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獲諾獎的那篇論文第一作者是李政道,第二才是楊振寧,後來為什麼楊的聲譽更大?

由知


1956年,《Physical Review》上發表了兩位中國青年的論文《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質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論文對奉為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恆提出了質疑,並給出了幾種實驗檢驗方案。1957年初宇稱不守恆得到了實驗驗證,當年兩位中國青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位中國青年是楊振寧和李政道。

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中,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注:排名在前並不意味著貢獻大,有一種排名順序是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他們領取諾貝爾獎時,楊振寧排在了李政道的前面。至於他們兩位誰對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設想貢獻大,現在已經難以摸清,包括他們兩位也因此關係逐步走向破裂。

楊振寧和李政道雖然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不過成就總有高低。現在看,不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領域,楊振寧的聲譽都要高於李政道。

對李政道來說,斬獲諾貝爾獎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是他最重要的學術成就,對楊振寧來說,卻不是這樣。楊振寧最重要的學術成就是他和助手米爾斯合作完成的楊-米爾斯方程,這個方程為幾種相互作用的統一以及標準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框架,這項成就的偉大已經不能用諾貝爾獎去量度了。除此之外,楊振寧還有楊-巴克斯特方程等諾貝爾獎級別的學術成就。

楊振寧還是一位優秀的社會活動家,這使得他在社會領域也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保釣活動中有他的演講;中美建交有他的推力;大批中國學者赴美學習有他牽線搭橋的功勞;國內多所大學裡有他講課的聲音以及建立的研究院。

2003年楊振寧開始在中國定居,並幾乎將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中國,直到今天97歲高齡仍然未停止工作,在眾多的學術討論中都能夠看到他的身影。這使得他更容易出現在中國的媒體中,更容易被中國公眾所熟知。不論是看科學成就還是看社會活動,楊振寧都要比李政道更適合做科學領袖。


刁博


楊活的久


王雨辰701


說明你比瑞典科學院的人厲害,下次你去當評委


用戶8167013483870


1


請風HN


李政道除了和楊共同合作得了個諾貝爾獎之外還有什麼比較出名的學術成果?沒有,楊至少有十三項重量級的成果。楊米爾斯方程式,米爾斯也說過,他只是負責了一部分的計算工作,這個方程式名字可以完全不署他的名字的。但是楊振寧卻執意要添加米爾斯的名字,可見誰的品德和學術高下立判。諾貝爾獎是李的終點,卻只是楊振寧的起點。


少年狂老夫更狂


這有啥奇怪,你要82找個28的,想不出名都難。


紫色傳奇


頭條裡這種垃圾提問越來越多,這種問題隨便查下就能有答案,老是問來問去有啥意思


拉絲的龍


問得好!不久前看到過有關李政道和楊振寧關係破裂的文章,內容非常詳實,標題沒記住,但有大致印象,非常深刻。之前鼓吹楊振寧的文章不絕於網,神乎其神,令我不得不注意此事,並且產生一探究竟的想法。叫我欣慰的是,近幾天揭開事情真相的文章多起了!我相信懷著尊重事實的人們不難做出正確判斷。

李政道說,他兩人的鬧翻是中華民族的悲劇。中國人向來看不起不講道德的行為,欺世盜名可算其中有份量的一條。中華民族向來崇尚禮讓三先,可偏偏為爭名字順序而不歡而散。誰先提出,本無懸念,可偏著書立傳,不遺餘力推動,以求自己的大名以首要位置傳世。中國人第一次獲此影響力巨大的科學獎,卻是如此尷尬的收場!

那些打著唯科學論招牌進行鼓吹個人崇拜的人,毫無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當你們瞭解真相之後,是否感到無地自容和不好意思呢?是不是翻然悔悟,悔不當初呢?若如此,誠為中國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


鴻雁59921963


這有啥——

時也、運也、命也……

後來的事,誰他爹說得準喲——

想當年,武大郎還他媽老大呢?按理講,要照顧小弟才是……

可後來二郎比他爹誰混得都好,吃香喝辣的不說,而且還位高權重呢,牛逼得不要不要的——甩他們家當年那個矮戳戳、其貌不揚的老大哥遠不止十八條街呢??這怎麼說呢?

可見世事就這麼難料,真的,挺不好說的……

所以凡事就彆強求了吧——


醉心創作


這個簡單,有一句叫後來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