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原始被稱為什麼?烹飪的起源是什麼?

舌尖上的藝術家


我國烹飪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發展文明變化的歷史。從200萬年前的茹毛飲血再到簡單的用火烤熟,再到使用器皿的烹飪,現今八大菜系的發展,“烹飪”則一項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工作歷經了千百年的發展變化。

在神話傳說中,我國很早之前便已有了烹飪的影子。黃帝的第三個夫人彤魚氏便是傳說中上古烹飪第一人。而就世界烹飪歷史而言可能會更早,《廣州日報》曾報道稱“科學家聲稱人類做的第一頓飯大概在1900萬年前,這比人類祖先離開非洲開拓新大陸要遙遠得多。哈弗大學的研究者對靈長類動物的牙齒大小和進食習慣進行了研究,發現早在祖先直立人時期,煮食就已經是普遍現象。烹飪時代的到使人類的牙齒髮生了變化,長出了智齒。”由此可見,烹飪歷史悠久而漫長。

我國烹飪熟食的方法也經歷了三個大的轉變。首先是簡單的火烹,也就是直接用火燒熟或者烤熟,之後則用泥或者草將食材包住再烤,待到戰國後鐵器出現並大量投入使用之後,“石烹”成為最主要的烹飪模式。

我國的烹飪技術也隨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著。

《左傳·吳許越成》中記載“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因此可見,早在四千年前我國就有了關於專司廚師的記載。《孟子·萬章》中則說“伊尹以烹割而為相”。伊尹因擅長烹飪,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的身邊,進而成就為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烹飪歷史的悠久。

《黃帝內經》裡記載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配伍原則,這不僅說明了遠古時期我國烹飪食材的豐富,也說明了遠古人類注重膳食的合理搭配。

到了周代,烹飪技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周禮》記載了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八種烹飪方法,被稱為“周八珍”,這也成為後世“八珍宴席”的開創者。而春秋戰國的時期的《呂覽·本味篇》的出現,標誌著烹飪理論的誕生。

而菜系的南北分化也由周代開始出現。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清朝我國菜系已經有了明確的分類。而今“八大菜系”的菜品分類聯繫著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東魯菜,四川川菜、江蘇淮揚菜、廣東粵菜、福建閩菜、浙江浙菜、安徽徽菜以及湖南湘菜,共同構成了現代烹飪不同地域的特色風格。

歷史的長河中,烹飪不斷變化發展著,有關烹飪的名廚也不斷湧現,其中,商代伊尹、春秋時期齊桓公身邊的易牙、春秋末年吳國太和公、唐朝第一女廚師膳祖、拼盤始祖梵正、南宋女官劉娘子、南宋女廚師宋五嫂、明末名妓董小宛、清代點心師蕭美人以及清代的王小余被稱為我國“十大名廚”。


青山故壘


人類的飲食由生食到熟食,以至用火、調味、食用原料的發展,吹灶工具的產生,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形成了最初的“烹飪”概念。

1、烹飪 周代已由主管烹飪工作的官職,掌管鼎、鍋的用水、用火的多少。並且管理外饗、內饗的烹、煮、辨膳、羞的工作和原料,並管理爐灶。這是烹飪已經成為有組織的活動。西周時代已能達到這個水平。

據史籍記載,夏朝國君少康曾命舜的後裔有虞氏“庖正”(約在公元前2079年)。這可能是我國史書第一次出現關於專司廚師工作的記載,說明當時烹飪已經發達到能夠專業化的程度。

商湯之時,又出現了一位烹飪工作出身的宦臣——伊尹。《孟子·萬章》:“伊尹以割烹而為相。”《史記·殷本紀》也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為說湯。”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還詳細記述了以尹說湯時所闡述的各項烹飪理論。是當時烹飪水平的反應。

2、石烹 人類開始用火烹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直接再火上燒烤。之後是以燒石之法傳熱,將食品做熟,被稱為石烹法。

用石料(石板、石塊、鵝卵石等)作為傳熱介質焙熟食品的方法多種多樣。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的石子饃、幹饃、沙子餅,就是一種。方法是用麵粉加水、鹽和麵,擀成餅胚,把洗淨的鵝卵石子放在平鍋裡燒熱,把餅胚放在石子上,另在餅上再鋪一層燒熱的石子,上下熱石子將餅焙熟。餅成之後形成凹凸不平的形態,帶有明顯的石子焙熟的特徵。可以久存,是很有特色的食品。另外,至今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也還保留有石烹法制作食品者,如獨龍族的“石板粑粑”,就是用石板加火上燒熱將“粑粑”(蕎麥麵糊攤成)烙熱。而所用的石板,是選用雲南貢山特產的石板,這種石板光滑細膩,火燒不裂。再如,布朗族一種傳統食品,“卵石鮮魚湯”,烹飪方法是在沙灘上刨個圓坑,在坑內鋪上多層芭蕉也貼緊,作為“鍋”。再將河水和新捕道的鮮魚加入“鍋”內。在旁邊燒起火放入鵝卵石燒極熱,取燒熱的卵石子,一個接一個的放入“鍋”內,使水沸騰,將魚煮熟。這些食品都是“石烹”的遺風。

3、陶烹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誌,也是飲食烹飪史上的劃時代大事,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中國陶器的起源,從河南新鄭斐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來看,都是比較原始的,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多年。之後廣泛分佈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西安半坡、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直到進入奴隸社會的商後文化,都是陶器發展的時代,也是一脈相承的。

陶器是一種容器,可以盛物,也能用於烹飪。因為陶器的傳熱能力較石料強,耐火性能高,從而使烹飪法為之煥然一新。應用陶器進行烹飪活動,懲治為“陶烹”,或謂之為“陶烹法”。

相傳黃帝“始造釜甑,……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初教作糜”。 釜、甑都是陶器中的烹任器,用這些陶器“蒸飯”、“為粥”、“作糜”。釜和鼎都是最早出現的煮食物的炊器,其作用如今天的鍋。鬲,是由釜發展起來的三足袋狀的蒸煮器。在陶器製作的初期,人們就懂得了三點支撐的平衡道理,而把三足再做成中空的袋狀,就使內裝的水受熱時增加了受熱面積。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就有如此聰明的設計思想。甑,是一種底部有穿孔的蒸制器,至於釜或鬲上配合使用,是最早的“籠屜”。而甑和鬲相結合就構成了甑,就成了最早的“蒸鍋”

有了陶器製作的烹飪工具,就有了蒸、煮兩種烹飪方法,使得烹飪又前進了一步。


唐明國亮


烹飪 周代已由主管烹飪工作的官職,掌管鼎、鍋的用水、用火的多少。並且管理外饗、內饗的烹、煮、辨膳、羞的工作和原料,並管理爐灶。這是烹飪已經成為有組織的活動。西周時代已能達到這個水平。據史籍記載,夏朝國君少康曾命舜的後裔有虞氏“庖正”(約在公元前2079年)。這可能是我國史書第一次出現關於專司廚師工作的記載,說明當時烹飪已經發達到能夠專業化的程度。


江蘇新東方烹飪學校


籛鏗〈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廚師,被尊為廚師祖師爺。

根據史籍記載,夏朝國君少康曾命舜的後裔有虞氏“庖正”約在公元前2079年。這可能是我國史書第一次出現關於專司廚師工作的記載,說明當時烹飪已經發達到能夠專業化的程度。

商湯之時,又出現了一位烹飪工作出身的宦臣——伊尹。《孟子·萬章》:“伊尹以割烹而為相。”《史記·殷本紀》也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為說湯。”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還詳細記述了以尹說湯時所闡述的各項烹飪理論。是當時烹飪水平的反應。



珂珂愛好歷史


人類使用火已經有百萬年的歷史,根據最新的可靠紀錄,人類最早的用火記錄可追溯至100萬年前的南非。研究者們在南非中北部的奇蹟洞裡發現了有百萬年歷史的木質灰燼、燒骨和石器,推測當時那裡經常受到火焰的洗禮。出土的石器證明,這些火堆遺蹟來自直立人。有火就有了烹飪,經分析,洞中的沉積層含有燒骨和植物灰燼,都是在原地焚燒並埋藏的,並非由風力或水力搬運而來。另外,還有部分殘片只有表面存在燻烤痕跡,這是人為控制用火的證明。舊石器時代使用的主要烹飪方法是燒、烤、石灸、石蒸法。到了新石器時期,烹飪的方法已發展為以煮、蒸為主。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總結了前人的烹飪經驗,創造了陶烹飪器,從而發明了煮、蒸、烙等新的烹飪方法。


LHC否極泰來


生的不好吃,熟的好吃,好消化,身體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