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李嘉诚自我定位:“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

从商人的角度看,李嘉诚已经接近极限,创造了若干商业历史。

首先,他这一生赚了很多钱,在商业史上,本身就是奇迹。

其次,2010年之后——

李嘉诚至少出售了价值3000亿港元的内地和香港资产。

李嘉诚在海外投资了约5000亿港元,其中绝大部分(3900亿港元)投在英国。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记住,这些不是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也不是钢筋混凝土等固定资产,而是全世界通用的真金白银交易。这种天量资金投资,是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需要的。

这种级别的“脱亚入欧”财富转移,在商业史上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

上一个从东方向西方转移如此天量财富的东方人是谁?

想不到!因为没有。

李嘉诚的资产,目前大部分已经转移到欧美,到2018年——

长和营收中:10%来自香港,9%来自中国内地,合计占营收的18.4%;来自欧美地区的收入占59.4%。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长和的EBIDTA中只有3%来自香港,10%来自大陆,两方合计12.9%;而来自欧美的利润占比达64.9%。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目前李嘉诚控制着英国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另外李嘉诚在英国还有3个港口、1个通信公司、一个飞机场,还有房地产、高铁公司等等,连英国最大的上市酒馆和酿酒业运营商green king这样的资产都没有放过。媒体形容,李嘉诚在买下半个英国。

毫无疑问,作为商人的李嘉诚,顶级。

今天文章要讨论的是,自认为商人的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其实李嘉诚一直在作慈善,但是这个“英国大慈善家”,寓意则非常曲折。

李嘉诚的逻辑

李嘉诚的这番操作其实引起不少质疑,对此李嘉诚回应:“我今年87岁了,已经是古稀之年,安全比利润对我来说更重要。我从来就不是大家说的是什么超人,我可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我其实更是一个普通的人,甚至是一个老人。我希望我的人生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不想在晚年再横生枝节。我也希望我的家人和我的商业在我故去之后,正常运转,得到良好的继承。”

从李嘉诚这些回答中可以明白他这么做的逻辑:为了安全。

而且也有两层理解,狭义上的安全与广义上的安全。

狭义上的安全:把庞大的资金放在低回报率但稳定的基础投资中,可以保证整个家族财富的安稳。即便李嘉诚百年之后,也无妨资金安全。

那么为什么不放在东方呢?这就涉及到广义上的安全。

世界大格局处于海权和陆权的新一轮竞争中。如果美国一如既往的强势,英国和美国同属盎格鲁·撒克逊系,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跟着美国继续吃肉。正如过去几十年,美国干什么(如攻打伊拉克),英国第一个支持。如果美国倒在历史周期中,英国对东方的陆权国家将是天然的合作者。正如中国牵头亚投行,英国是欧美大国中第一个加入的。

英国人非常善于两面下注布局。

所以这一轮海权和陆权竞争中,英国最想干的事儿,并不是参与哪一方,而是置身事外,做一个相对的安全岛。那么从商人思维中,李嘉诚把自己的家财换成安全岛的资产,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靠谱的选择。

除了安全这层之外,李嘉诚没说出来的,应该还有一层思维上的认同。

实际上在近代商业史上,英美经商环境还算不错。比方说罗斯柴尔德家族,当初就在欧洲、尤其在英国赚了不少钱。李嘉诚,或者相当一部分东方人,思维上还是认同西方。这个不是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问题,实质源自于近代工业文明发源于欧洲,东方则积弱不振。当李嘉诚们需要从思维上选择一个安全岛的时候,必然首选其思维上认同之处,那就是英国。

17世纪以来,同样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华人在欧美成长为商业巨鳄的基本上没有。欧美财富圈有白人大鳄,有犹太大鳄,却没有华人大鳄。李嘉诚此次大手笔投资英国,相当于成为欧美财富圈内第一位大鳄级别的华人。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李嘉诚真的能创造历史么?

或者换一个角度,如果李嘉诚想创造这个历史,有没有风险?

风险当然有,来自在野党工党。

风险

当地时间11月21日,英国筹备12月12日下议院选举之时,在野党工党的党魁科尔宾在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发布工党宣言,承诺将推动数十年来最激进的改革计划。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主要承诺之一,针对英国和欧洲的关系,科尔宾承诺将会与欧盟达成新的脱欧协议,并就英国去留举行二次公投。

脱欧这个事,正在变成“拖欧”,陷入漫长扯皮阶段。卡梅隆撂挑子之后,特雷莎·梅和鲍里斯都头痛不已。这个科尔宾敢允诺第二次脱欧公投,也是个敢想敢干的主儿。如果真的举行二次公投,肯定比第一次还乱。

主要承诺之二,包括国有化、对公共服务的巨额投资以及企业改革。英国工党在2019年竞选阶段的施政方针里提出:从私人股东手中夺回能源控制权。

工党的国有化计划包括

——“在现有英国电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能源机构。

——“在现有配电网络的基础上”组建14个新的地区能源机构。

——新的能源机构的任务是确保英国实现其碳减排目标,包括为电动汽车设立充电站。

——地方政府运行能源网络,社区也有机会运行小规模的街道项目。

——现有的水务公司也将通过一项新的议会法案被收购,该法案将把这些公司国有化,并设立地区水务管理机构(除了能源外,水利等基础设施也会被国有化)。

科尔宾这个计划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因为它更像政府干预市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主张基本背道而驰。而英美的经济大旗,以自由主义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助。工党影子内阁商务大臣丽贝卡·隆·贝利表示:“我们要关闭将数十亿英镑流进股东口袋的水龙头,我们要夺回这些关键服务的控制权。”

如果科尔宾得逞,那么对李嘉诚来说,肯定是利空。因为李嘉诚在英国的天量资金,大部分都在能源上。工党可能会通过“养老基金赤字”“受困资产”“不良资产状况”“自私有化以来国家给予能源公司的补贴”这些说辞来压低能源公司的“收购价”,将国有化的成本最小化。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能源行业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每年能获得稳定的股息。

但是按照科尔宾公布的工党计划,即用政府债券取代股权补偿给能源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将不再享有股息,而是获得贷款利息(债券通常向持有人支付年利息)。按照游戏规则,政府债务的风险远低于私营企业债务的风险,所以工党要支付的利率也比较低。

——看这套路,不得不佩服英国精英阶层,不愧是金融行业的老牌玩家。

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改革,那么李嘉诚的天量资金经过一番腾挪之后,相当于低息借给英国政府升级基础能源设施,相当于当了英国政府的大慈善家。

如果英国政府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把债务(他们绝对干得出来)做适当的贬值,那么李嘉诚就会变成英国政府更大的慈善家。


李嘉诚会不会成为英国的“大慈善家”?


而李嘉诚一直强调自己是商人,如果成了英国政府的大慈善家,还真是讽刺。

故事的结局如何暂且不说,但英国政府真的需要大笔资金升级老化的传统能源(如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大笔的钱建设新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基础设施,另外还需要一大笔钱建一个全国互通互联的能源网络来控制能源供应。

简而言之,英国政府需要李嘉诚这样的大鳄来做慈善。在一般人眼中,李嘉诚是富可敌国的大鳄。但在英国政府眼中,李嘉诚或许只是一个肥羊小散。

如果事情演变成那个结果,英国应该会给李嘉诚颁发一个硕大的勋章。

趋势

以上风险未必成真。

首先,英国工党的一贯的选战特色,就是抨击富人与权贵,为多数人画一系列大饼。比方说科尔宾还宣布,将英国电信集团部分事业国有化(李嘉诚在英国电信市场也有大笔投资),以提供全民免费宽频,以及国家接手铁路、用水及邮递服务。——虽然科尔宾口吐莲花、激情四射,但他未必能在选举中获胜。

其次,即便科尔宾获胜,他也未必真的敢这么干。永远不要把政客的口号当事实。因为政客的嘴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现实中大部分问题却从没解决。——当然政客虽然喜欢吹牛,但也有政客能把吹过的牛变成现实,从而晋升为政治家行列。

第三,即便科尔宾敢这么干,也未必能干成。英美世界,政府要干预市场需要一些特殊的时机。比方说罗斯福时代,经济危机肆虐,可以由政府干预市场。那么现阶段的英国,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是什么?最大的概率还是再次发生经济危机,需要政府救市。

——现阶段的世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药方正在失去疗效,发生经济危机的理由很多;

——但是危机究竟会不会来、何时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谁也说不清楚。

——因为能确定的危机就不是危机。

最后,如果天时地利与人和汇聚,科尔宾真的把那个看似很难成功的竞选纲领变成现实,那李嘉诚只有认命,收起“我只是商人”的招牌,亮出英国慈善家的身份,接下英国政府颁发的硕大勋章。

李嘉诚自己说,“我是潮汕人,也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祖国,我也爱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我的爱真挚而深沉,和你一样。”

——这话说得很恳切。其实从他东方减仓而西方加仓的操作看,也许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很爱地球。但实际上来说,地球的东边只是他赚钱的狩猎场;地球的西方才是他最终的选择。他已经用行动做了一个无声的宣言:即使要当大慈善家,也要当西边的慈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