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生活360x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戰略主動權,戰役之後,主動權掌握在蘇軍手裡。



參戰雙方共投入約270兵力,(德78萬,蘇190萬)8000輛坦克(德3千,蘇5千)5000架飛機(德2千,蘇3千)。

發生時間1943年7月5日——8月27日。

德軍指揮官曼施坦因,蘇軍指揮官朱可夫。


導致德軍失敗的原因,除兵力、坦克、戰機少於蘇軍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本人的問題。

當戰役進入白熱化的時候,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希特勒要求曼施坦因放棄會戰,遭到了曼施坦恩的拒絕,於是希特勒將黨衛軍裝甲軍主力部隊調離了戰場開往意大利,這一調離不單是德軍減少了部分戰鬥力的問題,而是失去了同蘇軍作戰的勇氣和信心,隨後德軍的戰略主動消失,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如果當時希特勒不輕易調兵,曼施坦因的進攻計劃就不會破產,憑德軍士兵的戰爭素養,不會讓蘇軍在短時間內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那麼蘇軍不一定會取得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這場戰役的失敗,曼施坦因元帥的指揮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希特勒臨時調兵上,即然這樣,蘇軍還付出了三倍於德軍的損失。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庫爾斯克戰役”蘇-德兩軍的前線總指揮,蘇軍朱可夫元帥和德軍馮.曼施坦因元帥。他們這樣“出類拔萃”的軍事家,在整個戰役當中不會出現重大的決策和指揮上失誤,誰戰勝誰完全是所統帥的兵力多寡和武器裝備性能所決定的。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場上最後一次“會戰級別”的戰役,德國由於在參戰人數和技術並且數量處在絕對的劣勢,加之預備隊數量嚴重缺乏導致了最後的失敗!從這次戰役的雙方損失情況來看,蘇軍的總體損失大大的高於德軍,有80萬的人員傷亡、6000輛坦克戰損、3000門火炮被毀…好在蘇聯家大業大可以承受!如果是德軍受到這樣大的損失,那麼在1944年末也許歐洲戰場的戰事就結束了。


運抵前線的德軍“虎式”坦克,它是庫爾斯克戰役當中蘇軍的勁敵!蘇軍在戰役中損失的6000輛坦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數量是由“虎式”坦克摧毀的,而這次戰役德軍損失坦克為1500輛。這樣懸殊的差距說明德軍在技術裝備上和戰法運用上超過了蘇軍。

“庫爾斯克戰役”蘇軍是以防禦→相持→反攻這樣的作戰樣式,就是要消滅德軍的有生力量,使其處於疲憊之後再進行反擊;而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擊敗蘇軍之後急於再次獲得“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顯得有些急於求成…雖說在整體戰鬥力上來說德軍確實優於蘇軍,但是德國與蘇聯相比體量上是有差距的,包括:人口總數、工業生產能力、國土面積和資源儲備…都處在劣勢地位!更主要的是,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已經佔領了很多的歐洲國家,與英國隔海對峙,這樣就會大量的分散了本來就處於劣勢的軍隊總數,“蘇德戰場”可以說是德軍用了550萬的訓練有術的兵力,去對陣整個蘇軍的1100萬武裝力量和6000萬的15~50歲年齡的戰爭動員力量!


“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軍檢查被擊毀的德軍“斐迪南”坦克殲擊車,這種龐大的“鋼鐵怪獸”在戰場上給蘇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一個營的“斐迪南”摧毀了蘇軍:坦克、火炮、車輛…有500臺套之多,從照片上來看,“斐迪南”的炮塔上捱了一發T34-85炮的炮彈,但是並沒有被擊穿…。

蘇軍在二戰期間的總體裝備質量上確實低於德軍的裝備水平,但是蘇德裝備之間並沒有形成代差,反而是蘇軍的裝備在數量上佔據絕對的優勢!

二戰人類首次全面機械化的戰爭,參戰國家比拼的就是 工業能力和工業產能!由於戰損率太高,一輛新出廠的坦克或者戰鬥機到了戰場也許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被擊毀、擊落…這就需要參戰國在武器裝備的產量上有所彌補,通常情況下製造能力是戰損率的3倍以上,也就是說:生產三輛坦克來彌補戰毀的一輛,只有這樣才能拼的起消耗!


曼施坦因元帥在“庫爾斯克前線”。

對於德國來說,工業能力已經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加之資源儲備太低,即便是佔領了西歐國家根本性的資源貧乏也沒有得到解決!在“缺人少物”的條件下只能將武器裝備做到極致,但問題是在當時的科技水平條件下,裝備質量再高也沒形成太多的優勢,也是毀一輛少一輛,補充遠小於戰毀…最後只得是戰敗投降。

所以,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整體性國家能力的失敗,整個戰役期間蘇軍動員了190萬的兵力,德軍加上“僕從國”軍隊也僅有90萬,而且技術裝備數量也處於劣勢!如果雙方的差距不是這樣懸殊就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皇家橡樹1972


庫爾斯克會戰其實是打了一半的戰役,它並沒有按照策劃者曼施坦因的計劃打到最後,這或許是它失敗的一個原因!德軍之所以沒有堅持打下去,一方面是將領們除了曼施坦因本人之外都沒有信心,另一方面是德軍兵力不足,當多個戰線都需要救援時,庫爾斯克方向的預備隊被抽掉一空,曼施坦因也只好放棄作戰。

包括希特勒愛將莫德爾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在內的高級將領們,都是反對發起庫爾斯克戰役的!因為經過1942年下半年的廝殺之後,東線德軍損失慘重,失去精銳的第六集團軍30餘萬人之後,德軍其實已經無力再發起進攻作戰了!



(作為主力的裝甲部隊早已疲憊不堪)

目前比較可靠的資料認為,東線德軍在1943年5月時節,全部的18個裝甲師總共擁有495輛坦克,也就是一個師只有27輛而已。而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每個德軍裝甲師要配備200輛坦克,如果按照古德里安的標準更應該配備400輛,可見此時的德軍裝甲部隊根本不適合作戰。

這一點希特勒是心知肚明的!曼施坦因也不是傻瓜,他當然知道自己手中部隊的狀況,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亞述海迂迴戰術,也就是再來一次規模更大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通過誘使蘇軍跨過米烏斯河進攻,將蘇軍引向半年前它曾慘敗的哈爾科夫,甚至可以放他們推進到第聶伯河。而德軍集中所有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從頓河上游突破,一路推進到這條河流入海口附近的重鎮“羅斯托夫”,將百萬計的蘇軍主力圍困在亞述海北岸,據而殲之!

不難理解,曼施坦因也考慮到了兵力裝備不足的問題,他想借助亞述海的幫助,將閃電戰的鉗形攻勢變成一路進攻,以便節省兵力。同時藉助一連串的撤退拉長蘇軍的戰線,削弱對方的戰鬥力,為了達到這個誘敵深入的目的,曼施坦因甚至打算放棄哈爾科夫會戰的戰果,將第聶伯河以東都讓給蘇軍!

這個計劃明顯是不會被希特勒接受的,他始終堅持寸土必爭、一步都不後退的古老思想。因此,曼施坦因不得不將計劃壓縮,轉而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展開攻勢,過程也是一樣的,以有限規模的佯攻吸引蘇軍反擊,憑藉優勢的戰損交換比耗盡蘇軍實力,而後再奪取庫爾斯克突出部。


請注意,這裡是說庫爾斯克會戰沒有進行到底的關鍵因素。1943年7月5日,德軍確實按照計劃投入90萬人和2500多輛坦克,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庫爾斯克發動了鉗形攻勢,但這個進攻很快就停止了,尤其是莫德爾負責的北線攻勢在10日就停止了;

曼施坦因方向的進攻相對持久得多,著名的普洛霍羅夫卡坦克混戰就發生在7月12日,此時希特勒已經有了停止進攻的念頭,因為蘇軍的預備隊源源不斷、反擊也頑強有利,甚至在庫爾斯克戰場之外的東線其他地區也有蘇軍在進攻,且盟軍在7月10日登陸西西里島,意大利的易手只在彈指之間!在這種到處漏水的情況下,別說是意志不堅定的希特勒,任誰都會產生不想打下去的念頭。


(庫爾斯克戰役被打的遍體鱗傷的虎式)

第一個不堅定的就是隻打了5天的莫德爾,面對蘇軍的反攻(庫茲涅佐夫進攻作戰),他將部隊一路撤往在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線撤退。但莫德爾到底是防禦大師,他這一路消耗了42.9萬蘇軍生力軍,該報廢了蘇軍2580多輛坦克,也算是完成任務了。

曼施坦因的壓力最大,他對面的瓦圖京大將從一開始就主張全力進攻,但他也因此差點又一次重演了5個月前的哈爾科夫慘敗!他的部隊衝擊過快、補給線拉長、士兵疲憊不堪,身後還有大量未被清除的德軍殘餘。曼施坦因看準機會,就像5個月前的回形針計劃一樣,他放棄了重鎮別爾哥羅德和自己的後勤基地博戈杜霍夫,吸引蘇軍玩命追擊,同時有條不紊的收攏部隊,準備反攻。



果不其然,愚蠢到家的瓦圖京根本不是曼施坦因的對手,他又一次被彈性防禦挫敗,部分蘇軍裝甲部隊被全殲!這其實就是曼施坦因等待的機會,按照計劃莫德爾不該跑那麼快、曼施坦因也應該發起規模更大的反擊,但由於希特勒抽走了東線太多的主力軍和預備隊,讓這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德軍兵力捉襟見肘)

回顧整個戰役,德軍經歷最初的消耗戰後,在庫爾斯克南北兩個方向上不斷後退,但也消耗了蘇軍寶貴的兵力和武器,公開資料顯示,蘇軍在防禦階段損失18萬人,在進攻階段損失高達67萬人,還有6800輛坦克和2200多架飛機報廢,這本應該是作戰計劃的第一步。

按計劃德軍本應該發起反攻,將損失慘重的蘇軍打垮,可無奈兵力不足,曼施坦因也好、莫德爾也罷,他們的部隊都無力對付蘇聯源源不斷的援兵,哪怕他們都已經是強弩之末,戰役進行到一半後只能作罷。


兵器世界


這實際上和戰術有關

德國的多線作戰,導致自己單一方向的實力不足了。而且希特勒本人和蔣校長有點像,喜歡亂指揮。他們的政治能力都不錯,但是軍事水平真的一般般。還有就是蘇聯暴兵的能力太強了,人海戰術實在無恥而有效。

建議看一下,北線,莫不攻的進展非常有限,為何?戰術有問題

莫不攻的戰術類似毛子的大縱深的打發,一開始利用步兵和裝甲兵反覆試探,尋找弱點,打開以後撲向縱深

但在北線,德國人在炮火方面劣勢太大,壓制不住毛子的火力,而且這種打發速度慢,給了毛子調動預備隊的時間,毛子憑藉工事、炮火和人力資源,頂住了莫不攻的攻擊,看看德國人的戰報就知道了,第一天,莫不攻的部隊就損失慘重,基本上3天后,失去進攻能力

南線,曼不群採用的打發比較強,還是6裝齊發,6個裝甲師一線鋪開,以運動對運動,迫使瓦胖走出駐壘地段和他打對攻,結果瓦胖的坦5集,才打了2天就殘廢了

如果不是西西里盟軍登陸,德國被迫抽調南線部隊,瓦胖的局勢更難看

但從力量上說,德國人無法獲得全面的戰略勝利,充其量獲得一次戰術性的勝利,他們兵力不足,嚴重缺乏機械化步兵,突破後無法快速跟上

實際上,看傷亡數字,蘇聯方面比德國大得多。但是蘇聯就是人多,不要命。蘇聯以兩倍於德軍的兵力,硬是打到德軍再也無力進攻。甚至在奧廖爾的戰場上,蘇軍以四十萬人的傷亡,幹掉了九萬德軍(也有說是二十萬的)。這種打法,德軍就是再強,也玩不起啊。

實際上,整個蘇德戰爭都是這樣的,四年裡,蘇軍用兩千九百多萬人的傷亡,幹翻了一千一百多萬的德軍。從損失上來說,蘇聯是失敗的,但是從結果上來說,蘇聯贏了。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想觀看更多,請點擊上方紅色字“關注”。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贊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一刻史


庫爾斯克戰役,是二戰期間的一場重要的決定性戰役,爆發於1943年7-8月,由於雙方都投入了數量龐大的坦克部隊,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也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決戰”。對戰雙方是蘇聯與納粹德國。

1943年初的蘇德戰爭態勢

在1943年初,德軍遭遇了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整個戰役期間德軍損失了大約150萬士兵,戰蘇德戰場德軍總數的四分之一,由此南部戰場上,德軍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蘇軍則乘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展開了反擊,迅速拿下了許多被德軍攻佔的領土,德軍似乎出現了全線崩潰的局面。

而曼施坦因則看出了蘇軍在進攻中的破綻,他主動放棄了許多城市,引誘蘇軍深入,逐步拉長了蘇軍的戰線,隨後組織力量在哈爾科夫附近展開了反擊,擊潰了蘇聯52個師,並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戰線又由德軍的全線潰敗轉為雙方重新對峙的局面。

哈爾科夫反擊戰的結果就是造成了蘇軍在庫爾斯克一帶的一個突出部地帶,北面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控制的奧廖爾一帶,南部是曼施坦因控制的彼爾哥羅德一帶。

曼施坦因的計劃就是中央集團軍群在奧廖爾一帶,他帶領南方集團軍群在南部的彼爾哥羅德一帶發動鉗形攻勢,一舉包圍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實現對蘇軍的圍殲。

失去進攻的最佳時機

時機上,曼施坦因認為應該在三月份就發動進攻,這個時候蘇軍因為哈爾科夫戰役的失利,他們在庫爾斯克地區的防禦並不穩固,如果此時進攻,則可以兩面夾擊一舉突破蘇軍的防線,實現對庫爾斯克地區蘇軍的合圍。

但是希特勒是“唯武器論者”,他看好新出的虎式坦克,認為戰場上只有裝備了足夠的虎式坦克才能發動進攻。因此進攻時間從3月份一直拖到了7月份。

等到7月份的時候,德軍的虎式坦克抵達了戰場前線,但此時蘇軍的防禦也構建的十分完善,要完全突破蘇軍的防線變得極其困難。

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部署

到了1943年7月份的時候,蘇軍可以為庫爾斯克戰役投入高達190多萬的軍隊,其中有一支大約40萬人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役總預備隊,隨時可以投入戰役。

而蘇軍當時的防禦挖到了什麼程度呢?蘇軍的防禦可以說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長達數百公里的戰線上,蘇軍的戰壕到處都是。為了防止德軍坦克的進攻,蘇軍挖了相當多的反坦克壕溝,只要坦克進入了反坦克壕溝就不能動,失去機動性。蘇軍把陣地建立成了棋盤狀,並且用戰壕將一個個的陣地連接了起來,形成了防禦帶。每公里防禦帶都有4500名蘇軍士兵,45輛坦克和100挺槍炮,這樣的防禦帶共有8條,延伸至蘇聯境內200公里。庫爾斯克的開闊草原,變成了天羅地網。

蘇聯完善的防守以及西西里的戰事導致了德軍庫爾斯克戰役的最終失敗

當蘇軍建立好完善的防禦系統後,德軍的虎式坦克也抵達了戰場。庫爾斯克會戰,德軍集中了黨衛軍最為精銳的“骷髏”師、“阿道夫希特勒”師、“帝國”師等王牌部隊(這三個師唯一一次在同一戰役同時作戰)。實際上在戰役開始之後,德軍的進攻就極為艱難,德軍此戰投入了91萬兵力,從數量上來說不到蘇軍的一半,而武器裝備上雖然質量高於蘇軍,但是數量上遠遠少於蘇軍。這種情況下的作戰蘇聯的意圖也非常明顯,就是要變為消耗戰,只要是消耗戰,那麼數量優勢的蘇軍就能掌握主動。戰役的進行也是照著蘇軍的設想進行的。戰役開始之後,負責從北部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很快就被蘇軍阻擊住,一直沒有進展,而進攻主要是由曼施坦因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展開的。從7月初開始到戰役的末期,每前進一步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最終,由於盟軍登陸西西里,德國的盟友意大利麵臨本土的威脅,希特勒將坦克部隊從庫爾斯克前線撤回,導致了德軍的進攻最終失敗。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德軍在庫爾斯克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去了最佳進攻時機,實際上進攻的最佳時機是在1943年3-4月份,而不是真正發動進攻的7月份。事實證明也是如此,當德軍發動進攻的時候,蘇軍的防禦已經十分完善,而且還集中了絕對的優勢兵力和裝備,德軍要實現進攻異常困難,這個時候盟軍也登陸了西西里,導致了該戰役的最終失利。


老威觀史


德國在庫爾斯克的潰敗原因有很多,我不一定能說全:

首先,德國過分自信,尤其是曼施坦因。之前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極度膨脹,堅持認為蘇聯是不論如何也擋不住德國的裝甲洪流。

第二,情報洩露。國防部作戰處處長約德爾元帥曾經表示,堡壘計劃在放在我辦公桌之前就已經洩露了,包括德國參加戰鬥的各集團軍,武器裝備以及新式武器的參數。

第三,作戰意圖太明顯,就是要從南北兩翼夾擊庫爾斯克,導致蘇聯做了針對性地準備。

第四,過分迷信新式武器,結果吃了大虧。斐迪南自行火炮開戰第一天就因為各種故障損失了一半,虎式坦克經常卡在反坦克壕溝或者在濃煙中迷路。普羅霍洛夫卡一戰,蘇聯坦克發瘋般地衝入德國坦克編隊中甚至同歸於盡,導致虎式坦克喪失了火力優勢。

第五,喪失空中優勢。庫爾斯克戰役留下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在沒有空中優勢的前提下,單一憑藉坦克發動大規模突擊是很冒險的,很多坦克實際上是被蘇聯的伊爾二對地攻擊機消滅的。

第六,就是士氣受到打擊,斯大林格勒戰役第六集團軍被整編制地消滅,導致德軍最後的那點精氣神被打沒了,庫爾斯克戰役後期,德軍出現了大規模地撤退逃跑現象,這在之前是前所未有的。





4455886699


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是蘇聯和德國人進行的/總體戰的不同的態度造成的,蘇聯全國動員,十幾歲的少年為了領取多一點的口糧,都主動去軍工廠裡作工。而希特勒為了日耳曼民族的家庭完美不讓女人加入勞動大軍。

庫爾斯克的防坦克壕有一大部分是蘇聯婦女挖出來的。

蘇聯用女工替代壯年男子從各種各樣的領域參加紅軍上了戰場,我國建國後一篇高中課文就是紅軍中尉回憶戰時新補充的年紀大了戰士(原來就是大學教數學的老師),戰後兩個人的地位又顛倒過來了。

蘇軍靠的是人海戰術,不是別的,軍事素質真不如尚武慣戰的普魯士軍官團和士官生。武裝力量部隊高級軍官戰後在接受西方記者採訪時說的/在幾年的戰爭中從德國人那裡學會了戰爭這門學問。

朱可夫充滿了自豪的說沒有5倍兵力優勢他不會發動進攻。

按照曼施坦因計劃,堡壘行動由德軍兩個集群實施,北線共33萬人(貪三個匈牙利師1,南線由曼施坦因自己指揮,主力是霍特將軍的第4坦克集團軍,另有瓦爾特,內林將軍的24坦克軍,此外有一個由肯普夫將軍指揮的肯普夫集群10個師,12、6萬人,共35萬人。

對面蘇軍早就從蘇軍情報總局派駐瑞士的多拉,山多爾情報小組拿下了德軍調動兵力的詳細情況,斯大林組建了草原方面軍作為預備隊。

羅科索夫斯基指揮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指揮官波波夫)。

南部地區是以瓦圖京大將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

雙方的坦克對比是3:1,德軍一輛對抗蘇軍3輛。

空軍力量也是開戰以來蘇軍首沒有落入下風。

雙方都拿出來了看家本領,但是隨著蘇軍草原方面軍戰役預備隊的投入,德軍南線的前期優勢化為烏有

蘇軍坦克兵的巨大的損失得到了補充。

斯大林又將戰報及時通報了盟國參謀長聯會。英美聯軍在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率領下,兩路登陸意大利🇮🇹西西里島,希特勒只有把最能打的虎式坦克和黨衛軍裝甲師南調意大利西西里,庫爾斯克戰役只有無疾而終。

值得注意的是,德軍損失的坦克除了戰鬥被擊毀的外,不少是機械故障和被擊傷的,如德軍49坦克軍。進攻時有20O輛坦克,戰役結束時損失162輛,其中被擊毀31輛,被擊傷或因故障必須要修理的131輛,還能用的只剩38輛。德軍待修的坦克撤退時大多沒法拖拽,只有遺棄。

因此蘇軍元帥科涅夫說庫爾斯克戰役是德國裝甲兵這隻天鵝最後的輓歌。德軍裝甲兵再也不能像41年42年那麼瘋狂衝殺左右逢源的馳騁於俄羅斯大草原了!


user4210272105487


對於德國來說,庫爾斯克會戰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但是他們輸了,而縱觀整個戰役的發展過程,德國主要輸在希特勒貽誤戰機上。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靠著出其不意的突襲,德國征服了許多歐洲國家,他們能在蘇德戰爭初期重創蘇聯,靠的還是突襲,可是在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希特勒出現了猶豫不決的情況,這使得德軍無法突襲立足未穩的蘇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聯馬上要起勢了,但是他們被馮·曼斯坦因的誘敵之計重創。如果這個時候希特勒果斷出擊的話,蘇聯肯定會損失慘重,可是希特勒猶豫了,他們不希望德軍再次失敗,於是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來調集部隊和坦克。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開打以前,總共調集了90萬人和2459輛坦克,可是蘇聯趁著這個時間調集的人和坦克更多,蘇聯總共投入了133.6萬人和3500輛坦克。雙方兵力和裝備差距較大的情況下,如果德軍一如既往地突襲的話,那還有可能會勝利,但是希特勒沒有這樣做,所以德軍從一開始就陷入被動。

希特勒之所以貽誤戰機,那是因為他想要調集大量“虎式”坦克來增加獲勝的幾率,可是他不知道蘇聯已經開發出了新的炮彈,這種新炮彈使得擊破“虎式”坦克100MM厚的裝甲不再是蘇軍的難題。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的SU-122坦克殲擊車配置了新的空心射彈,這種炮彈射中坦克後,內部會發生爆炸促使液體金屬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噴向坦克裝甲,不僅厚度在130MM內的裝甲會被輕鬆切開,而且坦克內的駕駛員也很難倖免於難。

除了SU-122坦克殲擊車配置了新的空心射彈外,蘇軍的轟炸機也配置了新型反坦克空投炸彈,這種新的空投炸彈每顆攜帶了48枚類似空心射彈的炸彈,200M×15M範圍內裝甲厚度不超過100MM的坦克均會被摧毀。希特勒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調集“虎式”坦克來助陣,結果卻沒有起到他預想的效果,反而給了蘇聯大把做戰前準備的時間。

蘇聯利用希特勒調集軍隊和“虎式坦克”的時機,不僅集合起來大部隊,還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是採用南北夾擊的策略,希特勒耽誤的三個月內,蘇軍調集了大量的人力進行防禦工事的修築。蘇軍南方軍團在沃羅涅日防線挖掘了4200公里的防禦工事,防禦工事主要由地雷雷場、塹壕、路障和反坦克炮組成,每段塹壕都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縱深6公里的防禦帶。

蘇軍抵禦北方德軍的部隊也把防禦工事上升到了5000公里,他們構建了三道防線,防線前面全部佈滿了地雷,而且他們在交通樞紐波內裡修建了溝堡。蘇軍修的溝堡三面陡峭,一面平坦,坦克從平坦的一面開入溝堡內,受到三個都陡峭面的保護,只有炮塔和主炮部分露出來,德軍很多坦克被蘇軍的地雷、T34坦克和反坦克炮摧毀。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蘇軍的堅固防線下,打了一週還攻不下波內裡,第9集團軍損失了21000名士兵和一半裝甲車。蘇軍在北線集結了40萬人、15000們火炮和1400輛坦克進行反擊,莫德爾無奈之下,只好撤退,他的撤退使得南線的馮·曼施坦因獨木難支,最後整個戰役以德軍失敗告終。

庫爾斯克會戰中,如果希特勒能夠聽取馮·曼施坦因的建議,快速出擊的話,蘇聯根本沒有時間做充足的戰前準備,那麼德軍大概率會突襲成功,蘇德戰爭的結果就可能發生改變。希特勒一向非常果斷,他反常地猶豫了一下,就讓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上一敗塗地,德國開始走上滅亡。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1.實力不足無論是炮兵步兵以及裝甲兵數量遠少於蘇軍德軍用120萬人總兵力攻擊蘇軍200萬兵力築壘地域2.為了給豹坦克加一層裝甲等了3個月!喪失了戰役的主動性3開局不利!大戰爆發的前一天有名德軍叛變造成蘇軍先發制人對德軍進行了一次火力覆蓋,德軍損失最少10-20的技術兵器!3.此戰德軍投入大量新銳裝備豹獵虎斐迪南新就意味著不成熟!大戰中各種裝備出現問題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5雙方軍人技戰術水平德軍打了6年人員損失慘重戰鬥力下降而蘇軍花了500萬人的學費水平卻在上升!蘇軍攻擊或許不足但是防守有餘外加100萬科地雷6英美西西里登陸苦戰中德軍又掉了8哥裝甲師去意大利


游龍楚昭南


嚴格意義上說,納粹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並沒有失敗,整個會戰期間德軍損失約50萬人,而蘇軍高達80餘萬、裝甲戰車6000餘輛、火炮5000餘門,蘇德戰車戰損比例為4:1,戰鬥實踐表明德國士兵的素質仍然高於蘇軍,從戰役層面評判,沒有這樣的失敗定義。

德國人所謂的失敗是廣義的,即沒有達成戰役目的,輸掉了戰略主動權,因為納粹德軍在會戰中損失的兵力和兵器已經難以得到有效補充,在東線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反觀蘇軍卻可以迅速完成兵員和技術兵器的補充,從此,蘇德戰爭的天平傾斜了。

(虎式戰車)

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首次使用了大批新式武器,希特勒一度對其寄予厚望,包括“虎式”和“黑豹”戰車、“斐迪南”自行火炮和新式作戰飛機等,摧毀了大量蘇軍戰車和自行火炮,但是由於數量有限,依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場力量對比,歸根到底,納粹德國缺少與其軍力相匹配的人力和資源,這是硬傷。

1943年的蘇德戰爭與前二年有所不同,就是雙方已經大致摸清了對手的作戰思想、後勤情況和戰鬥特點,德軍已經喪失了突然性的“閃擊戰”優勢,不得不與蘇軍進行苦逼的消耗戰。庫爾斯克戰役前,蘇軍已經根據情報基本判明德軍進攻方向、可能使用的兵力等等,從而使德軍發揮不出以快打慢的優勢 ,被迫陷入蘇軍準備完善的防禦泥潭,被蘇軍帶著節奏打仗。

應該承認,蘇聯軍隊此時的進步也是明顯的。

(黑豹戰車)

負責庫爾斯克進攻“堡壘計劃”的兩位德國名將是曼施坦因和莫德爾陸軍元帥,他們的兩次提案都與希特勒發生矛盾,第一次是戰前,兩位元帥認為蘇軍已有認真的準備,應放棄作戰,希特勒不聽;第二次是戰役膠著階段,兩位元帥力主增調預備隊堅持最後5分鐘,希特勒還是不聽,終於讓勝利與德軍擦肩而過。

因此,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失利(非失敗)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希特勒的“虎頭蛇尾”,由於沒能取得預想戰果,再加上巴頓和蒙哥馬利在西西里的登陸,希特勒執意中止“堡壘”計劃,抽調寶貴的裝備部隊去意大利增援,這是非常愚蠢至極的決定。

遙遠的意大利西西里,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並不真玩命的盟軍,對第三帝國而言當時不過是肘腋之患,不擊敗蘇聯軍隊,納粹德國必然徹底滅亡,希特勒這是顧彼失此。



(斐迪南殲擊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