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不立令妃為皇后?

夜幕下的哈里博特



無論是二十多年以前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還珠格格》還是最近幾年拍攝的電視劇《延禧攻略》,可以發現裡面乾隆皇帝身邊有一位令妃娘娘,《還珠格格》裡面的令妃娘娘知書達理溫婉可人,而《延禧攻略》裡面的令妃則是敢於懟天懟地性子直來直去,說實話自從看了這部劇就覺得這個人設實在是太給力了,人要是都這麼率性的活著還真是一件幸運的事啊,那麼歷史上真實的令妃如何呢?


歷史上真實的令妃原本姓魏,出身包衣,是皇家的奴才,選入宮裡面是做宮女的,但是這個魏氏長得很好看,一般來說將來有可能成為妃嬪的宮女都會分配到地位品階高的妃子宮裡面,而魏氏就直接分配到富察皇后的宮裡面,交由富察皇后調教,不得不說這個魏氏從一開始就十分幸運。


為什麼說乾隆寵愛魏氏呢?因為這個魏氏從嬪到封為令妃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坐火箭不足以形容這個速度,並且在冊封為令妃之前竟然沒有生育,所謂的母憑子貴根本不存在,完全是憑藉個人的魅力啊,也只能這麼猜測了,可見乾隆對令妃有多寵愛。


而說來也是奇怪,自從魏氏被冊封為令妃之後就接連生了六個孩子,很長一段時間宮裡面只有令妃在不斷的生孩子,並且即使乾隆南巡身邊也帶著令妃即使有時候令妃懷著身孕,乾隆這一生寵愛令妃還可以從令妃病重去世之後看得出來,都知道乾隆有兩位皇后,一位是原配富察皇后,另一位則是輝發那拉氏,對於第一位皇后乾隆是真心疼愛敬畏,可對於第二位皇后則是冷漠無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連輝發那拉氏死了以後也沒有得到一點哀榮,而令妃後來已經被冊封為皇貴妃,去世以後得依仗應該是五十八件,但是乾隆為了補償魏氏就增加了十八件,僅次於皇后的七十七件,並且後來陪著乾隆皇帝葬入地宮的只有富察皇后位於乾隆棺槨左側,而令貴妃則位於乾隆棺槨右側,可見乾隆對令妃的寵愛,那麼乾隆為什麼沒有把令妃冊封為皇后呢?


第一點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令妃的出身太低了,出身包衣還是漢人,這一點是令妃永遠改變不了的事實。


第二點原因就是乾隆皇帝已經屬意令妃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為下一任儲君,但是為了保護令妃母子,所以一直沒有昭告天下,可要是冊封令妃為皇后,這不是全天下人都知道乾隆的意思了嗎?


第三點原因就是乾隆皇帝知道要是冊封令妃為皇后,朝中大臣就會拼死諫言,阻撓乾隆的做法,在這些因素之下乾隆皇帝放棄了立令妃為皇后的想法,但是最後令妃被冊封為令貴妃已經位同副後了,後宮之中已經沒人與之抗衡。


那麼令妃為什麼會這麼受乾隆的寵愛呢?這裡面有令妃美貌的原因,但是乾隆身邊還真不乏美麗的女人,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令妃會說話,很會哄乾隆皇帝,還有一點就是令妃不嫉妒,無論乾隆寵愛誰,令妃都不吃醋,最後一點就是令妃是個很有想法的女人,總能想出一些奇奇怪怪新鮮玩法吸引皇帝,要知道乾隆為什麼那麼喜歡南巡,體恤愛民是一部分更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宮裡規矩太多太不自在,而身邊要是有一個解悶的妃子,乾隆怎麼不會被吸引呢?


但無論是什麼原因,令妃都是幸運的,令人羨慕,後來永琰登基之後追封令妃為皇太后,也算是圓滿了。


婉兮歷史


乾隆共冊封過兩個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和皇后烏拉那拉氏。

還有個孝儀皇后魏佳氏,就是令妃,在她死後,她兒子嘉慶登基之後,她被追封為皇后。



一、乾隆第一位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

她是乾隆最寵愛的女人,乾隆一生中唯一以妻子看待的人。

富察氏嫁給乾隆比較早了,乾隆尚未受封寶親王之前,富察氏便成為了他的嫡福晉。她生活簡樸,“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富察氏識大體,有頭腦,是弘曆的賢內助,“歲時以鹿羔沴毧製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如此好的皇后,乾隆也對她非常的寵信。

但她很早就去世了,“(乾隆)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孝賢皇后之死,令乾隆十分沮喪和悲痛,從此後性情大變。

在孝賢皇后的喪禮上,一向和氣寬仁的乾隆錙銖必較,吹毛求疵,對辦理喪事的群臣大發雷霆,為喪禮中一些細節做得不如他意,處罰了很多人。由於大阿哥和三阿哥的悲痛程度達不到乾隆的要求,乾隆一怒之下,下旨剝奪了他們繼承皇位的權利:“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

乾隆作過一首《述悲賦》感悼亡妻:

易何以首乾坤?

詩何以首關雎?

惟人倫之伊始,

固天儷之與齊。

所以,乾隆原本也是個情深意重的暖男。孝賢皇后死後,乾隆的性格才逐漸易怒和粗暴。



二、乾隆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

這是乾隆的冤孽。

清朝歷代皇后都有諡號,但這位烏拉那皇后卻沒有尊諡,喪儀是降為皇貴妃的規格辦理的,乾隆對她深恨之。

“(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復立皇后。”

兩口子可能是發生了爭執,皇后把頭髮剪了,引起乾隆的震怒。

這一點上,乾隆比我強,我老婆屢次改換髮型,我都只敢表示支持,還必須讚美。

這事乾隆記恨了一輩子,烏拉那拉氏去世十二年後,乾隆仍然憤憤,“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

至於嗎?女人換個短髮就把他氣成這樣了,鼠肚雞腸。

剪髮事件後,乾隆遣送皇后回京,烏拉那氏第二年就去世了。



三、乾隆第三位皇后(追封),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乾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事高宗為貴人。封令嬪,累進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諡曰令懿皇貴妃,葬勝水峪。六十年,仁宗立為皇太子,命冊贈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後家魏氏,本漢軍,入滿洲旗,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殤;仁宗;永璘;其一殤,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

令妃本是漢人,父親內管領魏清泰,屬正黃旗漢軍旗包衣。孃家身世比較低微,即非世家,也非官宦。因令妃受寵,破格抬入鑲黃旗,改姓魏佳氏。

在等級森嚴的清朝後宮,一個漢族女子能做到皇貴妃,已經相當厲害了。

魏佳氏的晉升之路:包衣>>>>宮女>>>>貴人>>>>令嬪>>>>令妃>>>>令貴妃>>>皇貴妃>>>>令懿皇貴妃>>>>孝儀皇后。



乾隆十年的正月,魏佳氏便被封為貴人,此時她年僅十九歲,入宮不過六年。同年十一月,她又被封為嬪,位列三嬪。

“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詩經•大雅》

令,美好的意思。

晉封為令嬪時,魏佳氏已列眾嬪之首,排在舒嬪葉赫那拉氏之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榮寵。

此後,她的人生便一路開掛:

乾隆十三年,晉為令妃,

乾隆二十四年,晉為令貴妃,

乾隆三十年時,成為皇貴妃。

在當時,皇貴妃這個位置是虛而不設的,一般情況下,皇后若在世,不設皇貴妃。如果設皇貴妃,那就是皇后失寵,或將被廢,後宮鉅變。

乾隆要晉升魏佳氏為皇貴妃,烏拉那皇后還活著,當然不高興了。這說明烏拉那的兒子永基地位岌岌可危。

“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

清宮習俗,只有皇太后、皇帝駕崩時,皇后才可以剪髮,烏喇那拉氏這一行為顯然是大不敬。究其原因,應該與乾隆要晉封魏佳氏為皇貴妃有很大原因。



從此,魏佳氏代行皇后之責,以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之事,成為後宮地位最尊貴的人。

可是,在魏佳氏代行皇后之責的10年裡,乾隆都沒有把她立為皇后。

乾隆遲遲不肯重新立後是有原因的。

一、令妃出身低微,最早是先皇后富察氏的宮女。宮女做皇后,不但降低了富察氏皇后的名譽,也會降低乾隆的名譽。乾隆對於自己聲名非常看重和珍惜,當然首先考慮自己的光芒。

二、雍正以後,皇室施行秘密立儲。立皇后就等於是明明白白地詔告天下立儲了。諸皇子猜忌,馬上會成為眾矢之的,不立魏佳氏為皇后,是對其母子的保護。

三、魏佳氏是漢人,雖入旗,但終為漢族血統。若立為皇后,是對清皇室規制的巔覆。

四、魏佳氏家族勢力太過單薄,根基太淺,沒有強大的背景。如果立她為後,發生政治爭鬥,家族毫無抵抗政治風暴的能力。

魏佳氏有生之年,最終沒有等來封后的那一天。乾隆四十年正月,薨,終年四十九歲。諡曰令懿皇貴妃。



乾隆六十年,嘉慶立為皇太子,命冊贈魏佳氏為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


饞嘴肥貓鏟史官


原因簡單又複雜。

(1)令妃出身不是滿族,而是漢軍。

清朝皇后大多是滿族大姓,出身十分重要,令妃原本是漢軍旗,能做到貴妃已經是頂天了,再者,乾隆的第二個皇后輝發那拉氏實廢名不廢,乾隆都已經被這個皇后氣的要死,可是名義上還是沒有廢掉,可見,廢掉皇后和立皇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最重要的一點,是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

令妃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 ,有兩子成人,1775年的時候(令妃死的這一年),顒琰15歲,永璘9歲,乾隆兒子甚多,如果將她立為皇后,基本也就意味著儲君是兩個皇子中的一個,乾隆當時才60多歲,皇帝還沒當夠呢,自然不想讓天下知道他已經立好了儲君,引發可能出現的皇室鬥爭。

也就是說,只要將令妃立為皇后,那麼,儲君基本上只能從她的兩個兒子裡面選一個,因為皇后有兩個兒子,沒有理由從其他的妃嬪兒子裡選儲君。

乾隆兒子眾多,當時他不一定就要選令妃的兒子做儲君,所以一旦他選定其他的兒子做儲君,那麼他可以直接將其母立為皇后,而令妃則只能是令妃。

所以,這才是令妃不能為皇后的最大原因,因為一旦立為皇后,那麼儲君就沒有變數了,她不為皇后,乾隆可以隨意選擇其他的兒子為儲君。


師明禮


其實,令妃在世的時候,已經享受到了那個時代一個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崇高的榮華富貴,只是差一個皇后名分而已。

令妃姓魏,名魏佳氏,父親是內管領魏清泰,屬於正五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但其沒有實職,所以,令妃的出身不算高貴,但也不算清貧,應該是個中產階級家庭吧。

令妃一定是貌美如花,剛進宮的時候年方十五、六歲,沒幾年便被乾隆封為令嬪,這個"令"字可真有來頭,出自《詩經·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一句,在古代漢語中有美好之意,能將此字賜予魏佳氏,也足見乾隆對她的喜愛。

又過三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令嬪迅速晉升為令妃,十一年後(乾隆二十四年)令妃變成了令貴妃,再過六年(乾隆三十年)更是一躍成為皇貴妃,後宮中的皇貴妃只有一人編制,地位僅次於皇后,可以說在後宮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而實際上,乾隆三十一年,與乾隆反目的繼皇后烏喇那拉氏就病故了,此時的令皇貴妃已經成為真正的後宮之主,掌攝六宮之事,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后,但行使的卻是皇后之權。

烏喇那拉氏死後,乾隆皇帝便再也沒立皇后,這一點在其爺爺、父親那裡都有過先例。

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在第三位皇后也就是孝懿仁皇后去世後,直至他自己離世,長達三十三年的歲月裡未再冊立皇后;

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在孝敬憲皇后於雍正九年九月去世後,直到自己駕崩也沒有再立皇后。

所以,乾隆在此後的有生之年沒有續立皇后,是有前例可循的。

但要說到原因,恐怕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乾隆皇帝其實已經屬意於自己的第十五子顒琰當接班人,就在乾隆三十八年,他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顯然,為了不讓外人猜測到自己的立儲意向,為了不引起祖輩和父輩時的奪嫡之爭,乾隆肯定要刻意掩飾這一切,而此時的顒琰的親生母親,也就是令皇貴妃已經貴為皇后之尊了,如果真的給一個皇后的名分,可能就會暴露自己秘密立儲一事,所以,只能讓她繼續保持皇貴妃的身份。

令皇貴妃死後二十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乾隆向社會公開了自己所立的儲君是皇十五子顒琰,於此同時,追封顒琰之母魏佳氏,也就是令妃為皇后,冊諡孝儀皇后。


紅楓文史娛


乾隆皇帝,一生有三位皇后,第一位,結髮妻子,富察皇后,第二位,繼後,輝發那拉氏,第三位,就是在死後被追封為皇后的令妃。



那為什麼乾隆皇帝不立令妃為皇后呢!

先看一下令妃,令妃在乾隆朝很是得寵,進宮三個月就封為了令嬪,之後晉封為令妃,令貴妃,在繼後被打入冷宮後,封為皇貴妃,掌管六宮事宜。享年49歲,在兒子登基後,被追封為皇后。



不立令妃的原因

第一 乾隆的前兩個皇后都死了,第一個是因為兩個兒子都死了,傷心欲絕,在登泰山封禪的途中死了。第二個,是在南巡的途中,因為觸怒了皇帝,剪短了青絲,被皇帝提前送回了宮中,打入了冷宮,所以乾隆覺的他的皇后命運都不咋地,所以不立後。

第二 秘密立儲,在被乾隆將自己的兒子即位太子以後,乾隆為了前朝和後宮的穩定,不立令妃為皇后,因為立了皇后,就相當於昭告天下,立了太子了。這是出於保護。

所以乾隆不立令妃為皇后。


蟶子歷史


御姐讀清史,第0014期,關注我獲取更多清史故事。


令貴妃在歷史上只有一個,乾隆的孝儀純皇后(死後追封)魏佳氏,也是嘉慶的生母,漢族,姓魏,但在熱播清宮戲中,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

在《如懿傳》中,令妃是腹黑女,害人終害己,被嬪妃聯手整死。

在《延禧攻略》中,令妃是聰明人,依靠謀略心機,走上人生巔峰。

在《還珠格格》中,令妃是慈祥人,乾隆最貼心的妃子。

歷史上真實的令妃呢?她是一個幸運的女人。

令妃姓魏,因為她是漢人,只不過父親魏清泰當了官,入了正黃旗,成為內務府包衣(實際是滿清貴族的奴才),她才有資格參加宮裡選秀,入宮做了普通秀女。

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跟她感情很好,而魏氏性格和皇后富察氏相似,運氣也很好,很快得到乾隆臨幸,並得到乾隆鍾愛。十年間,魏氏先封貴人,後封嬪,再封妃,更是給乾隆生下6個子女,包括後來繼承皇位的嘉慶。

1748年,乾隆的元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去世,這時魏氏只是普通妃子,沒有資格晉升皇后,於是乾隆在1750年冊主持六宮的皇貴妃輝發那拉氏為第二任皇后,但輝發那拉氏並不討乾隆喜歡,15年後的1765年,她被乾隆廢去皇后之位,中宮再次空缺。

同一年,魏氏從貴妃晉為皇貴妃,實際主持後宮,距離皇后只有一步之遙。但乾隆竟然在此之後從未再也未立皇后,令貴妃主持後宮長達10年,到死也沒得到皇后的名分,這究竟是何原因?其實是乾隆不得已而為之。

自清朝建立後,皇儲之爭就從未停止過,甚至愈演愈烈。特別是康熙年間,由於兒子眾多,即便康熙已經公開立儲,圍繞皇儲之爭仍然十分殘酷,無數人為此賠掉性命。

有鑑於此,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即便確定皇儲人選也不公佈,只在自己駕崩後才命人取出立儲密封,將之公佈於眾。

乾隆和康熙有兩點類似,一是壽命長,二是兒子多,所以他也面臨和爺爺康熙一樣的問題——眾多兒子及其母親爭奪皇儲之位。1773年時,乾隆選定皇貴妃魏氏之子、皇十五子永琰作為皇儲,他按照老爹雍正定下的規矩,把密詔藏了起來。如果乾隆把令貴妃立為皇后,會產生什麼影響?

令貴妃有兒子,如果立為皇后,她的兒子就是嫡出,不出意外必定是皇儲人選——除非皇后沒有兒子或者兒子有重大缺陷犯錯被廢,其他嬪妃的庶子才有機會。

乾隆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把令貴妃冊為皇后,只會讓其母子暴露在公眾之下,還不如暫時“委屈”一下令貴妃,讓她的兒子平靜生活,將來順利繼承皇位。

果不其然,一直到1795年9月,乾隆準備提前退休,對外公佈永琰為皇太子,並宣佈禪位給他,才同時追封皇貴妃魏氏為孝儀皇后,給了她正式名分。

這樣看來,風流的乾隆還真是用心良苦啊。


御姐愛清史


與影視劇中的清潔完全相同的是,歷史上的令妃確實深受乾隆皇帝寵愛,令妃能從最初的一個小小宮女晉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這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唯一的解釋就是她深得乾隆皇帝的寵愛。但是在令妃並不漫長的人生中,她直到去世也沒有看到自己登上皇后寶座的那一天,乾隆皇帝雖然對他萬般寵愛,但是最終在其生前也沒有將其立為皇后,這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原因:

第一,低微的的出身是令妃最終沒能成為皇后的直接原因:

令妃魏佳氏出身正黃旗滿洲包衣,這樣的出身在清朝後妃之中可以說是非常低微了,清朝等級森嚴,皇后不一定長得漂亮,也不一定有多麼賢惠,但是卻一定要擁有高貴的出身,放眼整個清朝,像令妃這樣的出身的後宮女子,是沒有誰能夠最終被封為皇后的,所以,令妃低微的出身嚴重影響了她日後的晉升。

其實令妃不僅出身低微,實際上她還不是滿族人,令妃最初姓魏氏,後被抬旗成為魏佳氏。從這樣一個姓氏沃恩就不難看出,令妃實際上是漢人出身。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人會問,滿漢不是不通婚麼?乾隆皇帝為何去了令妃這樣一個漢族女人啊?實際上令妃確實是漢人不假,但是卻不是普通的漢人,而是漢軍旗人,清朝祖制規定的滿漢不通婚實際上是“旗漢不通婚”,漢軍旗人在清朝的正式身份是旗人,所以魏氏能夠嫁給乾隆也是合乎常理的。雖然能夠成為嬪妃,但是整個清朝漢軍旗出身的皇后一個也沒有(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為漢軍旗人,但是其皇后之位是死後追追封)。異族的出身加上低微的出身是令妃生前沒有獲封皇后的直接原因。

第二,富察氏在乾隆心中無可替代是令妃沒能成為皇后的根本原因:

乾隆皇帝一生先後冊封過三位皇后,一位是他的結髮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一位是繼後輝發那拉氏,另一位是死後被乾隆皇帝追封為孝儀皇后的魏佳氏(令妃)。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第一個皇后,出身高貴的她性格特別的溫和,從電視劇裡面就能看出來她與乾隆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但是富察皇后身體並不是很好,以至於因為身體原因生下兩個孩子都夭折,自己也因為身體太弱而去世了。乾隆特別喜歡富察皇后,據歷史記載,富察氏的去世讓乾隆皇帝久久不能忘懷,以至於在富察氏去世多年後,乾隆皇帝每每提起仍然老淚縱橫,據說乾隆八十七歲的時候還去富察皇后的墓前為她作詩,其感情深厚程度可見一斑。

富察氏去世後,乾隆皇帝本不打算再冊立皇后,因為富察氏的在他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但是由於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的緣故,乾隆皇帝最終礙於母后的催促將原本作為嫻貴妃的輝發那拉氏冊立為皇后。這位輝發那拉氏便是日後做出“斷髮”之舉的乾隆繼後。實際上這位皇后的冊立並非出自乾隆皇帝的本意,只不過是作為孝子的乾隆皇帝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而做出的無奈的選擇。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註定了繼後日後的悲劇收場。在兩位皇后接連以悲劇收場之後,乾隆皇帝決意再不冊立皇后。

令妃魏佳氏可以說是乾隆後宮裡面的一個傳奇,畢竟不是每個從一個宮女都能一步一步成為皇貴妃,並在最後還被追封為皇后,這是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有一種說法說乾隆在令妃生前就已經將日後冊立其子為皇太子的事情告知了令妃,實際上也就是在暗示令妃,日後其一定能夠母憑子貴成為皇后,只不過現在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將其封為皇后,這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實際上也是反映出了乾隆皇帝複雜矛盾的心態。


歷史課課代表


令貴妃掌後宮多年,雖然生前沒有被封為皇后但是後來在乾隆皇帝宣佈令貴妃之子永琰為太子的時候,又追封令貴妃為皇后,就是孝儀純皇后。

令貴妃,是魏佳氏,為魏清泰之女,她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魏佳氏先被封為魏貴人,後又先後為令嬪、令妃、令貴妃、皇貴妃。

在魏佳氏被封為皇貴妃時,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後富察皇后已經去世,之後的那拉皇后因斷髮之事,雖然沒有明廢卻猶如已經被廢。因此作為皇貴妃之尊的魏佳氏就代行皇后之事,成為了後宮之主,之後她掌後宮長達十年之久。

在乾隆四十年時,魏佳氏因病去世,諡號為令懿皇貴妃。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宣佈魏佳氏之子永琰為太子,同時追封魏佳氏為皇后。

那令貴妃魏佳氏掌後宮多年,乾隆皇帝為什麼不在魏佳氏生前封她為皇后呢?

乾隆皇帝之所以不在魏佳氏生前封她為皇后,這是乾隆的良苦用心,是為了其子永琰著想。

當時不僅令貴妃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就連其子永琰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和喜愛。並且乾隆皇帝也準備立永琰為太子。



然而令貴妃出身不是很高貴,她為漢人血統,在清朝無論是在令貴妃之前(還是之後),是少有漢人血統出身的皇后。若在魏佳氏生前封她為皇后,就會遭到群臣們的反對。

乾隆皇帝已經把永琰秘密立儲,而因為立魏佳氏為後,就會遭到強烈的反對,從而也會反對永琰為太子。


因此乾隆皇帝在令貴妃去世後,當公佈永琰為太子的同時,追封令貴妃為皇后,這也是乾隆皇帝的良苦用心,也說明令貴妃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


中孚鑑


《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原型就是乾隆年間大名鼎鼎的令妃娘娘,歷史上確有其人,令妃出身於正黃旗滿洲包衣,是內管領魏清泰的女兒,通過內務府選秀入宮,較乾隆小十六歲,但她後來極為得寵,十年間連生六胎,其中就包括繼承大寶的皇十五子嘉慶帝永琰。

《還珠格格》中令妃也屢屢出鏡,她漂亮可人,溫婉大方,雖然戲份不多,但依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歷史上,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被廢以後,令妃以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之事,代行皇后之責,成為後宮之主達十年之久。

那麼既然如此得寵,乾隆為什麼不立她為皇后呢?

(1)為兒子著想

清代從雍正開始,實行秘密立儲制度,儲君早早立定,傳位詔書放於乾清宮正殿“正大光明”匾後方。乾隆照葫蘆畫瓢,早已立定儲君,但一直不對外公佈,據他自己所言,早早公佈儲君人選是非常不利的。

“一立太子,眾見神器有屬,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從而揣測。其懦者,獻媚逢迎,以陷於非;其強者,設機媒孽,以誣其過,往往釀成禍變。遂致父子之間,慈孝兩虧;家國大計,轉滋罅隙。”

而一旦立令妃為皇后,太子就昭然若揭了,為了避免早早暴露太子引發不必要的麻煩,乾隆故意不立令妃為後。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正式立永琰為皇太子,十月,冊贈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此時令妃早已辭世,但地下有知,當含笑九泉。

(2)令妃出身較低

如前文所言,令妃原本是正黃旗滿洲包衣,“包衣”就是奴才的意思,一種說法認為令妃祖上是漢人。雖然後來乾隆為令妃孃家抬旗入鑲黃旗滿洲,但並非以大功獲得,這件事情多少對令妃造成了負面影響,漢人立為皇后並非沒有先例,但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在順治死後並尊的,而且佟佳氏一門與國有大功,這點不是令妃孃家可以相比的。

(3)乾隆不願意立皇后

一般認為,乾隆最寵愛的是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但富察氏早逝,第二位皇后那拉氏失寵被打入冷宮,坊間有傳言,那拉氏是因為人老珠黃所以失寵,乾隆對這種說法十分生氣,他言道:

(皇后)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況自此不復繼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對天祖,下對臣民。天下後世,又何從訾議乎?”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由於害怕別人說閒話,乾隆決定不再立皇后。

雖然沒有得到皇后封號,但令妃生前與乾隆的感情卻是極好的,乾隆帝曾在孝賢皇后陵祭酒的御詩中曾提到魏佳氏(即令妃)是孝賢皇后玉成於他的伴侶,乾隆三十年更是冊封為皇貴妃,而清朝的皇貴妃,就是名副其實的後宮二把手,那拉氏失寵後,令妃掌管後宮也就順理成章了。令妃死後,乾隆帝在紀念魏佳氏的輓詩中稱她為“蘭宮領袖”,可見兩人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縱然沒有立為皇后,在乾隆心目中,早已把她當做自己的妻子。



日慕鄉關


因為乾隆一直沒有對外表示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

清朝立儲君遵循“立嫡”制度。乾隆六十年才確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為凸顯“立嫡”原則,加上後宮一直無主,自然追封其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純皇后。這時距離她逝世已經過去二十年。

令妃在世時,雖然不是皇后身份,但代行皇后事宜。

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因“發瘋斷髮”,被收回皇后冊寶。同時,令妃冊封為令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代行皇后之責。

據悉,乾隆原本要冊封令妃為後,因為崇慶皇太后的阻攔,原因估計是令妃的漢人身份。因此令妃最終只是皇貴妃的身份,直到永琰被立為皇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