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傳奇故事,太極真人張三丰在周口修道的傳說

張三丰修道鳳凰崗的故事

王明見

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城東一里半處有一座崗,據傳這是我國元明時期著名的道上、武當山太極拳的創始人張三丰修道的地方。

河南民間傳奇故事,太極真人張三丰在周口修道的傳說

張三丰、又名張君寶,號元元子、生活在元末明初年間。史書上說他是遼東人,但是、長期以來周口市扶溝民間卻傳說他是扶溝縣城南張轉(今屬練寺鎮)村人。據說張三丰原名全一,小名“邋通”。因為他不修邊幅、常年不論春夏秋冬、寒暑冷熱、颳風下雨下雪,總是披一件破舊的、補著許多補丁的袍子,戴一頂磨破了邊的破斗笠、航髒破爛。頭髮常年不梳,臉面幾天不洗,日子長了,人們便都叫他“邋遢子”。

他從小行動就很奇怪,有時一頓飯能吃幾十個蒸饃,喝幾十碗麵條,狼吞虎嚥的,也不見他肚脹肚疼;有時一連幾個月不吃不喝,仍面色紅潤、體健如常。他有時形蹤不定,同一時間,有的人說在村裡見了他、有的人卻說剛才還在田裡和他說話,還有人見他躺在城裡街頭睡覺呢。總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明朝建文帝的時候,張邋遢乾脆就在扶溝城東一里的風陽崗(俗稱風凰崗)洪山廟出家當了道士。這個時候的張邋遢,相貌已變得十分奇特,身子龜形鶴骨,眼睛又大又亮,鬍鬚又黑又硬,根根就像劍拔弩張,頭上還多了一隻髻,腰裡多了一把尺刀,可身上春夏秋冬四季還是那件骯髒破舊的大袍子,頭上還是那頂爛邊子的破斗笠,依舊邋邋遢遢。

河南民間傳奇故事,太極真人張三丰在周口修道的傳說

一年夏天,張邋遢還是那身骯髒破爛、黑油呼呼的棉袍子,敞著胸懷露著肚皮,在扶溝大街上到處吆喝:“誰吸我肚,我肚裡飢!”“誰吸我肚,我肚裡飢!”人們一看,原來張邋遢的肚子上,長了一個比雞蛋還大的膿瘡,瘡口已經破裂,白呼呼的膿水帶著血水,直往外淌,大老遠就聞到一股腥臭氣味。人們一看見張邋遢走過來,都躲得遠遠的。

一連3天,張邋遢從南大街到北大街,從西大街到東大街,扶溝城裡大街小巷,到處都是他的叫聲。有好心人勸他:“邋遢呀,南大街何家醫鋪治瘡很有名、你去看一下吧、可別耽擱了啊!”邋遢卻不理不睬,依舊到處轉悠,不停地吆喝:“誰吸我肚,我肚裡飢!”“誰吸我肚,我肚裡飢!”人們很奇怪,他肚子上長了那麼大的膿瘡,怎麼就看不到他有一點痛苦的臉色,聲音還那麼洪亮呢?

直到第5天,張邋遢轉悠到東門裡艮嶽腳下,一個40多歲的漢子突然撲到張邋遢跟前、雙腿一跪,抱住張邋遢的腿,張嘴就把邋遢肚子上膿瘡裡的臭血膿吸了個一乾二淨。張邋一看,哈哈大笑著說:“正果成也!正果成也!”說著,拉起那個人擠出圍觀的人群就走,一轉眼就不見了蹤影

原來、那個漢子叫李基,太康縣遜母口人,父親早死,在寡母跟前十分孝順。母親死後,他在母親墳墓前搭了一個茅草菴,守廬整整3年。在他眼裡,張邋遢肚皮上根本不是什麼膿瘡,而是一顆熟透了的仙桃!“誰吸我肚,我肚裡飢!”實際上是說:“誰吸我度,我度李基。”這分明是張邋遢來度化李基成仙的。

河南民間傳奇故事,太極真人張三丰在周口修道的傳說

自從張三丰在扶溝城裡度化了李基以後,扶溝縣裡再也見不到他的蹤影。據說他先到南京,又到四川,最後到了湖北武當山。當他見到武當山道觀因為戰亂而成為一片廢墟時,就對弟子們說:“你們不要因為眼下這裡荒涼就想離開,用不了多久,這裡一定會興旺發達,成為道教聖地的!”果然不幾年,

到了明成祖和英宗年間、朝廷都派人從京城到這裡來拜請張三丰進京,並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整修道觀,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還修了一座太和宮。從此,武當山就一天天興盛起來,與張三丰預言的競然一模一樣。

至今,扶溝縣民間依然傳說張三丰是扶溝縣城南張店村人。扶溝縣城南一帶對張邋遢的故事知者甚多。因此,《扶溝縣誌·仙釋》(清光緒版)記載:“張三丰初在城東風凰崗洪山廟學道,其族人猶能言之。後坐化於武當山太和宮。遺像尚存,以銅鐃鈸為笠。扶溝人摶拊終不怒,張氏尤無忌諱。《明史》以為遼東人,不知何據。”

張三丰在扶溝修道的風凰崗和風凰崗道觀,已經在抗日戰爭期間沒於黃水之中,蕩然無存了。現在扶溝縣8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指出鳳凰崗所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