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老城的文廟

文廟,即“孔廟”,既是古代祭祀孔子之地,又是教書育人之處,所以也叫“廟學”。

位於臨渭區老城街北側的文廟,相傳始建於唐代,由尉遲敬德監督修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十二月,華州大地震時毀壞,萬曆及崇禎年間重修,清康熙初年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再次修葺,上世紀初期曾用做渭南縣立中學和中共渭南縣委機關。原規模較大,現僅存大成殿一座。

保護文物 | 渭南老城的文廟


文廟大成殿

如果你第一次來渭南,想尋找這座文廟的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在文廟大成殿的前方,已經看不到傳統的照壁、泮池、欞星門、戟門等禮制建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名為“文昌閣”的三層小樓,在門洞的右側懸掛著“臨渭區博物館”的牌子。

穿過這座門洞,就來到了臨渭區博物館,文廟大成殿的雄姿呈現在眼前。這座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抬梁式建築,坐落在高約半米的臺基之上。

保護文物 | 渭南老城的文廟

綠色琉璃瓦屋頂

大成殿的屋頂,設計獨特,用材考究,屬於單簷歇山頂,鋪設著綠色的琉璃瓦,屋脊上裝飾著精美的動物和植物圖案。牆體內,襯土坯,外包青磚,柱頭置闌額和立枋,七架樑,簷下施五踩雙昂斗拱,稍間各二攢,盡間一攢。殿內布點柱14根,大殿前簷明、次、稍間施六抹頭隔扇門四扇,其上飾以走馬板。從側面看此殿,氣勢更加宏大,結構一目瞭然。

除了南側裝有門窗之外,大成殿的其他三個面,全部都是封閉的牆體。這裡原本供奉著孔子的神位,顏回、子思、曾子、孟子分別排列在殿內東西兩側,在他們身後還有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均為孔子的學生,被稱為“十哲”。

保護文物 | 渭南老城的文廟

大成殿內皮影展覽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率西征軍進入陝西,攻克渭南城以後,文廟全部被焚燬。十一年以後,知縣集資重修了大成殿等建築,1928年渭南縣委機關入駐文廟。1949年以後,這裡僅存大成殿,由於年久失修,西北角已坍塌,基礎下沉,牆體裂縫。

2003年9月,文廟大成殿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臨渭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鼎力支持,爭取資金129萬元,對大成殿進行了整體維修;2009年年底,為了確保大成殿的安全,在大成殿西北角安裝了防雷設施;2013年,由於大成殿橫樑出現問題,對其緊急搶修加固工程;2014年,再次申請資金40餘萬元,對大殿進行了油飾,保障文物的安全。現在,在大成殿後方的屋簷下,還擺放著一根換下來的巨大梁柱。

保護文物 | 渭南老城的文廟

整修時留下的樑柱

保護文物 | 渭南老城的文廟

拴馬樁

保護文物 | 渭南老城的文廟

石刻碑廊

在文廟大成殿的東側,有一條石刻碑廊,擺放著在臨渭區出土或徵集的敘事碑、石墓的裝飾物、墓誌、拴馬樁等文物。這些文物的陳列展示,直接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見證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堅韌性格,彰顯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如今,從空中俯瞰,渭南文廟和城隍廟東西並列。兩座歇山頂的大殿,一個綠瓦朱門,一個灰瓦白牆。它們與遠處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正在書寫滄桑的歷程,講述渭南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