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遺詔真假,雍正繼位是陰謀嗎?

氾濫的文字


雍正帝的繼位一直是清朝時期的謎案之一,其中存在著三種說法遺詔繼位,改詔篡位和無詔奪位。因為年代久遠,所遺留下來的資料有限,所以現在也無法斷定真相,但是我們可以從保留的史料中推敲一下。中國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個檔案名為《康熙遺詔》,上面寫著: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個遺詔後來被證明是偽造的,始作俑者是誰不言而喻,畢竟歷史是勝利者寫出來的,這就把雍正是正統即位的可能給打消了。



皇子奪嫡的戰爭一直在發生,這讓康熙傷透了心,二次廢太子之後,康熙決定不再立太子,所以各個皇子一直在忙著經營自己的實力,極少對父親有所關心,這時候的胤禛卻一邊各種討好康熙的歡心,在康熙病重的時候衣不解帶的日夜照顧,這樣就有了一直待在皇帝身邊的機會,直到康熙駕崩的那一天,一邊又暗中取得守衛京師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和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 不管康熙對雍正的喜愛是真是假,還是參透了他的用心,在康熙死的那一天有件事不得不說,那就是隆科多把持宮門沒有讓任何一個皇子進去,最終是他宣佈的康熙遺詔讓雍正即位,雍正有隆科多和年羹堯的軍隊支持,何愁大業不成。

那當時宣讀的遺詔是不是真正的存在都是一個問題,所以無詔奪位一說比較有說服力!之後雍正傳位給乾隆的時候就使用的秘密立儲,由皇帝生前立下繼承人而不公開,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後面,皇帝去世後再由大臣們共同開啟傳位。也許是雍正自己經歷了爭儲的殘酷,所以不願意再看到自己的兒子們身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吧!


秦桑之


雍正的皇位一直被世人懷疑,認為他是陰謀篡位者,他擅自修改康熙的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雍正的修改方式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奇妙,但這也只是一個民間傳言。老百姓總是喜歡給名人的事蹟增添一些神秘色彩,不止是雍正,就連如來佛祖也有類似的故事。

如來借靈山

當初如來準備修煉的時候,由於沒有合適的地方修行,便向萬法教主提出借靈鷲山一年用於修煉。萬法教主覺得如來很有誠意,便借給了他,但必須要如來立下字據,免得日後產生糾紛。於是如來便用筆墨在紙上寫下“借靈鷲山一年”。

一年以後,萬法教主找如來要求歸還靈鷲山,但當拿出字據一年,原來的“借靈鷲山一年”變成了“借靈鷲山十年”!萬法教主鬱悶了,記得當初是寫的一年啊,怎麼就變成十年了呢?沒有辦法,只能繼續等。

十年後,萬法教主又準備去找如來。這次他先在家裡拿出當年的字據來看,免得像上次一樣白跑一趟。當他打開字據的時候,整個人都傻了,字據上的十年如今變成了“千年”,不知什麼時候上面多了一撇!

這次萬法教主虧大了,本來只是出於好心把山借給如來,沒想到這一借就要不回來了。

歷史上關於雍正修改遺詔其實也和“如來借靈山”的故事一樣,只是流傳於民間,老百姓把自己的想法編成故事流傳了下來。

在清朝,立儲君是一件非常機密的事,而且立儲君的詔書是由幾種文字編寫而成,除了漢字還有滿文。就以漢字來說,古代是沒有簡體字的,“於”字的繁體字應該是“於”。因此雍正根本不可能把十字改成於字!


水煮汗青


一、康熙遺詔真假?

據正史記載,康熙1722年病故,隆科多拿出遺詔,說大行皇帝的遺言是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原因是他為人行事作風很像我。於是胤禛就在隆科多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雍正。但民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說康熙遺詔是要傳位給十四子,雍把“十”改成了“於”,屬於篡位。民間的這種說法與當時的宮廷警衛、公文制度及詔書制度都不相符,發詔書是內閣職責,與隆科多無關,若真有傳位十四子遺詔,應該寫是“傳為皇十四子”若把“十”改成了“於”,就讀不通了,所以這類說法也不準確。雍正到底是合法繼承還是篡位,沒有足夠資料來說明,一直是一個疑問。不過我相信,繼承皇位這麼大的事情,應該是按遺詔繼承的。

二、雍正繼位是陰謀嗎?

1、雍正個人能力

雍正,生於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與十四子允禵是親兄弟。21歲時,封為貝勒,32歲晉升為雍親王。雍正年輕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熟讀經書和史書,寫得一手好字,還熱愛佛學。除了漢文,對當時的滿文也是比較精通。自然科學知識略通一二,武術科目也學習過。最主要是理論結合了實踐,雍正隨從康熙辦理一些政事。康熙二次親征葛爾丹,雍正從軍,掌管正紅旗大營。西巡五臺山,南巡江浙,雍正一直隨從。各地考察及處理政事,使雍正能在實踐中學習,鍛鍊了從政的能力。

2、雍正的主要對手

康熙晚年廢除太子後,就沒有再設立太子,於是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的政治鬥爭開始了。皇八子以賢王自舉,公開活動,拉攏了一部分支持者,其中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的支持,四子的主張是“仁義”。雍正也積極參加爭奪,他採用外鬆內緊的策略,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加緊活動。他的小集團裡有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他的主張是整頓積習,刷新朝政。可以看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都是為了自己家的江山社稷有更好的發展,所以不存在什麼陰謀。

三、雍正的歷史評價

雍正繼位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解決了一些社會積弊,有利於社會生產發展,增強了國力,使清代沿著康熙時期發展的軌道向前推進,為日後的乾隆時代的發展開闢道路,從而出現康雍乾三朝盛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一個繁榮時代。從清王朝看,雍正的一系列定製,穩固了清朝的統治。


視覺黃河


雍正的繼位,可以說是清朝最神秘的未解之謎之一。

不管是民間還是史學家們,對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都有很多爭論。

不過就康熙遺詔真假的問題而言,有書君認為,雍正假傳遺詔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首先,非常普遍的一種說法,就是雍正將遺詔中所謂的“傳位十四子”稍加修改,變成了“傳位於四子”。

乍一看這種說法,好像非常合理,而且顯得特別巧妙機智,但稍微對歷史有所瞭解的話,就會知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於”是現代漢字簡化之後的寫法,在當時根本就沒有這個字。

即便再退一步來講,存在這種簡寫的模式,但在清朝,帝王詔書有滿、漢、蒙三種文字,各式一份。即便雍正能把漢文的版本搞定,剩下的兩份也馬上就會出現漏洞。

康熙儘管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但在立儲問題上,卻屢次出現錯誤,這也直接導致了諸多子嗣互相之間為了太子之位互相爭奪,也就是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

在九子奪嫡前期,雍正皇帝,也就是老四,其實並不佔很大優勢,但他卻非常難得地沒有選擇站隊。

在當時,奪嫡主要有兩派,一派是支持皇太子,另一派是支持老八,也就是大家在《宮》《步步驚心》裡看到的八爺。

雙方之間為了削弱對方的勢力,可謂不擇手段,甚至直接在康熙皇帝面前也毫不顧忌,這對康熙的感情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因為康熙心中,還是更偏向於嫡長子繼承,所以對於老八,甚至是老十四,康熙在位時就已經明確表示過不會讓他們繼承皇位。

可惜太子實在不爭氣,所以也才有太子的兩立兩廢。

等到康熙的耐心徹底被耗盡,兩派勢力衰微,有能力有想法,並且不輕易表露自己志向的皇四子,漸漸得到了關注。

就算拋開遺詔不談,在康熙晚年讓老四雍正去主持天壇祭天儀式,這其實就是非常強烈的一個信號,因為在古時,這是帝王才享有的資格。

因此,不管是看當時爭奪儲位的局面,還是從反面駁斥修改遺詔,都可以反映出,雍正繼位是有比較強的合法性的。

而且,雍正繼位後勤政愛民,不管是不是陰謀,對百姓大眾都是一種福音。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如果說清朝被黑的最慘的皇帝,那就是雍正無疑了。並且在後來,民間還有列舉的雍正的“十大罪狀”,裡面就有謀父,弒兄這兩條。很多人都在懷疑,當年康熙帝的遺詔並不是要傳位給雍正,但雍正自己篡改遺詔,奪得了皇位,但事實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這個懷疑是從何而來呢?可能就是因為當時九子奪嫡的狀況太過慘烈,而四阿哥胤禛的表現,在當時並不是那麼突出。並且在雍正繼位後,面對曾經奪嫡的兄弟們毫不留情,有很多人曾詬病他的心狠手辣,這可能也是傳出這種說法的一個根據。還有當時的十四阿哥手握兵權,又深得康熙的喜愛,人們當時都以為皇位會傳位十四阿哥。

而詔書中存在疑點的地方只有1個字,那就是究竟是傳位於四皇子,還是傳位十四皇子,“於”和“十”只有一個小勾那樣微妙的差別。但當時就是為了害怕有人篡改,所以有兩份詔書,一份是用漢文寫的,另一份是用滿文寫的,滿文書寫比較複雜,那兩個字就不止是細微的差別了。而事實證明,康熙帝的意思,就是要傳位給四阿哥胤禛。

而篡改詔書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一些野史中的傳聞,是為了博得人們的關注,吸引人們的視線。還有當時有哪些看不慣雍正的人,就會用這種方式來詆譭他。但根據事實證明,雍正其實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也為康乾盛世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而他被仇視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當年發動的文字獄,導致文化專制,但其實他這一舉動也實屬無奈,當時雍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辦法,雖然是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但卻切實傷害了那些文人集團的利益,所以拿起筆桿子作為武器,對雍正發起了進攻,雍正才不得不搞出了文化專制這一出。


分享更快樂


別鬧,遺詔肯定的真的。傳位十四皇子的說法,那是底層老百姓無知的想象——遺詔是拿滿文寫的,“十”和“於”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

所以遺詔裡的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這句話,和滿文翻譯一下就知道,根本沒法篡改。就好像今天中國外國開國際會議,會議記錄會用各國文字寫成,但最終會確認一個文字的版本,在其他解釋有爭議的時候,以這個藍本為準。

對遺詔來說,藍本就是滿文。

雍正繼位真正存疑的地方,是繼位程序上的瑕疵。

首先是雍正自己說了一段很詭異的話:

“聖祖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作為皇子繼承的問題,年老的康熙肯定是有預期的,所以怎麼可能是”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與此聯繫起來的BUG就是:康熙的正式遺詔十一月十六日才拿出來。

這就比較尷尬了。

正常情況,不應該是康熙前腳死,後腳就出遺詔嗎?等三天是幾個意思?

其次是,雍正七年,出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

在這本書裡,雍正說康熙死的時候,大家都在場……

但這時候,雍正的兄弟姐妹們,已經被雍正弄死的差不多了。

所以大義覺迷錄,並不能解釋雍正的合法性問題。

然而,由於皇子繼承問題涉及到的事項眾多,要說雍正一手遮天,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只能說,當初的程序瑕疵導致了雍正繼位的一些疑團,卻並不能證明雍正繼位是陰謀。至於民間的傳聞,更多的都是說書藝人餬口的工具,就更不能當真了。


酒騎風


康熙遺詔真假,雍正繼位真的是陰謀嗎?

關於雍正皇帝繼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野史中真的是越傳越玄乎!也就爭議頗多,莫衷一是!特別是近些年拍的影視劇,把這個作為噱頭,給雍正繼位究竟是陰謀,還是合理性,更加增加了懸念!

其實,細細分析一目瞭然!



一,關於遺詔的真假,很多人持懷疑態度!

大家要知道,皇帝的詔書是專門的大臣起草的!康熙也不例外!

早期給康熙起草詔書是高士奇,康熙閱過沒有問題,就蓋上他的印章再明發!

到了後來,給康熙起草詔書的是張廷玉!直到康熙去世!

晚年的康熙,九子奪嫡如火如荼!康熙自知時日不多,身體每況愈下,就口述讓張廷玉執筆寫下遺詔了!遺詔也好後,就讓康熙蓋上“體元主人”印章!然後封存!

所以很多人說遺詔不是康熙親筆所寫,值得懷疑,這不是站得穩腳的!堂堂一個皇上自己執筆寫洋洋近萬字?那還要上書房大臣幹什麼?



二,遺詔被人私改!

在一些影視劇中,說遺詔中原文是“傳位十四阿哥!”是有人偷偷的改成“傳位於四阿哥!”

這種說法,又是那些為了把雍正繼位的歷史弄得複雜化和撲朔迷離化,故意這樣製造懸念的!

為什麼呢?

1,詔書早早寫好,並用蠟封口好好的保存的!放在暢春園,誰有權力隨時進去?雍正沒有!老八更沒有!

2.正式傳位詔書,不是寫傳位給四阿哥,而是寫傳位給胤禛!這個區別就在這裡!很多朋友就是被有的影視劇以訛傳訛的!

從這兩點也進一步說明遺詔被人私改可能性不大!



由此可見:關係雍正皇帝的繼位是不是一個陰謀,相信大家心裡也有一些底了!畢竟事關江山社稷,康熙大帝不可能大意!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首先可以肯定,現有的幾份康熙遺照都不是康熙寫的。

那麼是不是說明雍正就是篡位呢?

也不能這麼說。

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大行皇帝遺詔呢?

一般皇帝臨終之前,會留下遺詔。這個遺詔一般都很短,可能就一張紙條,只是簡單地寫下身後事的安排,比如誰當下一任皇帝。比如下圖是道光遺詔。

當然這個遺詔是沒法公佈於天下的,因為太短了,根本就不是一個正式的文件。

皇帝去世後,新的皇帝會組織一個寫作班子,根據老皇帝留下的話,起草一份正式的遺詔。

這份遺詔一般會洋洋灑灑,引經據典,文辭雅馴。在這份遺詔裡,會以老皇帝的口吻總結一下自己的執政歷程,然後再把新皇帝誇一番。當然,這些都是新皇帝想說的話。

這份遺詔肯定不能事先準備好,也不可能在老皇帝去世後短時間內寫出來。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康熙去世三天後雍正才公佈遺詔。

當然,這樣的遺詔其實是沒有證明力的,因為是先確定誰是皇帝,再寫的遺詔。

有證明力的是康熙親手寫的簡版遺詔,但可惜的是,目前人們還沒有發現這份遺詔。

因此,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雍正一定沒有篡位。但是根據各種史料可以推測雍正沒有篡位,這個基本可以視為史學界的定論了。

首先,傳說的康熙傳位給十四子胤禵的說法是靠不住的。你見過哪個皇帝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還讓繼承人在邊疆帶兵的?等繼承人趕回來繼承皇位的時候,黃花菜早涼了。這個時候康熙哪怕自己御駕親征都不會讓繼承人外出帶兵的。

其次,當時外國傳教士以及朝鮮使節都記載康熙傳位給雍正,他們都沒有理由替雍正避諱。這說明在雍正繼位之初,並沒有出現篡位的傳言。朝鮮使節的記載中還有個細節,就是康熙青睞孫子弘曆,希望雍正能把他培養成接班人。

最後,根據康熙生前的所作所為,基本可以認定他是信任雍正的。這個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其實到了康熙晚年,能與胤禛競爭的也只有三阿哥胤祉而已。但是胤祉爭儲之存表現得比較明顯,不像胤禛那樣表現得與世無爭。


夢露居士


是不是陰謀,胤禛心知肚明,其餘知情人大多早死,能活著的在保密方面都久經考驗,至於“十”和“於”的問題,不值得浪費一秒鐘去考慮,整個遺詔都不是康熙親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何況其中的區區兩個字呢。種種傳聞中,最討厭的就是有人傳烏雅氏待字閨中就和年羹堯好上了,進了皇宮八個月就生下了胤禛,所以年羹堯才要忠心耿耿的保自己親兒子上位。

表面上胤禛對幾個兄弟夠狠,其實要我說,他是下手晚了,京師乃至全國風言風語亂傳,到底誰傳的胤禛心理有數,通過什麼途徑傳的他也知道,換了一般人他那幫兄弟早就死了。

與本文論述無關,無論如何推論結果如何,我覺得這個皇帝當時還是胤禛做比較好,其他的幾個人能力上真是差得很遠,覬覦皇位的藝術家有之,假仁假義的陰謀黨有之,自命不凡的生瓜蛋子有之,聰明都夠聰明,但是以從政能力論,不會有人比胤禛強。

當時康熙帝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3:00-5:00

『······若我能歡喜去了······雍親王四阿哥······人······貴重······我······很······像······大統······把······繼位······坐說了······此諭旨······將······交付內閣。』

根據這缺字的滿文遺詔(臨終遺言筆記,在正式遺詔之前),如果用固定思維去考慮的話,胤禛繼位毫無異議,但是中間可填充的內容實在太多太多了,也充滿了各種變數,比如“四阿哥”和“人”之間,如果中間有100字呢。

據上,有推測說康熙帝真正想傳位給老十四,但其行軍在外無法立刻趕回京師,所以康熙帝感覺老四老成持重,所以讓他暫時統理大局,等老十四回來以後,正式按禮制傳位老十四胤禵。

為什麼這遺詔就不能是直接傳位給胤禛呢?因為康熙帝在凌晨1點多鐘的時候傳召要召見胤禛,以老四的智商,這麼敏感的時期單獨召見自己,這可能是他要面臨天大的機遇,但是對於皇帝的命令,父親的召喚,他生生拖了至少8個小時才到達皇宮,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所以後人們只能猜,猜想他通過某些渠道已經提前知道了自己暫時統理大局的決定,但胤禛對此並不甘心。

為何要讓他暫時統理呢?因為血濃於水,他是胤禵的親哥哥,所以康熙帝要求胤禛,在胤禵回京之前穩住局勢,替親弟弟出把力達到權柄順利交接。可是胤禛對這種“亂命”是非常牴觸的,在這段時間內,他可能已經展開行動,四處行賄,打通關節,收買關鍵人物等等。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當,暢春園的事情也該安排安排了,快到中午十二點的時候,胤禛突然出現在暢春園,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真的好像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到了暢春園後,就只剩堅定的實施下去了,胤禛短短時間出入暢春園五次,如入無人之境,這證明,當時的康熙帝已經無力傳召或者已經陷入不知時間長短的昏迷之中,否則即便是皇子也斷不能如此滿園子竄來竄去的。(或者說,內線通知了胤禛,康熙帝處於昏迷狀態他才到了暢春園,然後馬上安排封鎖消息,威嚇魏珠、趙昌,借兵隆科多晚間回宮,密令張廷玉獨自隆宗門接駕。)

而就在胤禛滿園子亂竄的時候,暢春園的局勢已經發生改變,這也是推斷康熙昏迷的力證,自胤禛不知道忙些什麼的時候,暢春園一切皇子和大臣都進不去了,除了胤禛······所有人在什麼時候知道康熙帝賓天的呢?康熙帝死後並且胤禛鋪墊好一切,並將遺體運回大內以後,所有人才知道康熙帝死了······

當初暢春園“戒嚴”,總得有點原因吧,如果康熙帝神志還清楚為什麼要將自己與外界完全隔絕呢,沒有這個道理,尤其是,無論他欽定的繼位者是誰,這個時候都要讓外界全部知曉才好,否則必將大亂,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康熙帝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最終的“戒嚴”行為,必然是有人為干預的因素。

胤禛說,他接受遺命的時候,一群兒子全在場,其實呢,這個謊言用了整整七年時間才堪堪圓謊,該死的都死了,沒死的不想死也不敢說了,還不是你想咋說就咋說。

這個問題的細節太多優秀作者寫過了,所以我就不展開寫了。

真正接觸到遺詔的是誰呢,肯定是康熙帝的近臣、內侍,具體到人那就是侍衛長拉錫和養心殿總理太監趙昌、總管太監魏珠。

胤禛堂堂雍親王,大清皇子,繼位的雍正帝,他欠小小的侍衛拉錫什麼,何以短短兩個月讓拉錫連升四級呢?他倆平素關係好?沒聽說過。胤禩自己都還沒登基,就把侍衛長拉錫升到理藩院去了,緊接著又被提拔為本旗都統(蒙古正白旗),一時間成了家族的榮耀,拉錫一侍衛的水平能管理旗務已經不多了,再簡拔提幹,非其力所能及了。

這人好在嘴嚴,即便這樣在大局初定的時候,也就是雍正帝自己都說,都不知道這幾年能活過來的時候,開始下手開始肅清,拉錫屬於第一批受虐對象,但拉錫穩如牛,本來就是侍衛,還幹侍衛挺好,沒有半點怨氣(憋著呢),更無半字怨懟,通過雍正帝“大力考察”後,審核合格,復授滿洲鑲白旗都統,後來又任了肥差江寧將軍,最後還能回京師做個領侍衛內大臣,和年羹堯同年死掉,這個······有些蹊蹺,最後的職務離雍正太近了,很容易算計,但沒有實證哈。

寫隆科多的文章也太多了,咱們把這人過濾掉不寫,大家只要注意一點就好,按滿洲規制,遺詔必須是內閣滿洲一品大學士草擬,隆科多一個二品武官他的“專權”是胤禛直接越制指定的,所以隆科多受寵些時日不是沒道理的。

雍正帝用人就那幾個,有年羹堯、田文鏡、李衛、鄂爾泰,年羹堯被定點清除了,其實還有個張廷玉,閒扯一句,凡是對胤禛的好的,胤禛都會真心待他一輩子,比如---張廷玉,康熙帝賓天,什麼親王貝勒、王公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親厚遠近那麼多人,都被封鎖了消息,康熙帝“起駕”回宮,知道的只有兩個人,或者說是一撥人和一個人,一撥人都是隆科多手下的嫡系侍衛,一個人則是張廷玉。

滿洲皇帝賦予一漢臣配饗太廟,絕無僅有,讓人想破頭都想不明白。您說張廷玉本事大吧,他還真沒什麼本事,只是體制文章比較好,記性尚可,能力上可以說是沒什麼能力,乾隆帝上臺最看不慣的就是他,也曾經問他,你覺得你有什麼資格配饗太廟呢?張廷玉說沒有,好嘞,你自己都說沒有是吧,那就取消了吧。

這事膈應張廷玉一輩子,死了以後,乾隆帝來勁了,我們皇族說話是算數的呀,說配饗太廟就給你,哼哼~反正人都死了,你也不知道,我可沒忤逆我爹的意思,不過這事張廷玉也有錯,三朝老臣該知道伴君如伴虎,不如履薄冰的踏實做事,竟然讓乾隆帝寫配饗太廟保證書,也就難怪乾隆整他了。

反正您看什麼人在雍正帝繼位後大力提拔的,誰就有巨大的嫌疑,康熙帝死後回宮,只有張廷玉事先知道消息“迎駕”······而康熙大殮是胤禛一個人的決定,他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只是快到大殮的時候召集了諸位皇子和大臣,算是通知了一聲,然後各位就留下吧,甭走了,算是限制人身自由了。

在所有人的一致強烈要求下,為什麼胤禛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出示遺詔,他的繼位是全國上下誰都想不到的,難免遭到質疑,正式遺詔不講,滿文口頭遺詔為什麼不公佈,當時宣讀的話,真假不論,好歹能給自己卸些壓力,少讓他人嚼舌,多好的事,偏不拿出來,原因只有一個,遺詔還沒有新鮮出爐······

等到遺詔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時候,某些人的性命就該收取了,為什麼雍正繼位後,質疑聲不斷,因為為了保險起見,康熙帝臨終的服侍人員,養心殿總理太監趙昌和總管太監魏珠直接被殺掉,這種欲蓋彌彰的手段也太直接太明顯了吧,實際的意思就是,他倆看了不該看的,所以死了,但是他們說過遺詔是假的了麼?沒有對吧,其奈我何,太簡單粗暴了,不質疑才是怪事。


古今通史


公元1722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在那一年的一個寒冷冬夜裡,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康熙皇帝駕鶴西遊。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皇帝即位,可是,雍正皇帝的即位顯得並不太平,其間的波折我們暫且不論,單說康熙皇帝留下的那道遺照,就搞得滿城風雨、撲朔迷離。

關於雍正皇帝即位,後世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雍正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是因為他陰謀地篡改了康熙皇帝的遺照。果真是這樣的嗎?不,有幾個方面可以證明,雍正即位本就是康熙的本意,而不是雍正耍的篡改遺照的陰謀。

首先,關於雍正篡改遺照的普遍說法是,雍正把遺詔中“傳位十四皇子”,篡改為了“傳位於四皇子”,即把“十”字篡改成了“於”字,“十”改“於”看起來的確很容易,其實這種說法完全是經不起推敲的。要知道,簡化字的出現那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有的事情,當年的雍正皇帝絕沒有那麼神的“預感”,他根本不可能把“於”字寫成兩百多後的、現在的這個樣子,那個時候的“於”字當然寫的是繁體,即“於”,也就是說,康熙皇帝的遺照應該是這樣的寫法:傳位於四皇子,顯然這是無法篡改的。

其次,康熙皇帝曾經兩度廢黜太子,結果搞得眾多皇子對皇位“垂涎三尺”,後來更是引發了“奪嫡之爭”,而在眾位皇子爭鬥的過程中,他們一個個地失寵於擁有最高決定權的康熙皇帝,只有當時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至少在明面上,他一直表現得恪守孝道、友愛兄弟,雍正的謙遜和恭敬贏得了康熙皇帝的極大信任,換句話說,康熙把“大位”傳給四皇子胤禛,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康熙晚年,貪汙橫行,國庫空虛,再加上洪水等天災,國家可謂是困難重重,而在眾多的皇子中,也只有四皇子胤禛一直都是兢兢業業、謹慎務實,而且幹起事來雷厲風行,頗見成效,這一點是其他皇子都難以相比的。胤禛的功績,以及他對康熙皇帝命令的堅決執行,康熙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把皇位傳給這樣的人,康熙皇帝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最後,胤禛的兒子弘曆(乾隆皇帝)自幼意氣風發、聰慧過人,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康熙皇帝曾當眾誇獎弘曆“有英雄之氣”,所以,甚至還有人認為,胤禛之所以能夠接康熙的班兒,多少也佔了他兒子的光;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雍正即位本就是康熙的本意,並不是雍正搞的什麼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