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遊學成假期“標配”?教育不必炫富,家庭旅行也能讓孩子成長

| 陳錢林

孩子的成長,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外出旅遊,處處新奇,即使隨便走走,不知不覺中都會有收穫。有條件的家長,帶孩子旅遊,這是極好的實踐學習。但是,世界那麼大,而人力、財力畢竟有限。旅遊,在考慮“有意思”的同時,能否考慮教育的“有意義”?

我們做老師的,上課前都要備課,職業習慣的影響,我每次帶孩子旅遊前,都會查找資料,事先準備些素材,努力追求把旅遊變成遊學。

海外遊學成假期“標配”?教育不必炫富,家庭旅行也能讓孩子成長


遊學,到底學什麼?

一是學知識。旅途中到處都是新奇的東西。二是學體驗。孩子倆第一次坐火車時,看到窗外草地大叫“草原”,看到幾片樹林大叫“森林”。真正體驗過了,才會更清楚。三是學習與人交往。旅途中,碰到陌生人,如何處理?父母怎麼做,其他人怎麼做?孩子不經意間都在觀察。四是學習最有價值的人文精神。

孩子7歲那年,我們一家人去上海。他們第一次坐火車,一路上數火車過了幾個隧道,興奮不已。每到一個站點,我就穿插講些與這些地方有關的事。到上海已是凌晨,孩子倆第一次熬夜,也是一種體驗。除夕夜晚,我們一家人到南京路去看霓虹燈。孩子深刻體會到大都市的繁華,驚訝於上海大年夜的鞭炮聲、南京路夜景的亮麗,處處都有新鮮感。過了新年,再次到南京路,孩子倆看到人山人海的場面,對比除夕夜的依稀人影,不知不覺中有了“研究課題”。

海外遊學成假期“標配”?教育不必炫富,家庭旅行也能讓孩子成長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地域文化,或歷史古蹟,或名人軼聞。許多景觀,甚至一些食品,都充滿著人文精神。帶孩子旅遊,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感受更多的人文精神。我孩子9歲時,我們一家人去蘇州。我特地帶他們去看盤門景區的水城門。孩子看過後,對城門的原理和歷史名人伍子胥很感興趣,回家後查找資料“研究”。我女兒10歲時,我們一起去北京,我特地帶她去孔廟看歷代狀元書法碑文,去雍和宮瞭解藏族文化。我女兒16歲參加南方科技大學筆試,我特意選擇北京人大附中考點,其間我們特意去了北大的未名湖。這些景點,相對有更多人文精神的元素。

當然,遊學也不一定都要花大錢外出。實際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資源。如我家鄉浙江省瑞安市,就是個底蘊很深的城市。我常帶孩子出來走走,稍微細心點,就能感受不一般的人文精神。

海外遊學成假期“標配”?教育不必炫富,家庭旅行也能讓孩子成長

教育界有個三維目標的說法: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最好的家庭教育,也是觸動孩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帶孩子外出遊了一圈,孩子只是玩個新鮮,總歸有點膚淺。到底是玩,還是玩中學,看是否觸動孩子的心靈。教育貴在心靈觸動,也難在心靈觸動。

選擇與家庭成員相關的一些特殊意義的場景,也相對容易觸動心靈。我孩子倆7歲、8歲、13歲時,我們全家三次到上海過年。選擇到上海過年,是我經過多方考慮後的選擇。首先,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我希望兩個孩子長大後有國際視野。其次,我讀大學時,曾因家境困難外出做生意,在上海公平碼頭經歷過挫折。我希望孩子倆能感受這種創業精神。如第三次去上海,在臘月廿九,我特意帶孩子倆在大雪中到上海公平碼頭,感受“爸爸曾經的淪落”。此地此景,因特殊的“故事”而生情,這與平常的旅遊,完全不是一回事。


作者簡介:長三角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人民教育》、《南方都市報》、浙江新聞網等“陳錢林說家教”專欄作者,家庭教育專著《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選“2015年影響教師的100本書”,龍鳳胎子女均獲世界頂級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