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一场车祸使女主角朱莉失去了丈夫和女儿,作为唯一的幸存者,朱莉经历了

自杀-逃避-抑郁到最终释怀的心理过程。

以上剧情出自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Trois couleurs: Bleu),由波兰裔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豆瓣评分8.5,片名取自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蓝色象征自由,影片以细腻沉郁的风格展示了朱莉从创伤到恢复并重获心灵自由的漫漫心路。剧情舒缓压抑,对白很少,更多的是细腻而克制地呈现了朱莉的心理状态,片中无处不在的蓝色元素更添了几分忧郁氛围。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朱莉的心路变化历程,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电影海报


一,车祸创伤给朱莉带来的影响

醒来时,女主角朱莉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了,她缠着绷带,打着石膏,脸上也是伤口。看到了友人给她放的丈夫和女儿的葬礼录像,朱莉悲痛欲绝。朱莉的丈夫生前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作曲家,女儿五六岁,一家幸福美满,然而车祸使一个原来美满的家分崩离析。

确认爱人和孩子再也不会回来后,朱莉义无反顾地去了摆放药品的房间,趁护士不注意,倒了一大把药片吞下。直到被药片呛到吐了出来,朱莉看到面前惊讶的护士,放弃了自杀。

虽然没有自杀成功,但是朱莉的心已经死了。车祸不仅夺走了她最爱的丈夫和女儿,也给她的精神和生活带来重创。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人类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7.8~80%的个体会发生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而导致明显的甚至长期的精神痛苦。不同于其他精神障碍, 其发病源于创伤性经历, 是指对亲身经历的或目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意外事件或严重创伤的强烈反应。

PTSD的主要特征有3个:

(1)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如,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伴有警觉性过高 (如易激惹或惊吓反应) ;

(2) 保护性的反应, 如, 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和情感麻木;

(3)强烈的羞愧、内疚或耻辱感。

以下为朱莉的症状表现分析:

  1. 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这种症状表现为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记忆起这些事件, 没有警告, 就像“从天而降”, 不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 PTSD个体可能会生动地看到当时的情境, 好像创伤再次发生。

如果遇到与此创伤事件有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者是实际的线索, 都会引发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 (恐惧、恶心、抑郁等等) , 或者是生理反应 (心跳加快、出汗、呼吸加快等) 。

这种反复体验性症状给个体带来了很大痛苦, 一方面个体难以控制症状的发生时间和次数, 另一方面它们会引发个体强烈的痛苦感觉, 就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

车祸发生后,回忆和悲伤一直如影随形,束缚着她。看到丈夫和女儿生前的一切,简直触目惊心,痛苦至极。影片中时不时显现的蓝色光影,响起的丈夫曾创作的乐曲声,以及持续数秒的黑屏处理,都是朱莉被回忆侵入的表现

清理房间的物品时,看到包里的蓝色棒棒糖,那是女儿生前留下的,朱莉痛苦地别过了眼睛。然后又用力地撕开包装,大口大口地将棒棒糖嚼碎,吞下,抽搐的面部肌肉彰显了她的心碎和极度的痛苦,此刻唯有用生理痛苦才能缓解一些心理痛苦吧。

看到丈夫的琴,她抚摸着,似乎在怀念,突然,脑海中又想起了丈夫创作的旋律,朱莉恨恨地把琴盖砸下,发出巨响。然后,她把丈夫的手稿全扔掉了。

搬家后,在新的地方,朱莉也听到有人在吹奏丈夫创作的曲子,她又被乐曲拉回了那段痛苦回忆。

朱莉在车祸中丢失的一条十字架项链被目击者送来后,她看到那条项链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曾经的车祸。朱莉低着头,用手捂住眼睛,又沉浸在了当时的痛苦里。末了,她放弃了这条项链,留给了目击的那个男孩。

过去像梦魇一样,不管她去哪里,都不放过她,常常毫无征兆就侵占了她的大脑。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被送回的十字架项链


2. 回避与情感麻木

这是PTSD的核心特征, 反应了个体试图在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对创伤记忆的回避可以暂时缓解痛苦, 但是却强化了回避性行为。

个体为了避免回忆起创伤和与之相联系的痛苦经历, 往往以一种单调固定的方式生活。

为了不睹物思人,朱莉决心清理掉和丈夫女儿有关的一切。她清空房间,扔掉丈夫的琴谱,变卖房产,处理后事,钱存进银行,由律师负责支付母亲、园丁、保姆的生活费用,直到他们去世。

朱莉一直情感麻木着,她不哭,不闹,不笑,疏离而淡漠。清理房间时,家里的一位老女仆非常伤心,她抱着朱莉哭着说:“我想念他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朱莉轻轻抚摸老女仆的银发,无声地安抚着她,神情漠然,仿佛在听别人的故事。

这种淡然的表情,却极具张力地反衬出她内心无言的苦痛与绝望。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蓝色光芒突然地就闪耀在朱莉的脸上,这突兀的晃动的光芒,正象征了朱莉内心情感的颤抖。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搬家后,朱莉放弃了原来的优渥生活,住进了普通公寓。她离群索居,拒绝了远道而来的爱慕者的追求,也不和任何人产生接触。邻居找她联名签字,要赶走住在他们那栋公寓的一个妓女,但是朱莉感觉和自己无关,没有签字。坐在广场的椅子上晒太阳,面前有个佝偻的老人颤巍巍地去丢垃圾,朱莉也不为所动。

孤独地生活,似乎是她保护自己免遭痛苦的一种方式。

“现在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所事事。我不要财产,不留回忆,不交友,不爱。那些都是陷阱。”她说。

当内心挣扎时,朱莉都会跳入蓝色的游泳池游泳,但是,逃避并不能通往释怀的结果,她并未获得真正的解脱。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朱莉常在蓝色泳池里游泳


3.强烈的羞愧、内疚或耻辱感

创伤发生后,很多幸存者会伴随着羞愧/内疚的感觉,这被称为“幸存者内疚”(survivor guilt),又被称为“幸存者综合症”(survivor syndrome),指幸存下来的人有很大可能会经历一种“自己不值得”的惭愧,从而产生自杀的想法。

1987年,英国心理学家Stephen Joseph在针对英国“自由企业先驱号”沉船事故(459人里共有193人死亡)的研究中发现,60%的幸存者都会感到内疚情绪。他认为,内疚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因为别人死了,而自己活着;

因为自己没能做到某些事情,比如救人;

因为曾经做过某些事情,比如为了逃离而从别人的身体上爬过。

研究者认为,灾难幸存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愧疚,是因为深植于人类本性中的同理心,使人对他人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且容易将他人遭受苦难的原因归咎于自己。

表现有:(不理性的)自责,回避和退缩和自我惩罚的行为。回避和退缩的行为在上文已经论述,这里不做多论,主要阐述自责和自我惩罚的行为。

朱莉的自杀就是自责和自我惩罚的极端表现,除此之外,她还有很多自我惩罚的行为。她边快步走用手在凹凸不平的石头墙上用力划过,直到渗出血丝,朱莉吃痛地将拳头放在嘴边,忍住快要流出的泪水。她还拒绝专程来找她的爱慕者奥利维尔的追求,一个人负担着无法摆脱的痛苦回忆过活,以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来进行对丈夫的哀悼。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朱莉将手在石头墙上划过


二,从“悲伤的五个阶段”分析朱莉的恢复历程

瑞士裔美国心理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s在《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认为,人们在经历丧失的悲痛时,会经历否认/隔离、愤怒、协商、抑郁、接受的5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它们可能随机发生,也可能重复经历几个阶段。可能前1秒钟明明觉得已经接受事实,可以开始新生活,后1秒钟又重新回到了否定事实的阶段中。但是不管怎样,如果一直困在其中某个阶段,就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

以下为5个阶段的具体心理特征表现:

1否认(Denial)/隔离

心理特征:不愿相信事实。实质上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回避事实,可以隔绝痛苦,保护自己免受冲击。

2愤怒(Anger)

心理特征:为什么会是我。

3协商(Bargaining)

心理特征:心中仍抱有一线希望,不想一下失去太多,开始“讨价还价”。

4抑郁(Depression)

心理特征:精神萎靡,日渐虚弱,有强烈的无奈感。

5接受(Acceptance)

心理特征:如果顺利经过以上四个阶段,当事人心境会渐渐变得客观,完全接受事实,并从这段经历中感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从朱莉的表现来看,在真正接受之前,她主要经历了否认和抑郁期。否认是朱莉最先经历的阶段。她清理死者东西,是为了不睹物思人,产生痛苦。搬家也是隔离事实的表现,仿佛不在那个伤心地,就不会想到那些伤心事一样。搬家后的朱莉处在抑郁期,她离群索居,独自生活,不和人打交道,甚至拒绝爱慕者的探望和好意,她对新生活已经没有指望,就打算这么消沉而孤独地过下去。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话:

“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朱莉深爱着丈夫,因此丈夫的去世也给她带来了羁绊,使她压抑和封闭了自我,无法开始新生活。一直困住这两个阶段,很显然无法到达接受的阶段。

那么朱莉是怎么获得内心的解脱的呢?

事出偶然,她在电视上发现了丈夫生前和一个女子亲昵的照片。原来丈夫生前一直和一位年轻的实习律师保持情人关系,朱莉找到这位律师时,发现她已经怀孕了。

看到情人也戴着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十字架项链,朱莉似乎明白了什么,情人想要告诉她他们的相处细节,但是朱莉也不想知道了。

然后,朱莉将还没变卖的房产大方赠与丈夫情人,让情人的私生子继承丈夫的姓氏。她也投入了和奥利维尔的新感情。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朱莉丈夫的情人

丈夫的出轨意外促成了朱莉的自我解脱。看到丈夫最爱并不是她的事实后,朱莉原先的防御机制一下子瓦解了,作为幸存者的愧疚也随之消散。理想化的丈夫形象破灭了,她反而面对了丈夫去世的事实。

曾经朱莉拒绝任何人要完成她丈夫遗作的请求,认为别人都没有资格。但是接受现实后,朱莉开始和奥利维尔一起完成它。最后,影片在流淌的乐曲和一片蓝色光晕里结束,朱莉终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朱莉和奥利维尔一起完成丈夫的遗作


三,朱莉的启示:遭遇创伤,我们如何应对?

1.发现生命的意义:意义疗法(Logotherapy)创始人V.E. Frankl认为,

生命中存在着意义”能帮助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生命遇到挫折时,更需要“追寻生命的意义”。

有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或做一件实事,可以实现创造性价值。

人通过做事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朱莉后来继续谱写丈夫未完成的乐曲,便是实现生命意义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在遭遇创伤后,也不可一直无所事事,而要坚持做点事情,尤其是喜欢做的事情。

(2)体验某件事或某个人,可以实现经验性价值。

可以经历一些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比如换个地方,游览美景,或者爱上某个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里,都可以找回生命的意义。朱莉后来接受了奥利维尔的爱情,也是她找到了生命意义的表现。

(3)体验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可以实现态度性价值。

我们要看到,尽管生活在苦难中,但这些痛苦是有意义的。“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所以遇到痛苦,不要兀自逃避,封闭内心。就像沙漠里的鸵鸟,遇到敌人来不及逃跑时,会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敌人,但是这只是掩耳盗铃罢了。我们要和痛苦共存,带着痛苦生活。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2. 练习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由美国医学家J. Kabat-Zinn创立。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 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 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研究表明,正念减压可有效减轻PTSD症状。

具体方法为:

(1)为自己选择一个可以注意的对象, 可以是一个声音、单词、短语、或者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

(2)选择完后, 就舒服地坐着, 闭上眼睛, 进行一个简单的腹部呼吸放松练习 (不超过一分钟) ;

(3) 调整呼吸, 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选择的注意对象。如果头脑中出现了其他的想法、感受,或者注意力转移也不要紧, 只需要随时回到原来的注意力上就可以。

这样训练10到15分钟之后,静静地休息1至2分钟, 然后再从事其他正常的工作活动。

正念修行的主要目标, 不仅是减轻情绪压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能对生命有一种重新的认识, 提升生活的境界。

解析《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如何从创伤中重获心灵自由?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遭遇创伤后,不要封闭自己,自暴自弃,而要主动寻求支持帮助。亲朋好友的关爱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咨询和治疗,能使人产生被支持感、被理解感、被关爱感,可缓解悲伤的情绪反应。向他们倾诉,请求陪伴和关怀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必要的。


结语:

“要克服伤痛,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伤痛,然后走过这个伤痛,而不是逃避它。” Elisabeth Kübler-Ross说。

当我们接受事实,接纳悲伤,和内心的“丧失”告别,才是真正的疗愈。


作者介绍:暖暖,应用心理硕士,自媒体签约作者,喜欢心理科普的心理咨询师。


参考文献:

张勇辉. 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1, 28 (3) :159-162

胡冰霜, 梁友信. 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7, 24 (5) :266-269

美国精神科学会D 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庞天鉴, 译杨森文库 (精神医学分册) , 2001, 9:169-172

Barlow H.David.心理障碍临床手册 (第三版) .刘兴华, 黄峥, 徐凯文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B.E.Gilliland, 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肖水源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李璐寰,童辉杰.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8,95(1):100-108.

Viktor E Frankl. 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09-113.

熊韦锐, 于璐. 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5) :849-8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