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學不可忽略。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而言,詩歌是其最亮的閃光點。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先秦時期、漢至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這四個階段無論在其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它們各自的特點。


儘管先秦時期大約有800餘年,這個時期的詩歌卻只有兩本集子——《詩經》和《楚辭》。


(一)《詩經》


討論中國詩歌我們只能從《詩經》談起,它是“五經”之一。據說孔子曾經刪減過原始版本的《詩經》,將它從原來的3000多首詩歌縮減到300多首。《論語》中孔子幾次提到過《詩經》,看起來那時《詩經》已經成型,且孔子和他的弟子也沒有透露任何信息表明他對《詩經》有過大的作為。可能的情況是,《詩經》的成書比孔子的出生稍早一些,因為據信《詩經》中最晚的作品當創作於春秋中期。


現存的《詩經》共含詩歌305首,包括三個部分:風160首,雅105首,頌40首。160首的風詩據信來自當時的15個國家和地區,覆蓋現在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所以書中它們也相應分為15組。


另外145首的雅詩和頌詩,儘管都沒有作者署名,但從其用詞風格和內容看,應當是來自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和上層階級。105首的雅詩據信是用於貴族聚會或宴會時吟誦,而40首的頌詩則是用於祖廟的祭祀活動。


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不用說,風詩是《詩經》的主體部分,其內容涉及愛情、婚姻、家庭生活、工作、思鄉、孝道、對醜惡的諷刺和對美德的頌揚等。從主題來看,160首的風詩中其一半以上與愛情和婚姻有關,且更有意思的是在其愛情故事中我們發現女性表現得通常比男性更為主動、更富有激情。


這說明當時的男女之間不僅可以自由地戀愛,而且彼此都可以自由地向對方表達愛慕之情。這與後來特別是宋代之後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迥然不同。《詩經》的第一首《關雎》最明顯地反映了風詩以愛情為主題的特點: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仔細研究一下這首詩,我們不難發現其暗示了美好婚姻的兩個要素——真誠的愛和恰當的追求方式。詩中男士的愛的真誠性和強烈性自不必說,關鍵是他贏得女士芳心的手法不是權力、財富、地位,也不是欺詐或暴力,而是通過為對方演奏音樂的高雅方式實現的。這揭示了當時有關愛情和婚姻的價值觀。


《詩經》的第二首《葛覃》也頗有意思。這首詩講述的是一位女士向工頭請假回家探親的事。在動身之前她對穿哪件衣服回家看父母感到猶豫。這首詩歌暗示了這個女孩子的至少三種美德:勤奮、節儉和孝道,這也應該是當時的主流社會價值觀。


在語言風格上,風詩以四言句為主,但也有二言句、三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甚至八言句。這表明風詩在語言上與其他兩類詩相比更為活潑、自由,也更為口語化。


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雅詩在幾個方面上與風詩不同。


第一,雅詩一般比風詩長,後者一般介於10到20行,前者通常有30到40行。第二,雅詩的用語更加正式和文學化。第三,雅詩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貴族階級的事。


這三條特徵表明,雅詩是由來自王室或貴族的專業詩人創作的。雅詩又分為兩組,即大雅和小雅。前者儘管也涉及愛情、婚姻和農業勞動,但更多的是關於貴族的生活如宴會、田獵、友誼、美德和政治事務;後者更多是涉及王室的歷史與功勳、王室的命令與訓誡及王室的理念與風尚。


頌詩在內容上接近於大雅,但篇幅一般要小得多。這大概是由於祖廟的祭祀活動時間不宜太長的原因。


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中國的第一本詩歌總集,而且是中國第一本文學作品集。其三種文學表現手法即賦、比、興對以後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它們尤其後二者的影響,中國詩歌發展出了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即在表達情感或意義之前先作相應的景物描寫,或者更多的時候是寓意於物、寄情於景。


《詩經》的意義不止在一個方面。它是中國文學史開始的標誌,也是那個時代整個文化的一個縮影。


周朝是中國文化由“神本”向“人本”轉化的一個時期,這種人文主義的轉向明顯表現於其“禮樂文化”。這裡的“樂”就與《詩經》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詩經》所有的篇章看,這些詩歌所頌揚的不是神靈而是人的美德和功德。這也是為什麼孔子十分重視《詩經》,稱讚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關於這本書,孔子還對他的弟子們說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在另一地方,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


讀《左傳》我們也會發現,那時的人們在相互應答時經常引用《詩經》中的詩句。通過這一現象加之孔子上述的話語,我們可以推斷《詩經》在他們那個時代廣泛流行於文人和上層階級之間。


(二)《楚辭》


前面我們說過,《詩經》中儘管有許多優秀的詩篇,但文獻中卻沒有任何關於它們作者的記載。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為人所知的詩人就是屈原了,他的詩歌開創了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的一種新氣象。這些詩歌后來被編入《楚辭》。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距《詩經》的出現大約有300餘年。他生於貴族家庭,聰慧、正直、清高。他曾經在楚國朝廷做過大夫,但因別人的妒忌、讒言和迫害被兩次發配至荒蠻之地。當他聽說自己的祖國被秦軍佔領,便投到汨羅江自盡。這也應驗了他在《漁夫》中的誓言:“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楚辭·漁夫》)


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談到他的詩歌作品,我們發現他的詩歌與《詩經》中的詩歌有許多差異。


第一,他的詩歌一般都比《詩經》中的詩歌長。比如,他最長的詩歌是《離騷》,共373行,2490個字,而《詩經》中最長的是《閟宮》,只有120行,492個字。


第二,他的詩歌每行的字數多為七個,而《詩經》中詩歌以四言句為主。每首詩的行數多,每行詩的字數多,這使得屈原的詩在情感和意義表達上較《詩經》更為豐富。


第三,語氣詞“兮”被廣泛用於屈原的詩歌中,一般用在句末或句子中間。該詞有兩個作用:一是增強節奏感;二是加強抒情效果。


第四,屈原將歷史與神話、世俗與神聖、現實與想象、人類與鬼神結合到他的詩歌中,且其感情更激烈,其描寫更誇張,所以他開啟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風格,而《詩經》則屬於現實主義風格。


第五,不像《詩經》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屈原的詩歌充滿著鬼神內容,如他的《九歌》就是獻給九位鬼神的頌歌。這反映了同一時期的南方在人文主義發展上較北方落後。


在屈原的作品中有一首特別的詩歌即《天問》。與其他詩歌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不同,《天問》更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在這首詩中屈原提出了15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神話、哲學、政治、倫理、人類、神靈、鬼魂等。他本人沒有在詩中回答這些問題,但他卻提供了大量關於遠古時代的信息。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他本人或其他人能夠持續地追問這些問題,中國古代的學術和科學將會是什麼樣呢?遺憾的是他本人沒有進一步探究這些問題,後來的人也只關注他的文學成就,而對這些問題沒有興趣。


屈原的繼承者是宋玉,也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後20年出生,也有“騷體詩”流傳於世。漢代許多詩人和文人讚賞屈原,並模仿他的風格寫了許多詩歌。這些詩歌有的是為讚美或懷念屈原而作,有的是為了抒發類似屈原的那種情感。


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劉向收集了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並把自己、賈誼和同時代其他人的“騷體詩”一起編輯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楚辭》。總結一下“騷體詩”,我們發現其主題正如屈原在《九章·惜誦》所言,“發憤以抒情”。他們寫騷體詩一方面來揭露和鞭撻社會醜惡,另一方面抒發他們懷才不遇的鬱郁之情。


屈原詩歌的影響絕不僅僅限於其後短時間內的一少部分人,而是廣泛和長久的。不僅劉邦的《大風歌》、項羽的《垓下歌》具有屈原的風格,就連曹植的《洛神賦》也同樣是用騷體寫的。即使在唐詩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騷體詩的影子。比如,李白很明顯受到了《楚辭》浪漫主義風格的影響,尤其是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其騷體風格分外明顯。


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文學遺產,還有他那高貴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他的許多詩句成了中國人激勵自己的格言,比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離騷》),“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楚辭·漁夫》)。這些都是無價之寶,值得我們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說》】


中國兩千年前的兩本詩歌集何以影響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