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聘來了一個員工,不參加年會,不參加旅遊,說個體就是個體,不需要融入集體,你怎麼看?

surkey


這種現象現在職場上好像逐漸的成為一種常見現象,尤其是以80/90後更為顯著,對於公司的集體活動不感興趣,甚至直接請假待在家裡也不願意參加。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先來看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才能夠更好的理解這種現象。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了?

人們必須依靠集體才能夠生活下去,沒有誰與外界完全的隔絕還能夠很好的生活下去的,從遠古時代,人們就是集體生活,可以說參與集體是人類基因中的意識了,那麼為什麼公司組織的集體活動會讓人們這麼“反意識”呢?

1公司組織的活動感覺無意義

公司的集體活動最少也是一個部門的人去參加,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從遊玩,就餐,住宿各方面來說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公司活動不是旅遊,團建的目的是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讓大家更加熟悉、信任等等,那麼必然也需要做一些團隊遊戲。一些遊戲組織者也是比較偷懶,從網絡上找到一些都已經被玩爛的團建遊戲讓大家去玩,大家自然對這些活動興趣索然。

集體活動,面對的是公司同事,有的同事在公司可能只是點頭之交,但是在活動中又要表現的好像很熟絡,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一些人來說就不是放鬆了,而是會有社交壓力,甚至會比上班還要累,當然也就對這種活動沒太大的興趣了。

2充分的市場環境讓我們的性格能夠得到釋放

現在我們不再是靠著一份工作做到退休了,一個人一生中換十幾份工作幾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對於公司的依賴沒有那麼的強了,我們也就不必像父輩那樣在單位內隱藏自己的個性,努力的融入一個集體,也就能夠把我們自己真實的性格給展現出來。

有的人就是內向性格,不喜歡和別人進行社交,在自己的圈子裡面他能夠如魚得水,但是面對不太熟悉的人就比較羞澀拘謹,既然這種活動讓自己不舒服,那麼就乾脆不參加,現在的工作環境,只要你有實力,能夠給公司帶來效益,不參加活動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3.從心理學來看,他們追求的是“個性化”的自己

在工作空間中,我們會有三種自己“個性化、社會化和體系化”。

個性化當然不能太過,否則就有可能和社會脫節,在各個方面出現問題;社會化太過的一個表現是體系化,成為體系的一份子,在體系中求得生存空間,並在心理上依賴體系。

追求個性化,就意味著一個人把自己的真實自我呈現在世界上,這會帶來不少的危險,其中一個心理危險是,因為呈現的是真實自我,所以真實自我就有可能會被攻擊、傷害甚至被毀滅。

體系化則避免了這種危險,將真實自我隱藏。但同時你也沒有把真實自我拿出來,也就沒有機會錘鍊真實自我,你的真實自我也難以成長。

體系化和個性化是職業發展中的一對矛盾,就看自己如何把握這兩個的平衡。

職場上需要隱藏一點“個性化”!

職場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同事之間待得時間有的時候甚至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還長,但是大多數同事又不是可以交心的人,你們只是合作共贏,所以,你必須適應這個“體系”。

1團建不是放鬆

像上面說的,很多人覺得公司的集體活動是放鬆,尤其是團建,不就是在一起玩嗎?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只要你與同事在一起,只要你需要和同事合作,這就不是放鬆的地方,這就是工作。可能平時你是坐在辦公室一個對著電腦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而團建是另外一種工作形式,你可以不那麼正式,但也不能夠完全放鬆,喝了兩杯酒就和同事掏心掏肺,這不是拉近距離,這是幼稚啊!

2真實自我請隱藏

有的人,性格就是不適應參加這種活動,但是請記住,職場是一個體系化的環境,不要求你一定要完全的社會化,但是基本的社交禮儀要有。

你可能無法像社交達人那樣,很快和周圍同事打成一片,不過你可以為大家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自己有才藝可以適時的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什麼才藝那就做一個熱情的觀眾,職場不是在家,你的真實自我不能夠完全展現出來。

總結

隨著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這種現象必然也是越來越普遍,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首先要理解這種現場,其次要反省自己的團建活動是不是太流於表面,是不是太沒有新意;從員工的角度來看,職場是一個體系化的環境,個性化可以有,但是不能夠太過個性化而顯得和這個體系格格不入。


職道君


我認為團建旅遊還是很有必要的,我之前剛剛進公司,誰也不認識,我不跟別人說話,別人也不理我。工作交流起來特別費勁,本來一個電話能解決的,就好像是個科研難題一樣。後來團建幾次,大家吃飯喝酒聊開了,大家就和諧多了。說話也很隨意,平常工作溝通也完全沒有障礙。出去抽菸也會互相叫上。挺好。個人太獨立,說實話對公司不好,很多工作的事情需要去交流溝通乃至於配合。哪怕是領導,也不可能一味的拿權威去壓別人。但是我一個要求就是,團建旅遊,不要佔用員工週末的休息時間。這種團建,絕對會適得其反,因為員工的反感。


阿拉德527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個是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明白了根源,我們或許就能以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去看待這種做法給我們帶來一些什麼啟示。

一、一個人的行為和他本身的性格息息相關

每個人從小的家庭環境不同,帶來的成長也就不一樣。就拿“不參加年會,不參加旅遊”這個事情來說,有可能是和其本身內向孤僻的性格有關,當然,這裡不是說這種性格就不好。

而是這種性格的人是不太願意出現在太吵鬧的環境中的,他們習慣於安靜、獨自一人的環境給自己充電。所以,這也並不代表他清高孤傲,對別人就不友好。

就像我身邊的同事,就是典型的理科男,性格甚至還有點內向,平常不愛怎麼說話,對於參加活動也沒有抱很大的熱情。但是,他們卻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一幫人。每次通信設備出現特殊情況,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守在後方修補漏洞。而且,和他們相處起來並不會感到尷尬,有話就說,沒話聊就各自做事情,雙方關係也比較好。

所以,知道每個人身上性格上的差異,我們對待他人的時候就能以同理心去理解別人。

二、和個人目標有關

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生活中,我就經常碰到一群目標性極強的人。他們為了實現目標極度的自律,在外人看來還有點“自虐”。

就拿我朋友公司的人來說,有一個叫老李的人,提案能力特別突出,給客戶提的方案一般當場就能過。但是每次慶祝或者大型活動的時候,他都很少出現。

我們都很好奇他回去做些什麼?老李告訴我們他的目標就是成為這個領域裡面最強的人,所以每天下班之後回到家就給自己充電學習,平常也就看看電視,散散步之類的,對於無意義的社交和活動等其它事情他全都不在意。

一來二回,同事們也都知道了老李是個什麼樣的人,而且同事們還很喜歡他,因為他是一個為了目標敢於犧牲娛樂的人。另外他在公司的能力也是特別的突出,幾乎就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

因此,每個人的目標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行為。喜歡享受人生,奉行及時行樂的人就會認為和大家一起娛樂就是最好的人生目標;反之,喜歡苦盡甘來,享受拼搏過程最終帶來成功的人,努力就是他們的一切,其它都是不相干的。

三、對我們的啟示

對待這件事情,我們要理性的分析:

1. 積極影響:不去參加一些對於自己來說沒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是有利於培養自己獨立自律的人格的,往往這類人因為有了深度思考的時間和能力,在專業領域上會做得更深。

2. 消極影響:如果只是一味地排斥,就像題主說的那種情況“個體就是個體,不需要融入集體”,這個想法就是不合理的。人畢竟是一個社會人,與人溝通,與團隊協作,服務組織都是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如果全盤肯定個性,這個人的成就必然就是有高度限制的,也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一個人可以走得遠,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快。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在團隊和個人中儘量尋找平衡點,既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又能滿足公司的要求。

歡迎關注@焱公子,十年500強,專注寫職場,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焱公子


單單根據這些前提描述,老鬼不會發表任何個人的看法!而老鬼之所以要回答此問題,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職場朋友們明白一個職場理念:在完整的前提與信息沒有獲得之前,不要做出武斷的評價與分析為好!否則往往會出現偏差性認知!

下面老鬼用各種可能的前提來讓大家充分理解:

一、如果此員工是某個特殊崗位不可或缺的人才,則老闆不會因為此人的這些個性而嫌棄此人!

如果老鬼是這個私營企業的老闆,而這個新人是老鬼好不容易挖到的特殊人才,而且這個員工是某個工作崗位上的“寶貝蛋兒”,那完全可以容忍這位員工的這種個性!

只要他能保證此崗位的工作能夠順利完成,以創作出該有的價值,老鬼管他作甚!其他人也別看著眼紅或者看他不順眼!因為他是目前階段不可替代的!

二、在企業的發展初期,在企業弱小或者某些崗位優秀人才非常奇缺的情況下,對於能夠創造極大價值的人,會採取更大的容忍甚至給與一些特權!

請記住:企業經營首先是要保證收入!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專業性!因此,很多初創企業由於受到優秀人才難以挖掘、聘用 的影響,往往會給優秀員工開綠燈。

因為,此時不給他們開綠燈,會導致最主要的兩點:收入、客戶穩定性——受到影響!

誰也別拿什麼管理理論、人才培養理論、長遠發展戰略、公平性等等概念來講大道理!身為老闆第一位要的是:讓企業活下來!讓企業現在就每天有現金進賬!現在都活不下來的話,講什麼未來!

企業經營的不同階段,要清楚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什麼是這個階段的重點,什麼是未來需要關注的事項!要想做大全盤兼顧,那是不可能的!

三、對於成熟的企業、穩定的企業而言,這種員工被重視、重點培養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才的儲備機制逐漸的趨於完善,企業眾多部門不會受制於某一個員工的能力與技術制約的情況下,這種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死命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的員工,往往得不到領導的認可、重視。這一點是鐵定的!

當然,是否要辭退、開除此人,要根據此人的表現來確定了。特別是此人行為表現對於整個團隊的影響大小,是左右此人未來走向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有一個“特例”需要說明

或許此人有一些特殊的背景或者對高層領導或者老闆特殊的利用價值。老闆可能不便於讓其他人知道此人的特殊價值是什麼,但會因為那些看不到、不能說的“價值”而選擇容忍此類員工。甚至不惜頂著部分基層員工的壓力,也要容忍!只要能夠在可控範圍之內就好。

五、無論此員工個性如何,老鬼都不建議對此人做太多的評論!

單單根據問題中所描述的這些現象,只能說明此員工不太重視這家企業的集體活動,集體意識淡薄而已!老鬼不建議大家向其他方面延伸!不能由此個性而延伸到對此人的全面性評價與蓋棺定論!

或許此人的能力、實力確實很厲害。或許此人未來是一個優秀的自由職業者,甚至還可能成為創業成功者!這些都是未知數哦!

因此,對此人做出超越了其表現的評價,未免會出現偏差之處!也不至於因為這些現象就在一對一的互動、相處過程中有牴觸、疏遠的潛意識!真的沒有必要。

因為此問題所給出的信息不算太多,因此老龜不能再進行延伸了!單單根據題主說提供的這些現象、行為描述,只能談這麼多了。

因此,請所有朋友們一定注意:對任何人事物的評判、結論,都是需要有大量的前提作為支撐的。單單根據某個現象、某個行為、某個觀點,很難對此人做出準確、客觀的評價!


以上供參考。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就拿我親身經歷來說吧,前幾年剛進公司什麼活動都必須參加,弄得很多精力分散了業務變差了,還總是被批評,這幾年把主要精力弄到業務上,變成部門第一,公司又突然改主意,說平時活動佔年終評比百分之六十,最後拿到的錢是最少的,比那些經常參加活動績效不努力的人都少,更過分的事,評優秀員工是看平時參加活動的多少來的,當時鬱悶了好一陣子,為什麼公司變成這樣了,不以業務能力來評比,那這樣大家都去參加活動了,效益差了最後怎麼辦,反正也只是我這樣想,部門主管只想在老闆面前好好表現,才不會管這麼多,就在去年和主管說了,被他給罵了一回,當時明白了,業績第一有什麼用,自己創業做好,整天公司就是參加一些無聊的活動,總是佔用晚上休息與週六日都時間,弄的一點私人時間都沒有。


和風戲雨75


我不知道公司招聘的人是年輕人,還是上了年紀的。對於年輕人,這很正常,特別是零零後和一零後。我小堂妹過年三十一家人都在,它帶著同學出去玩了,很晚才回來,一群小孩子,三十不回家過年的。我覺得這是這代年輕人的想法,他們做事情很直接,過了十幾年了,早都煩了。我們這些人再不情願,也得待著,大部分人在玩手機,父母們在聊天。這就是一代人租一代人之間的差距。年輕人在工作中也是一樣的,老員工顧得全,新員工,特別是剛畢業的,工作和生活分的清楚很正常。

而且,企業活動多在週末,佔用員工的週末休息時間。我以前參加活動,十分鐘飯就吃完了,要坐幾個小時,難得有點時間想休息結果很晚才回去。。。。

最後,我覺得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不是來交朋友來了,現在的年輕人,隨著口口和微信成長起來的,那裡缺什麼朋友。我覺得公司看一個人就是看這個人工作能力到底怎麼樣,公司考慮的是能為公司掙錢的人。有人說,不參加活動就是交流不好?這是瞎扯吧。說句實話,參加的大半也不想去吧,只不過為了面子去了。


老闆需要考慮的就是這個人工作的能力和完成項目的能力,能不能給公司帶來效益。其他的不要去考慮,自己費心,出力不討好。樓主的控制慾望太強烈了,想要公司的每個人都聽自己的,這是傳統地主和農民的關係,現在早已經不可能了,隨著更加年輕的人湧入公司,將來這一塊將發生更加大的變化,老闆們要注意了。

最後說一句,老闆們也要去適應,去改變,多想想辦法,一次不去,可以下次換個有趣的活動,他就去了。


北望歷史


據我推測,如無意外,這是一個自卑的人。

出來工作十多年,去過很多公司,見過各色各樣的人,你說的這種人,到哪裡都有可能碰到。


之前我在珠海市一家公司上班的時候,碰到過一個和這人差不多的人,是個女生,特別得害羞內向,半天踹不出來一個屁的樣子。出現問題的是,我們是一家銷售主導型公司,每天都是喊口號打雞血,天天都是陌拜練口才。剛剛開始她根本就拜訪不到客戶,除了性格內向,打扮也特別土,如花年紀卻像農村中年婦女一樣,你說就她這個狀態,怎麼能拜訪到客戶呢?不影響公司形象就不錯了。

每天開早會領導就訓她,說她不適合這裡,可以走人了。可是她就不走,一定要挑戰自己,一定可以拜訪到客戶。就這樣磨鍊了一段時間,確實有點進步,能拜訪到客戶了,有資格領底薪了。出現最不合拍的時候,是在一次公司年會。

當時我們公司那幾個月業績都不錯,總部決定在我們這裡開一次年會。於是整個華南公司的所有管理層都來到我們公司了。晚上聚餐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圍著那些大領導敬酒說一些場面話,聆聽那些大領導的成功經驗分享。她倒好,連動都不動,就一直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一個晚上,一個人在那裡喝酒吃東西。

第二天就被開除了,是直接不允許再來公司上班了。想想挺搞笑的,事情該怎樣做都是很簡單的,有些人偏要刷個性,找存在感,實在是自卑至極,愚蠢至極。一個連公司基本的人際關係都沒有辦法處理好的人,他能做什麼事兒?



我現在公司裡前段時間也開除了一個人,工作能力還是有的,可就是情緒不穩定,不能處理好同事的人際關係。公司裡所有人,沒有一個和她能相處得來的。平時公司集體活動也不參加,也不和任何人聚會,都是獨來獨往的,除了工作之外的多一句話不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會和別人發起火來。我到公司的時候,聽幾個同事都在議論她:

“什麼洗手的時候能洗半個小時啦”

“什麼中午就直接躺辦公桌上午休啦,一個女人一點都不注意形象”

“又因為什麼和誰誰誰吵架啦”。總之有很多關於她的小事兒,別人都帶著不友好的表情在說她。我也有跟她打過招呼,說過幾句話,在我看來,她只是特別內向,有點自卑感。別人眼中的那些不理解、高傲的行為,都是她自卑的表現。

還是剛剛那句話,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很簡單的,本來該怎樣做都是明確的。連公司裡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都處理不好的人,你能指望他做出什麼事兒來呢?

少說什麼個體就是個體,不一定非得融入集體,這些東西都是刷存在感的語言,你覺得那些和所有人都玩到一起的人就融入了集體了?錯,別人才知道自己是誰,什麼是個體。而是因為公司就是個小團隊,需要大家集體出面的時候,一些面子上的事情還是要維持下去的。如果我是領導,碰到下面這樣的員工,毫不猶豫地就開掉了。


歸來少俠



嘴角上揚716924


我個人認為他不參加活動並不是個體行為,也許是他在自卑,曾經的我出入職場,很想融入到這個大集體,但性格內向自卑的我總是希望有個可以推我的人拉我一把,就一下我就可以邁進大集體,每次集體活動總是會很被動的不敢發言,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我特別想去卻總是自卑的差那麼一點點,如果在等我一秒鐘我也會邁出第一步,我的內心是多麼渴望走到集體的世界裡去。古代有伯樂和千里馬,而我需要伯樂推一把那怕只有一把。還記得第一次登上演講的舞臺我將我畢生的活力都展現了出來,有臺上的功夫就因為領導的一句相信你能行!所以他或許不是個體而是自卑,他需要你這個伯樂推一把!



努力奮鬥的小木龍


這一點可能有別的原因

我大學剛畢業那年,手裡沒有多少錢,

去北京的時候剛開始沒找到工作,在天通苑租了個地下室,每個月600塊錢。後來進了一家二手房中介公司,做中介代理人,剛去的時候身上的錢每次都會算的很明白,早上吃什麼多少錢,坐地鐵多少錢,中午吃飯多少錢,晚上如果沒地鐵了,該怎麼回去。

前一個月基本上組裡的人都會邀請大家一起聚會,但是我都是用各種理由推脫了,我說我不會喝酒去了怕打擾各位興致,還是你們去吧。其實呢,我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聚餐。我也想去,但是實力不允許,最苦的時候身上就18塊錢,那一天我過得無比艱難。

早上公交+地鐵5塊錢,德勝門地鐵口有家賣紅棗饅頭的,2塊錢一個,中午沒吃飯,下午餓的不行了,去公司門口買了兩個包子4塊錢,晚上下班要不是趁同事的車,我估計那天要走著回去了。下班的時候已經12點多了,沒有地鐵,沒有公交。

雖然現在已經離開了可愛可恨的北京,但是哪裡的故事一直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