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句古話如今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將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裝裱懸掛在辦公室及家裡,古典和儒雅的氣氛立刻就營造起來。

這句話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樣,至柔至剛,能夠滲透、澤溉萬物,卻不求回報,能夠承載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功。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全篇極為推崇“水”的品質,認為水的屬性和老子說的天地間的“道”一樣。如果能夠弄懂“水”的德性,並且像水一樣行事,便無所不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古人的智慧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要用一生去體會,卻很少有人能夠悟透,而悟透的人,一般都是成就大事的肱股之臣、聖人、大商。

作為今人,老子的《道德經》晦澀難懂,“源易緣”今天就帶大家解讀一下這8個字蘊藏的智慧。給自己的人生照亮一盞智慧的明燈,用好了,修身、齊家、治國齊天下,都不在話下。

老子的“道”,非常強調一點,即“不爭”、“無慾”。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老子說,水的德性接近於“至道”,即最高級的道德,而水的德性體現在不爭、包容、無慾。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競爭心,沒有虛榮心、嫉妒心和攀比心。

很多人據此認為,修老子的道就是要心內放下一切,無所作為。其實這和老子的“道”大相徑庭:老子的無為,不是沒有作為的意思,而是用至善成就大作為,這正是老子辯證法的厲害之處。

看《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在這章裡,老子講述了人生在世,競爭的辯證法。

競爭、優勝劣汰,永遠是世界的主題,甚至,人類也是在“我要比你強”的攀比思想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所謂“更高、更強、更快”,不僅是競技體育的精神,更是人類發展的驅動力。

那麼,老子真的讓人只追求清靜無為嗎?不是,他是教人在競爭中先成就別人,成就萬人、萬物,最終成就自己。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比如老子的一生都在教化人們做善事,止兵戈,發展出《道德經》化育後人,他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利益,沒有向人民要供養費,沒有向官府要俸祿,隻身騎著一頭毛驢遊蕩四方,用思想化解人們心中的不平和苦楚,最終又騎著毛驢去到終南山中,終成大道。

試問,老子的千古流芳,世間還有幾人,論彪炳史冊,古今中外,幾人能比。

比如任正非開創華為,目的就是要把中國的企業做成世界品牌,讓科技為國爭光,為此任正非及華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而如今,華為5G技術及一系列通信技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不僅為國爭得了利益,為百姓提供了便利,同時華為也賺得盆滿缽滿。

從此可以看出,能真正做到“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人,都是有遠大理想的人,也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

相比之下,狹隘的競爭觀念,在老子的“不爭是爭”中,被秒得渣都不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慾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而且,像老子一樣的不爭中,因為沒有狹隘慾望,因此行的是正道,能夠得到民心,因此一生不容易遇到大災大難,即使遇到,也會因為百姓的支持,而化為無恙。

這就是老子的智慧,也是西方人永遠不能真正讀懂中國人的地方。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