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戰秦漢彪悍如虎狼,皇權末年軟弱如綿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高血壓的天敵


題主,你好。對你提的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秦軍善戰耐苦戰這點是共識。但是到秦末,秦國的戰線太長了,強大的秦軍從北方的邊塞到溼熱的南越,全部都要佈防。秦末的陳涉起義打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已經無兵可派,上戰場的都是苦役和囚犯。等到劉邦再打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已經無人可戰了,沒有辦法,才投降了。可憐強悍的秦軍,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吃的太飽,撐死了。


風的節奏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惜秦皇漢武,獨領風騷,因此秦漢初期確實是猛如虎狼,特別是秦朝的秦始皇時代,漢朝的漢武帝時代,那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兩個大一統王朝走向衰亡的呢?我們從秦漢淵源跟過程開始聊起!

一、大秦帝國

秦國興起於春秋,由於秦襄公的父親給周天子駕馬車有功,所以封地於秦,這也是為何國號為秦的來源,今陝西西邊和甘肅一帶。後到秦穆公時,西征戎狄領土向西擴張同時吞併周圍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一霸。春秋五霸(秦穆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齊桓公),加上春秋末戰國初加入爭霸的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共七霸。

在春秋末諸侯混戰時期,秦孝公時重用商鞅舉行變法,改革內政使秦國迅速走向崛起之路,不斷向周圍擴張同時內部不斷髮展。於秦莊襄王的時候吞掉西周鎬京今陝西西安,吃掉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一下子將中原以西所有土地納入板圖。有土地就有人,有人就有糧草跟錢財,所以到了秦始皇那一代,成為最強大的存在,強大到什麼地步呢?當時其他六國相當於秦始皇的郡縣長官。兵強馬壯,國富民強,這時候野心急劇膨脹的秦始皇,開始走向一統中原的道路。在一統六國後,對外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對內進行土地劃分,維修弛道以便於統治天下等,而這一系列都一起做,急於求成導致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然後到了秦二世胡亥,不理朝政昏庸無能,大肆修建秦皇陵阿房宮,再次抓了成千上萬的壯丁更加激起民憤,導致農民起義,首先是一批運往漁陽今河北境內的一批壯丁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全國各地分分響應,最後劉邦入主關中,宦官趙高殺秦二世胡亥,項羽殺秦三世子嬰,至此秦朝亡,享朝十五年。

因此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秦朝初期,也就是秦始皇時為什麼這麼強大,歸功於秦始皇的先王們,為他打下了大面積土地跟人口,以及人才(像呂不韋啊,李斯啊等等),加上招賢納士重用人才改革內政,先王們一步一步鋪墊好,恰好發展到秦始皇的時候處於巔峰,所以才會那麼強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軍隊有軍隊,國富民強。才走向一統天下的道路,人擋殺人,鬼擋殺鬼,彪悍如虎狼。,所以很多原因都是先王們的治世之能鋪墊下來的。

而末期也不能完全說是軟弱如綿羊,其實當時秦朝末期還是挺強大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像比如章邯大破陳涉吳廣,平定前期叛亂,而當時義軍規模也是非常龐大的,但很快被平了足以見得並非綿羊般軟弱。只不過宦官當政,秦二世昏庸無能,只顧享樂,又大肆剝削壓迫老百姓,倒置各地越來越多的群雄並起而抗秦暴政,最後走向滅亡。

因此秦朝前期強悍如斯,但末期也不能說是軟弱如綿陽,只不過內部政權出現了問題而導致快速走向滅亡,不然秦二世是個賢君的話,建立朝廷威信力壓群臣,鎮壓這些起義有可能還真沒問題的。

二、大漢帝國

漢朝又稱劉漢,由劉邦建立的我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在秦朝末期,各地諸侯紛紛起義,其中劉邦項羽最為強大,後來項羽有勇無謀敗給劉邦聯軍,自刎烏江,劉邦入主中原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一統天下。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攘外安內,勵精圖治,勤儉為民,社會開始慢慢恢復,到了晚年,為鞏固自己的劉氏江山,斬白馬立盟,曰:非劉姓不可為王。史稱白馬之盟,為後來東漢末劉姓諸侯各地崛起埋下伏筆。到了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孫子漢景帝時期,更是出現了文景之治,所以建國初期在一步一步的強大起來,到漢武帝劉徹也就是漢景帝之子時,國力達到巔峰,領土更是遼闊,東納今朝鮮半島,南至今越南紅河北部,北達蒙古高原,西頂中亞帕米爾高原,張騫出使西域更是開闢了絲綢之路,商業貿易,經濟實力,文化綜合達到頂峰。所以當時出現了這句話“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以表陳湯在擊敗匈奴之功績,何等氣魄。這句話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而漢武帝也做到了。當時西域大宛國(據長安兩千裡)殺我大漢使徒,漢武帝第一次派人去,軍隊餓死的渴死的不計其數。但他誓要征服此國,於是第二次再次發兵踏平西域大宛(yuan一聲)國,使西域各國均臣服納貢。對匈奴同樣如此,所以大漢帝國初期匈奴不敢犯,藩國納貢,國力達到鼎盛,彪悍如虎狼。

但到了西漢末漢元帝,不理朝政,沉迷於犬馬聲色,漢成帝懦弱無能至使外戚國戚干政,漢哀帝更是斷袖之癖,龍陽之好,也就是同性戀,整天跟男寵董卓廝混,漢平帝這時被國戚王莽視為傀儡,漢平帝死後王莽當政,改國號為新,結束西漢。

東漢初期,漢光武帝推翻新朝政權,匡扶漢室,一統天下,上任初期吸取西漢經驗教訓,大膽改革,整頓吏治,發展農業,服務百姓,使國家慢慢恢復,出現光武中興之景象。到漢明帝漢章帝時更是出現明章之治,北伐匈奴斬千餘人,南撫百越,國家一片繁榮。但是到了東漢末年漢桓帝以後,宦官國戚爭權奪勢,朝政內部矛盾鬥爭不斷,朝政腐朽不堪,出現大量農民起義,像黃巾軍起義以及後來的袁紹董卓諸侯起義。最後讓東漢走向滅亡。

因此西漢東漢初期都是比較強盛,特別是軍事尤為體現,像“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此等豪言,強悍如虎狼不為過。但是末期都是由於汗天子昏庸或者年幼(像西漢末昏庸無能,東漢末很多皇帝都特別小,有個才八個月大就上任了)所以宦官參政,外戚國戚(像何太后干政,安排她那邊姓家族的人)奪權,至使內部腐朽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到了末期諸侯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曹操的兒子曹丕讓漢獻帝禪位,至此中華再次走向分裂割據的局面,慢慢進入三國時期。所以漢朝初期確實強悍如虎狼,但是末期卻是軟弱如綿羊。

以上就是秦漢初期和末期。





李小小湘


首先回答,題目問的有點問題,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皇權(郡縣制)的,與之對應的是王權(分封制)。 我覺得你可能問的是秦朝為什麼可以建立?亦或者是春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都被滅亡?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歷史發展規律

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是有其發展規律的,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趨勢,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和生命週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

大動盪: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頻繁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大變革:奴隸社會向封建是會過渡。

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

二,政治因素

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隸制度.

1) 原因:經濟基礎的變化;封建生產關係的形成;生產力發展。

2) 目的: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

3) 途徑:變法。

4) 措施:(1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來改革世卿世祿制。(2以實行俸祿制來取代封邑制。(3以中央集權來取代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

商鞅變法(主要因素)

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衛國沒落貴族之後,法家派系,師從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另一說師從鬼谷子)。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正是因為這些變法的條令,秦國不管是經濟、軍事、政治、思想文化、民風民俗等都有了改變。法令施行數年,秦國收復河西失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光想象就美好啊)商鞅也因其功勞被封為商君。

商鞅變法的成功取決於三點:①統治者秦孝公的支持。貴族反對?本公頂著;太子犯法?該咋處罰咋處罰;貴族犯法?太子都罰了你說呢。②順應歷史潮流發展,做時代的弄潮兒。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鞅的意思是變法要看今天的實際情況,必須創新,並且堅守不動搖。後來商鞅雖被處死,但是他的變法卻被秦國延續使用,使秦國迅速趕上並且超過了山東六國,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商鞅變法也存在侷限性。

司馬遷先生就商鞅的評價就相當不客氣:“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我想這也不怪司馬遷,變法內容有一條“燔詩書而明法令”,後來秦始皇將這句話貫徹的倒是很清楚。

三, 地理位置

秦國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不受其他諸侯國重視,正因如此也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優勢:東邊是潼關,函谷關,南面是大山,處於由黃河而形成的關中平原上,與六國相比,秦國不用擔心其他國家的進攻,先安用商鞅悶頭搞經濟軍事。地圖可看出魏國、韓國國土較小,處其他國家包圍之勢,需要時時提防其他國家侵犯。看嬴政滅六國戰略是遠交近攻,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就是先拿弱小的韓國開刀,韓國基本算是和平解放,然後是趙,和齊國說好“將來平分天下,別管我打別人”齊王樂呵呵的答應了,魏王哭了,兩邊鄰居被滅了,齊國不管他,得,第三個被滅,之後王翦就拿下富饒的楚國(屈原因亡國傷心跳了汨羅江)若把秦放在魏國或者韓國的位置,一打仗就容易腹背受敵,更慘一點可能會被圍剿。

四,君臣關係

自古以來,明君+賢臣是絕配,每一個強國盛世都是這兩個角色的相輔相成而出現的。秦國傳位幾十代國君,不乏沒有作為的君主,但沒有亡國之患,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的出現,將秦國一步一步推到了一統天下的舞臺。

秦國自穆公霸業之後,萎靡了幾代,直到孝公變法,振興秦國,到秦始皇時期,數代國君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有作為,即使有過錯,但是瑕不掩功,整體秦國在這個期間國力是發展最快最強盛的,滅六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五,聯合攻秦失敗

日益強大的秦國是六國的心頭之患,那麼來看,楚莊王曾有問鼎中原之勢;“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韓國;趙國邯鄲之戰的勝利;魏國稱霸中原近百年;田單也曾復齊國;燕昭王千金買骨聚才,各國也多次結盟攻打秦國,為什麼失敗了呢?

五次攻秦,有勝有負,六國被滅的最終原因是群雄角逐的複雜環境中,國力的弱小,聯盟各國同床異夢,都為了自身的利益,無法團結一致的以秦國覆滅為目的,不能建立堅不可摧的滅秦聯盟。秦國改革徹底,國富兵強,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再結合連橫戰略,和遠交近攻戰略,所以秦國獲得最後勝利。

六,總結

因秦國地理位置偏僻,不受重視,所以孝公任用商鞅制定了秦國統一天下所需的法律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經濟、軍事、政治都快速發展,兵力增強,六國後之而後覺。在連年征戰中,國君知賢善任,加上秦人勇敢,不退縮的精神,在多次看似氣勢洶洶實則各懷鬼胎的的聯盟攻秦中,保全秦國,在六國國力無法反抗之時,十年滅六國,橫掃中原。文中的五個統一條件,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秦國的勝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國服君


每個朝代建立之初一般都能吸取前朝教訓,著力強國固權,讓利於民,發展生產。並能廣納人才為建國強國出謀劃策,政治清明。所以建國後能有一段發展興旺時期。後期統治者忘掉了創業興業的艱辛,貪戀女色,醉心手享樂,把國家大事忘手腦後。政治腐敗無能,貪官汙吏成群,奸臣當道,陷害忠良,社會風氣江河日下,一片混亂,老百姓苦不湛言。故國力衰弱如綿羊,若有英雄揭竿而起,其國必亡。(心手應是心於,忘手應是忘乎,湛言應是堪言。)


逢春186177958


主要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封建王朝最大的缺點就是一個人說了算然而這個朝廷如果主子是個牛逼哄哄的人那肯定壓得住就怕來個草包壓不住就變成了後宮亂政,好不容易把後宮亂政擺平了強臣奸臣…如果朝廷能保持團結每一次都有一個明主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在看看農民起義的有幾個是成功的?


少爺丨飆車


1,秦軍是很強大的,戰力並無縮水。

2,秦統治時期,大部分軍隊是駐邊的,就是修長城那裡。

3,陳勝吳廣的大軍初期還好,等秦軍重視後就直接慘敗了,陳勝都被部下殺了去秦軍獻禮。

秦的很快滅亡,主要原因還是內政沒做好,通過武力解決的六國還是有遺老遺少在,各國民眾融合時常短,修長城建皇城等基礎建設類的徭役過多,並未如漢朝樣修養生息。


騎單車傷身


沒有永遠的王朝,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和生命週期。總體而言,所有王朝通常是遵守產生,發展,輝煌,衰落,滅亡的這樣一個規律。區別僅僅是持續時間長短而已。


商海問道


馬放南山,兵入倉庫,民族在安逸中都會慢慢變懶,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歷史上的大王朝都是如此。如:羅馬帝國,漢唐,元明清。


大芊世界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乃時勢造英雄也!未年皇權衰弱是由於皇權內部分化!相互傾軋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