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药、怀川、老怀帮,从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川精

跨过黄河来到了黄河以北的这一块地方,作为地道的怀川人,欢迎您来我的家乡做客。说到覃怀你想到了什么?“四大怀药”和“老怀帮?”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到底埋藏了多少秘密?走吧,咱们今天一起来揭秘!

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有这么一句话:“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这“夫三河天下之中”的三河地带缔造了华夏文明,而覃怀正处在河内。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覃怀大地丰富多样、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有句老话:“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旷民殷”,这里地处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济水、沁水、丹水纵横其间。这河内之地,北为山、中为川、南为滩,山河交汇怀抱而成的地方,就有了这个更亲切的名字“怀川”!三百里的怀川形似牛犄角,世人又称“牛角川”。

这是我的家乡、我的故乡,我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在城镇化推行的今天,我不止一次问我家老梁:“老梁,你说老梁家的老祖先怎么这么没眼光,挑选了这个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拆迁不到也发展规划不到,简直就是个三不管地带?”老梁笑呵呵,总是那一套说辞:“小孩子家懂啥!老祖先是很聪明的找了这么大片的土地,有土地就有粮食,这可是一亩三分地那!”

记忆里的小时候,老梁看见个破砖烂庙就走不动了,盯着那些个残缺的碑刻研究上个半天。每逢春节时期,一姓一族的祠堂大开门,老梁都跑的特别快,盯着那泛黄的族谱研究来研究去,还带上我这个不合“”规矩”的小不点(为啥不合规矩?老祖宗的规矩,女孩不能随便进祠堂),我也听得似懂非懂得,童年记忆中那种感觉:庄严肃穆,烟气缭绕,真真的思索那个世界哲理: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就这样打开了我好奇心的大门,在老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这关注点和别人都不一样,走到一个地方研究研究地名,研究研究老东西,总是装的特别深沉的样子。

就从老梁所说的“一亩三分地”说起。明朝初年朱元璋建国之后为了平衡地方人口,发展农耕,下令山西移民,历时50年,迁民18次,人数多达百万之众,遍布京冀鲁豫18个省份,500多个县市,是咱们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一次官方大移民。咱们有句歌词唱说:“姓啥叫啥百家姓里查,家住在黄土高坡大槐树底下”,就是这么说的。

当年我们老梁家的祖先,大槐树移民从山西洪洞下山来到这里,原有的村落容不下下移民,官府就组织移民的老百姓在黄河古道的滩地屯垦生息,这就是我们这里村名“官滩”的来历,姓梁的就叫“梁官滩”,姓张的就叫“张官滩”,那姓刘的就叫“刘官滩”,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们从开封一路走来,大家发现了路标有写着“杏花营”、“**营”的地名,同样,你来这覃怀之地走走看看:“谢旗营”、“高旗营”、“马营”....你看,有旗、有营你想到了什么?排兵布阵、战争,对了,我们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兵家必争之地少不了部队。这就是传说中的“军屯”!(我家老梁小时候讲给我的,所以我就无比坚信他是对的✧٩(ˊωˋ*)و✧)

以前我总是不屑一顾,“”嘲笑”老梁那种“老学究”一样的研究精神,忽然发现那是指引了我探究知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掘强!原本我以为这个地方也就是大槐树的历史,殊不知厉害了(ง •̀_•́)ง

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官滩”、“*旗营”之外,黄河北边的有段堤坝叫“汤王堤”,堤边的村子叫“汤王堤村”;紧挨着的那个村子叫“商村”,商村旁边有八个大土冢,其中一个叫“汤陵”,它的边上还有“商王庙”,1963年就被国家保护起来了。什么意思?商代额额第一代王叫商汤,曾在这里带领民众治水,汤王治水,留名武陟。

而“武陟”一名出自“武王伐纣”,相传武王伐纣时,百万大军抵达黄河沁水交汇的地方,登高望远,“陟,步步登高”!

黄沙埋没了曾经的所有,但是遮挡不住历史的传承。类似于大司马、大封和西陶,你会说“司马相如的司马?” “对,三国时期的那个司马家族就在这!”三国的名将许褚的墓冢之地,守墓人世代居住、繁衍生息形成的村子就叫“仲许”...

村落,大抵如此,子女的思念、父母的牵挂,我们仅仅剩下的文化之根!

在这片文化根植的土壤里,千古一河,万年不绝;四渎之尊,大河滔滔!

从济水之源的济源到山东的济宁和济南,是四渎之一的济水;从“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怀川精”把“”怀”字头的四大怀药卖出了国门;从黄河到“北方小故宫”的嘉应观,再到毛爷爷视察过的人民胜利渠渠首,这个覃怀之地确实值得你们来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