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少爺”越來越多,不打工,不幹活,還不缺錢,這是為啥呢?

棒奔霸


肯老





王曉燕206285668


作為一個80後農民,自己想想確實感覺挺失敗的,已經到了人到中年的年齡,有個十幾萬元的存款,20年前蓋得老房子,有個4萬元左右的小車,自己做點出力氣的小生意,一年有個五六萬元的收入,除去一家人的花銷所剩無幾,自己也沒有什麼什麼技術頭腦,人生這一輩子大概也就如此了,所幸兩個孩子積極向上、三觀端正熱愛生活、父母身體健康,豁達開明,其實想想我身邊的大多數農民父老鄉親不都是如此嗎?

我們魯西南農村是應該是整個山東地區彩禮最多的了吧,看看現在剛剛結婚的新婚夫婦,說不羨慕是假的,但絕對不眼饞,19歲就結婚的小孩子,家裡面二層樓房住著,15萬左右的車開著,銀行還有個幾十萬的存款,生活啊一樣是農民,我咋就混的這麼慘那!

農村“大少爺”越來越多,不打工,不幹活,還不缺錢,這是為啥呢?

首先來說題主問題中說的大少爺應該是指,在農村裡面即將結婚或者是剛剛結婚的男女夫妻吧,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父母整好趕上這幾年鄉村經濟發展迅速,打工掙錢確實有一定的積蓄,在加上父母看孩子小,不捨得讓其出力氣幹活,至於打工更不行,沒結婚的在家裡面忙著相親訂婚,肯定不能外出打工,結婚的毋容置疑那就是看家生孩子。

按照我們這裡的彩禮來講,結婚的標配,2層樓房、轎車一輛、30萬元左右的彩禮,再加上各種電器傢俱,農村結婚又早,所以大多數不到20歲左右的男孩女孩,剛剛結婚就已經有了這些足夠厚的家底。他們的父母年齡大都在40歲左右,正是幹活出力的正當年,所以但凡是有什麼農活事情,都完全照辦了,大人疼孩子,所以就有一套說法,讓他們玩幾年吧,等年齡到了就知道幹活了。試問一下,對於一個剛剛成年的男孩女人,在農村生活有車有房、有錢、有人幹活給零花錢,他不玩他能幹嗎呢,畢竟那些明事理知曉父母辛苦的還是少數。

其實很客觀直白的說,我上面說到的那些彩禮,結婚花銷,對於大多數農民家庭都是承擔不來的,村子裡面這幾年結婚,不欠錢的寥寥無幾,一個婚結過後,親戚鄰居幾乎都借遍了,沒有誰會嘲笑誰,反而大家都會去互相幫襯,因為他要走的路,借錢的過程,就是你以後所要重複的。

結婚後,那些知道父母疾苦的,男孩會上進幹活,幫助父母還錢,女方會適當的把彩禮拿出來一部分給公公婆婆解決困境,可是大多數那,還不是置若未聞,只顧著小兩口歡天喜地的獨自開心去了,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三五年過後,生活就會讓徹底的改變他們,一個男孩總是會慢慢成長為男人的,不同的是,有的需要一年二年,有的需要三年五載,有的需要一輩子。

我敬仰而又可憐那些無私的父母,他們為了自己的孩子結婚生活真真正正的付出了一切,不要責怪他們教子無方,他們只是貧窮過,只是感覺自己還能繼續幹活,想讓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至於以後,他們想的是孩子總是會長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是農村小小李,如果你對我的回答有些許滿意,希望你能給我一個關注和點贊,你的小手一揮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農村小小李


農村“大少爺”越來越多,不幹活,不打工,還不缺錢。這是為傻呢?

我有一個表侄,三十歲了,生養的兩個子女。按理是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艱苦創業的大好時光,可他什麼都不做,白天睡覺,晚上做“夜遊神”,以麻將為友,以撲克為伍,夜夜沉醉於賭博之中。贏了,呼朋喚友直奔賓館,行酒猜令,儼然一個富家公子大款一般;輸了,回家開口給父母要。父母有錢時就給他,沒有的時候,他便兇相畢露,手持菜刀棍棒,大聲呼喝父母:“我從一數到三,再不拿錢來,我他媽的開始打人了。”父母無奈,只好四處去借錢來給兒子賭博。終於,這個不學無術,好吃懶做的表侄去了他該去的地方一一一監獄。

現在的農村,如果你有興趣,到田地裡去看看,勞動的的人盡是四十歲以上的,四十以下的寥寥無幾。為什麼年輕人不幹活,怕幹活了呢?原因很簡單,父母們的嬌生慣養和教育不當使他們的孩子好逸惡勞,坐吃山空。還有一個原因是社會風氣,各種娛樂工具的普及,有些負面的東西不能正視,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往往不能自拔,勞動在他們眼裡是低級下賤的,麻將,康樂球,鬼步舞等他們視為高級時髦,不會就意味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人人效仿,不勞動、圖享樂的風氣就此形成。

享樂需要錢啊,父母就是他們的靠山!計劃生育產生的子女父母們視為掌上明珠,畢竟現在生活負擔沒有以前重了,有多少財富盡往孩子身上撒,只要孩子高興自己再苦也心甘情願。被寵壞了的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接受父母的施慧以為是理所當然!開口要得,就好;要不得,就怒目相對,或者揮拳相向。“大少爺”的脾氣不好惹啊!

對這些“啃老族”,我敢斷言,如果他們的父母一旦離去,他們將是社會一大毒瘤。沒有了父母的經濟支撐,他們不勞動,不去偷搶,吃什麼,用什麼,穿什麼,不犯法才怪!


袁計溶


相信每個村子裡都有從來沒有打過工,也從來不缺錢花的“大少爺”,甚至在這幾年這樣的所謂大少爺越來越多,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逍遙日子,那麼他們每天消費的錢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這種大少爺越來越多呢?

這種從來不打工也從來不缺錢花的大少爺又被稱為寒門富二代,他們往往出身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卻從來都是大手大腳的花錢,在外人看來以為家中開礦的。我們村子中有幾個年輕人就是這樣的寒門富二代,其中一個還是我的遠房親戚。我家親戚這個寒門富二代先稱他為小王,小王是在他媽媽生了兩個女兒後冒著被超生罰錢的危險生出來的,聽我奶奶說,小王的爺爺知道老三是大孫子時,激動的都老淚縱橫了。小王家是典型的重男輕女家庭,家裡的家務活全是兩個姐姐幹,小王則負責吃香的喝辣的,正是因為家人的溺愛,小王在上學時就不好好上學,所以早早的輟學在家,去工廠打工又吃不了苦,所以一家人安心的讓小王在家啃老。雖然小王沒有工作出手卻很闊綽,穿的是名牌,拿的是最新款手機,出門從來都是打車,但是小王的父母卻在六十多歲後仍然給別人打工,穿的也是很多年前就不流行的舊衣服。鄰居親戚看不過眼都紛紛勸小王父母別再寵著小王,好心沒好報,換來的都是小王父母的不理解。



在農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大少爺”“寒門富二代”,第一個原因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決定。在以前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尤其是老來得子的兒子,恨不得含在嘴裡怕化了,扔在手裡怕摔了,正是因為從小就開始的溺愛,讓很多年輕人喪失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能力,所以在長大以後根本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只能啃老來養活自己。


第二個原因是父輩的教育不當。很多父輩農民本身沒有多少文化,再加上每天干的都是體力活,回家以後累的只想休息,所以對子女的教育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對子女的教育不正確。很多人在自己的兒女犯錯誤後,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子女做的對不對,而是一味的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正是因為這種不正確的教育,在子女進入社會中後無法融入大環境,所以只能在家裡揮霍父母的血汗錢。而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後並不是督促子女找工作,而是自己加倍努力工作好讓子女有足夠的錢來揮霍。正是因為父母的默認甚至是鼓勵,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少爺。


之所以大少爺越來越多,除了這些大少爺本身就有的問題以外,更主要的是父母的默許和縱容。你們村子裡有這種大少爺嗎?你覺得這種大少爺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歡迎回復討論。


悠悠鄉村路


老金,村裡老人叫他金少爺。二十五歲。父早亡,母改嫁。有三個姐姐。是我老公村裡最得閒的人。據說他只在幾年前出來打工過半年,回去給房子按了個大門。之後就再也不肯出來打工了。每天就白天去這溜溜那逛逛,晚上去釣魚。餓了就要麼去街上吃個老友粉,要麼去叔伯家蹭飯吃。在就去叔伯家拿米回來弄,菜也是看那家的長的好是自己愛吃的就摘。回報是釣到的魚要吃就去拿不要錢。

經濟來源靠改嫁的母親以及三個姐姐。家裡蓋的兩層樓也是如此。感覺他就是個沒人管的大孩子。就這樣的沒人敢給他介紹妹子,他又不肯出來打工掙錢找老婆。白長了那張臉——眉清目秀的。

老公說農忙時他叔啊嬸啊叫他去幫忙他是不去的,叫他接個人或者送東西可以。一開始他的姐夫們還可憐他,房子的事都有他們的功勞,後來看他這樣不自重——懶惰成性也就撒手不管了。他的經濟來源就他出嫁多年的媽和幾個姐姐從自己的錢裡摳了,哦,對了還有他晚上去釣拿去買魚的錢。加上他們村是搬遷村人均一年有六百塊。反正單身漢也花不了多少。就這樣得過且過的活著。大家背地說起他來是用做反面教材的:哦都不管你,讓你像金叔似的一天天就什麼事也不幹,到處跑,不成人。大家覺得從小他沒人管,廢了這輩子。當面就客客氣氣的。

還有一個叫進民的男孩子,和我們是上下屋。很胖很懶。這個是給他父母慣出來的。二十一二歲吧。父母能幹加上不當教育或者說父母只在乎他吃飽穿好導致他現在這樣的。學修車的嫌髒,不肯下手,去那都待不長。每次出來幾個月就又回家。別說給錢家裡了,每次出來都還要給他車費。有一次他媽跟我家婆說:人家說我寵我進民,這麼大還幫他洗衣服。我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衣服是從小到大都洗的,我看不得他丟在那裡我也是閒著,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疼啊。有什麼辦法。現在孩子又不多生活也比過去好了。這些都沒事,就是覺得他胖了點。怕過倆年不好討老婆。彩禮我們都備好了。所以也不愁,胖就找胖的。孩子我們幫他們帶。

沒父母給計深遠會造就少爺,有父母不會給孩子計深遠也一樣會造就少爺。


珍的似水年華


筆者的堂哥,就屬於這樣的“大少爺”:

筆者的堂哥,現在33歲。大學畢業以後,應聘到了新疆的一個企業,工資5000元左右,也算可以了。可突然有一天,企業給二叔打電話,說堂哥已經好多天沒上班了,讓回去領堂回家。回家之後,問堂哥是什麼原因不上班的,他也不說,反正從此以後就不出去打工了,也不幫著幹農活,整天的生活就是電腦、手機,已經兩三年了。



通過筆者的瞭解,發現這並不是少數現象,而是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可以算得上是假“啃老族”了。那麼,是為什麼呢?



父母的溺愛。

現在30歲左右的一代人,都是計劃生育政策相當嚴格時候出生的一代人,有的是獨生子,有的是兩個孩子,很少有四五個孩子的情形。這代人與父輩們相比,也是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的一代人。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日子也是越來越好,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也有更多的錢來給子女買東西;而且,由於孩子比較少,不管是父母親還是爺爺奶奶,都比較疼愛,甚至是溺愛,“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要錢給錢、要物給物,更別說幹體力活了。所以,就養成了長大以後還是習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願意出去打工,也懶得幹農活。



心理落差大。

特別是那些從小到大成績優異,在學校,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從來都是受誇獎的那一個;在家裡,是家人心中的乖寶寶,很少責備。但是,出了學校這座象牙塔,離開家這個避風港,當自己需要一個人面對複雜的社會的時候,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不是那麼好交流的,錢也不是那麼好掙的,與自己當初的期望相差甚遠,心理落差大,受不了,所以就會回家,時間長了,也就不知道該幹什麼好了。



眼高而手低。

還有這樣一類人,看著其他人可以掙大錢,就眼紅、羨慕,總是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一份比其他人更好的收入。瞧不上收入較低的工作,更不願意去出賣自己的苦力掙錢,每天都是想著賺錢的好主意,但是,很快發現並不現實。屬於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一類型。(圖片來自網絡)

您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此類現象出現的呢?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帶您瞭解更多三農資訊、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這種人世界上很多。

我大學時,同宿舍的兄弟去扶貧,走進山村,看到一個壯年男子躺在床上,啥都不幹,等著扶貧,連碗都不洗,天天就是睡了吃,吃了睡,有上頓沒下頓,等著親戚給他送飯,等著村幹部給他發低保,沒老婆也無所謂。

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現在的中國社會,雖然在城市買房還很困難,但是一些勞動型工種的工資並不低,比如快遞員、外賣送貨員,只要肯幹,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的,還可以在三四線城市買個比較好的房子。

除了老弱病殘,不幹活的大少爺主要兩個方面,一是懶,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沒有責任感;二是怕沒面子,特別是農村,覺得都得進政府或者當大老闆,但是眼高手低。

這種人沒辦法


談笑閣


農村“大少爺”越來越多,不打工,不幹活,還不缺錢,這是為啥呢?有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應該早當家。那麼,啥叫當家呢?還有句話,叫做,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也就是說,所謂的當家就是懂得量入為出,對賺多少錢花多少錢有個計劃性。那麼,現在的農村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少爺呢?他們,一個個渾身名牌,天天晃晃悠悠不打工,打打牌、泡泡吧,扣扣女混日子。但是,出手闊綽,看樣子不缺錢。他們的錢哪來的?

1、你們那,農村大少爺多嗎?

其實,所謂的農村大少爺,就是說農二代或者農三代,人家不再務農了。人家也不再打工了,人家渾身名牌了,人家有時間又有錢了。那麼,他們的錢哪裡來的?其實,我們都知道,60/70後們,大多是靠進城打工賺到的第一桶金。回農村老家建房子,有些建成三層小洋樓,氣派的很。還有一些,進城買了樓,從此,他們的二代,三代都是城裡人了。這些後生往往不再務農,打工的也越來越少了。

2、農村大少爺住樓房、開小車哪來的錢?

其實,農村大少爺的大量出現,不是個別。是很普遍的,原因就是60/70後們靠打工或者做生意甚至拆遷獲得了第一桶金。從而,有了樓房、小車。這些後生們生來就過上了好日子,自然不知道苦日子怎麼過。那麼,他們的錢是從哪裡來的?一方面,農村獨生子女多,六個口袋供他一個少爺花,那當然是相當闊綽了。再加上,這些年,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補貼增多,一年到頭,種子化肥都有補貼,被徵地的村莊還有各種分紅。這一算,農村的大少爺們還真闊氣。

3、農村的大少爺如此普遍,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農村的大少爺們之所以如此多,這是和農村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相聯繫的。農村人富了,自然不能苦孩子,甚至要溺愛孩子,寵著他們。那麼,這些人不做任何事情,不產生任何價值。他們的出現和存在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在城裡也一樣,出現了大量的宅男甚至是啃老族。他們活著就是啃老,老人不易。但,好壞家產擺在那,夠啃就行了。人家願意,恐怕別人也不好說什麼。

4、長此以往,將來這些大少爺們怎麼辦?

有人說,金山都有吃空的時候,這些大少爺們將來結婚生子。老人們逐漸老去,需要人照顧,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他們怎麼辦?其實,這些事情外人的操心都是於事無補。關鍵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決定將來自己的命運。小編看到過很多一兩代人實現逆襲的家庭。就是說,經過一兩代人的接力奮鬥,成功的從農民轉化為市民。也有的,家庭成功的從北方人,轉化成南方人。甚至,有的家庭,成功的從中國人,轉化為外國人。但是一個家庭一旦坐吃山空,將來的日子可想而知。


聚焦三農熱點說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大少爺”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目前只是個別現象。其實不光是在農村,在城市當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樣的孩子和我們稱之為“啃老族”的情況很是相似,雖然已經到了該掙錢養家的年紀了,但是完全沒有一點這樣的意識。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先說一個本人身邊的例子吧,老家村裡的一位老鄰居,這位老鄰居的生活條件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到十幾年前一直算是村裡麵條件非常不錯的人家。這家人的男主人按照村裡的輩分本人應該喊聲大伯的。大伯會修理自行車,那時候自行車可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這位大伯早早的就在縣城擺了一個修理自行車的攤位,生意真的算是很不錯,沒幾年就在家裡面蓋上了二層樓,那時候村裡面可沒幾家有樓房的。這位大伯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兒子是最小的,這樣的家庭想想也知道,兒子自然是備受寵愛了。

這位大伯的兒子小時候學習就不好,但是大伯在城裡修車就把兒子送到了城裡的學校,後來考大學復讀了幾年也沒考出好成績,大伯拿出來不少錢把兒子送到了一個不正規的大學,畢業後還沒畢業證。大學畢業後大伯又託關係給兒子找工作,後來總是乾沒幾天就不幹了。大伯的這個兒子那時候就開始了在家中打遊戲、看各種網絡修仙小說的生活,每次見他手裡總是拿著一本厚厚的比字典還大的小說。

這樣的情況一致持續到現在,大伯的兒子現在已經三十幾歲了,工作失敗之後,因為在家養尊處優,體重已經飆升到快三百斤了,繼而導致的是次次相親失敗。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大伯年齡已經快七十了,生意也不好了但卻依然在路邊擺攤修車,但是兒子卻依然在家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對於這樣的情況相信不少的朋友的身邊也存在,或者也聽說過類似的情況。對於這樣沒有“羞恥心”的啃老族我們對其的勸說有時候真的是沒用的,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已經將父母要養自己的想法根深蒂固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不全在孩子,還有父母的問題。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有時候我們覺得把子女送到最好的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要知道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教育,而學校教育是要排在其後的。父母給孩子的不光是好的物質生活,還要有足夠的精神關懷,只要物質和精神都富足了,孩子才能夠更好的成長。

而現在不少的地方父母為了掙錢不得不背井離鄉,農村出現了不少的留守兒童,這就導致不少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現了空缺,孩子的家庭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其實不只是農村,城市當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父母為了掙錢工作而忽視孩子的成長健康問題。所以說對於這樣的所謂的“大少爺”也好“肯老族”也罷,很大程度上都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結果。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大少爺”,一聽到這個詞,就想起了過去富貴人家的“少爺們”,他們的生活衣食無憂,並且整天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家裡有丫鬟伺候著,而出門在外也有僕人們追捧著。遇到什麼事情了,也往往都只會依靠父母。這樣的人,在過去也被稱之為“紈絝子弟”。可是近些年,農民的日子是逐漸富裕了,農村的變化也挺大的。而這些變化中,有些好現象,也有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在農村裡有些人家的孩子,那就和過去的“大少爺”差不多,他們在農村裡不幹活,也不出去打工,可是卻並不缺錢花,抽的是好煙,穿的、用的還都是名牌,這是為啥呢?

村裡老王的孩子已經30好幾了,自從大學畢業了以後,在外面也是闖蕩了幾年之後,就不願意再出去打工了。整天在家裡不是捧著一個手機玩耍,就是坐在電腦前玩遊戲。常常白天起不來,晚上睡不著。經常都是大中午了,父母連喊帶罵好幾遍之後,才起床來吃飯。而吃完以後,不是出去瘋玩了,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機。沒錢了就會向父母伸手要,吃的、穿的、用的全部都是父母買單。

前年,父母好不容易給張羅著給相親了一個對象,本來以為成家了以後,小王會改變這種“大少爺”的毛病,會因為壓力大而出去打工。可是成家了後,夫妻兩人家小孩子一起待在家中啃老,這可讓老王兩口子是苦不堪言。村裡很多人看不習慣了,都勸說老王不要在這樣慣著他們了,但是老王卻說,他是家中的獨子,不管不行啊!再加上他們兩人是在鎮上做點生意,手頭也相對來說比較富裕,所以,即便老王兩口子已經都快60歲了,還會把30好幾的兒子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一樣養著。就算是他們的心中有不滿,也就只好繼續忍氣吞聲,任勞任怨。

像老王這天的家庭,在農村裡真的不是個例。近兩年像老王兒子這樣的“大少爺”在農村裡確實也是呈現出了增多的趨勢,基本上每個村子裡都有。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農夫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生活水平提高了,育兒觀念發生了變化。

以前一直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確實在過去是如此。可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經濟條件也相對來說富足一些了,並且現在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老輩人都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孩子不聽話了,往往就是一頓責罵。可是現在對於孩子,多數家長都不敢要求過於嚴格,甚至還有些家長害怕孩子。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

自從計劃生育以後,在農村裡也有不少的家庭是獨生子女。而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們也是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什麼都是給他最好的,從小就對其百依百順,生怕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安排一切,即便是長大了也是如此。

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乏管教。

還有很多的孩子從小就是和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生活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孩子門業缺乏管教。而爺爺奶奶卻對孩子看管不夠嚴格,畢竟隔了一代了,老輩人看管起來也費心,看得過於嚴厲了,會擔心孩子父母有意見,所以往往都是由著孩子的性格來,爺爺奶奶和父母一起寵溺慣出一身少爺病的孩子。

老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另外還有“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而其在日後的成長過程中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就和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對於孩子過於溺愛,這樣不是在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在家裡可能是少爺,但是在踏入社會以後了,那就沒有好果子可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