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混合雙打”教育孩子的嗎?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能更聽話不叛逆?

征戰天下——80後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意識到親子教養的方法問題,但是還是有一定數量的家長在使用“棍棒教育”。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打罵的方式不是好的方式。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棍棒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小孩,顯然屬於後。孩子心裡會一直揹負著沉重的陰影,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


棍棒教育可能造成怎樣的負面後果呢?



孩子是模仿學習的,父母的言行就是教會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的簡單粗暴處理方式,這是沒有溝通智慧的表現。學會打人罵人的孩子也會在社會交往中因夥伴排斥而受到挫折。


童年沒有得到充足的愛的滋養,內在發展不良,孩子會缺愛。要麼自卑,膽小,畏縮,自我評價低,或者叛逆,容易遠離家庭,結交不良社會團體等。


在將來的親密關係中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能是討好型,一味委屈求全;可能是不信任型,對對方極其粘著,使得對方透不過氣來;也可能冷漠,不會表達情感;甚至不喜歡親密,不願意走入親密關係,等等。



讓孩子聽話不叛逆的養育方式是怎樣的?

當我們學習和認識到兒童成長髮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孩子每個年齡段都要面臨不同的人生課題,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為發展當下人生課題而做出的行為特點,就要給予理解、接納和支持,並在此基礎上給予恰當的引導。


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中生命早期的重要階段中要發展的任務是:

0~1歲 信任 :這個階段就要充分滿足幼兒的生理需求,讓孩子內在獲得希望,才能形成信任。

1~3歲 意志:這個階段是兒童親子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期,幫孩子獲得意志力

3~6歲 主動對內疚:充足的愛接納兒童的探索,幫助兒童獲得勇氣和自我價值感

6~12歲 勤奮對自卑:好的養育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在學習做事待人等方面具有能力



當我們的養育方式恰當,孩子的內在就會有能量,有力量讓自己有勇氣、有意志、有學習力,還有一定的抗挫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少有叛逆,他自己會按照好的方向去發展,我們不一定用“聽話”來描述孩子,但是至少孩子的自主選擇的方向會和我們期待的要求相一致。我們也需要看到和認識到,這樣的結果,不是聽我們的話的結果,而是孩子聽從內在發展的要求。


而這樣的內在力量的養成就需要我們在每個階段的陪伴和養育中給孩子所需要的支持:


  • 好的養育方式是不懲罰、不驕縱,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 接納孩子、肯定孩子、鼓勵孩子、尊重孩子。

  • 多陪伴孩子,陪伴不等於在場,要身心靈全心全意按照孩子想要的陪伴方式給予孩子。



這幾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們一起加油!


夢田的稻草人


前陣子還流傳著一個男女混雙的視頻:媽媽打女兒,爸爸在一邊加油添醋:有種你就打死她。

所以這種教育方式還是存在的,不過我想,即便我這麼一提所產生的畫面感,都會讓許多家長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所不恥。

孩子為什麼要叛逆?因為你的要求,不符合他的需求,本質是你的自我和孩子的自我衝突了,而且顯然他更想成為他自己。

孩子為什麼會聽話?因為你的要求,符合他的需求,又或者你有他所在意的、重視的,他情願壓抑自己的需求來聽從你的命令,換取他的所需。

例如:我今天帶你去買玩具吧!==符合孩子的需求;

例如: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他重視你,他也明白離開你自己無法存活,他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聽從你的命令。

事實上,我們需要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讓他聽我們的話不叛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即便再小的孩子都一樣,這份選擇權理應被尊重,即便是父母也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如果置換到職場中,會更好理解一些:

對於下屬,我們可以選擇強硬要求他配合,按要求辦事,不過他們可以選擇辭職,而孩子不可以;

對於同級,我們沒有那一份壓制對方的權力時,只能追求對方的合作,讓對方心悅誠服、心甘情願。


淅爸育兒記


大家好 這裡是大號哥哥和小號妹妹

現在很多的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都會出現叛逆的現象,那麼,叛逆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呢?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孩子叛逆的三個時期是什麼時候。家長應該用這些教育方法取代打罵。

遇重要決定,可以先聽孩子的意見,然後把自己分析問題、權衡利弊的過程講給孩子聽,相信他們會做出明智的選擇。但如果在小事上過於面面俱到地管孩子,會讓他們聽“膩”了,大事再說他們就聽不進去了。小事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可能會出錯,事後他們自己會總結經驗教訓,下次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一點是最寶貴的,是他們獨立生存於社會的基本能力。

挫折是成長必然付出的代價,孩子會在挫折的過程中逐漸長大成熟,變成一個堅強、不怕困難和挫折的心理健康的人。

父母一定要記住:反抗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錯誤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背道而馳、變本加厲,只有通過父母正確的引導,孩子才能順利度過反抗期! 




大號哥哥小號妹妹


“混合雙打”對於進入叛逆期的孩子,顯然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智慧的父母,能夠幫孩子快速平穩地度過這個關鍵時期。因為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個性也有不同,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就這個問題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孩子在青春期的行為,許多父母看到後往往橫加指責,但孩子卻並不一定能聽從父母的意見。在發現阻攔孩子無效的情況下,父母不如選擇用心來關心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關愛之後,或許他就會真的長大了。有問題的孩子,只有經歷過才能真正地改過。我們可以讓孩子早早去經歷磨難,早點去面對和戰勝困難,才能真正感受孩子溫暖和苦心,自然也有助於彌合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孩子出現叛逆,作為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如果自己對孩子的指控太多,孩子潛意識裡必然會奮起反抗。所以這時候家長選擇了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智慧的。當和孩子有了共同語言之後,孩子就會和父母成為朋友。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了。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的成長必經之路,他的叛逆期會持續多長時間,完全取決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包容,更多的信任和鼓勵,必將能快速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的。

聊了這麼多,您還會用“混合雙打”的方式來對待您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嗎?


老周同志


“混合雙打”教育孩子的事,誰都不敢說已絕跡。但男子暴力單打和女子暴力單打教育孩子的事,還是不時出現在媒體上。

比如,有一位父親,因九歲兒子帶弟弟到水邊玩耍,弟弟差點溺水,這位父親就用皮線把孩子打得渾身是傷,慘不忍睹。一位母親只因兒子把平板電腦帶到學校丟失,一怒之下扒光兒子上衣用棍棒毆打,還拍下視頻發到孩子班級的微信群裡。更有一個狠毒母親,只是嫌七歲的女兒吃飯慢,就叫丈夫把孩子抱到臥室,自己持鐵棍毆打孩子一個小時,丈夫見女兒被打得遍體鱗傷,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家長暴力毆打孩子,給一個個家庭造成無法彌補的悲劇和傷痛。家長打孩子,初衷都是教育孩子,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並不會真正反省自己的錯誤,也不會考慮如何改正錯誤,他們可能因為害怕而暫時不犯,但不會真正解決問題。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自卑和悲觀厭世;如果是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打罵,反而會強化孩子的牴觸、叛逆和反抗,嚴重的會使孩子離家出走,逃離家長的管束。而更嚴重的是,家長打孩子一旦情緒失控和失去理智,最後給孩子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家庭悲劇。

那麼,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聽話和不叛逆呢?

要讓孩子聽話和不叛逆,家長就應該愛孩子,尊重、平等對待孩子,並且要贏得孩子的愛、信任和信賴。家長只有真正贏得孩子的愛、信任和信賴,那麼,孩子才會對家長心悅誠服,才會聽從家長教誨和引導,有疑問、有困惑才會向家長求教。如果家長沒有真正贏得孩子的愛、信任和信賴,那麼,孩子對家長就是淡漠,甚至瞧不起或有所怨恨,對家長所說的一切自然就不以為然,更不要說聽話和執行了;孩子有疑問、有困惑也不會向家長求助,而且常常表現出牴觸、叛逆和反抗。

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可以說是教育孩子的典範,一方面,他對子女充滿了最深的父愛,把子女個個當做是知心寶貝,同時又尊重和平等對待子女,把子女當作是知心朋友。他把子女個個當寶貝,子女也都“拿爹爹當寶貝”。梁啟超不僅以深深的愛和人格,也以他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和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洞悉與經驗,贏得了子女對他無比的信任與信賴,在做人、求學和擇業方面,他像導師一樣指引著子女們,他的話子女們句句聽。受其影響,七個在海外學習的子女個個學業優秀,但沒有一個留在國外,全都學成歸國,報效祖國。“一門三院士”,子女個個成才,這不能不說是梁啟超教育的傑出成果。

可見,家長要贏得孩子的愛、信任和信賴,家長就要有良好的品格、豐富的學識、良好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人生經驗,要能成為孩子仰視的楷模,最起碼要讓孩子真正看得起你,而不是淡漠你、瞧不起你。所以,要想孩子聽話和不叛逆,家長就應該在做人、為學和做事上給孩子做出表率,誠實做人,不斷學習,勤奮做事,努力進取,身教重於言教,孩子自然就會聽家長的話,少叛逆。如果家長不重視自身的修養,不努力提升自己,在做人、學習和做事上本身存在很大問題,而你卻要求孩子這也好,那也好,什麼都好,孩子怎麼會信你聽你?

總之,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就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好自己,不要成天老想著怎麼說教孩子,抱怨孩子不聽話,更不要想通過“單打”或“混合雙打”來解決教育孩子的問題。


聖山翁


“混合雙打”教育法雖然越來越少,但很難絕跡。

教育孩子“混合雙打”,這是典型的棍棒教育,而且父母在教育孩子方式上超級一致,一不聽話,一旦做錯非罵即打。這種簡單粗暴的傳統教育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父母素質的提高,肯定是越來越少,但極難至無。因為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最為省事,根本不需要什麼學習知識,也不需要什麼方法技巧,張嘴就行,伸手即可。所以,儘管人們早已認識到其弊端多多,但偷懶的父母還是樂於採用。

再者,就是脾氣暴躁而缺乏修養的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或叛逆行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瞬間發洩到孩子身上卻可“逞一時之痛快”。問題是,父母自身的怨憤是得到了宣洩,氣也於瞬間消解了,不知這些父母是否想過孩子的感受呢?孩子身心所受的傷害,你將怎樣平復?

棍棒教育和適當懲戒不可混為一談。

近來,有關部門提出要把懲戒權還給老師,於是奉行棍棒教育的父母就混淆視聽,以此為自己打罵孩子的行為辯護,這是不能容忍的。棍棒教育和適當的懲戒是有質的區別的。棍棒教育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而適當的懲戒是以尊重孩子的人格為前提的;棍棒教育是簡單粗暴的方法,最易讓孩子的身心受到難以彌補的傷害,而適當的懲戒則是經過深思再三的強化性糾正手段,一般不會讓孩子受到身心的傷害;從效果看,棍棒教育收穫的除“解一時之怒的痛快”和過後長久的悔恨與遺憾外,就是對孩子身心無法彌補的傷害,而適當的懲戒則是孩子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認識和反省。

那麼,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能更聽話不叛逆?

其實很簡單,就是尊重孩子,給孩子成長的自由。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有自己的頭腦,有自己的想法,怎麼可能一切都按父母的意願去做,事事都合父母的心願呢?除非是我們編好程序的機器人。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逐步發育成熟,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有了單獨做事的行為能力,無論如何,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不可能和父母對孩子要求和做法一致——是謂之叛逆。可見,叛逆是自然而然的,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事情,再正常不過了。凡是企圖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乖乖女聽話男的父母,都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唯有尊重孩子,加以積極有效地引導、糾正,讓孩子在人生軌道上獨立、自由地前行才是正道。

尊重孩子,就不要想著如何控制孩子,不要以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的天性。父母的職責不是讓孩子聽自己的話,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設計亦步亦趨,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是引導、培養具有獨立人格、能夠獨立行事的生命個體。任何強權教育都要不得,都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曾做過多次問卷調查,讓孩子們感到最憋屈的就是一切都得被父母和老師牽著鼻子走,讓他們失去了自由。而控制慾表現愈強烈的父母和老師,愈不受孩子的歡迎,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也極為緊張。

尊重孩子,就應尊重孩子的選擇。中國的父母都有一種慣性的思維,都對孩子極不信任,總想替孩子規劃好其整個成長階段的所有事情,比如幾點起床上學,家庭作業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報什麼興趣班,考什麼大學,上什麼專業,什麼時候談戀愛,什麼時候必須結婚……就是不徵詢孩子的想法,即便問問,也是象徵性走走過場,對孩子表達的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認真地聽,當然也不在意採納。

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個性。一個孩子一個性格,父母不可依照別人家學習優秀的孩子來要求自家的孩子。教育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每個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都有其各自的興趣愛好。所以父母要細心觀察,仔細瞭解自家孩子的個性特點和特長,根據孩子的特性為孩子制定“個性化教育”,不可按自身昔日成長的“改良模式”來要求孩子,更不可生搬硬套“學霸”的成長方式,“正如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只有合適孩子的,才是有效、有用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一言以蔽之,愛之前提下的尊重、信任、自由,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元素,重中之重!


浮塵微草


孩子總是不斷的挑戰父母的耐心底線,孩子嗎!都是這樣。父母用打孩子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肯定有的,只是現在慢慢的少了,有時候孩子犯起混來,水米不進,尤其是男孩子,講再多道理不如一巴掌解絕問題來的快。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大家都是文明人,打孩子已經不常見了,這也說明大家對這種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父母都打孩子的持否定態度。為什麼這樣說?打孩子,尤其是父母都打孩子,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治標不治本,而且危害是比較大的。

打掉孩子的自尊心

人都有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比大人更強,打孩子會直接打掉孩子的自尊,而一個健全人格的基礎之一就是自尊自愛,想象一下,一個人失去了自尊會變成啥樣?

打掉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打孩子的時候,一定會伴隨著惡毒的咒罵,父母在氣頭上會氣急亂說:你真是個廢柴;別人都考的好,就你最差;一點出息也沒有,看你是改不了了,一輩子就這樣了。這些毒話,慢慢的就會使孩子的心靈變得麻木,隨之自信心慢慢的消失。一個孩子如果失去了自信心,如果還想再找回自信心,難上加難了。到時候父母再後悔,

這世界上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的!

孩子心靈受傷無處治癒

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會對母親有很深的感情,受傷了,就會需要安慰,這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動物也需要找地方去舔傷口。父親打了孩子,孩子理所當然會到母親那裡去尋找安慰,如果母親不對孩子進行疏導、安撫,反而與父親一起去打孩子,孩子受到的傷害就無法得到心靈的治癒,心靈傷口會一直滴血。您願意看到孩子這樣嗎?

傷害父母的心靈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上。記得自己第一打了孩子,氣頭過了,自己躲在一邊,沒出息的哭了,孩子當時那種無助又無力反抗的眼神,一輩子都無法忘記,自己非常後悔,非常心疼,幾天都心情不好,緩不過勁來。

身體傷害

人在氣頭上,出手力氣會很大,也會沒輕沒重的,打孩子也不會顧及身體部位。為啥?氣昏頭了。一旦失手,誤傷孩子,後悔莫及,有嚴重的個例,甚至把孩子打殘廢,打死的都有,不但是毀掉了孩子的一生,自己也毀了,

一個家庭就此消亡,實在是發人深省!

看到這些您應該明白了,打孩子是百害而“一”利,在父母下手打孩子的時候,告訴自己冷靜、再冷靜!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心理也開始發育,逆反心理是心理發育、成熟的一個正常心理現象,父母應該學一點心理學知識。逆反心理,不管你如何教育都是要逆反的,逆反是啥都反,不論對錯,不講道理,你說啥,孩子都反對,伴隨著逆反是情緒的憤怒,這是孩子正常的情緒發洩,家長不用太擔心,可以這樣處理:

給孩子自尊,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是有些錯誤的想法。

與孩子做朋友,不要以家長角色壓人。

順著來,不直接與孩子對抗。

多溝通,多講道理,講道理的要用商量的語氣,不要用命令語氣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在成長!


關中龍爪手


現在還有“混合雙打”教育孩子嗎?當然有!我們常常看見孩子犯了一點小錯,父母一方打,一方罵,輪流上場的景象。而且中國根深蒂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人從父母那裡學來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思想那就是打!不打不成器!

但靠打真的能解決問題嗎?不否認有些虎媽虎爸們靠打罵讓孩子出人頭地上了名校,然而孩子的心理創傷卻跟隨了他一輩子,而且很有可能他為人父母后也會這樣對待他的孩子。

其實對於孩子的叛逆和不聽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多給一些耐心,多給一些自由,讓孩子學會自己判斷事物的對錯。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只要大人以身作則,耳濡目染,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相信長此以往孩子的品行肯定不會差,性格也不會過於偏激。


閒林雅趣


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能更聽話,不叛逆?


所謂的叛逆,是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的缺席:愛的缺席,耐心的缺席,糾正的缺席。



我們首先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而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位優秀的家長。


所謂的教育,就是維護好一段親子關係,因此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


父母不是做孩子的人生的裁判和規劃師,只是孩子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想要收穫優秀的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是需要父母一起維護的。簡單的說,


教育就是益生命影響生命;以心靈點燃心靈,益品格傳遞品格,益行動傳遞行動!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想要收穫優秀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做好自己。愛孩子的本身的樣子,而不是你以為的樣子,尊重孩子,


和孩子做朋友,多跟孩子聊天,聊他感興趣的事情,他的朋友們,瞭解他不在家和同學、朋友、老師的相處狀


態。如果發現如果孩子發生某些事情,不要馬上給出幫助的方法,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幾種


解決方案,而哪一種是自己覺得最理想的。引導孩子去思考和反思,肯定孩子的每一個方案,點贊孩子是一個懂


得思考的人。


育兒路上無論什麼時候,遇到問題什麼問題,我們一定都要堅信自己有一個非常健康優秀的孩子!這個心裡暗示


非常重要。


有時不是孩子煩,是你沒有耐心;


有時不是孩子不聽話,是你控制慾太強;


有時不是孩子叛逆,是你太固執!




教育孩子,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方法照搬,因為每個父母的生活背景不一樣,孩子的原生家庭不一樣。孩子每天


都在變化,他是一本變化的百科全書。所以,在對待孩子成長路上遇到的問題,處理的方式,需要微調。萬變不


離其宗的是:想要收穫什麼樣的孩子,首先要自己做好榜樣。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原則性的事情不能退讓,堅


定而溫和的拒絕。


教育孩子要用好三面鏡子:


1、放大鏡:把孩子的優點放大來看。孩子有好的表現,立刻稱讚,以此增強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2、顯微鏡:把孩子的缺點縮小來看。對孩子的無心之錯,要多寬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之餘再陪他一起檢


討、改進的方式。


3、望遠鏡:把孩子的前途放遠來看,放下焦慮和功利心態。


教育沒有特效方法,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父母做好自己,一定能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


育兒本身就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澤之Mum


其實我的建議是:想要教育好孩子,應有的懲戒是必須的,但是要用對方式和方法,如果方法不對一上來就懲戒只能適得其反。

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和老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總結以及對“曾國藩家書”等家法的借鑑,其實懲戒孩子不是目的,還是為了打記性。如果孩子犯錯,每次都是不痛不癢原諒,那麼孩子在自己的心裡就不會形成明確的善惡對錯的標準,他的內心也是混亂的。

給大家舉一個我身邊的案例:

在我的家鄉教育風氣比較濃厚,有兩個典型的案例:

1,奉行“快樂教育”,對孩子不打不罵,孩子做錯了也是進行語言上的勸解

孩子的父親是我小學同學,是個家裡的獨生子,因此等結婚有孩子之後,一家人可謂是喜出望外,因此孩子一出生就得到了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全力呵護。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古語有言“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但是孩子犯錯了需要重視,不能每次都以“孩子還小,孩子不懂事”為理由。

這家人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肯定也是會犯錯的,但是因為愛子心切所以每次只是口頭批評,經常說“你再……我打你了”,但是實際上,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捱過打,每次都是光說不做。

其實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言傳身教,不看你怎麼說,而是看你怎麼做,大道理說多了也就會讓孩子厭煩。因為他不認為自己錯了,覺得你只會說兩句,不會捱打。

到了目前,孩子7歲了,那就是家裡的小霸王,父母越是不讓他做的事他就要做,現在附近的鄰居幾乎都討厭這個孩子,而且每次去別人家都是和自己家一樣亂翻東西,毀壞東西。

每次他父母口頭教育他,都是絲毫聽不進去,還是我行我素,心中只有自己,也毫無對父母的尊敬。

2,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犯錯了就會懲罰孩子。

這對家長就比較簡單粗暴了,只要孩子犯錯了就會進行所謂的家法,從小到大都是。現在孩子10多歲了,整個人都是渾渾噩噩的,做事也膽膽怯怯的,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還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辦親子活動,別的孩子都是開開心心,活潑,腦袋清晰,而這個孩子總讓人感覺迷迷糊糊的,想做什麼又不敢做。

到現在這對父母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方法不對,但是為時已晚,想要改變,就要花費幾年甚至1十年時間,試問這個孩子和別人相比,要多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有幾個10年,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

因此結合上面的兩種案例,我覺得相應的懲戒是必須的,但是講究方式方法。那麼我就把自己教育自家孩子的方法分享一下。

首先制定一個孩子行為紅綠燈:簡而言之就是用一張表格列出來:孩子必需做到的事、鼓勵孩子做的事、孩子適當能做的事、孩子一定不能做的事。

而根據生活中的實際進行大概的分類。然後根據這個表格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合理的懲戒教育。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潛意識的培養孩子明確的善惡對錯的標準,讓孩子能夠自律。

但是對於犯錯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

1、孩子初次犯錯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對周圍的事總是充滿好奇心,因此犯錯在所難免,但是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犯錯,那麼作為家長的要用比較溫和的態度告訴孩子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錯了+下次應該怎麼做。讓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第二次犯錯

對於第二次犯錯的孩子,肯定不能和第一次一樣,要區分開。

這次就要用相對嚴肅的表情和語氣說:“上次我怎麼給你說的還記得嗎+這個能做嗎?+自己哪裡做錯了?”

這樣提醒孩子,才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還能讓孩子知道大人不高興要生氣了,所以要嚴肅。

3、3次以上犯錯

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又和前兩次有所不同,如果還是簡單的用語言批評,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大膽,他覺得反正又不會捱打!

所以這次不光是需要嚴肅的表情問孩子哪裡錯了,還要根據制定的家法家法進行懲戒孩子,我都是在人前教子,這樣孩子的羞恥心才會出來。

總結:教育孩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具體的事情具體分析,但是一定要賞罰分明,讓孩子明確知道哪裡錯了,打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正錯誤。

現在我的孩子剛一年級,但是吃飯穿衣都是自己做,也會關心人,他明確的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當然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任何人,只需要借鑑。

各位朋友們不知道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歡迎大家進行點評和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