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所謂古典,到底要多古才為經典?


在西方歷史上,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毫無疑問是經典,但後繼的拜占庭、羅曼式、哥特式等也不容輕視,它們延續經典,又有所創新,讓人類建築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不過,如果想真正認識這些建築,不瞭解點歐洲歷史可不行,特別是中世紀!而歐洲的中世紀又與基督教息息相關——中世紀的開始與結束其實就是基督教的興衰過程。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拜占庭建築(4座叫拜樓是伊斯蘭建築)

耶穌死後,12使徒繼承衣缽,到處傳教,一代又一代,直到基督教被羅馬立為國教,已然形成5大宗主教區,其中3大教區後來消亡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另外2大教區則形成羅馬天主教與拜占庭東正教。東正教始終受帝國控制,而天主教在種種催化下,卻演變成世俗權貴中心,以至教宗可以隨意廢立國王。

歐洲中世紀一般是從公元479年西羅馬皇帝被廢算起(也有學者以東羅馬帝國395年建立為開始),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在這1000年裡,天主教在歐洲大陸處於絕對支配地位,宗教信仰貫徹到所有人的生活當中,科學發展自然受到嚴重束縛,乃至迫害,因此,當文藝開始復興,科學思潮興起,學者對天主教自然沒什麼好態度,歷史學者甚至把中世紀稱之為黑暗時代,用哥特式建築稱呼那些高聳教堂,因為西羅馬帝國便毀於哥特人之手。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中世紀開始前的羅馬帝國

中世紀到底黑不黑暗?我個人認為是無法定論的,任何事件都各有各的立場,對錯不過是相對而言。就宗教迫害來說,壞的方面顯而易見!但如果沒有宗教通過這些手段樹立權威,那些田園生活、騎士城堡、大量美輪美奐的藝術、教堂、修道院,可能也未必存在。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Pietro Bellotti作品:廢墟狂想曲(局部)


三、拜占庭建築

拜占庭其實是後世起的名字,它原本叫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即上文提及的古羅馬分裂後的東部。雖然東羅馬帝國脈承古羅馬,但因為融合了更多東方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信東正教、講希臘語等,已和古羅馬文明有明顯不同,所以,16世紀後的學者為了更好區別兩者以及其它羅馬帝國,便將其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位於亞歐交界處,坐歐面亞,是黑海唯一出入口,戰略意義十分重大,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便在此被攔超過一年。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60年,當時是希臘人的殖民地,據說名字便來自它的建立者拜佔斯。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再次統一羅馬帝國後,定拜占庭為新首都,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後來有段時間又叫新羅馬),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又把帝國分成兩部,同時立基督教為國教。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滅東羅馬後,將君士坦丁堡改稱伊斯坦布爾至今。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演變

如果沒有拜占庭,可能就不會有基督教,因為古羅馬原本信仰多神教,相對而言,基督教便是異教。實際上,早期羅馬帝國對基督教也本著取締以至消滅的態度,在長達數百年時間裡,它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傳教。後來,幸虧拜占庭帝國對它的轉態,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313-565年),多位皇帝不但是教會的保護人,甚至皈依教會,基督教才一躍成為支配歐洲人的宗教。

耐人尋味的是,拜占庭帝國後來被同樣信仰的十字軍攻陷,差點無路可逃;到了帝國末期,又被奧斯曼人圍攻,更要向羅馬教宗求救。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查士丁尼一世

拜占庭建築以圓頂為重要特徵,圓頂之下是拱廊,但這兩個特徵並不貫穿整個帝國曆史,因為東羅馬國祚長達一千多年,無論建築還是藝術,跨度都非常大!所以,一般還將其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4世紀至6世紀)開頭依然沿襲古羅馬帝國的建築技術,到查士丁尼一世時,國力強大,文化鼎盛,重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已然形成拜占庭建築風格。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國力開始衰退,建築規模漸次縮小,轉為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以各種修道院為代表。後期(13至15世紀)已自身難保,鮮有創新。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1912年建的仿拜占庭大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Sofia

具體分析的話,拜占庭建築有如下特色:

1、拜占庭柱式

拜占庭柱式/Byzantine Columns,這種柱式明顯不同以往,特別是柱頭,不再強調比例,而是讓雕刻師自由發揮,也因此,拜占庭柱頭千差萬別,既有傳統的苕茛葉、雙螺旋,又有創新的人物、怪獸、枝蔓等,多種多樣,以鏤空雕刻為主要形式;柱身也不再侷限於圓柱,開始出現立方柱、合體柱等。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各種拜占庭柱頭

特點:

  • 柱頭呈倒方錐形,有時分上下兩個裝飾面,以浮雕為主
  • 柱身越來越幼細,一般是連拱形式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拜占庭柱式構造

這種柱式乍眼一看,很具異國情調,特別是柱身越來越細的時候,更容易錯覺為伊斯蘭建築,但實際上,伊斯蘭建築是從拜占庭那裡學習的,後世不管羅曼式還是哥特式,也都有學習的影子,在威尼斯、拉文納等城市,這種柱式更是隨處可見,因為它們很長時間與拜占庭帝國有商貿往來或受其控制。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威尼斯的Fontego dei Turchi

2、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原本是古希臘城邦執政者的辦公廳,到了古羅馬,它的用途還包括商貿集市、公眾集會、議論市政等。基督教成為國教後,巴西利卡由於宏偉、寬敞、層次分明等利好條件,深受主教青睞,逐漸成為教堂的基本建築形式,因為基督教不同以往習慣在神殿外面進行儀式的多神教,耶穌信眾主要是在室內做聖事。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德國特里爾仿製的古羅馬巴西利卡

這種教堂入口通常在西面,寓意教眾面向耶穌來臨的方向。立面一般分成三部分,中殿最寬也最高,兩旁為側廊,特別大的巴西利卡還會有四道側廊;自被視為教堂基本制式後,巴西利卡近末端必定會延伸出兩臂,稱之為耳堂;耳堂與中殿的交接處叫交叉甬道,甬道上方通常是尖塔或圓頂;教堂終端為半圓形,中心是供奉主聖壇的半圓形內龕,也叫內殿,神龕周圍有一道迴廊,這道迴廊有時還突出數量不一的圓室作為禮拜堂。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巴西利卡的平面和立面(下圖為原始巴西利卡)

教堂平面本來都是巴西利卡這種長方十字形,也叫拉丁十字,但從10世紀開始,隨著東西教會大分裂,慢慢就演變成兩種制式:天主教仍然沿用拉丁十字;東正教卻漸漸趨向正方形或圓形,也叫希臘十字,其中,拜占庭以正方形為主,希臘以及其它地區則流行圓形或八角形以至多邊形。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拉丁十字與希臘十字

天主教成為普世教會後,巴西利卡還多了一層含義——作為教堂等級稱號,分特級宗座聖殿/Major Basilica和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其中,特級聖殿全球僅有聖若望大殿、聖彼得大殿、聖保羅大殿和聖瑪麗亞大殿四座,乙級則有1814座(2019年數據)。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聖伯多祿大殿

3、馬賽克

拜占庭教堂內部多用彩色雲石、大理石、琉璃磚等裝飾,其中,有一種鑲嵌畫叫馬賽克/Mosaic,是拜占庭建築內部裝飾最顯眼特徵。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馬賽克

馬賽克通常是由小石頭、貝殼、玻璃等材料構成,以金、藍兩色為主,間以白、紫、藍、綠、黃、紅、黑等,色彩斑斕,題材廣泛,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這種鑲嵌畫並非拜占庭首創,它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也有使用,但直到中世紀,才由拜占庭人把它發揚光大,將它的藝術層次提到最高水平!東正教國家諸如希臘、俄羅斯以至天主教各個王國的教堂聖像無不受其影響。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耶穌馬賽克

不過,由於歷經戰亂,拜占庭馬賽克留下來的並不多,但倖存下來的都極為精美,堪稱瑰寶。

4、帆拱

帆拱/Pendentive,也叫三角拱,它的出現是建築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以後,人類就能把圓頂建在方形基座上,既將建築力學探索到一個全新層次,又把建築美學表現得淋漓盡致!和疊澀拱或內角拱砌成的圓頂不同,它主要是依靠

穹隅來支撐圓頂,故又叫三角穹頂;此外,帆拱主要採用磚塊建造,這也比古羅馬單純使用混凝土建造的圓頂有所進步。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帆拱示意圖以及構成

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是三角穹頂的傑出代表,雖然單就圓頂面積來比的話,它比萬神殿小,但整體面積卻大得多,而且高達55.6米,曾保持人類最大教堂的紀錄1000多年。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聖索菲亞大教堂最開始的樣式,沒有叫拜樓

這種圓頂怎樣建呢?首先,建好方形座基,特別是四根墩柱,繼而在墩柱上發券,發券即砌築筒形拱券,目的是把圓頂壓力分散到墩柱上;發券完後再砌造鼓座,鼓座與拱券形成的牆體即為

帆拱;最後在鼓座上砌成圓頂。圍頂成功後,通常還會在圓頂下方打造頂窗,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有40個頂窗。為了進一步減輕壓力,一般還會在圓頂周圍建造半圓穹頂,以及扶壁等其它支撐結構。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帆拱建築過程

通過帆拱建造的圓頂本來是寬扁形,13世紀後,俄羅斯等東正教國家卻流行下腹收縮的洋蔥頂/Onion dome,這極有可能是受伊斯蘭建築影響,當然,這種設計也很適合斯拉夫人,比如防止屋頂積雪,帶有地標識別等,18世紀後俄羅斯人更賦予其強烈的象徵意義,例如金色洋蔥頂神似蠟燭的火焰,暗喻主帶來光明,其後根據三位一體、十二聖徒等宗教數字(3、13、25、33等)又施以不同顏色,形成五彩斑斕的“洋蔥頭”。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洋蔥頭圓頂


拜占庭建築不僅繼承古羅馬技術,而且進一步改善這些技術,對歐洲各種建築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哥特式飛扶壁最早可追溯至拜占庭的早期扶壁,各種山花也不再是三角形,開始流行半圓形,後來成為羅曼式建築的重要特徵。

根據《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愛德華·吉本統計,單是君士坦丁堡便有2座劇場,4座巴西利卡,8個公眾浴池,153個私人浴池,52道沿街柱廊,8條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宮殿和4388座貴族宅邸。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拜占庭建築


四、羅曼式建築

羅曼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也叫羅馬風建築,顧名思義,這種建築帶有古羅馬建築風格,但它並非是古羅馬建築的延續,因為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裡,歐洲到處混戰,古羅馬建築基本頹廢,日耳曼建築又比較原始;另一方面,除了上層和教會人士,普通百姓幾乎都不識字,古羅馬的磚石建造技術因此逐漸失傳。9世紀後,得益於天主教的強盛,拜占庭文明的影響,以及席捲全歐的十字軍運動和貿易往來,歐洲大陸開始流行這種仿羅馬建築風格。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中世紀早期巴伐利亞農莊復原圖

有關這一風格的起源時間,目前尚無定論,從6-10世紀,都有人主張,但以10-12世紀最鼎盛為共識,彼時各種修道院、教堂、城堡遍佈歐洲各地,因此,不少學者便將這一時期的建築稱之為羅曼式,而之前6-10世紀的叫第一羅曼式前羅曼式

。前羅曼式具體到各國還可進一步細分,例如法國有墨洛溫和卡洛琳風格、西班牙有摩爾式建築等。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羅曼式建築

一般來說,前羅曼式以粗石砌牆、小拱(方)窗戶為顯著特徵,給人印象是牆壁厚實、建築質樸;雖然圓頂還沒出現,但拱門、拱窗已大量存在,隨後還流行在拱頂雕刻

倫巴底帶/Lombard band。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第一羅曼式建築

到了羅曼式時期,十字軍從拜占庭等東方帶來大量的建築技術與建造知識,從而促進歐洲建築的發展,教堂、修道院開始講究立面對稱,以半圓拱和連拱飾為重要特徵,其中的連拱飾包括各種拱廊、盲拱、倫巴底帶

等,這些特徵逐漸形成羅曼式建築標配。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各種連拱飾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通過教宗加冕而成為天主教認可的羅馬皇帝,這一方式讓其他國王意識到,獲得教宗認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權力與名譽,因此對天主教更加狂熱、推崇,教堂便越蓋越大越精美。

總的來說,羅曼式建築有如下特徵:

羅曼柱式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拜占庭柱頭(中間為雙體柱)

受拜占庭影響,羅曼柱不管柱頭還是柱身也都多種多樣,既有單塊石料鑿成的整體柱,也有中間填碎石的空心柱,而且還大量回收重新利用古羅馬柱,但這些柱式都有一個普遍特點:墩柱與圓柱交替出現!墩柱也叫扶垛,是建築物的重要支撐,以

方形為主;圓柱有大有小,大者表面常具浮雕或壁畫,與墩柱呈ABA或ABBA排列,小者有單柱也有雙柱,表面平整,顏色單一,常與墩柱呈ABA排列,或直接附在墩柱上。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柱式排列示意圖

半圓拱

大量運用在塔樓拱廊教堂大門以至窗戶上的半圓拱是羅曼式建築的最重要特徵,尤其是教堂大門,3-12道側柱,逐級內縮,層次分明,拱門和側柱更刻有大量聖經故事的人物或場景,雕刻精美,琳琅滿目;兩者由過樑分開。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教堂大門portals

十字拱頂:

十字拱頂也叫穹稜拱頂稜拱,稜拱其實是由最簡單的筒拱發展而來,兩個筒形拱頂相交便成十字拱頂;十字拱頂的過人之處,是能把拱頂壓力發散到四面墩柱上,這與三角穹頂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相交處便成為肋架,肋架隨著發展,又變成哥特式最重要的特徵——尖肋拱。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拱的歷史演義與原理

通常,天主教教堂是十字穹頂,而東正教則以三角穹頂居多,筒形拱頂雖然簡單,但因為具有良好的聲學效果,早期很受歡迎。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各種穹頂


塔樓:

塔樓也是羅曼式教堂的重要構件,它的平面有圓、方、以至多邊形,立面非常對稱,塔頂可以是平也可以是尖,尖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哥特式,不過,羅曼式有個重要特點:隨著塔樓的升高,建築上的窗洞數量或尺寸也會增加。塔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數目,法國北部、葡萄牙、西班牙等通常是雙座,而法國中部、南部則以單座為主。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德國斯派爾大教堂



羅曼式建築是歐洲的第一次流行建築,但幾乎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例如德國教堂東西兩端均有半圓形壁龕,英國形成略有區別的諾曼式建築,法國以華麗的彩色玻璃著稱,意大利最多元化等……後期很多特徵直接形成哥特式建築,例如尖肋穹頂、多層拱門等,這一現象仿如古羅馬繼承古希臘的建築文化。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羅曼式建築剖面



中世紀雖然到處是宗教壓抑,但也由於宗教的審美觀,留給後人無比珍貴的建築遺產。

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Hubert Sattler(1817-1904),Kosmorama,Speyer Cathedral,18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