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論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意思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林毅夫說:“我算是一個比較獨立的經濟學家,該幫國家說話的時候我就幫國家說話;該幫企業說話的時候,我就幫企業說話;該幫農民說話的時候我就幫農民說話,只要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對國家、對社會、對經濟更好!”

林毅夫的一生就在致力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因為強調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人給林毅夫貼上了政府派的標籤,林毅夫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理論觀點堅持到底。他說在一個嚴峻經濟的時代,自己不能辜負這個時代,一定要像李冰父子一樣,做一件事情,盡你的力量去做,然後對得起這個人類社會,而且不僅是對這件事好,對未來也能做出很大的貢獻。

01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於臺灣省宜蘭縣,父親林火樹給他取名叫林正義。

1971年,林毅夫考入了臺灣最好的大學臺灣大學攻讀農工專業,一年後,轉讀軍隊系統的陸軍軍官學校。

1975年,林毅夫以全球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又被軍方送到臺灣政治大學管理的企業研究所攻讀MBA,成為臺灣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


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1978年畢業後,他被選派到金門馬山港上擔任連長,那時的林毅夫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就在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做了一個選擇,他獨自一人從金門遊過臺灣海峽來到中國大陸。

後經人引薦,來到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1979年,當時任北京大學經濟系副主任的董文俊老師對這個人物非常好奇。他在想:林毅夫從臺灣海峽游過來,是因為和領導關係不順心?還是家庭感情處理不好想逃避?於是,董教授決定去會一會他,後來是在西直門的一家招待所裡見到了當時27歲的林毅夫,兩個人一聊起來,一拍即合,隨後林毅夫就成了北大經濟系的一名學生。

林毅夫的機遇是這個時代給予的,也是他的能力創造的。

改革開放初期的北大校園裡的學術氛圍自由而開放,在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校方邀請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舒爾茨來學校演講。林毅夫因兼具經濟學專業基礎和英文功底,被董文俊推薦擔任舒爾茨的隨行翻譯,就是這一次當翻譯的經歷成為了林毅夫人生又一個轉折點。


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1982年是無數人擠破頭,哪怕傾家蕩產也要出國的年代。舒爾茨回美國不久後就給北大寫了一封信,他說願意給林毅夫做擔保,推薦林毅夫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會,並且獲得全額獎學金。

林毅夫後來也回憶道:“要是沒有他主動邀請我到這個大學去讀書,我大概也不會選擇經濟學作為我終身的職業。從他身上我學到怎麼做學問的方法,特別注重從真實世界的觀察現象當中去找出它背後的道理。

在芝加哥大學,林毅夫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別人需要5到8年才能完成博士學業,林毅夫僅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學業。原本1986年可以回國,因為老婆也國外讀書,還有一年才能畢業,林毅夫又去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攻讀了博士後。

1987年9月,一家人學成歸國。

02

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林毅夫為什麼會甘願冒著生命的風險都要回中國大陸呢?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是正視歷史的,當時在金門工作的他,每天看著大陸的山水,感慨江山如此多嬌。

走到千山外,鄉清水長流。林毅夫站在海岸邊,對祖國大陸充滿了神往,無限的嚮往之情最後成為了實際行動。


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林毅夫這一生受兩個中國古代的歷史人物影響很深:一位是王陽明,王陽明是一個知識分子,在一個社會思想進步的狀態下,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知行合一的理論。這也是林毅夫堅持自己的經濟學理論,創新出了新的針對中國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


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1987年中國剛剛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外人看來,林毅夫在美國學到的西方市場經濟理論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大家普遍認為他英雄無用武之地,既沒有同行進行思想交流,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以參考。林毅夫卻不這麼認為,他說他在芝加哥大學學到的最好的一點就是理論創新就是對現象的直接瞭解。

林毅夫堅信正在快速發展快速轉型的中國為自己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林毅夫傳奇一生,游泳穿海峽回大陸,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為其擔保

另一位林毅夫非常欣賞的人物就是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設計修建四川都江堰的李冰。李冰2000多年前修建的工程至今依然在惠及一方百姓。

在剛回到中國大陸的時候,林毅夫就多次慕名前往都江堰,感慨前人的貢獻!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可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修建了都江堰,後世都得到了受益。林毅夫激動不已。

1987年,林毅夫帶著30多箱英文資料回到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後第1位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作為學者,林毅夫說,我就是建言,能夠被採納最好,不能夠被採納就繼續說,只要你覺得是對的建議。

林毅夫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獨立學者,希望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

他說:“理想主義者,是大家對我的讚許,我的幸福感,來自於內心的平靜,我一直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