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貳爺最早接觸做菜,是小時候學煎雞蛋。

從煎雞蛋開始,到後來學炒肉片,炒飯,炒河粉,煎魚……幾乎我每學一種新技能,剛開始時都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粘鍋。

粘鍋是所有初入廚者的噩夢,但即使是入廚多年的老司機,也可能還會常常遇到這個問題。

所以今天貳爺就從科學原理出發,幫你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很多食物富含蛋白質,如肉類、魚類、豆製品等。在煎炒時蛋白質受熱會變性(可簡單理解為凝固),如果這個過程中食物與熱鍋之間沒有任何物質將它們隔離,便會直接凝固在鍋上,造成粘鍋。(澱粉類食物也很容易粘鍋,解決方法相同)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如果在食物與熱鍋之間的加一層隔離物質,比如油脂,蛋白質便不能夠直接凝固在鍋上。所以炒東西時先下油,讓油在鍋底形成隔離層,再放食材,理論上就不會粘鍋了。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做菜要放油的原因

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一定難度,因為大多數生鮮食材都富含水分,水比油重,它們會將油“擠開”,食材與鍋之間的“隔離層”消失了,食物便粘鍋了。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放了油,但食材一入鍋就粘住了,而且越溼的食材越容易粘。

要解決粘鍋問題,辦法還是很多的。

解決方法 一

如果在鍋裡放足夠多的油,食材被充足的油包裹起來自然就不容易粘鍋了。

不過油放多了膩嘴,也不利於健康。

解決方法 二

當食材表面熟化或者焦化,就能形成一個外保護層,鎖住內部水分,這時就不那麼容易粘鍋了。要實現這個目標,可以在炒之前先將食材過油或焯水。

事實上這是餐廳酒樓的大廚最常用的方式,但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不粘鍋,更是為了減少炒制時間以獲得更佳的口感。

解決方法 三

最省事的辦法自然是選用不粘鍋來煎炒了。不粘鍋是個偉大發明,由於它表面塗層的化學性質很不活潑,因此只需很少油量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粘鍋問題,貳爺也常用它來煎雞蛋。

但不粘鍋也有不足之處,它的溫度上升較慢,爆炒或者快炒的菜式表現力明顯不如傳統鐵鍋。

解決方法 四

利用某些配角食材的特殊性質,來為主角食材生成保護層,鎖住水分。比如麵粉能吸收食材表面水份;蛋黃本身怎麼炒都是不粘的(但是蛋白會粘鍋,有興趣的可以做一下試驗);姜、鹽、醋、檸檬汁等都能加速蛋白質的凝固……

很多常見的煎魚不會粘鍋竅門其實就是利用以上的這些特殊性質,比如魚的表面沾粉、抹蛋液、鍋面先用姜搽抹、煎魚之前現在鍋底放鹽等。

這裡順便說一說煎魚的問題,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煎魚是比較有難度的。

其實煎魚最重要的是耐心,耐心,耐心。

我們介紹不粘鍋的方法主要是針對食材入鍋時的情況,如果入鍋後長時間不去翻炒或移動的話食材還是會因為燒焦而粘鍋。所以煎豆腐、煎雞蛋等食物需要不斷移動避免燒焦粘鍋。

煎魚跟煎炒其它食物會有點不一樣,因為魚一般要煎很長時間才能熟透,不斷將魚在鍋裡移來移去是件很累人的事,而且魚皮很薄,摩擦多了也容易破損。因此首要任務是讓魚入鍋時不粘(拭乾水分,利用以上各種竅門,或者利用後面將提到的鍋溫油溫等方法),然後開中小火慢煎,不需要去移動魚。煎的過程中魚身的水分會往外滲,所以到後來還是會有一點點粘鍋,不去理它繼續煎就好。過四五分鐘後(視魚的大小和火候而定)稍微將鍋抬起,發現魚已徹底不粘鍋說明熟透了就可以翻面(如果還粘就繼續煎到不粘為止),翻面後繼續煎四五分鐘,直至不粘就可以出鍋了。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慢火煎魚”在很多食譜上都有記載

不用中小火改用大火來煎魚也是可以的,貳爺的媽媽常用的煎魚方式就是猛火急煎,只要小心不燒焦即可。

解決方法 五

這是貳爺今天想重點介紹的一種方法。其實很多專業廚子都懂,但說不出來為什麼。

首先要說一個非常有趣的物理現象,叫“萊頓弗羅斯特現象”,指的是“液體不會潤溼炙熱的表面,而僅僅在其上形成一個蒸汽層的現象”。

簡單一點說明就是,當液體遇到非常非常熱(遠超其沸點)的東西時,接觸面會因受熱生成一個蒸汽層將液體托起,使液體不能直接接觸到炙熱的物體。由於蒸汽層的導熱性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反而不會馬上因為受熱而蒸發。

這是一個“十分違反常識”的現象,因為常識告訴我們水珠遇到熱鍋應該是會瞬間幹掉的。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水滴滴在熱鐵板上馬上就蒸發了

但“萊頓弗羅斯特現象”指的是隻要鍋足夠熱(一般是200℃以上),水珠並不會馬上蒸發,而是可以維持幾秒、幾十秒甚至更長時間。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繼續加熱直到200度以上奇蹟就發生了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極熱的鋁塊上大水珠過了三分鐘還沒幹

這種現象被命名為“萊頓弗羅斯特現象”是最近兩百多年的事,但在很久以前人們已經發現類似的秘密,只是不知道如何解釋。因此出現了很多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其中之一便是赤腳過炭堆。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圖:這種神秘活動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

是不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其實這裡有兩個關鍵點:一,如果不是用幾百度高溫的火炭,而是換成100度的開水,表演者估計得送醫院,因為“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將不會發生。二,表演者的腳在過火炭前都是溼的(火堆周圍的土地是溼的,表演者的腳底也有汗液分泌),否則還是會被燙傷。

除了赤腳過火炭,還有更神奇更誇張的,其實都是利用這種科學原理。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徒手取火炭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徒手切鐵溶液

把這種原理在生活中運用得最多的其實是在餐廳酒樓的廚房裡,比如廚子做菜常用到的熱鍋涼油、熱鍋溫油、熱鍋熱油等技法。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些技法,但在家裡學著做,結果還是粘鍋了,其原因就在於“熱鍋”不夠熱。

要什麼程度才夠熱?200度以上。就是開大火燒到鍋冒煙,灑幾滴水珠上去水珠也不會瞬間蒸發,而是到處亂竄(“萊頓弗羅斯特現象”),此時放油,再倒入食材,怎麼樣也不會粘鍋了。

如果鍋內的溫度很高,儘管不會粘鍋但有可能會把食物燒糊或燒焦,因此大廚們會針對不同食材採用熱鍋涼油、熱鍋溫油、熱鍋熱油等技法。

熱鍋熱油是指把鍋燒的很熱很熱,然後倒油潤鍋,把油也燒到冒煙,再放食材炒制,全程大火。這種方法適合快炒或者爆炒,主要針對不容易燒糊的食材,比如蔬菜、拉過油的肉類等,一般炒制時間只需要十幾秒到二三十秒(指的是餐廳的爐火,一般家庭爐火可能要一兩分鐘或以上)。用這種方法炒出來的菜式“鍋氣”十足,但炒制過程油煙會很大。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鍋氣總是伴隨著油、煙與火

熱鍋涼油主要是針對那些容易燒焦的高蛋白或澱粉類食物,如炒雞蛋、土豆等。

傳統的熱鍋涼油是大火把鍋燒到很熱很熱,然後倒油潤鍋,此時油已經變熱於是將油倒出,改小火,再倒冷油入鍋,趁著鍋是熱的油是冷的馬上倒入食材,再開中火或大火炒制。

偷懶版的熱鍋涼油則是大火把鍋燒到很熱很熱,然後改小火,倒油,趁油還沒熱馬上倒入食材,改中火或者大火炒制。如果倒入食材的動作慢點的話,便是熱鍋溫油了。

熱鍋涼油還有個好處,就是不需要太多油就能把食物炒好(因為不容易粘鍋嘛)。為了用實例說明,貳爺特意用傳統鐵鍋(如果用不粘鍋來炒就沒什麼說服力了),只用平時炒飯一半左右的油,熱鍋冷油用中火炒了一個蛋炒飯,味道也還不錯,重點是一點都沒有粘鍋。

從原理出發,輕鬆解決粘鍋問題

一看就知道沒什麼油的炒飯

用不同油溫不同火候炒同一樣東西會帶來不同的滋味,炒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中小火慢炒和大火快炒的炒飯各有特色和口感,這個多試便會知道,學做菜無非就是多試而已。

所以只要鍋燒的足夠熱,先放油再放食材,就不會粘鍋了。

最後來個總結:

做菜的招數都是死的,來來去去就那幾樣,也不難學會。就算學會了也不代表就很厲害,要懂得靈活運用才能發揮威力。

舉個例子,熱鍋冷油的重點是鍋要熱油要冷,手腳慢點的話就是熱鍋溫油,一般人操作起來可能有點難度。但如果把油分成兩部分,一小部分用來潤鍋(慢動作、燒得很熱也無所謂),另一部分直接倒在食材上撈勻再下鍋,這看似有點奇怪的步驟,其原理就跟熱鍋涼油一樣了。

真正厲害的大廚懂得的招數並不比其他廚師多,但他們想象力比較豐富,往往無招勝有招,僅此而已。

今天就講到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