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導語:漢代的司馬遷、賈誼,唐朝的初唐四傑、詩仙李白,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都是各代文壇的領軍人物,歷朝歷代都會有其時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在他們之中,有這樣一位文學大家,清人彭蘊章有贊其:"一代文章誰巨擘?歐曾以往數奎章。"意思是說

歐陽修、曾鞏之後的文壇巨匠就要數奎章了,而這位"奎章"指的就是元代文壇宗主虞集。

虞集居"元詩四大家"之首,當時的歐陽玄所作《神道碑》稱讚他"公之文當代之巨擘也。""巨擘"二字之重非一般文學家所能承受。虞集堪稱公認的詩文大家,是有元一代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也是元代詩風的典型代表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自然為元代文化生活注入了草原的氣息,大量非漢族士子湧現是這個時期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各族士子以文會友、聯繫緊密,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族士人圈",虞集正是元代京師多族士人圈中的活躍人物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虞集畫像

試著將其放在元代民族高度融合的特殊歷史環境中去思考,會發現虞集豁達的民族觀,和多族士子相處融洽,從事多種文化活動,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非漢族士人的文化風貌。

一、虞集對外來文化的認同

文化認同指的是個體對於其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形成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而民族認同、甚至國家認同,常常開始於文化認同。在多民族國家中,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是雙向的。

但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一直秉持著少數民族士子如何認同漢文化,漢民族似乎始終處於文化的輸出者地位。實際上在歷代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不僅有外族人民學習中原文化,更大量存在漢文化對其吸收借鑑。具體到元人虞集,雖然身為南宋舊人,但他能夠和多族士子相交甚善,更接受了這種草原文化。

1、虞集能夠接受元朝政權

景炎元年(1276),虞集五歲時,元軍攻破南宋臨安,他們一家被迫輾轉流離於閩南山水之間,受盡戰亂之苦,自然對國家隆興充滿渴望。元中期承平之時,虞集稱:"天下既定,軍旅既息,法度已備。一時黎獻,布在中外,人文宣暢,近古莫及也。於是,文學之士彬彬而起。"行文中流露出對天下太平的讚賞之意,說明虞集能夠以平穩的心態接受異族的統治。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元代市民生活

他在多篇文章中讚頌元王朝"稽古右文,崇德樂道",以一種不帶偏見的盛世心態讚賞元代統治者。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既然虞集在朝為官,其頌歌不免溢美之詞,但正如有學者所論:"(虞集的)歷史意識符合我國史學思想正確的發展方向,它不僅客觀反映了元朝統一國家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於當時在史學觀念和政治觀念中,不斷沖決夷夏之防,增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意識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當然,作為南宋丞相的後人,虞集也有著"我因國破家何在,君為唇亡齒亦寒"的嘆息與哀怨。然而,懷古悼今、心念故國,是元代文人習作中屢見不鮮的主題,因此虞集的這種懷舊論調也無可厚非。

總體分析虞集的心態,他有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傳統士人心態。加之他的在位,能夠起到弘揚漢文化,保護儒生的作用,所以總體上來看,虞閣老樂於為元政權服務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虞集的五世祖虞允文為南宋左丞相

2、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虞集學問博洽、識見淵深,作為史官的他"盡知國家之舊典,西北之遺事",對於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頗為了解、認同。其為高昌王紐林的斤所作《世勳碑》

,以神話傳說開篇,對西域掌故瞭然於胸。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還引用了他的作品,更說明了此文影響之廣,充分體現了虞集的涉獵廣泛。

他所作的《世績碑》中有這樣的描述:"謹按,欽察之先,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也。後遷西北,即玉黎北里之山居焉。土風剛悍,其人勇而善戰。"並說王子創兀兒"出則被堅執銳,以率虎羆之士,入則操刀匕以事割烹,執罌杓以進湩飲。"以生動的筆觸寫出西域勇士驍勇豪爽的民族性格。在《高莊僖公神道碑銘》的敘寫中,虞公對女真部族的地理歷史也瞭如指掌

此外,對於不同的民族語言,虞閣老也有著包容的態度,其所作文章都涉及到了蒙古語、蒙古文字的問題,稱:"以其大指繫於天理民彝者,譯為國人言語、文字,將使聖賢之學無所不通,甚盛事也。"意思是說他希望多種語言、文化之間能夠通過翻譯得以交流。以上種種足可見虞集並沒有以中原文化自居,而是主動學習了蒙古文化,對外來文化保有包容的態度。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蒙古文字

3、各民族和諧共處的態度

在民族關係問題上,虞集更是衝破了夷夏間亙古存在的隔閡,主張各民族和諧共生。他曾寫過這樣的文字,"縛人夜送軍,吏卒何草草。蠻獠亦人類,義利啟戎好。"實際上,就是

主張把開化較晚的"蠻"、"獠"等少數民族與其他各民族平等對待,與之並存共生,這種民族平等的觀念在當時可以說是罕見的。

元修宋、遼、金三史,關於哪朝為正統的爭論長達七八十年之久。虞集並不同意很多人以宋為正統,遼、金為閏位的觀點,而是主張"今當三家各為書,各盡其言而核實之,使其事不可廢也"。編撰三朝歷史,不偏不廢,這種編修體例,既能全面的記錄歷史,又不乏有民族平等的思想。在撰史問題上都能做到一視同仁,足可見虞集超越時代的民族認識,這為他的文壇生活奠定基礎。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

元人劉嶽申說:"明公以不世出之才,遇聖天子、賢宰相,為千載相逢,與名山大川為無窮罔極。",讚賞的正是虞集的這種思想。不同於元初宋朝遺民對於蒙元政權的排斥、抵抗,虞集平等的民族觀著實難得,他認同了元政權,也認同了蒙元文化,這是他與多族友人相處融洽的思想基礎。

二、虞集與文壇中人活躍的往來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出現是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不同民族、不同地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夠在一個"圈"中互動,得益於文化間的彼此認同。中原、蒙古、西域等多元文化融會,形成了有元一代特殊的文化風貌。有道是文化無高下之別,但有強弱之分,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思想底蘊自然是輻射力強且凝聚力強的中原漢文化,這也體現於虞集與眾位才子的文化往來中。

1、詩詞酬唱

元代文史研究專家楊鐮先生說過:"

(虞集)是當時詩壇唱和應酬最勤的一人,能與虞集唱和,是詩人身份的標識。"虞集贈詩的非漢族士人共有26人,其中蒙古7人,色目17人,在元代被劃入為"漢人"族群的女真1人、鮮卑後裔1人,贈詩數量共有47題56首。但這些只是文獻中有記載的,實際情況可能遠不止此。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虞集流傳作品

與虞集唱酬的非漢族士人,如馬祖常、孛術魯翀、元明善、趙世延等,大多是虞集的政治同僚兼文友;也有的年輩長於虞集,如回回人高克恭;還有的是虞集的後輩晚生,以師禮尊之,如劉沙剌班、孟昉、泰不華、薩都剌等即是如此。

虞集作為一名傳統意義上的儒生,與他們結成了較為緊密的社會關係,且彼此感情深摯,留下了很多飽含深情的詩歌作品。從虞集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元代文壇不同民族士人間的交往與互動。

2、贈序寫銘

虞集與多族士人的文化活動是豐富多樣的。除了吟詠酬唱、徵歌逐宴外,他還經常為非漢族士人題跋贈序,作記寫銘。虞集題跋贈序的非漢族士人有17人之多,並受非漢族士人之邀,作記12篇,撰寫墓誌銘20篇,像贊5篇,這些數字不僅直接顯示了虞集的文壇地位,更昭示了元代不同文化間的交融。

虞集作序的一些書籍極具時代特色。譬如他為《飲膳正要》作了序,這本書出自飲膳太醫忽思慧,忽思慧的族籍有蒙古、西域等不同說法,但肯定是少數民族。書中涵括了"八兒不湯"、"五味子舍兒別"、"禿禿麻食"、"搠羅脫因"等西域茶飯的配料和製作方法,是融合了多種文化的營養學、醫藥學專著。對於非漢族士人所作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論著,虞集為其作序充分體現了其對異域文化的贊同,這種海納百川的開闊胸懷也使得虞閣老能夠更好地與非漢族士人切磋交流。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禿禿麻食

3、觀書讀畫

詩、書、畫同源,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王維、蘇軾等文化名人皆是書畫兼善。在元代,文人畫走向繁盛,作為有元一代的文壇巨擘,虞集同樣有著很高的鑑賞能力,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有不少是贈送給非漢族士人的。

蒙古人高克恭、高彥輔、泰不華等人所創作、或者珍藏的繪畫作品,虞集都曾為其題詩,詩中再現了繪畫圖景,傳達了文友之情。在這樣的文人雅事中,虞集作為漢文化的代表,他的思想主張、文學素養自然會影響到其他的非漢族文人,不僅提高了彼此的藝術水平,更影響了元代文壇的文化發展走向。非漢族士人與虞閣老等大儒接觸,深受薰陶浸潤,自然而然地會趨於風雅。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背後有虞集題跋

三、虞集其人的文學主張

元人趙汸在《行狀》中評價虞集:"接群儒之統緒,煥一代之人文。"虞集服膺儒學,有"千古儒宗"之譽,儒家思想更是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主張。

1、"清和"的元詩風格

在《天心水面亭記》中,虞集稱:"月到天心,清之至也;風來水面,和之至也……君子有感於清和之至,而永歌之不足焉。"在這裡,虞閣老以水言詩,追求的理想審美境界是"至清至和"。由於虞集的文壇宗主地位,"清和"成為了元代詩歌追求的目標,創造了元代文化的高峰。

虞集為非漢族士人詩文集所題之序,既是對少數民族後學的獎掖,也是其文學主張的表達。比如虞集為蒙古人僧家訥所作的《崞山詩集序》,稱其"作為詩歌,無幽憂長嘆之聲者矣"。這正符合虞集以理命氣,發而中節的文學主張。

總之,虞閣老主持風氣、陶鑄群才,在他的帶動影響下,各族士子之詩,

多追求雅贍圓熟的技巧,至清至和的風格,形成了元代詩歌獨特的風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詩歌的又一發展高潮。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出自倪瓚的元代詩畫

2、虞集重視文化傳承

虞集重視人材,曾說:"人材者,有國者之珙璧重寶也。"他當過國子助教、國子司業,泰定五年,升國子祭酒,身體力行地傳道授業。在元代特殊的歷史文化時期,

元代只有蒙古、色目貴族子弟有資格進入國子監學習,這些外族子弟成為虞集實現他"至清至和"理想的努力方向。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虞集在國子監諸生中,與唐兀氏劉沙剌班情誼最為深厚。沙剌班編刻了虞集的《道園學古錄》,並請聲名僅亞於虞集的文壇泰斗歐陽玄作序。虞、劉二人文學往來頻繁,虞集曾向沙剌班贈詩3題6首,贈序2篇,並曾應邀作記兩篇,墓誌銘2篇,還為其本人寫過《去思碑》。沙剌班師法盛唐,一本中和之氣,傳承了虞集的文學主張,並在元代詩壇較有影響

此外,虞集還作過《憲副孛顏帖木兒行部過訪》,辭意醇厚,情誼藹然。從名字上推斷,題目中的孛顏帖木兒應該是蒙古人。在虞集告老之後,他還特地去拜望恩師,師生情深可見一斑。就這樣,虞集在國子監中,"思正化本,以美士習",教誨著各族士子,使他們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通過影響外族子弟教化文壇。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國子監

四、通過提攜文壇士子提高影響

虞集不僅善於教化人才,而且善於識人,並樂於提攜後進之輩。元明文獻中,關於虞集獎掖後學的事例比比皆是,諸如汪炎昶、鄭玉、李裕、張光弼、趙汸、吾丘衍等名士都得到過虞集的提點、肯定,凝聚在這位文壇宗主的周圍。

1、主持、參與多次科考

虞集多次主持、參與科考。他曾有過這樣的詩作,"願得真才充國用,庶聞質行化澆風。"足可見其一本儒者之心,為國選才的滿腔熱血在虞集的甄選之下,不少非漢族士人脫穎而出,榜上有名,並且進入了元代文壇,這其中薩都剌當為翹楚。

薩都剌一般認為是回回人,虞閣老《與薩都拉(剌)進士》雲:"當年薦士多材俊,忽見新詩實失驚。""失驚"一詞形象地道出了虞閣老對薩都剌文采的讚許之情。薩氏之詩,清新俊爽又不失中和之美,可說是元代清和詩風的代表。可以說,如果沒有虞集的慧眼識珠,元代文壇可能會少一位筆力清新之人。

薩都剌是泰定四年進士,除了他之外,當年所取非漢族士子中,蒙古燮理溥化、唐兀氏觀音奴、西域人沙班都有詩傳世,且詩風清新和雅,和虞集的倡導主張相類似。他們的詩作中處處體現了"清和"的寫作風格。

2、筆耕不輟的虞閣主

虞集致仕之後,依舊講道授業,為各族士子答疑解惑。劉嶽申《與虞伯生書》言其"退而老於臨川之上,如眉山之陰,講道授業,載酒問奇者,日踵門而不絕,大江以南,斷無似人。"虞閣老稱自己晚年"目失其明,舊業遺忘。每有誦覽,託諸朋友至子弟,坐而聽之,得一遺十。"晚年的虞集目不能視、遺忘速度極快,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放棄對文學事業的追求,教化文人,甚至達到"日踵門而不絕"的程度,其執著的態度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元代的詩歌沒有斷代,大文學家虞集有很大功勞

虞集和薩都剌

在這種情況下,還為廼賢的詩集題詩,更可見其教化四方,提攜後學。薩都剌還曾特意去江西拜謁歸老林下的座師虞集,求教詩法,心悅誠服,更成為了元代文壇的一段佳話。

結束語:和歷代文壇宗主相同的是,虞閣老主持風氣、培育人才、獎掖後學、譽滿天下;而不同之處是,元人虞集以開闊的胸懷接受認同了異質文化,他的周圍凝聚著大量的非漢族士子,並引領他們進入漢族文化圈。他在詩歌創作上追求"清和"的目標也被文壇所接受,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元詩風格。由此看來,元代詩歌風貌的形成與發展是多族士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

難怪甘複稱其:"國朝以文章擅名一世,惟蜀郡虞公為卓卓。"虞集作為一代文壇宗主,不僅有著極佳的文學素養,更擁有超越世俗偏見的民族平等理念,同時身體力行地帶動非漢族文人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可以說,詩歌不僅沒有在元代斷絕,甚至形成了獨特的風貌,虞集有著很大功勞。

參考文獻:

《詩藪》

《神道碑》

《道園類稿》

《道園遺稿》

《道園學古錄》

《與虞伯生書》

《元詩史》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

歐陽玄《圭齋集》

甘復《山窗餘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