







神仙自古都逍遙


從側面烘托出了商朝後期的黑暗,同時也反應了商紂王的昏庸無道,殘暴。和伯邑考的善良孝順的品德形成對比,來更一步的說明商朝後期的黑暗。也為後來的武王伐紂留下了伏筆,封神榜畢竟是一部神話小說。也需要通過這種虛擬的人物來與歷史現實相掛鉤。



小丑47428


首先說說當時的歷史狀況,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兒子,一家子都是當時王朝的忠烈之臣,因狐狸精妲己妖媚惑主,禍亂朝綱濫殺大臣,那麼忠烈大臣就成了眼中釘、肉中刺;妲己誘惑伯邑考不成便媚惑紂王殘忍殺害了伯邑考,並做了人肉餅。

當時文王也被囚禁朝閣隨時有性命之險,文王是西岐之主,有一本領就是撒錢斷卦預知未來,紂王就是為了測試文王的卦相是否準確才把文王兒子的肉做成人肉餅讓文王吃。

如果文王不吃那肯定就說明了文王斷卦準確、可以預知未來畢定招致殺身之禍,大家想想要是紂王知道人家文王心裡明白吃的自己兒子肉做成的肉餅,那怎麼還敢放虎歸山,文王可是西岐霸主定要揮大軍討伐朝閣以報大仇。

那麼文王斷卦靈驗明知是自己兒子的肉,為什麼要吃自己孩子啊?難道文王那麼怕死,不是的。

文王吃自己孩子肉時,表現的非常鎮靜、泰然自若;張口便吃還吃的津津有味,連說好吃、好吃還要在來一盤,把個紂王都看呆了,也正是這樣讓紂王放鬆了警惕,認為文王就是一個沒有什麼本事的人,再加上文王身體不好就為返回西岐鋪平了道路,並在別的大臣的保送下順利回到了西岐,也為朝閣的提早滅亡墊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說說文王在明明白白的吃了自己孩子的肉時,表現的毫無異象,跟個傻老頭一樣;作為普通人怎麼可以做到,這隻能說作為一代霸主的文王胸有韜略,為了謀大業,為了推翻昏暗世道,忍辱負重,受著常人不能受的痛返回西岐,在自己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武王子承父命推翻了大廈將傾的亂世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