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立枯病的防治

蘆筍立枯病又稱枯萎病,是土傳病害。初見田內個別植株變黃萎蔫,病情擴展後全株枯死,嫩莖染病,擬葉和莖變褐色或縱裂,病株地下莖和根部可現褐色病斑,後期病部腐爛,產生白色至粉紅色黴狀物,幼筍染病,莖細小或無法出土。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蘆筍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病原及傳播途徑】病菌為尖孢鐮刀菌蘆筍專化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經傷口侵入,為害莖部和根系,發病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生產中土壤過溼易發病。

【防治方法】⑴育苗地不宜連作,實行3~4年輪作。⑵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採用蘆筍專用肥,注意防止燒根或漚根。⑶加強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溼氣滯留。⑷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36%甲基硫菌靈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700倍液,77%可殺得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以上就是蘆筍立枯病的防治的介紹了,希望本文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可以到農業之友--蘆筍頻道,查看更多關於蘆筍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