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韻旗袍的前世今生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早在1985年,就被定為華夏女性的國服,之後歷次在華夏舉行的國際性活動,包括亞運會,奧運會,世博會,國際峰會,全部都是用旗袍做禮儀正裝。外交訪問,亦如是!

  關於旗袍的起源,比較有意思,一部分學者認為,旗袍起始於1925年,源自旗女之袍。但大部分學者經過長期考證後,則認為,旗袍的起源,來自秦漢時期的深衣。

  華夏自古以來,女性服裝都是上衣下裳,被視為正統。而深衣,最初是奴隸們穿著的罪衣,上下一體,較為單薄,是為了防止奴隸逃跑。

  到了兩晉隋唐,深衣逐漸演變為勞動婦人穿的寬身長袍,主要是為了勞作方便,且散熱輕便。

唐宋之後,這種被視為低賤的寬身長袍,又得到了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融合改良,變成了窄身合體的修身長袍,同時增加了領、襟、擺、花紋,變得極具民族特色了。

  到了清代,旗女延續了旗人長袍的風俗,將這種合體修身的窄長袍再次改回寬大,並規定“袖長八寸至一尺,綴精繡彩邊,掩足面。”

  一直到了辛亥革命之後,這種旗女之袍才再次改良,重回緊窄合體之式樣,且長度縮短,露出腳面,具備了現在旗袍的雛形。

  到了1925年前後,旗袍就已經定型,成為著名的民國旗袍。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種,緊窄合體,右側斜襟,立領,盤扣,兩側開衩。

  當然了,這種民國旗袍的最初,是那些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時代女性,為了能在穿著上擺脫幾千年的上衣下裳之傳統,和男性的長袍穿著保持一致,而發明的。除了傳統的右側斜襟,立領,盤扣之外,最明顯的就是兩側開衩是小開衩,不超過膝蓋,且袖長過臂彎。

  但逐漸的,一些女性發現,這種款式的旗袍,特別符合華夏女性的體型和文化。

  東方女性,體型較為消瘦矮小,且腿型不是十分圓潤筆直,而旗袍,則完完全全的把這些東方女性的缺點,變成了優點,並且一一的展現了出來。

  立領,遮蓋了脖子的短小;斜襟,突出了香肩的骨感;尤其是兩側開衩再度大膽改進,由小開衩到了臀下的高開衩,不僅露出小腿,更是整個大腿也時隱時現。

  而那種若隱若現的腿型誘惑,即遮蓋了東方女性腿部的瑕疵,又符合了華夏文化的含蓄之美。

  而上下一體的修身款型,又最好的遮蓋了東方女性的個頭不足之弊端。

  至此,旗袍的美,完全代表了華夏女性的美。氣質優雅,含蓄隱晦之外,還有小脖頸,窄酥肩,不大不小的胸脯,細細的腰肢,完美的弧形臀瓣,以及那微微凸起的小肚肚。分開看或許不算美,但是集中起來,就是最恰到好處的含蓄中微露誘惑,優雅中微露嫵媚,嫻靜中微露火辣,將最保守和最奔放結合到了極致。

二:旗袍的現代變革

  新中國建立後,破四舊那段時期,旗袍再次遭到詆譭,沉寂了二十年,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再次興起。今時今日,更是在民國旗袍的基礎上,又多次改良,融合了許多西方服飾元素,變得更加修身。

  其一,旗袍的面料也不再侷限於原有的真絲(桑蠶絲,榨蠶絲,木薯蠶絲,蓖麻蠶絲),綢緞(織錦緞,錦緞,金玉緞,古香緞,素縐緞),杭羅,麻,絹,棉布,這些傳統布料。又新增了香雲紗,歐根紗,蕾絲,滌綸,電力紡,呢絨,雪紡,等現代布料。

  另一個改良是其款型,尤其是領型,開襟,袖式,完全是百花齊放。

  領型,除了傳統的高領,低領,無領之外,新增了企鵝領,鳳仙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等。

  開襟,除了傳統的單襟,雙襟,斜襟之外,新增了中開襟,半圓襟,圓襟,直襟,方襟,如意襟,琵琶襟,曲襟,無襟等等。

  袖式,除了傳統的中長袖之外,新增了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拼接袖等。

  此外,扣型,擺型,花色上也都有了較大改良。

  扣型,除了盤扣,新增了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吉字扣,蓓蕾扣,纏絲扣,鏤花扣,蝴蝶扣,蜻蜓扣,百花扣,樹葉扣,三葉草扣,如意扣等,根據面料的不同,進行不同搭配,即不平淡,也不能出挑。

  擺型,也在原有的直筒擺上,增加了寬擺,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擺,鋸齒擺等等。

  花色,更是有印花,刺繡,挑花,緙絲,堆疊等。

  長短式樣也是多種多樣,不再侷限於長旗袍,還有剛好過膝的中長旗袍,到大腿一半的中款旗袍,到臀下部的短旗袍,等等。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旗袍的滾邊,雖然看起來只是在邊緣的一條細線,但有沒有滾邊,什麼樣式的滾邊,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一般來講,滾邊多為素色,樣式基本是寬滾邊,細滾邊,單滾邊,雙滾邊四種。

三:旗袍的現代流派

當今中國,有幾千家旗袍製作公司或者設計室。其中的佼佼者,有瑞蚨祥,憶江南,陶玉梅,楊曹韻,榮萍,格格,吉祥齋,夢至超,木真了,龍笛,威芸,上海灘,秀觀唐,錦衣閣,東方格調,蔓樓蘭,龍鳳,贇旗袍。

  尤其是瑞蚨祥,是其中資格最老的一個旗袍字號。北京瑞蚨祥創始人是舊軍鎮人孟洛川,最開始是經營綢緞,輔以華夏自產的棉布,山東的青布,花布,呢絨,關外的皮貨,進口的化纖洋貨。

  新中國的開國大典第一面國旗,就來自瑞蚨祥。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沃爾瑪的經營靈感和模式,同樣來自瑞蚨祥。

按照設計的理念和文化內涵,當今旗袍,又可分三大流派——京派、海派、蘇派。

1· 矜持內斂的京派:說起京派旗袍,她則是起源北京,可能是生在皇室的緣故,造就了京派旗袍的矜持內斂的個性。就算是被外面西洋文明的風吹了一波又一波,京派旗袍巋然不動。所以人們總結說京派旗袍總帶有官派作風,宮廷味道濃郁。

而京派旗袍,也被稱為中式旗袍,色彩上則多選黑色,棕色等偏凝重的色彩,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女性服飾特色,所以服飾上的款式則是平直寬肥的款型,寬寬的緄邊,內斂淳樸。

在服飾的面料選擇上,則多以傳統綢緞為主,偏厚重。而在印花面料上運用的比較少,在花色圖案的設計上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或許就是這份固執的拙樸才讓她在眾多旗袍中顯得與眾不同吧。

2· 豔麗妖嬈的海派:和京派旗袍不同,海派旗袍來自魔都上海。在燈紅酒綠,錯綜迷離的世相,讓她有了包羅萬象的氣度,也許只有妖嬈豔麗才能定位自己。

在《花樣年華》和《色戒》中海派旗袍演繹出的三四十年代年輕女子的妖嬈氣質,為此讓不少人心動。

而在現代旗袍如此紛繁美麗,很大程度上來自海派旗袍豐富的給予,而海派旗袍的圖案則以繁複的刺繡紋樣或織紋為美。

從30年代開始,海派旗袍的款式改良前衛大膽,旗袍長度也不斷在變化,就連領型上也採用洋裝中的翻領、水滴領、荷葉領,袖形變化也很多,完美的把東方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的化身給展現出來。

3·小家碧玉的蘇派:在江南水鄉誕生的蘇派旗袍,與京派和海派個性完全不同,她溫婉柔情,有著標誌的美人兒,精緻的圖案刺繡讓她擁有傾國傾城的面容。

而蘇派旗袍在面料上多采用軟緞、素縐緞,摸起來能夠讓人感受得到江南水鄉的溫潤細膩;刺繡圖案豐富,梅、蘭、竹、菊都不在話下,牡丹、月季也常出現,現在有了更多的花案,繡工達到了細膩飽滿的昇華。

雖然精美絕倫的蘇派旗袍,不似海派旗袍那樣時髦大膽,也沒有京派旗袍的固守作風,但它卻有自己的鮮明個性,才導致在今天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

PS:此外,還有一派小眾旗袍,被稱為“最不像旗袍的旗袍”,那就是廣派旗袍,又叫粵派旗袍,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再看泛中華文化圈的東亞以及東南亞諸國的民族服裝,韓服和和服都有濃厚的漢服影子,而唯一最接近旗袍風韻的,就是越南民族服飾奧黛。

奧黛是音譯,翻譯成漢文名詞就是“長袍”的意思。奧黛上半部緊身,下半部飄逸,領、襟、袖、腰、臀等部位的設計裁剪,是最形似旗袍的。和旗袍一樣,非東方女性,穿不出那種“亦莊亦媚、扒心撓肝”的韻味!

四:旗袍的穿著忌諱

  穿著旗袍,最忌諱兩點。第一是不合身,鬆鬆垮垮,給人一種村姑的既視感。這也是為什麼旗袍一定要量身定做的緣故。頸圍,肩圍,胸上圍,胸圍,胸下圍,腰圍,腹圍,上臀圍,臀圍,下臀圍,腿長,臂長,背長,每一個數據都要精確,差了一處,就不會貼身。

  第二點,就是忌過分無原則的暴露,否則,就落入了媚俗,有股迎賓小姐的既視感。整體來說,不管怎麼改良,依舊要遵循優雅,知性,嫻靜,冷豔的氣質。

第三點,穿著旗袍,最最忌諱“矯情”,矯揉造作、扭捏作態、低眉掩口、縮手縮腳,等捏造出來的“大家閨秀”範兒,都是對旗袍最大的侮辱。

旗袍,需要自然之美,需要毫不掩飾之美。

正如耳環最開始的出現,只是約束女孩子不端莊的搖頭擺尾,時刻記得不要被晃動的耳環打臉一般,只要穿上旗袍,就不必擔心“過於豪放”,即便內心住著超人一般的女漢子,只要旗袍上身,也會自動變身淑女。只要記得,穿著旗袍的淑女,不是扭捏作態裝出來的,而是穿出來的!

(數據收集於網絡,僅代表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