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玉米美食,文



「語音版」玉米美食,文/孫文勝

幾場強勁的秋風刮過,西安渭河兩岸成片的玉米林就慢慢褪去青紗,逐漸換上了成熟的妝容,粗壯的棒子剛剛從秸稈上分身,撥開青皮,輕掐一下鼓脹的籽粒,白色的漿汁不小心就撲濺到臉頰上。等到露寒葉白,扳棒、砍稈、裝車,收玉米的人吆吆喝喝地佈滿了河谷。新玉米收回來,大部分會打包上市;留下的一袋半袋,是農家搭配生活的儲備。

  新下的嫩玉米營養極其豐富,或煮或烤或熬隨你意。煮玉米就是把嫩玉米剝去外皮,放進鍋里加水煮,等到馨香四溢為止。烤玉米也很簡單,藉助農村家家都有的土鍋灶,趁柴火正紅時,丟幾個剝皮棒子進灶膛,三翻兩轉,個個就金黃噴香。烤的玉米太燒不好拿,娘就插上筷子讓我們舉著吃。村街上,小夥伴你舉一枚,我舉一枚,滿街暗香湧動。嫩玉米熬粥也別有風味。挑選幾個籽粒飽滿的嫩玉米,娘一手持刀,一手扶著棒子,刀片過處,白嫩的漿液就聚在青瓷碗心。等到水沸開了,玉米漿入鍋,慢火勤攪,不一會兒,粥的表面就會結出一層黃澄澄、油亮亮的薄皮。這時開喝,鮮香淡甜,沾唇潤齒。

  剝好的玉米粒,熬糝是首選。玉米糝熬製有竅道,若加一小勺鹼面,粥就特別黏糊。會吃的人,嘴巴順著碗邊轉,吃完後碗裡很乾淨;不會吃的人,左挑右刨,碗裡就亂成了馬蜂窩。吃糝子,最佳拍檔是油潑辣子酸黃菜,夾一筷頭菜、刨一筷頭粥,酸辣綿軟、口舌生津。

  玉米粒還可以曬乾磨成面,再打成攪團。關中攪團有三吃,即“水圍城”“涼魚魚兒”“涼片片”。“水圍城”是熱吃,調好汁子,舀一勺熱攪團在裡邊,稍涼後,就著汁子夾塊兒吃,吃的時候不能急,要不會燙了嘴、燒了喉。“涼魚魚兒”是用漏勺漏出來的。漏的時候,勺抬高點,魚兒細長;落低一點,魚兒短粗。漏勺划動,入水的“魚兒”就成群結隊地遊動起來。“涼片片”是熱攪團放在盤子裡晾出來的,吃時切成小塊兒,調上汁子、菜花就成。吃攪團講究配菜,要炒嫩韭菜、野小蒜,最好再配上醃製的酸芹菜、酸薺菜。炎炎盛夏,“涼魚魚兒”“涼片片”澆上酸菜汁,放上紅辣椒、綠韭菜,酸酸的、辣辣的、紅紅的、綠綠的、油油的,好吃極了。

  幹玉米嘣豆豆也很有特色。二月二剃過頭,娘就端著簸箕撿玉米,準備爆豆了。嘣豆據說是為了驚醒龍王,讓他早日興雲佈雨,助萬物回春。這嘣豆豆,有嘣豌豆的,有嘣黃豆的,最普遍的還是嘣玉米豆。土灶坑旁,哥添柴火、我扯風箱,誰都想把鍋趕緊燒熱,好讓娘炒豆。娘把半盆沙子倒進鍋,拿一個玉米芯,呼啦呼啦攪一陣兒,攤平手掌試試溫,感覺灼灼的,就把玉米豆倒進去。她邊攪動邊吩咐我和哥改文火。突然,一粒豆炒熱了,“啪”得一聲蹦起來,接著“噼噼啪啪”,又有一群豆蹦起來,有的還炸開了花。我忍不住起身朝鍋裡看,滾燙的豆蹦到人臉上,麻酥酥地癢、熱乎乎地疼。豆熟了,娘用篩子羅淨沙,我捏三五粒拋起來,張嘴接住,“嘎嘣”一咬,滿口溢香。父母不在,我嘴饞時也偷學娘炒新玉米豆。豆半熟,調一碗底油鹽汁,邊炒邊撩,“滋啦滋啦”,鍋裡就升騰起一團團熱氣;再煨一把文火,噴香的玉米粒就變得鼓突突、亮晶晶的,吃起來又香又耐嚼。

  玉米美食花樣百出,還有用玉米麵做攤餅、驢蹄子面的,每一道都讓人食指大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