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電視劇是拍給大眾看的,大眾最喜歡的戰爭劇集,需要成功塑造出一個強勢的男主角對觀眾才有足夠吸引力。從這個意義上回過頭來看《鍛刀之絕地重生》可能更會一目瞭然,我想觀眾之所以喜歡它,因為它成功塑造了兩個強勢且性格迥異的男主角。


一個是國軍炮兵少校陸浩雲。


一個是新四軍游擊隊大隊長方翰。


在這部劇集裡,有一條貫穿全劇的最為重要的故事主線,即新四軍皖南遊擊隊大隊長方翰(郝榮光 飾)與國軍炮兵少校陸浩雲(徐僧 飾)之間曲曲折折的人物關係——用現在最時髦的話講,方、陸之間是競爭+合作的“競合關係”。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爆發,但與國民黨在江南戰場的百萬正規軍相比,共產黨在此地的力量其實還非常薄弱,只有紅軍開始長征之後留在南方八省的遊擊武裝力量,後來,這些南方游擊隊組成了以葉挺為軍長的新四軍,新四軍最初的實際人數只有不足兩萬,但他們所面對的,是除了幾十萬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還有幾十萬汪精衛投降日本後被整編出來的偽軍,但是,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即使經歷過1941年初的皖南事變,新四軍也已迅速發展成三十萬之眾。


所以,在本劇集中,新四軍大隊長方翰對陸浩雲反反覆覆,想盡一切辦法的爭取——因為他急於把自己手下這支游擊隊發展為擁有炮兵連的正規武裝,這中間其實是暗伏著一條當年共產黨軍隊如何在最艱苦卓絕的戰爭條件下做大做強的發展線索的;當然,電視劇嘛,一定要用故事和戲劇性表現一切,陸浩雲與方翰之間的關係進化,也是通過許許多多的細節表演接續完成的,一個深沉內斂一個熱烈昂揚,一個儒雅一個豪放,劇中,方翰為了讓陸浩雲加入自己的隊伍,甚至不惜使出“美人計”,在女主角梅映蘇與陸浩雲的情感關係中摻了許多“私貨”,可謂莊諧互鑑。所以說,什麼東西老百姓愛看,都一定是有它們的道理。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看過《鍛刀之絕地重生》之後,我想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概括這位共產黨游擊隊的大隊長方翰,他就是“新四軍中的李雲龍”。


雖然方翰是游擊隊出身,但他一樣擁有資深的革命履歷,這在劇集裡有過巧妙的背景交待,而這支皖南遊擊隊,亦是他在最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中苦心經營,保留下來的革命火種,因此,我們看到,在劇情裡,雖然方翰隊伍的裝備很差,衣著也不整齊,但戰鬥力仍然非常強,而且有著國軍所不具備的靈活機動戰術素養(游擊戰),而這一點與國軍炮兵少校陸浩雲卻是氣場相投的。


在我看來,方翰這個新四軍大隊長形象的成功之處在於,表面上看,他是張飛,往裡仔細再看,他確是關羽――我不知道用這種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的審美來概括現在的電視劇創作是不是真正合適,但我覺得這兩者之間其實是相通的。


其實,當年共產黨的隊伍裡,很多人都是出身草莽,他們參加革命的過程亦都十分曲折豐富,劇中,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女政委馮瑜由上級組織派到方翰的游擊隊,目的是使之儘快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而與此同時,方翰為了儘快擴大自己的力量,又對國軍炮兵精英陸浩雲情有獨衷,千方百計的爭取,我覺得他的這種“張飛+關羽”的性格化表演既矛盾又統一,對普通觀眾有著極強的感染力。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關於方翰的扮演者郝榮光的表演,我們可以隨意挑選幾處非常成功的段落:1951年,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石揮曾經出演過一部表現解放戰爭的電影《關連長》,石揮飾演的就是那位解放軍的關連長,在片中,關連長有句著名的臺詞是“要為娃娃們打出一片天”,據說,石揮的關連長一直對演員郝榮光影響非常大,以至於此次這句“要為娃娃們打出一片天地來”也被他直接帶進方翰的臺詞裡,用來教導那些跟著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游擊隊員們,看似平易,實則深情,這也讓這個角色無形中有了更豐富的歷史內涵。


在劇組裡,郝榮光身邊還有一位扮演游擊隊員的群眾演員,現實裡,這是一個非常熱愛表演的孩子,郝榮光了解到這位群演小兄弟家庭很困難,作為群演獲得的收入不多,還要分出一半來給母親,這樣一個鮮活事例感動了“方大隊長”,於是在劇中,大隊長方翰也把自己微薄的津貼全拿出來,寄給一個家中同樣非常困難的戰士的母親,因此,方翰的黨費也就只能一再拖欠,於是女政委馮瑜(陳雅斕飾)就只能替他一次又一次的墊付,而這又成為方隊長與馮政委之間微妙情感關係的一個載體,一切都這麼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可以說,作為觀眾,我們能對這些戲裡戲外的故事稍加了解,也會對劇情的因果有更深的理解,什麼叫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點不差。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而我個人更喜歡第28、29集裡,方翰的游擊隊與陸浩雲的川軍炮兵營協作守衛煤炭山的那一大段故事,陸浩雲帶領炮兵營和川軍第133師死守煤炭山陣地,裝備簡陋的川軍在日軍的炮火覆蓋下,一批一批“填坑”了,指揮部裡幾乎所有的軍官的決心都動搖了,只有陸浩雲咬緊牙關,把最大的希望寄託在方翰和游擊隊身上,陸浩雲一步不退,死死吸引住日軍主力,而方翰帶領的游擊隊迂迴穿插、長途奔襲,經夜潛行至最佳戰鬥位置,並於第二天凌晨對日軍的指揮部進行突然襲擊,那是一大段非常耐看的群戲表演,不但郝榮光的表演出色,就是圍繞方瀚身邊參加突襲任務的游擊隊、川軍諸人員都是各個有戲,每個小段落,即使是一次簡單的戰前任務佈置,游擊隊和川軍弟兄們都會有一輪小小的話語交鋒,從中展現著他們不同的性格,而從戲劇衝突上說,他們是在狹窄的戲劇時空裡最大程度地提高劇情的信息量,一邊是漆黑危險的夜行軍,一邊是不可能完成的緊迫任務,所以,表演者之間臺詞的抬扛和找補,會讓觀眾看了大呼過癮,在大家都說過癮之後,由大隊長方翰一錘定音,再直奔突襲的大主題。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劇集在方翰和陸浩雲身邊分別“栽種”了幾個個性突出的副線人物,比如方翰身邊背上揹著大刀,五大三粗的郭大柱,陸浩雲身邊天天挎著兩顆長柄手榴彈形影不離的冬娃和虎背熊腰的趙家強,戲有時在方翰和陸浩雲身上,有時在這些副線人物身上,但最終形象塑造是歸於兩個男主角身上,正如當年《亮劍》裡李雲龍身邊一定要有個魏和尚一樣,只可惜楚雲飛趙剛身邊缺少這樣的副線人物。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綜上所述,郝榮光塑造的這個方翰,我越看越覺得像另一個李雲龍。


從藝術創作上講,這些當然是一種非常高明的人物塑造技巧。然而從歷史真實上講,這也是創作者認真研究了戰爭故事和戰爭規律之使然,因為凡能在那樣的殘酷戰爭中成為英雄者,無一不擁有如此鮮明的個性和人格魅力。


當下的國產電視劇,尤其是如《鍛刀之絕地重生》這樣有著深厚積澱和使命感的作品,但凡能成功,它一定是一種複合型的成功,作為觀眾,我們當然可以隨性、隨時、隨意地看上一兩集以娛視聽,但中國的戰爭題材電視劇,業已緣於幾十年的積累,已堆積起非常高的藝術門檻,每個人物,每個情節,每場戲都要做得非常講究不可。


人物與故事內核俱佳的《鍛刀之絕地重生》為何是一種複合型成功?


在這部劇集裡,我們能從中看到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塑造英雄人物的一些方法,也能從中看到創作者在那些好萊塢經典戰爭片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並都能與時俱進地為我所用。我無法給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下一個更準確的定義,但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電視劇的普通觀眾來說,能被老百姓喜歡的文藝都是常新的,同時,能被老百姓喜歡的文藝又都是傳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