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享國多少年,歷經多少皇帝?

江漢漁夫競陵子


我們先從一首詩來看:努爾哈赤皇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統最悲傷。大清一共十二位皇帝,歷經二百六十八年。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開始,大清國運正式開啟。這位皇帝南征北戰特別厲害,大清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到了皇太極時期,正式建立清朝,開啟滿洲在關外的統治,當時的清朝已經極具強盛,大明內憂外患,關外大清虎視眈眈。

到了順治時期,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帶領下,大清入主中原,順治成為關內第一帝,被封為清世祖。統治中原的初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對中原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康熙時期,這位帝王多有建樹,智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出兵準葛爾,修建《康熙字典》。開創康乾盛世,民生經濟復甦很快,中國人口在此達到一個頂峰。

雍正時期,這位皇帝非常勤快,在位期間懲治貪官,延續了康熙時期的盛世景象。破案率極高,用三個字來形容雍正皇帝就是快準狠。

乾隆時期,這位風流皇帝在位沒有多大建樹,倒是把文字獄發揚光大,六下江南,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乾隆中後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拉開了與世界的差距。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嘉慶,道光和咸豐三位不是做皇帝的料,能做上皇帝純屬偶然,從嘉慶開始就是衰敗的預兆,論道光無論如何節儉都彌補不了衰敗的國運。咸豐更是沉迷女色,毫無功績,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元氣大傷,還讓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

同治和光緒就更不用說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把持朝政,若不是恭親王和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大清早幾十年滅亡。

宣統皇帝更不用講了,大清亡國之君。



成NiSP


自清兵入關到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大清王朝一共經歷了276個春秋,那麼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一共經歷過多少位皇帝呢?

第一位

第一位毫無疑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這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是大清的開國皇帝,不世出的軍事奇才,早年曾效力於明朝大將李成梁。明朝末年,開始起事,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定都盛京(今瀋陽)。

圍攻寧遠城時,努爾哈赤死在了袁崇煥的炮火之下,最後葬在了清福陵(瀋陽東陵)。

第二位: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後繼承了皇位,孝莊皇太后就是他的妻子。創立八旗新滿文改族名建立大清,但是在入關之前,突發腦溢血而死。(但是對於皇太極的死,歷史學家另有說法),最後皇太極葬在了昭陵(在今瀋陽)

第三位(順治):

清世祖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順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是清軍入關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極的第九子,他的母親就是孝莊皇后,但是順治登基時尚年幼,由多爾袞攝政,有傳聞說孝莊為保兒子皇位,下嫁小叔子多爾袞,順治掌握實權後,“報復”了多爾袞。死後葬在了清孝陵。

第四位(康熙):

清聖祖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康熙執政期間打了很多勝仗,收復臺灣,二戰雅克薩。同時康熙開創了“康雍乾”盛世,被後人稱頌。死後葬於清景陵。

第五位(雍正):

清世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的四皇子,對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小說家和民間表示質疑。但其實經歷史學家考證,雍正的合法性沒有問題。死後葬於清泰陵。

第六位(乾隆):

清高宗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不敢超越爺爺康熙,禪位後又當了三年的太上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當然乾隆是位很風流的皇帝,有眾多後人,在南巡期間偶遇了很多民間女子(夏雨荷就是其中之一),成了一段“佳話”。

乾隆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平定準噶爾汗國,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死後葬於清裕陵。

第七位(嘉慶):

清仁宗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清高宗弘曆的十五子阿哥。一上任就懲治了歷史鉅貪和珅,在嘉慶年間發生了白蓮教亂,大清由盛轉衰。死後葬於清昌陵。

第八位(道光):

清宣宗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道光帝,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但是他是一位比較倒黴的皇帝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開始了屈辱的歷史。死後葬於清慕陵。

第九位(咸豐):

清文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豐帝,清朝第九位皇帝,清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手中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避難於承德避暑山莊,最後死在了那裡,是一位短命皇帝。死後葬於清定陵。

第十位(同治):

清穆宗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年號“同治”,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就是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在位13年,但是前期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死於性病。死後葬於清惠陵。

第十一位(光緒):

清德宗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生父是醇親王奕譞(也就是七爺),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是慈禧的外甥,實際上他就是位“傀儡”皇帝。後來發動戊戌變法,但是因“帝黨”太弱而失敗,後被幽禁瀛臺。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去世(砒霜中毒而死,矛頭多指向慈禧)死後葬於清西陵(崇陵)。

第十二位(宣統):

宣統帝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醇賢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4歲繼位,還未成年就退位,後來張勳復辟也不成功。後來到了長春,成了偽滿皇帝,實際上就是日本人的傀儡。死後葬於清西陵華龍皇家陵園。

除了正式的皇帝,多爾袞,慈禧太后,以及攝政王載豐曾掌握實權,是“無冕之皇”。







阿狸阿


這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大清朝享國多少年?

答:清朝(1636年 -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 ,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總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第二個問題,歷經多少皇帝?

答:清代的皇帝,總共11位。從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有11位皇帝。從清朝入關以後共有十個皇帝。

清朝十一位皇帝分別是:

清太宗:皇太極(後金天聰汗,改號為清後年號崇德),1626~1643(在位17年};

清世祖:福臨(順治),1644~1661(在位18年);

清聖祖:玄燁(康熙),1661~1722(在位61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1722~1735(在位13年);

清高宗:弘曆(乾隆),1736~1796(在位60年);

清仁宗:永琰,後改顒琰(嘉慶),1796~1820(在位25年);

清宣宗:旻寧(道光),1820~1850(在位30年);

清文宗:奕詝(咸豐),1850~1861(在位11年);

清穆宗:載淳(同治),1861~1875(在位13年);

清德宗:載湉(光緒),1875~1908(在位34年);

清憲宗:溥儀(宣統),1909~1912(在位3年)。


一個男人不容易


自清兵入關到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大清王朝一共經歷了276個春秋,那麼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一共經歷過多少位皇帝呢?

第一位:

第一位毫無疑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這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是大清的開國皇帝,不世出的軍事奇才,早年曾效力於明朝大將李成梁。明朝末年,開始起事,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定都盛京(今瀋陽)。

圍攻寧遠城時,努爾哈赤死在了袁崇煥的炮火之下,最後葬在了清福陵(瀋陽東陵)。

第二位: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後繼承了皇位,孝莊皇太后就是他的妻子。創立八旗新滿文改族名建立大清,但是在入關之前,突發腦溢血而死。(但是對於皇太極的死,歷史學家另有說法),最後皇太極葬在了昭陵(在今瀋陽)

第三位(順治):

清世祖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順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是清軍入關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極的第九子,他的母親就是孝莊皇后,但是順治登基時尚年幼,由多爾袞攝政,有傳聞說孝莊為保兒子皇位,下嫁小叔子多爾袞,順治掌握實權後,“報復”了多爾袞。死後葬在了清孝陵。

第四位(康熙):

清聖祖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康熙執政期間打了很多勝仗,收復臺灣,二戰雅克薩。同時康熙開創了“康雍乾”盛世,被後人稱頌。死後葬於清景陵。

第五位(雍正):

清世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的四皇子,對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小說家和民間表示質疑。但其實經歷史學家考證,雍正的合法性沒有問題。死後葬於清泰陵。

第六位(乾隆):

清高宗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不敢超越爺爺康熙,禪位後又當了三年的太上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當然乾隆是位很風流的皇帝,有眾多後人,在南巡期間偶遇了很多民間女子(夏雨荷就是其中之一),成了一段“佳話”。

乾隆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平定準噶爾汗國,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死後葬於清裕陵。

第七位(嘉慶):

清仁宗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清高宗弘曆的十五子阿哥。一上任就懲治了歷史鉅貪和珅,在嘉慶年間發生了白蓮教亂,大清由盛轉衰。死後葬於清昌陵。

第八位(道光):

清宣宗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道光帝,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但是他是一位比較倒黴的皇帝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開始了屈辱的歷史。死後葬於清慕陵。

第九位(咸豐):

清文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豐帝,清朝第九位皇帝,清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手中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避難於承德避暑山莊,最後死在了那裡,是一位短命皇帝。死後葬於清定陵。

第十位(同治):

清穆宗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年號“同治”,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就是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在位13年,但是前期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死於性病。死後葬於清惠陵。

第十一位(光緒):

清德宗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生父是醇親王奕譞(也就是七爺),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是慈禧的外甥,實際上他就是位“傀儡”皇帝。後來發動戊戌變法,但是因“帝黨”太弱而失敗,後被幽禁瀛臺。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去世(砒霜中毒而死,矛頭多指向慈禧)死後葬於清西陵(崇陵)。

第十二位(宣統):

宣統帝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醇賢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4歲繼位,還未成年就退位,後來張勳復辟也不成功。後來到了長春,成了偽滿皇帝,實際上就是日本人的傀儡。死後葬於清西陵華龍皇家陵園。

除了正式的皇帝,多爾袞,慈禧太后,以及攝政王載豐曾掌握實權,是“無冕之皇”。


廣聞視點


清朝(1636年—1912年)執政二百七十六年,有20個皇帝。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有年號的皇帝有:清太祖(年號:天命)、清太宗(年號:天聰)、清世祖(年號:順治)、清聖祖(年號:康熙)、清世宗(年號:雍正)、清高宗(年號:乾隆)、清仁宗(年號:嘉慶)、清宣宗(年號:道光)、清文宗(年號:咸豐)、清穆宗(年號:祺祥、同治)、清德宗(年號:光緒)、溥儀(年號:宣統)。

無年號追封的皇帝有:清成宗、清顯祖、清景祖、正皇帝、興皇帝、純皇帝、清肇祖、清始祖。

擴展資料: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競知的海洋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至1912年宣統退位,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下面是清朝歷史介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歷史介紹

  從1636年後金的建立到1912年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亡,共經歷了296年。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稱汗,國號“金”或“大金”,改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公佈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

  1621年——遷都瀋陽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重兵圍攻瀋陽。瀋陽城很堅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難攻。但由於城中降兵叛變以及後金軍不斷加強兵力,後金終攻克瀋陽城。同年,後金還成功攻取遼陽,並下令遷都遼陽。 天命十年(1625年),後金又決定遷都瀋陽,後來改瀋陽為盛京。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位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是為寧遠之戰。然而寧遠在明軍將領袁崇煥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後袁崇煥採用紅衣大炮,將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鬥爭獲勝後繼位。

  1636年——皇太極改號清朝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後金汗國遂為清帝國所取代,皇太極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1642年——漢軍八旗

  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崇德七年(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

  1643年——皇太極病逝,順治登位

  1644年——清軍入關

  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殉國,明亡。同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大順軍。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並將首都遷到北京。同一時間,明朝馬士英擁護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稱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為黨爭與宦官之亂而混亂分裂。

  1661年——統一中國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逃亡緬甸的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殺死(史稱咒水之難),南明亡。此時只剩下臺灣的明鄭(鄭成功勢力)和緬甸果敢的明軍,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1661年——順治駕崩,康熙登基

  1683年——統一臺灣

  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臺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1722年——雍正繼位

  1735年——乾隆繼位

  乾隆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領土勢力最廣,經濟發展最高。人口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1795年——乾隆太上皇,禪位嘉慶帝

  1799年——乾隆去世,嘉慶帝親政

  清王朝經康乾盛世後已經開始走下坡,吏治敗壞,武備張弛,國庫空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開啟西方殖民主義侵華之序曲,國勢進一步衰退。

  1820年——嘉慶帝去世,道光繼位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清軍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中國近代史。當時道光帝與耆英不瞭解國際法,認為給予英人貿易之便以換取國家長存,所以割讓許多影響甚遠的權力。清朝後期被迫和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除割地、開港、賠款之外,還讓外國派駐軍隊於首都,中國主權逐漸流失。

  1850年——道光帝去世,咸豐繼位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廣東民間排外活動時有發生。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採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置諸不理。終於,發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的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法聯合出兵中國的導火線。

  1858年——火燒圓明園

  英國與法國因為和清廷修約不成,趁中國發生內亂之際,於咸豐八年(1858年)發動英法聯軍之役。清軍於八裡橋之戰戰敗,聯軍攻陷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同時沙俄以調停有功逼清廷簽訂《璦琿條約》,取走外東北領地。

  1861年——咸豐帝去世,同治繼位

  1874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載湉為帝,即光緒帝

  1884年——中法戰爭,失去越南

  光緒十年(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臺灣也宣佈建省。

  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

  1894年——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同治十一年(1872)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

  1894年——甲午戰爭

  1895年——公車上書

  1898年——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1901年——辛丑條約

  1913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

  1911年——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立國,孫文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亡,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正式結束。隨後孫文讓位予袁世凱,南北統一,袁世凱定都於北京。




神仙自古都逍遙


如果從皇太極開始算起的話,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金為清,清朝正式開始,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清王朝滅亡。一共276年

如果不從皇太極開始,從清軍入關,遷都北京算的話,那就是1644年,滿清開始統治全中國,同樣1912年清朝滅亡。一共是268年。

總共有十一位皇帝

皇太極(天聰十年,崇德八年)在位18年

福臨(順治)在位18年

玄燁(康熙)在位61年

胤禎(雍正)在位13年

弘曆(乾隆)在位60年,太上皇四年

顒琰(嘉慶)在位25年

旻寧(道光)在位30年

奕詝(咸豐)在位11年

載淳(同治)在位13年

載湉(光緒)在位34年

溥儀(宣統)在位4年


鬱琰無忌


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從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則有12位君主,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2位皇帝共統治了296年。

  1. 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1616年~1626年(在位10年);

  2. 清太宗,皇太極(天聰),1626年~1643年(在位17年);

  3. 清世祖,福臨(順治),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4. 清聖祖,玄燁(康熙),1661年~1722年(在位62年);

  5. 清世宗,胤禛(雍正),1722年~1735年(在位13年);

  6. 清高宗,弘曆(乾隆),1736年~1796年(在位60年);

  7. 清仁宗,顒琰(嘉慶),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8. 清宣宗,旻寧(道光),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9. 清文宗,奕詝(咸豐),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

  10. 清穆宗,載淳(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13年);

  11. 清德宗,載湉(光緒),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12. 清憲宗,溥儀(宣統),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息淮夏氏


大清朝從入主中原開始算起,共10帝,1644年—1911年267年。

如加之前創業之初的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共 12帝。

本文僅介紹入主中原後的十帝。

清世祖:愛新覺羅 福臨(順治帝)

清王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在位18年。因病去世。(民間說法,主動退位出家)。

清聖祖:愛新覺羅 玄燁(康熙帝)

康熙帝在位時間61年,為中國之最!他在位期間繳權臣,平三藩,收臺灣,徵葛爾丹。真正意義上統一了中國。

只是大興文字獄,奴性壓迫中國百姓。

“康乾盛世”創造者。被稱為“千古一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 胤禛(雍正帝)

雍正帝在位13年。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推行土地改革。恢復了康熙晚年的國庫虧空情況。“康乾盛世”穩定者。為乾隆時期國庫充裕打下基礎。

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60年,退位訓證4年。為中國歷史實際統治時間最長者。

在位期間好大喜功,號稱“十全老人”。前期建立“天下糧倉”,於國於民有功。中後期窮兵黷武並大規模享受。終至晚期國庫虧空,白蓮教起義。

《四庫全書》雖集合了中國古文化,但文字壓迫嚴重,致使中國奴性文化影響中國百年。對外以“天朝上國”自居,錯過了資本主義發展機會!

清仁宗:愛新覺羅 顒琰(嘉慶帝)

嘉慶帝在位25年,雖然廟號仁宗卻是最名不副實的。

在位期間鎮壓白蓮教起義,清除大貪官和珅。政治腐敗。竟然在禁宮之內遭受暗殺,禁軍侍衛毫無作為,真是千古奇聞!

清宣宗:愛新覺羅 旻寧(道光帝)

道光帝在位30年,屈辱的“鴉片戰爭”就是他在位期間爆發的。

本質上道光帝想做個好皇帝。自己躬行節儉,衣服上補丁,食物也節約。只是自己能力確實不行。每每被大臣耍的團團轉。

虎門銷煙沒錯,執行卻不到位。終至中國半殖民地化。

清文宗:愛新覺羅 奕詝(咸豐帝)

中國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在位11年。也曾革新吏治,力圖改革。奈何腐朽的政治體制已回力無天!

在位期間,“太平天國”運動搞得咸豐帝心力憔悴,又經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避難承德。鬱鬱寡歡,死於溫柔鄉!

清穆宗:愛新覺羅 載淳(同治帝)

同治帝在位13年。一生受生母慈禧太后擺佈。青年死於花柳病。

在位期間沒有任何實權,漢人大臣崛起,洋務運動開始。

清德宗:愛新覺羅 載湉(光緒帝)

光緒帝在位34年。為慈禧太后養子。一生沒有掌權。終鬱鬱寡歡死於頤和園。

在位期間也曾力圖變法,奈何沒有實權。

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都是發生於光緒年間。

清廢帝:愛新覺羅 溥儀(宣統帝)

宣統在位6年。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少年被趕出紫禁城。一生充滿傳奇。終新中國成立後作為一個普通中華國民。死後葬於八寶山。


小何才漏尖尖角


清朝(1644-1912)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十二位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共享國26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