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雍正是怎樣的?

歷史知事


說起雍正,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但是歷史上的雍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呢,對他眾說紛紜,難以見得廬山真面目,下面有我自己的一點看法。

第一個要說的有便是雍正存在篡位的可能,把詔書上的“傳位十四阿哥”修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對於這種說法,我個人是不贊同的。因為簡體漢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推廣的,雖然清朝同樣使用楷書,但是和現代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清代時期的於應該是這樣“於”。而且清代皇室有時寫聖旨會把小篆加進去書寫,再加上康熙帝的嚴謹,又怎麼會讓聖旨中存在隱患,傳位詔書的書寫定然不會草率。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協助雍正篡權。據說是在康熙帝駕崩後,隆科多馬上拿出“正大光明”後面的詔書,進行篡改。這種說法更是站不住腳,清朝的確有著秘密儲君制度,皇帝在世時不公開儲君名字,傳位詔書藏於“正大光明”牌匾後面。但是歷史上秘密儲君的皇帝只有: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並沒有康熙。所以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真實歷史上的雍正可以說是最勤勞的皇帝之一了,在登上皇位之後,沒有沒得手的地位衝昏頭腦,反而像一個奮鬥青年一樣,勤政。雍正每天平均的睡眠時間不足四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批閱奏摺。批閱奏摺十分認真謹慎,據說有的奏摺的硃批可達上千字,比奏摺本身的字數還要多。雍正在位13年,一共處理了奏摺192000件,每天的硃批字數可達8000字,也意味著他每天得看好幾萬字的奏摺文章。而且日復一日地堅持,這份毅力和恆心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真實歷史上的雍正也是一個勇敢的改革者。在康熙大帝的晚年,清朝只是有著表面的繁榮,當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年邁的康熙,已經無力整治這些事情,再加上為了爭奪帝位,阿哥們結黨營私,禍及很多官員,而康熙帝只能將許多官員降職,以保護他們。雍正接手大清後,勵精圖治,治國安邦,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清查庫銀,並要求各部,各省限期補齊;整治朋黨;不管出身,提拔人才;重視科舉,親自出卷;建立軍機處,鞏固集權;改革賦稅,攤丁入畝。短短几年間,清朝的國庫儲銀大幅度上漲,在位僅13年,國庫漲了7倍,給乾隆留下了豐厚的遺產。 吸取了前朝“太子制”和“嫡長子制”的教訓,在選拔儲君的方式上,雍正在位時建立了“秘密選儲制度”防止了皇室子孫的過多夭折。為了進一步瞭解官場實際和密辛,雍正擴大了有資格遞交“密摺”的人數,從100多人加到了1200多人,這也是進一步打開言路的一種方式。大規模改革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雍正承擔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其中被阿哥黨用“八王議政”危及皇位,而且歷史上的雍正也是多次遭人暗殺。

真實歷史上的雍正是一個’鐵面皇帝。功是功過是過,分得很清。對於自己的兄弟們,結黨營私,禍害朝政,一點都不手軟。後來當朝首輔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科舉洩題,直接斬殺,並沒有看在張廷玉的面子上從輕處理,但是事後又因為張廷玉沒有為弟求情而嘉獎了他。對於奸臣,也是堅持斬殺。因為他看出康熙年間的問題,康熙對老臣太過於寬容,造成了許多人的肆意妄為,這是造成當時吏治腐敗的一個大因素,雍正卻改正的很徹底,這樣的事看起來很容易,實際卻很難。一視同仁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大大打擊了當朝權貴的利益。雍正的改革讓清朝進一步繁盛,才有了“康乾盛世”的落日餘暉 。

從雍正的為人處世之道上就能看出他就是一個很有追求的人,對於清朝的弊端隱患他認識的很清晰,認識到這種層面,沒有一定程度的鑽研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了建立自己想要的繁盛的大清王朝,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上萬奏摺堅持硃批,經常批奏摺到凌晨,在我眼中就像一個努力的高三學生,日日身心疲憊。他有著改革強國的理想,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並看不清這之後的清朝究竟是怎樣的,更不知道付出如此代價之後的清朝能不能繁榮起來。但是他依然在努力 ,這一點很令人佩服。他的一生很坎坷的,縱然做到了鐵面無私,但是對於自己的手足至親,又怎會不泛起漣漪。

他的一生,壓力,競爭,努力,悲傷,步步為營。雖然最終成為了皇帝,但他的心中究竟是怎樣的呢,滿足,悲傷,還是不甘。


小5VLOG


我是正史風雲,我來回答!

雍正能在九王奪嫡中勝出,不管怎麼樣,都是很牛的。而且雍正是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一、城府極深,手段狠毒。

在九王奪嫡階段,胤禛始終保持對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並一如既往地與其他皇子和睦相處。最終贏得康熙的青睞,奪得大位。城府不可謂不深。

即位以後,為了鞏固統治,雍正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手段不可謂不狠。

二、勤奮敬業、謹慎實幹。

康熙末年,胤禛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做出了顯著的政績。

雍正即位以後,13年時間,共留下了1000多萬字的硃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工作狂”。雍正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在雍正的強勢推動下,“攤丁入畝”、創立軍機處、“改土歸流”等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得以推行。

三,雷厲風行、堅固可託。

康熙末年,朝中貪汙腐敗現象有所蔓延。康熙一直想找一位“堅固可託”之人繼位,幫他整治遺留的隱患。

事實證明,雍正帝堪當重任。

雍正帝雷厲風行,即位後大力整頓吏治,贏得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美譽。對“康乾盛世”的過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是正史風雲,致力於正史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瞭解一些歷史人文知識。期待著您的點評!啥?關注了,啥也不說了!眼淚汪汪滴!

正史風雲


講真,由於歷史原因,滿清一十三帝能讓我說一聲好的也就半個了,這半個就是“雍正”。之所以是半個,那還是因為他是個異族皇帝,若非他的身份,那也是個極好的皇帝了。

被人吹捧到天上的“康乾盛世”,在我看來有一大半的功勞都得記在雍正頭上,剩餘一小半中有一大半是康熙的功勞,其餘的才是乾隆。

正真論到治理國家和愛護百姓,雍正是比他老爹“千古一帝”康熙和兒子“十全老人”乾隆強的。可惜的就是他在位時間太短了。

雍正為人精明強幹,不然也不可能在殘酷的奪嫡之爭中脫穎而出,並且笑到最後。他還是個非常有魄力的君主,最出名的就是主持改革,推行了“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國的人口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國家財政也得到極大的改善。

他在位期間還積極整頓吏治,讓從康熙晚年開始腐敗的官場煥然一新,避免了王朝過早的衰敗。

雍正在位僅僅十多年,一朝突然離奇死亡,說不得也有蹊蹺在裡面,畢竟歷史上的改革家都得罪了很多人。

但就是這十多年時間讓“我大清”的國力空前強盛起來。他接手的時候,國庫中是虧空的,到他死的時候國庫充盈,留下了3000多萬兩銀子。

雍正給他兒子乾隆留下了極大的財富,也是靠著這些遺產,乾隆才能瀟灑地當一個“文治武功”的十全老人。

但人無完人,屁股決定腦袋。為了鞏固皇權統治,雍正也和其他大清皇帝一樣,大興文字獄,殺得人頭滾滾。這也是我說他只算半個好皇帝的原因之一了。


歷史小跟班


雍正是康熙的兒子,乾隆的父親,在康乾盛世裡面,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他只做了短短13年的皇帝,和康熙,乾隆的幾十年無法相比,但是他的13年,卻是十分勤奮的,雍正的勤奮也不是一般人能比,13年的時間裡,除了生日和新年休息兩天,其他時間都是在忙碌,據說每天批閱奏摺到2點,而且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真是一位勤奮的皇帝啊!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勤奮的皇帝都做過什麼事情呢?

加強專制

雍正八年,設立了軍機處,這個部門具體做什麼呢?就是皇帝有什麼旨意,他們就草擬文書,然後不經過內閣,直接發給相關的官員。是不是感覺責任重大呢?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一般由大學士,侍郎,尚書或者一些皇親國戚來擔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密摺,在雍正時期,軍機處負責密摺,只有皇上指定的官員,可直接向皇上彈劾他們的上級,這就起到了監督的作用。

清除兄弟

而雍正最被大家說道的就是對於他兄弟的處理,雍正把康熙帝的十皇子爵位削掉並且永遠監禁,把康熙帝的八皇子除去宗籍,改名叫“阿其那”(據說是滿語驅趕犬隻),把康熙帝的九皇子革去爵位,改名叫“塞思黑”(據說意思是刺傷人的豬)把康熙帝的十四皇子派去守陵,後來降了爵位,把康熙三皇子削去爵位並監禁。看來真是成者王敗者寇啊,一時的失敗就造成了一生的痛苦,如果當年是康熙的八皇子上臺,不知道雍正會是什麼結局呢?

整頓吏治

在康熙時期晚年的時候,大清有很多腐敗現象,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後,大力整頓官場腐敗現象,而且還打擊朋黨勢力,雍正宣稱“把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雍正在腐敗這件事上做的尤為出色。

秘密立儲

為了避免康熙晚年時期皇子相爭的事情,雍正在這一點上做的還是很好的,他在位的時候,不公開宣佈太子,卻把繼承人的名單一式兩份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還有一份放到皇帝身邊。等到雍正去世之後,大臣才一起拆開詔書,這個時候才知道繼位的新皇帝。

整頓旗務

當時清朝的八旗,在國家穩定之後,八旗兵都喪失了鬥志,整天貪圖享樂,所以雍正就給那些旗人土地,讓他們去自力更生。

廢除賤籍

雍正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廢除賤籍,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群受社會歧視的人群,比如奴婢,娼妓,樂戶等。由於他們的身份,不能參加科舉,而且他們的賤籍世代相傳,不能改變。在廣東的疍戶,船就是家,他們以捕魚為生,永遠都不能上岸居住。雍正下令廢除了賤籍,讓他們可以參加考試,而且可以編進正戶,可以置辦產業定居等。

看來雍正確實做了很多事情,雖然對於他的兄弟處理方式有點極端,但是其他方面,雍正做的還是一位明君所為。

關注我,以後會有更精彩的內容分享給您,感謝閱讀。


老張的貓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康熙帝第十子(序齒第四子)生於京師紫禁城永和宮,母德妃烏雅氏,滿月後賜名胤禛,由貴妃佟佳氏撫養。佟佳氏為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皇貴妃,因其時孝昭仁皇后鈕鈷祿氏已逝,故佟佳氏以皇貴妃之尊,為後宮實際之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於逝世前一日被立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胤禛幼年由皇貴妃撫養,雖為庶妃所生,但養母日後被冊立為皇后,身份自然不同於其他皇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歲,入上書房,師從張英(張廷玉之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歲的胤禛隨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的胤禛受封為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歲的胤禛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十五的胤禛隨同康熙帝巡幸五臺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隨康熙帝南巡江浙。這就是青年胤禛的大致人生歷程。

如果沒有後來康熙暮年的諸子紛爭,太子二立二廢,胤禛或許會以一個尊貴但是默默無聞的親王身份,走完自己富貴而平淡的一生。但是,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扔,胤禛便或身不由己,或主動參與地捲進了儲位爭奪混戰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扔被廢,康熙帝下詔,令諸臣推舉新任儲君。在這一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扔,同時也與皇八子胤祀搞好關係。此間歷程,並沒有證據顯示,胤禛已經開始覬覦儲位,或許當時的胤禛,還是想盡一個臣子的本分而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推舉太子的朝議中,康熙帝驚愕地發現,皇八子胤祀所獲得的的朝臣支持遠遠超過自己想象,從而感覺到了胤祀對於皇權的巨大威脅。為消除來自胤祀的威脅,康熙帝當機立斷,拋開眾臣建議,復立胤扔為太子。這一措施,使得群臣錯愕不已,之前為扶胤祀上位的大臣,無法面對復立的太子,必以手段迫使胤扔去位,才能自保。否則,太子繼位後,他們無法想象會遭到何種打擊。而胤礽,經歷廢立之後,自然會吸取教訓,掌握權力,以免自己再被拱下太子之位。兩方面下,雙方勢力比之第一次廢太子前,鬥爭更趨激烈。

而臣下無休止地內鬥,及太子復立後所採取的一些維護自身利益權勢的措施,使得康熙帝感覺到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在無法制止這種爭鬥平息的情況下,康熙帝下決心一刀切,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廢黜胤扔太子之位,同時嚴厲處理了胤祀一黨,將紛爭壓制下去。

太子復廢,且再無起復可能,使得胤禛也不由得對於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開始心動起來。他善於“韜光養晦”,表面上尊崇佛法,於諸兄弟維持和氣,於康熙帝則表現仁孝,在諸子紛爭,爭奪權力的大局面下,胤禛這些舉措,自然使得康熙帝對其讚賞信賴有加。同時,胤禛在隨駕巡遊四方同時,注意瞭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獲得民事處理方面的經驗;並在其中注意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的方式,瞭解地方官僚機構日常行政事宜和吏治方面的管理經驗,不斷增強自己處理政事的能力,獲得從政經驗。總而言之:胤禛確實有著其他皇子比擬不了的一些優勢,治理國事的經驗相對比較有經驗,康熙帝晚年怠政,寬於律人,朝政腐敗,必須有人來解決改善這些弊端,而胤禛,在諸皇子中,無疑具有極大優勢。

自太子二次被廢,胤禛在諸子中,逐漸以自己超然的態度,獲得康熙帝的另眼相看,而他主張的“整頓積習、振作有為”的意見,相對於胤祀的“寬厚仁義”的思想,更能獲得康熙帝的青睞。另外,胤禛以相對較高的實際才能和比較務實的治國理念,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同時,他也不是一味地以溫良謙讓的手段來獲取朝野好評,實際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個集團,以養母之弟隆科多和門人年羹堯等為心腹,控制京師局勢及邊疆軍事大權。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本年也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到京師後,又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之時,封詔代皇帝祭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奉詔清查京師及通州各糧倉,冬至日奉命祭天,這一切都顯示了胤禛的受重用及在最高權力交接中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逝於圓明園之暢春園,胤禛通過隆科多,控制了京師內外,平穩地接過了皇位,成為清朝新一代皇帝,次年,改元雍正。從這一刻起,胤禛,或者雍正,再也不用掩飾自己的真實意願,可以不受牽絆地以自己的意志,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了。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甫一即位,即將同母弟胤禵自西北大軍中召回,軟禁起來。對於威脅最大的胤祀一黨,他採取“斬枝弱幹”的手段,將九弟胤禟發至西北軍前效力,十弟胤䄉先是支派往盛京,後圈禁。至於首腦胤祀,卻是先封為親王,並總理事務大臣,加以迷惑。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西北大捷,青海和碩特部被平定,雍正政權局勢穩定下來,雍正開始著手打擊政敵,先後將胤祀、胤禟、胤䄉 削宗籍、圈禁。同母弟胤禵也被髮配至景陵守陵,其實也是軟禁。歷時二十多年的胤祀集團,土崩瓦解。

雍正三年(1725年),在徹底剷除胤祀集團後,雍正開始對為自己登上皇位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堯下手: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以結黨營私、欺瞞聖躬為由,圈禁隆科多致死。原因無他,對於皇權有威脅的人,無論他本身態度如何,都是雍正不能夠容忍的,皇權的排他性,是斷不允許其他人染指的。

處理完內部的權利鬥爭,雍正開始按照自己的治國理念,展開對於國家的治理。他曾深有感觸地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對於康熙末年,朋黨鬥爭、吏治敗壞、貧富矛盾、西北用兵、國帑空虛等種種弊端,他都有著切身的體會。

雍正在登基伊始,即發出整飭吏治的通告---“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 表明他為澄清政治、醫治痼疾的決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開展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官員橫徵暴斂。雍正二年(1724年),嚴查各地官員錢糧虧空,限期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自雍正元年(1723年)至五年(1727年),先後免除全國各地“樂戶(官妓)”、“惰民”、“蜑戶”等賤民籍,一體恢復民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改土歸流”,取消土司,改派流官。對於實現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著重要意義。

尤其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推行了“攤丁入畝”政策,即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免除了實行數千年額人頭稅,使得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民間也不再隱匿人口,使得社會經濟有了顯著提高。

另外,雍正還實施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制度,雖然主觀上是為了獲取更多財政收入,以供養朝廷,但是客觀上也觸及了千百年來無數王朝不敢真正面對的官員士紳的特權,強迫他們與廣大民眾一樣,對於國家承擔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後世雍正長時期以來口碑不佳的原因,掌握了話語權的士大夫,對侵犯了他們利益的人自然沒有好評。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1727年3月1日),僧格、馬喇已起程赴藏,成為中央政府駐藏大臣設置之始。西藏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具有法理及實際意義。

另一方面,雍正也通過文字獄鉗制思想,使得國家思想停滯,文人動輒得咎,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沉悶風氣頓生,對於國家的進步,有著極為消極的影響。再加上雍正重開海禁,使得中國成為那個時代國際潮流中的落伍者,並導致中國在一個世紀以後,因為統治者的短見,而遭受了三千年未有過的外部打擊。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駕崩於圓明園,終年五十八歲。在他身後,為繼承者乾隆帝留下了超過三千萬兩的國庫,九百萬頃的納稅土地,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以及“刻薄寡恩、冷酷無情”的後世口碑。對於雍正帝的評價,集合了勤政、幹練、果決、堅韌、嚴苛、刻薄、卑劣、冷酷等等相對矛盾的評語。但不可否認的是,雍正行事果決、心性堅毅、勤於國事且政績卓著;承上啟下,很好地完成了本職工作,雖然御臣下嚴苛、有刻薄寡恩的評價,私德上也有商榷的地方,但從本職工作上來說,是遠超幾千年來數百位同行的,優秀的皇帝,當之無愧!





伯虎42


雍正也就是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其人放在整個清朝的帝王之中可謂是最為勤政的一個皇帝,但是他在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一個皇帝,從登基繼承大統到去世都有諸多的謎團未被解開要說雍正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還得從他的生平事蹟慢慢來分析。

1. 九子奪嫡中的胤禛

康熙帝晚年九個皇子爭奪儲位,各個皇子之間私結朋黨,窺視著大清的江山。康熙也頭疼於皇子之間的爭儲,對於太子也是廢了又立,並派有人員監視這眾多阿哥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看這九子奪嫡中各個皇子們的動向,胤禛似乎並沒有那麼出色,反而是太子黨和八爺黨,還有十四爺最有勁頭。

在太子胤礽被康熙以“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廢除之時,其他皇子們紛紛在此時表示要對胤礽嚴加懲治,有的提議圈進監視,更有甚者表示要殺掉太子。而此時只有胤禛哭泣得不能起來,對太子胤礽被廢感到傷心難過。不僅如此,胤禛還向康熙求情,要把胤礽身上的枷鎖去除,減輕胤礽的痛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胤禛摸透了康熙仁愛的性格,他不希望看到皇子們為了爭奪儲位而露出猙獰的面孔。胤禛的這個行為就很好地給康熙留下了善良的印象。

當眾多皇子們相互明爭暗鬥之時,胤禛這邊卻沒有風聲,他把自己寄託于山水人物畫像之中,在《胤禛行樂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胤禛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角色,躲進了山水畫裡,有道士、農夫、書生等各種形象。表面上看上去與世無爭的胤禛,實際上卻並非這麼回事。這一切的做法都是他“承孝皇父,和睦兄弟”的戰略手段。為了給康熙表明自己和睦的家庭,他還讓畫師把自己和妻子一起畫進畫裡,表現出一副家庭和睦,其樂融融的景象。在圓明園居住的那段時間,由於和康熙居住的暢春園十分接近,近水樓臺先得月,雍正在康熙面前的

機會也增多了,凡是康熙交給他的事情,一定辦得讓人挑不出毛病。

到九子奪嫡的後期,我們可以看到,老大因為是庶長子不被重視,太子胤礽被兩立兩廢,三爺雖有才華,但不在政治。八爺因為母親地位低下和斃鷹事件失寵於康熙,而最有可能的十四爺卻一次次被派往邊疆督軍。這一切都被胤禛掌握在自己手中,儘管對於胤禛登基繼承大統有各種說法,例如:改詔說,篡位說。但是後期的局勢已經非常明顯的偏向於胤禛這方,胤禛繼位實乃順理成章之事情。改詔與篡位發動政變在這種情形之中便顯得無法立足。

胤禛的繼位,讓我們看到雍正的城府與心機,雖然表面不爭,但實際上卻是最積極的一個。

2. 勤於政治的雍正,優秀的帝王

雍正的勤政為清朝歷代皇帝之最,據稱雍正在位的十三年裡批改奏摺的字數就多達數十萬。與康熙晚期待人寬容的情形不同,雍正上臺之後為了把江山治理得更加穩固,曾經連下十一道聖旨,警告各級官員,凡是有剝削民脂民膏的情況必然重刑伺候,嚴懲不貸。針對國庫的虧空,他也親力親為,凡是有貪贓枉法者皆被抄家治罪。

登基之後的雍正面對著康熙留給他的殘局還有兄弟們的不甘,展現了他過硬的政治手段。他重用與自己一條心的十三弟胤祥,把之前最有可能與自己競爭的十四弟從前線召回進行圈進。八皇子對於雍正的繼位最不甘心,但是雍正先封他為親王,在局勢平穩之後又找理由削其王爵。而支持八爺和十四爺的九阿哥被雍正發往青海駐守,隨後擬定其罪狀關押大牢,最終也死於牢獄。

【雍正硃批】

穩定政局之後的雍正勵精圖治,主張改革,對於朝中一系列問題都出臺了相應措施,這也為後來乾隆的治理打下了基礎。他注重聯絡朝廷重臣,賞罰分明,由於大臣田文鏡一直沒有兒子,雍正在批示田文鏡的奏摺中還特別撰寫了生子秘方,盼他早日生子。對於甘肅巡撫因為下了點小雨就說大旱之地有望豐收的粉飾太平之言,雍正予以批評。同時為了加強軍政管理,還設立了軍機處,把皇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防止大臣擅權。白天的雍正忙於會見大臣,夜晚的雍正忙於批閱奏摺。在位期間不遊玩,不巡幸,是一個典型的優秀帝王。

3. 雍正是如何對待感情的

雍正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十歲便嫁予雍正,數十年來一直與雍正相敬如賓。而且烏拉那拉氏也給雍正生了嫡長子弘暉,甚得雍正喜歡,只可惜八歲夭折。

在登基成帝之前,雍正和年妃的感情也一直很好。雍正還曾叫人畫了諸多《美人圖》掛在書房,這《美人圖》的原型便是年妃。

【美人圖】

但是雍正繼位之後忙於政務,已無暇顧及兒女情長,以至於在皇后烏拉那拉氏去世之時,雍正都無法抽出時間參加葬禮,轉而命令皇族子弟去行祭拜之禮。

年妃作為年羹堯的妹妹,一直深得雍正寵愛。年羹堯在雍正登基之前一直是輔佐雍正的得力助手,登基之後雍正對這位自己的“大舅子”年羹堯也是極為信任。只是年羹堯自視功高,囂張跋扈,已經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雍正在這種情況下左右為難,一方面是年羹堯跟隨自己多年,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是年妃的兄長,另一方面實在是年羹堯的貪贓枉法已經擾亂了朝局。最終雍正猶豫不決數年之後,年妃病逝,這才賜年羹堯自盡。年羹堯輔佐雍正之時的奏摺中,從雍正的硃批就可以看到雍正對年羹堯的重視,字裡行間紛紛體現著對他的關愛。

【十三弟 胤祥】

而雍正的另一位“心頭摯愛”十三弟,雍正也是極為重用。他倆從小一起長大,志趣相投,有著相同的政治抱負。作皇子時就是形影不離,即使短暫分別也會書信往來。雍正即位之後對其委以重任,事無鉅細均交給他處理。胤祥也十分敬重這位哥哥,把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條,最終因為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於四十四歲那年病故。

對於十三弟的病故,雍正悲痛萬分,以至於常年勤於政事的雍正拖著沉痛的病體親自去祭奠,悲傷之情使得雍正三日沒有上朝。據說雍正還把十三弟的遺物——鼻菸壺常年帶在身邊,以解思念之情。

縱觀雍正的一生,我們可以為這位帝王做出肯定的評價。他是一個心有城府,心懷天下,勤於政事的好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但是當感情與江山社稷擺在一起時,他可以不顧私情,義無反顧地選擇江山。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對於西洋進貢的新奇物件,他也都表示非常喜歡,他還是中國最早穿西裝的皇帝。雍正在位,整頓朝綱,清理了康熙時期留下的弊端,給繼任者乾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的局面,可以說雍正至關重要。


談古說今那些事兒


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在位時間13年(1722——1735),年號雍正,廟號清世宗。雍正身為皇子的時候,認真學習漢文化知識,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學習四書五經,行端正,學術醇正。經常替康熙帝處理政務,就表現出心繫天下百姓蒼生,對貪官汙吏的憎恨。雍正帝即位後,實現了一系列改革,顯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遠大目光。加強了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派遣官員進行執政,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他廢除賤奴制度,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減輕了無數老百姓的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國家財政收入得到提高。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整蝕吏治,嚴懲貪官,鎮壓判亂,為康乾盛世的局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其到執政中期以後,為加強思想統治,大興文字獄,許多無辜官員百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恐慌。以達到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目的。縱觀雍正的歷史地位,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蝕吏治,清理財政,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才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其在位時間雖短,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是歷史上傑出帝王。





魅力多彩吉安


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代皇帝,民間多傳說雍正的皇位是隆科多篡改詔書得來的,但這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謠傳。因為清朝的聖旨與詔書等同時是用滿、蒙、漢三種文字來寫的。另外民間傳說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亡,其實雍正是病死的。

雍正雖然只當了13年的皇帝,但在這13年裡卻做了很多有益於大清統治的事。也可以說,如果沒有雍正就沒有乾隆朝的盛世。



NO1.

攤丁入畝與改土歸流

中國自古以來凡是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需按人頭交稅,史稱“人頭稅”。雍正繼位後把“人頭稅”的交稅模式和土地掛鉤,即按土地的多寡來徵收“人頭稅”,地多的人多交,地少的人少交,沒地的不交。

另外還規定“火耗”歸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部分官員因貪墨“火耗”多徵收稅銀的情況。(“火耗”是指金銀在運輸或熔鑄時會發生損耗,故收取一定的附加費做。)

由於封建社會大多數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實行攤丁入畝後,朝廷收的稅銀大大提高了,為國力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室的基礎。攤丁入畝也是中國稅制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建國後,徵收的農業稅,大體上也是採用的這一原則。

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實行的都是土司制度,職位為世襲,只是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其實質上,各地人民的生殺大權皆掌握在土司之手。這樣的現象影響了國家的統一,和地方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雍正即位後,相繼廢除了雲南、廣西、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的土司制度,在當地設置州縣,有朝廷派官員統一管理。

改土歸流雖然是通過武裝鎮壓的方式實現了,也可能給部分少數民族的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整天上來說,不僅有利於國家的統一,與經濟文化的發展,且從長遠來看,還使得少數民族的人民從土司的殘酷統治中獲得解放。




NO2.

養廉銀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雍正在官員的俸祿外,增設養廉銀,鼓勵官員清廉吏治,並給予獎勵,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績效工資。

養廉銀實行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時呈現出吏治清明的局面。試想一邊是對貪官汙吏的嚴刑酷法,一邊是對清官們的獎金,只要不是那種無貪不歡的人,都會考慮貪汙的陳本問題。不過,這一舉措,也僅僅是對那些介於貪與不貪之間搖擺不定的人才有效。




NO3.

文字獄

雍正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密摺制度,以他做雍親王時期的侍衛為班底成立了粘杆處,發展了大量的密探,幫他監察百官、輿情等。

雍正大興文字獄,殘殺了大批的漢臣與文人。其中最荒誕無稽的就是雍正殺翰林官徐駿。

徐駿在家裡看書,突然間一陣風吹過,把書吹翻了幾頁,就隨口吟了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然後就被雍正的密探給上報了,雍正知道後,認為徐駿詩句裡面的“清風”是指清朝,就用誹謗朝廷的罪名直接把徐駿給下獄處死了。

像徐駿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在整個雍正一朝,因為文字獄搞得很多大臣、文人噤若寒蟬,不敢說話,不敢寫文章,更不敢作詩。

綜上所述,雍正雖然大興文字獄,殘殺了大量無辜的官吏和文臣,刪除了很多寶貴的史料,但他推行攤丁入畝,改革稅制,改土歸流,加強國家的完整統一,還是功不可沒的。


東方有風


歷史上的雍正是一個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皇帝。他對康熙往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

康熙晚年,由於“太平盛世”而滋長了政寬事省的思想,這時期他處理朝政的原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隊伍中、虛詐、迎合、粉飾、浮誇等種種腐敗之風嚴重氾濫,已經直接威脅著"盛世”的存亡,於是整治腐敗、整頓官場風氣的重擔就落在了雍正的肩膀上。

雍正執掌朝政13年,可以說,是以務實精神治理天下的。清代官場上流行者這樣一種陋習,各省文武官員剛到任時,幾乎都是極力地訴說當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糕,等過幾個月,就一定奏報說,通過雷厲風行地整頓,情況已如何地好轉,以此顯示自己的才幹和政績。對這類奏報,雍正說見得太多,都看得厭煩了,他毫不客氣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雍正懲治貪官,澄清吏治在歷史上是除了名的,這主要是他本人的性格比較務實而不講情面,同時他也算是有清一代比較勤奮理政的皇帝,他在位13年,13年如一日,親理政務,白天無一刻清閒。上朝研究正事,聆聽大臣面奏,商討各種建議,處理突發事件。晚間則要批閱批不完的奏章。

雍正是一個很有創造性的皇帝。他在政治、經濟方面提出了許多創造性做法。一是在經濟方面,施行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對無地或者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說,是一個福音,他們也就不再用逃亡躲稅了。可以老老實實種地,國家自然增加了稅收,同時,減少了流民,使社會安定了。

二是火耗歸公,因銀兩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的損耗,所以徵稅時作為附加費徵收,而這一項收入實際上是作為地方官吏的額外收入,火耗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一兩,火耗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火耗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祿,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

當然,雍正為了加強皇權,也是不遺餘力的,創立軍機處,使得權力更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軍機處作為政府行政中樞,實際上在權力運作中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但這個班子的最大特點就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從而保證皇帝的權力不會被架空。

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特別是秘密奏摺,雖然此舉使得廣大官員可以直接呈送奏摺給皇帝本人,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政治生態被破壞,官員人人自危。另外在地方上的改土歸流,這一政策實際上褒貶不一,主要是土客的矛盾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土客的鬥爭越發激烈,清朝頻繁的起義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少數民族的身影。

雍正雖然勤勉,反腐反貪,做了很多皇帝幾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但同時他個人的權力慾望也十分旺盛,對臣子的不信任,其實都是其加強皇權,創立軍機處,擴大秘密奏摺制度的原因之一。


江畔初見月


雍正皇帝是一位解放人性的皇帝,給中原傳統的封建等級社會吹進了現代化的春風。

雖課本說中原很早就進入封建社會,但一直存在賤戶,跟奴隸一樣。也相當是印度種姓制度。當時有著賤籍的人從出生就註定了一生的命運,一輩子只能從事低賤的活計,不能參加科考,不能和高等級的人通婚,甚至不被允許購買土地置辦家業,可以說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這些賤籍基本上都來自中原封建王朝歷代的遺留,大概包括樂戶、墮民、伴當、世僕、蜑戶等。樂戶也就是樂籍,在中原歷史上出現的歷史很早,可說是自古以來,基本上都是罪民或者是戰俘的後代,一入樂籍世世代代都是樂籍,可以任人欺侮。墮民,生活在浙江附近的乞丐,元朝貶宋民為墮民,明朝貶元人為墮民,他們的子孫後代多數從事收舊貨,賣雞毛,給豬配種,抬轎等低賤的職業。明朱棣就把跟隨建文帝人全部打為賤戶,女性世代為官妓。雍正一上任,就宣佈廢除賤戶,解放這些中原幾千年世代為奴隸的人。自此眾多的賤戶翻身得解放,第一次嚐到做人的尊嚴。當他們看到雍正皇帝發佈的聖旨,眼淚奪眶而出,大呼滿洲皇帝就是活菩薩!

中原歷代封建王朝一直實行“國家養士”的政策,只要你這個學生參加院試以後,得到了廩生也就是秀才身份以後,就是國家開始月供糧食了,就可以免去勞役等等這類的差使,專心於考取功名,同時有錢的鄉紳也可以免除勞役之苦不用交納公糧。這是封建社會制度的不公平。滿洲生性平等,雍正看不慣這些把人分為不平等的社會弊端,開始實行了“士紳一體當差 、一體納糧”,這也是中原走上人人平等的歷史性是一步。當時很多人聞訊,喜極而泣,高呼雍正皇帝陛下。

雍正的整頓吏治,嚴懲貪汙腐敗,所以中紀委的網站上就有很多雍正反腐案例文章。

雍正實行灘丁入地。中國古代幾千年來,都是土地和人丁分頭交稅,雍正將人頭稅攤到土地稅中,這麼就免除了困苦老百姓沒有土地還仍然繳納人頭稅的不公平局面,減輕了封建稅負及人身依服,一起客觀上刺激了人員的添加。漢族人口就從這時候開始暴漲。

雍正實行改土歸流,

 改動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頭人準則,對此中心沒有任免權。改土歸流準則在全國的推行,改動了這種狀況。流即為流官,由朝廷派遣,有任期,故而加強中心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