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政治影響力來說沙皇俄國時期和蘇聯時期哪個更強大?

Baby珍惜伱


這個問題不用說,當然是蘇聯時期的影響力更大。

十八十九世紀,俄國在歐洲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以後,這個毋庸贅言。

但是,那時候俄國的影響力也就僅限於亞歐大陸。

那時候俄國的影響力基本上是軍事實力,軟實力幾乎沒有——雖然俄國的文學藝術音樂出過很多大事,卻並沒有被好好地利用起來。

但在蘇聯建立以後(這裡說的是蘇聯,不是蘇俄),除了蘇聯的軍事實力依舊強大,更重要的是擁有了馬列主義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

至於馬列主義有多強,看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多少共產黨成立就知道了。

二戰後蘇聯的影響力更是達到了頂峰。

不過在五十年代蘇共二十大以後,蘇聯的影響力更多的也跟沙俄一樣,主要是依靠軍隊來維持了。

不過在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或是其他地方,蘇聯的影響力反而增加了一波,尤其是在西歐,民眾對戈爾巴喬夫的好感特別高——與之前幾位蘇聯領導人相比。


糊塗橙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那當然是蘇聯強了。

沙俄從建立到滅亡,並不算世界一流強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由於工業水平較低,尤其重工業水平低下。

一些軍隊武器裝備補充不足,連步槍都有一定的缺口。

沒有步槍的士兵,只能拿著一支綁著刺刀的木棍,等待身邊有槍的戰友中彈倒下。

某次一位英國記者採訪俄軍士兵,士兵拿著綁著刺刀的木棍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我們士兵什麼也沒有,只有自己的胸膛。看到這批軍馬了嗎?我們的命還沒有牲口重要。

不過,你要說歐洲沒有了沙俄也是不行的。

就拿一戰來說,如果沙俄不是一直拖著德奧,尤其迫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俄國是有把握打垮西線英法的。

不過,如果說沙俄工業是垃圾,這也是不對的。

自1861年廢除農奴制後,俄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如1861-1913年間,鋼鐵年產量由32萬噸增至491萬噸,甚至超過法國的水平。

但是同期的德國更厲害,為176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煤由37萬噸增至3.6億噸,德國稍微一籌,為2.7億噸;糧食產量8700萬噸,是德國的5倍,石油由0.2萬噸増至680萬噸,鐵路里程70000公里,比德國多出1.3萬千裡,總里程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

但你要知道,沙俄當時的國土面積遼闊,絕非德國、法國可以相比,人口也接近2億,也是法國德國的二倍。

那麼,這種工業水平並不算出色。

實際上,沙俄在一戰驅趕1000多萬男人上戰場以後,軍工系統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生產壓力,立即出現問題。

客觀來說,沙俄在一戰前的工業實力大概是世界第五,落後於美英德法而已,強於其他所有列強。

不過,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就更強了。

雖然蘇聯工業基本都是軍事重工業,但終究總量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這也有個過程!

最初的蘇聯很弱!

1942年,蘇聯鋼鐵產量只有德國的41%,蘇聯的發電量是德國的41%,蘇聯的煤炭產量是德國的24%,蘇聯的機床只有德國的21%。

大體上,這時候蘇聯工業和德國的差距,並不小於一戰時期。

只是一戰時期沙俄是資本主義,工業很多用於搞民用。

而二戰蘇聯是社會主義,工業基本都是造武器的,所以二戰蘇聯軍事實力要強的多。

然而,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吞併了半個歐洲的地盤,這是沙俄歷史上從沒有辦到的事情。

隨後,蘇聯採用計劃經濟,讓軍事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即便如此,冷戰蘇聯同美國還是有很大差距。

在1975年蘇聯全勝時期,美國GDP總量接近1.7萬億美元,總量高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就是蘇聯接近7000億美元。但是和排名第一的美國相差1萬億,其GDP佔美國的比重只有40%。

如果從人民生活水平來看,雙方差距就更大了。

當時美國基本做到家家都有汽車,而在蘇聯有汽車的還是鳳毛菱角,而且汽車還是類似於我國QQ那種微型車。

70年代,普京老母去一個售貨亭買東西,售貨員沒零錢了,就給了她幾張彩票。

結果彩票中獎,得到一輛汽車。當時如果普京父母把汽車賣掉,就可以得到一筆鉅款,很多年用不完。

但因為普京是他們的獨生愛子,所以父母將車子送給了他。

在當年,有車的小夥子(普京當時是大學生)非常少,能夠自己開一輛很普通的車,就像今天開法拉利跑車一樣,泡妞根本不愁。


薩沙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是沙皇俄國的哪一個時期。而蘇聯自二戰後基本是世界第二的位置。

先看著名的彼得大帝(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在位),在彼得大帝前期,俄國的政治影響力只能與瑞典或波蘭相當,而要弱於土耳其。但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後,俄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前景已如此明朗。在位期間他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俄羅斯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一世時代。但當時的沙皇俄國在歐洲也未必能進入TOP5,畢竟底蘊還不夠。

隨後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在位),她是個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她在位34年,是俄國農奴制度的黃金時代,此間俄羅斯國家的土地面積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打開了通向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擊敗了俄國的老牌敵人土耳其和瑞典,還和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瓜分了波蘭,從而得到波蘭46%以上的土地。此時俄國的政治實力已經可以和英法等傳統強國抗衡了。

鼎盛期應該是亞歷山大(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在整個歐洲都被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擊敗時,亞歷山大擊敗了拿破崙,拯救了俄國,拯救了整個歐洲,他因此被歐洲各國成為“歐洲的救世主”,在擊敗拿破崙之後,他成了歐洲神聖同盟國的領袖,所以他也被稱為“神聖王”。此時俄國的政治實力已經是歐洲TOP2了。


但好景不長,亞歷山大一世去世30年後,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被歐洲各國揍得體無完膚,沙皇的失敗,也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尼古拉二世自殺。即位的亞歷山大二世開始了農奴制改革。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影響之大,被人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亞歷山大二世也獲得了“解放者”的名號。但此時俄國的政治地位已經重挫了,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俄土戰爭。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由於列強幹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會議的調停。

到了後期,隨著英美法德的崛起,俄國政治地位更是逐漸衰退,遠落後於各列強。1911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也宣佈了沙皇時代的結束。


東海逍遙之客


即使是按照政治影響力來說,蘇聯也遠遠強於沙皇俄國。

眾所周知,自擊敗拿破崙開始,沙俄就號稱歐洲憲兵。哪裡有革命,哪裡有暴動,哪裡就有沙俄士兵的身影。然而,沙俄統治者畢竟是封建統治者。對於發展工業的慾望,遠沒有他們對於土地的慾望強烈。強大的外表,掩蓋不住它只是一個半工業的農奴制國家的現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被英法打得落花流水。威望直線降低。

從此沙俄威望每況愈下,雖然有後來的農奴制改革,提升了國力,但由於本身制度過於腐朽,無法觸動根本。列強看到了沙俄衰敗的本質,所以在五十年後,甚至新興的日本都敢撲上去咬它一口。

至於蘇聯----蘇聯是誰建立的?蘇聯的第一任領導人是誰?蘇聯的使命是什麼?

蘇聯的使命是解放全人類!自從蘇聯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處於列強的包圍中。整個歐洲和亞洲的統治者,都是蘇聯的大敵。蘇聯不斷地向全世界輸出思想,共產國際的總部就設在莫斯科。下面這位和蘇聯的恩怨情仇,不用再說了吧。

蘇聯的政治影響力實際上是遠遠超過沙俄的。它的思想,滲透到了列強的底層。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最開始的預演,就是資本主義對蘇聯的戰爭。如果不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橫空出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英法和蘇聯的對抗。在戰後,蘇聯雖然偏離了最初的軌跡,但是作為世界第二位的超級大國,它的影響更是無與倫比。世界上所有的話題,都繞不開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它的氣質,它的影響,甚至在我國80後的腦海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

如果說非要沙俄和蘇聯選擇一個復活,我肯定選沙俄。落後的工業實力,落後的封建制度,導致它根本不可能獲得太大的提升,遑論影響力。要是蘇聯復活,別看它落後了時代三十年,它照樣可以在五年內再次變成強國。沙俄根本不能和蘇聯比的。


葵花好幾朵


沙俄雖然也是超級大帝國但是與蘇聯相比較還是略遜一籌,沙俄時期雖然很強大但是在傳統歐洲國家眼裡是一個不入流的大國,沙俄的東擴帶來了廣袤的土地,直至擴到了亞洲最東頭的白令海峽,跨域冬季白雪茫茫的海峽觸及到阿拉斯加,反觀在歐洲沙俄卻是一籌莫展屢屢碰壁。歐洲的工業革命並沒有給沙俄帶來現代化工業發展,當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德國出現坦克的時候沙俄還是依靠來“哥薩克”的衝鋒陷陣,沙俄甚至在中國東北也沒有打贏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

強大的蘇聯如同昔日“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不僅打敗了邪惡軸心國德國還建立了當時最大的國際軍事同盟《華約組織》,在沙俄強大的版圖基礎上控制了東歐地區,當時的歐洲只有英國、法國、西德和北歐、南歐一些小國與美國建立了《北約組織》,不可一世的蘇聯觸角到達了亞洲大部、非洲、美洲。強大的蘇聯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核武器和最多的坦克,航天工業也是領先全世界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太空漫步”

,蘇聯的核打擊能力在全世界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

沙俄給未來強大的蘇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觀經濟


那當然是蘇聯強了。

沙俄從建立到滅亡,並不算世界一流強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由於工業水平較低,尤其重工業水平低下。

一些軍隊武器裝備補充不足,連步槍都有一定的缺口。

沒有步槍的士兵,只能拿著一支綁著刺刀的木棍,等待身邊有槍的戰友中彈倒下。

某次一位英國記者採訪俄軍士兵,士兵拿著綁著刺刀的木棍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我們士兵什麼也沒有,只有自己的胸膛。看到這批軍馬了嗎?我們的命還沒有牲口重要。

不過,你要說歐洲沒有了沙俄也是不行的。

就拿一戰來說,如果沙俄不是一直拖著德奧,尤其迫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俄國是有把握打垮西線英法的。

不過,如果說沙俄工業是垃圾,這也是不對的。

自1861年廢除農奴制後,俄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如1861-1913年間,鋼鐵年產量由32萬噸增至491萬噸,甚至超過法國的水平。

但是同期的德國更厲害,為176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煤由37萬噸增至3.6億噸,德國稍微一籌,為2.7億噸;糧食產量8700萬噸,是德國的5倍,石油由0.2萬噸増至680萬噸,鐵路里程70000公里,比德國多出1.3萬千裡,總里程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

但你要知道,沙俄當時的國土面積遼闊,絕非德國、法國可以相比,人口也接近2億,也是法國德國的二倍。

那麼,這種工業水平並不算出色。

實際上,沙俄在一戰驅趕1000多萬男人上戰場以後,軍工系統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生產壓力,立即出現問題。

客觀來說,沙俄在一戰前的工業實力大概是世界第五,落後於美英德法而已,強於其他所有列強。

不過,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就更強了。

雖然蘇聯工業基本都是軍事重工業,但終究總量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這也有個過程!

最初的蘇聯很弱!

1942年,蘇聯鋼鐵產量只有德國的41%,蘇聯的發電量是德國的41%,蘇聯的煤炭產量是德國的24%,蘇聯的機床只有德國的21%。

大體上,這時候蘇聯工業和德國的差距,並不小於一戰時期。

只是一戰時期沙俄是資本主義,工業很多用於搞民用。

而二戰蘇聯是社會主義,工業基本都是造武器的,所以二戰蘇聯軍事實力要強的多。

然而,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吞併了半個歐洲的地盤,這是沙俄歷史上從沒有辦到的事情。

隨後,蘇聯採用計劃經濟,讓軍事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即便如此,冷戰蘇聯同美國還是有很大差距。

在197


瘋子先生手指生活


俄國作為一個國家出現,只有1100多年的歷史。公元9世紀前,在東歐平原上,居住著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

到公元9世紀,這些部落以基輔為中心,結成一個大公國,稱“基輔羅斯”,這是最早的俄羅斯國家。當時它只是一個南自基輔、北到拉多加湖、西從普斯科夫、東到木羅姆的一個東歐內陸小國。

到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陸續征服周圍的俄羅斯各公國,第一次形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介於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伊凡四世於1547年自稱全俄羅斯沙皇,國名由“莫斯科公國”改稱“沙皇俄羅斯”。從16世紀中葉第一代沙皇到20世紀初的末代沙皇,都不斷地向外擴張領土,而蘇聯繼承了俄羅斯的擴張傳統。

沙俄時期的擴張

沙俄在歐洲地區的擴張

沙皇俄國於16世紀中葉征服了喀山汗國(1552年)和阿斯特拉罕國(1556年),控制了伏爾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黑海的道路。17世紀中葉,它又通過武裝侵略和其他手段,兼併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域。

17世紀末與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為進一步爭奪歐洲,急於打開通向西歐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當時通向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為瑞典所控制。為爭奪出海口,沙俄與瑞典進行了21年的北方戰爭(1700~17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佔了芬蘭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1703年),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

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勾結普魯士、奧地利武裝干涉波蘭內政,三次(1772年、1793年、1795年)帶頭瓜分了波蘭,奪取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

為了爭奪南方暖水港和奪取對黑海及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的控制權,沙俄女皇葉卡德琳娜又於1768~1774和17871~1791年間兩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從第聶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間黑海北岸的大片領土。

到19世紀,沙俄同法國展開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激烈鬥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時,利用與法國暫時勾結的機會,用戰爭的手段,於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並把它變為沙俄的一個省。

於1812年,又從摩爾達維亞公國手中割取了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1815年沙俄打敗了拿破崙後,奪取了整個波蘭。

通過對伊朗的戰爭,兼併了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區。又通過1826~1828年對伊朗的戰爭,奪取了亞美尼亞的一部分。

經過1828~1829年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取了庫班河以南里海東岸的大片土地。1878年又從土耳其於中吞併了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

到1914年,沙俄的最西邊界包括:北起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華沙大公國),到西南的比薩拉比亞,南部達到前蘇聯的國界幷包括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現土耳其領土)。

沙俄向亞洲的擴張

早在16世紀下半葉,沙俄的武裝力量已伸向烏拉爾山以東。17世紀初,已越過葉尼塞河,到17世紀30年代,已推進到勒拿河流域,於1649年到達鄂霍次克海岸。到18世紀末,進而侵佔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1867年沙俄將這兩塊地方賣給美國)。沙俄向東部地區擴張的主要手法是以皮貨商及哥薩克殖民者為先導,以正規軍為後盾,每侵佔一個地方,就在河口等險要地方修築要塞,作為進一步侵略擴張的據點。

到17世紀30年代末,沙俄侵略軍擴展到清政府管轄的領土邊緣。於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軍以勒拿河流域的雅庫茨克為據點,先後派出以哈巴羅夫和波雅科夫為首的侵略隊伍,侵入黑龍江下游達斡爾人居住地區,中國清政府派兵將侵略者驅逐出去。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兩國邊界東段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東部的庫頁島屬於中國的管轄範圍。

19世紀中葉,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打敗,向歐洲擴張受挫,便將矛頭指向亞洲,首先是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

1856和1860年,沙俄乘英法聯軍侵華之機,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脅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去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1864年,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把中國西境三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圍地區共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強行劃歸俄國。

沙俄又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和以後幾個勘界議定書,割佔了中國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外,還違約強佔了帕米爾地區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沙俄共割佔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沙俄向中亞的擴張

19世紀中葉,英、法、俄等大國爭奪海洋的鬥爭日益尖銳。沙俄為了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和爭奪暖水港,極力推行“南下政策”。它用欺騙、收買和逐步蠶食等手段,於19世紀中葉兼併了哈薩克各部,並於19世紀70年代,先後征服了浩罕、布哈拉(兩者位於中亞的烏茲別克境內)和瓦希(位於中亞塔吉克境內),於1880~1884年又侵吞了土庫曼,1885年侵佔了阿富汗的庫什克堡。

前蘇聯時期的擴張

前蘇聯領土的擴張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依據列寧的民族自決原則,承認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及波蘭的獨立,並將亞美尼亞的卡爾斯及阿爾達漢地區還給土耳其。除此之外,到1939年以前,前蘇聯的疆界沒有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前蘇聯從鄰國取得領土近70萬平方公里。1940年和1947年,將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沙拉古薩摩、貝辰加(貝柴摩)等地區劃歸蘇聯。1940年,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併入蘇聯版圖。又將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哥維納地區劃歸蘇聯。

前蘇聯與周圍鄰國的邊界領土變化情況

與挪威:蘇聯與挪威原無共同的陸界,挪威東北端同蘇聯西北部被芬蘭的一條狹長的領土所隔開。1940年蘇芬戰爭後,蘇迫使芬蘭把貝辰加地區割讓給挪威,並根據“莫斯科和約”蘇聯取得了雷巴契半島的西部地區。1944年9月根據蘇芬停戰協定,蘇聯獲取了科拉半島的貝辰加地區,從而使挪威與蘇聯有了約200公里的鄰界。

與芬蘭:芬蘭原為瑞典王國的一個公國,依據1721年“尼斯塔德條約”,沙俄奪得了芬蘭東南部的領土(包括今聖彼得堡、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區)。1809年,沙俄亞歷山大一世通過戰爭吞併了整個芬蘭領土,成立了一個沙皇統治下的芬蘭大公國。十月革命後,於同年十二月,芬蘭宣佈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於1939年11月爆發了蘇芬戰爭,1940年3月簽訂了“蘇芬和約”,蘇聯從芬蘭取得了雷巴契半島、薩拉地區、卡累利阿地峽(包括維堡市)及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一帶的土地,並取得了租借科拉半島30年的權利。1944年9月,蘇芬簽訂停戰協定,芬蘭又將科拉半島上的貝辰加地區劃給蘇聯。

與波蘭:波蘭建國於10世紀,是中歐地區的重要國家。它於1772、1793及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所瓜分,沙俄奪得了大部分波蘭領土。十月革命後,波蘭獨立,根據1920年“黑加和約”,確定了波蘭與蘇聯的邊界。1939年9月,希特勒德國侵佔波蘭,同時,其東部(即現在的西白俄羅斯及西烏克蘭)被併入蘇聯。1945年及1951年,在蘇聯的要求下,波蘇邊界又有了一些變動。

與斯洛伐克:於1918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8年9月,被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所出賣,1939年3月,被希特勒德國佔領。194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為蘇軍侵佔。1945年6月,根據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平等協定,蘇聯獲取了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的部分領土,把它劃入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境內,組成偽外喀爾巴阡州。

與匈牙利:有約100公里邊界。

與羅馬尼亞:14世紀,在羅馬尼亞地域建立了摩爾多瓦及蒙坦尼亞兩個封建公國,後被土耳其統治,1877年後獲取獨立。獨立前,在土統治期間,經過俄土戰爭,根據1812年布加勒斯特條約,沙俄奪取了比薩拉比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18年,比薩拉比亞歸還給獨立的羅馬尼亞。於1940年6月,蘇聯又佔領了比薩拉比亞,並於同年8月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組成了所謂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把羅馬尼亞北部的北布哥維納(1918年前屬奧匈帝國,1918年後屬羅馬尼亞)也劃入蘇聯版圖,組成了烏克蘭的偽切爾諾夫策州。

與土耳其:黑海沿岸地區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的統治下,18世紀和19世紀,沙俄為爭奪這一地區,與土耳其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戰爭,到19世紀中葉,這一地區幾乎全被沙俄侵佔。於1878年,土耳其又將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割讓給沙俄。1921年,根據“卡爾斯條約”,蘇聯將上述地區歸還給土耳其。

與中國:17世紀前,沙俄還遠離中國,與中國沒有共同的邊界。沙俄從17世紀侵略擴張,通過各種手段及不平等條約,奪去了中國大片領土。

沙俄依據不平等的《中俄瑗琿條約》(1858年)及《中俄北京條約》(1960年),強行割佔中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4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自齋桑泊到霍爾果斯河以西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之後,又依據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條約》(1882年),《中俄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中俄科塔界約》(1883年)、《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中俄塔爾巴哈臺界約》(1883年)又割佔了中國西部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沙俄不僅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吞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進而違約又侵佔了中國部分領土。在西部帕米爾地區,沙俄違反1884年《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的規定,佔據了兩萬多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東北部唐努烏梁海地區,沙俄策動外蒙“獨立”,把這一地區強行變為它的保護國,194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被併入蘇聯。

在東部,黑龍江左岸的江東六十四屯,根據不平等條約,仍確定由中國管轄。1900年沙俄把它完全吞併。在日寇佔領東北期間,蘇聯佔領了黑龍江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黑瞎子島等許多島嶼。於1990年,中蘇之間已簽定了“中蘇邊境東界約”。

綜合起來可以發現,俄國沒有主動對大國、強國發動過那種“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戰爭。

俄國的擴張,好象是很快,但實際上很“量力而行”,比起第三帝國來要老謀深算的多。並不是一味地進行戰爭,但也沒有一味地退讓,如果被強敵侵略,在生死關頭,不惜血流成河也要趕跑侵略者。

總體上看,俄羅斯在領土擴張方面有這樣一些優點頑強,耐心,有忍耐力,軍事與政治並重,能審時度勢,肯吸收先進技術和文化以加強自身,也很注意自身的文化輸出,完全符合“北極熊”的精神!



點滴見證


蘇聯更強大。冷戰時期,世界的格局為兩級多元,只有蘇聯能與美國相抗衡。兩個國家在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你追我趕,互不相讓。說是蘇聯成就了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也不為過,正因為如此,已然無敵的美國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也不放過俄羅斯,還對它進行各種各樣的限制。

(冷戰時期的核競賽)

那麼沙皇俄國時期強不強大?沙皇俄國當然也強大,但遠沒有達到蘇聯那種水平。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即1762年—1796年),沙皇俄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當時沙皇俄國不斷向西、向南擴張,從奧斯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那裡搶到了不少領土。葉卡捷琳娜二世還企圖佔領我國的黑龍江流域,她再1763年起草了《關於對華戰爭的意見》一文,但由於受到西方戰場的牽制,一直未能施行。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沙皇俄國雖然也比較強大,但只是局部地區,也就是歐洲地區的強大。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世界進入國際貿易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也蔓延到了全球地區。英法等國憑藉工業革命快速崛起,他們在海外擁有大片的殖民地。而當時的沙俄由於制度的落後,加上連年征戰,實力逐漸下滑。

因此,蘇聯時期更強大。蘇聯時期的影響力不僅跨越歐亞,還蔓延到了美洲地區,可以說是全球性的。而沙皇俄國時期雖然也比較強大,但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中亞地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沒有沙皇俄國時期就難有後來的蘇聯時期。沙皇俄國時期不斷的擴張,為蘇聯的強大積累了物質資本和政治資本。物質資本可以理解為廣闊的疆域,而政治資本就是沙皇俄國在擴張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力。


風雪赫連城


按政治影響力來說沙皇俄國時期確實沒有蘇聯時期強大。

首先,沙俄時期沙俄算不上是一流強國,它只是世界上的一個老大帝國,雖然影響力很大,但畢竟和英法等傳統歐洲強國相比還是落後不少。

反觀蘇聯時期的俄國已然成為世界的一極,擁有比肩美國的體量,在世界的影響力絕非沙俄時期可比。


百獸王者


蘇聯時期影響大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