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书院荐书】在当今节奏飞快、海量信息的环境下, 让你有效、迅速的抓住一本书的精髓,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书中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视角、新主张,将为你我在这场阅读盛宴中启迪智慧、润泽心灵。关注 头条号,读书,为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遇见更大的世界。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图书:《娱乐至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ISBN:9787508648286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推荐理由】《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内容简介】《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知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章艳,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任教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发表、出版论文译著数篇。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精彩书评】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出色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出色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特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知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二篇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第七章 “好……现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分享荐书】荐书一向是我乐意做的事,因为读书既是一个人的事情,又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谓“一个人的事情”,是因为读书本来不是群体性行为,独自一人面对青灯黄卷,也能思接万里,穷览千载,和古圣先贤心有戚戚。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怕孤独,甚至期待有孤独下来的时间和能力。所谓“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因为《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看人、看事、看书,都有可能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而把自己的心得与他人分享剖辩,不仅自己能获得更深更广的见解,也能启发同好者的视野与思维,让信息和见识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分享荐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把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乃至一读再读的书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于人于己,不亦乐乎!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欢迎关注 ,让思想充实生活。阅读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一日一书  ‖《娱乐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