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的古代建築


海州的古代建築


海州一向為海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旅遊勝地。其古代建築主要有:

海州古城: 據清《康熙海州志·輿圖·城池》記載,海州古城始建於梁天監十一年(512年),原為土城,由南梁著名將領馬仙琕所築。當時,馬仙琕為了軍事防禦需要,在海州建城,設東、西兩門。西門即現代的鐘鼓樓,東門位於現在的甲子橋西側。唐朝開始在鼓樓以西修城,宋代紹興三十二年(即公元1l62年)義軍魏勝抗金守城,加築海州城垣,修浚城壕,並且築雙重城垣將白虎山圍人城內。南宋寶佑三年(即公元1255年),李壇再修海州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予修繕,至永樂十六年(1418年)改以磚砌,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西門“通淮”、南門“朐陽”、北門“臨洪”,東門“望孔”。

海州的古代建築


海州古城自明朝末年至民國,經歷歷次兵火、地震及人為的破壞,到民國37年已破爛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手1958年將城牆全部拆除,磚石挪作他用,城牆遂蕩然無存。

鐘鼓樓:位於中大街東部,始建於南朝梁代,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州王同重修,更名為“鎮遠樓”,經過了上百年,知州陳培基復修。清康熙七年地震,鐘鼓樓傾塌。第二年,知州畢秀改建,易名為“文昌樓”。乾隆五十ー年(公元1786年),知州範國泰又予以大修,經過了一百七十年,樓被拆,城被毀,只有城門臺基尚存。1982年,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依照明清風格重修,經三年兩個月竣工。樓懸兩塊匾額,西邊懸“鎮遠樓”,東邊懸“鐘鼓樓”。樓高9.92米,合臺基15.32米,歇山垂構,青瓦紅柱,彩繪枋簷,壯麗輝煌。

海州的古代建築


寺、廟、宮、堂:東漢時佛教傳入海州,海州的寺廟建築出現,且規模不斷擴大。寺、廟、宮、堂建築已遍佈海州城內外,共計有“九庵”、“十八廟”、“三寺”、“三宮”、“三堂”。“九庵”是指觀音庵、百子庵、龍洞庵、茶庵、地藏庵、古佛庵、陶許庵、神州庵、紫竹庵。“十八廟”是指上神廟、火神廟、財神廟、城隍廟、關帝廟、獄神廟、二郎廟、龍王廟、風神廟、雷公廟、奶奶廟、真武廟、梓童廟、文廟、三官廟、蒲神廟、天皇廟、天齊廟。“三寺”是指園林寺、大慈禪寺、洪門寺。“三宮”是指天后宮、三元宮、文昌宮。“三堂”是指觀音堂、福音堂、老君堂。

海州的古代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