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在2004年,這一年,出了很多經典電影,如活的最佳科幻電影提名的《蝴蝶效應》,獲得了多項金馬獎、金雞獎、華表獎的《可可西里》、著名的奧斯卡金像獎的《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其中有一部電影,總是讓很多觀眾望而卻步,需要鼓足勇氣,才能打開,去看的,那就是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無人知曉海報

整個影片,安靜而殘忍,冷漠而壓抑,沒有衝突,沒有激烈的場景,所有的事情都那麼平淡。連妹妹的死去也那麼平淡。

導演是枝裕和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書中說過,四個孩子沒有劇本。就是告訴他們大概是什麼樣的場景。這個如同紀錄片一般。

我們長大了之後,在不如意的時候,總會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活著,世間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呢?這四個孩子就從沒想過要死,就是一天一天的活著,等媽媽回來,等自己長大。

支撐老大活下來的,是撫養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們的信念。在他們的世界裡,都不需要信念。就只是想方設法的活下來。

很多網友不理解,為什麼母親這麼累了,還不向社會求助;為什麼作為大哥的明,不向警察求助;為什麼房東都看到了明的家裡凌亂不堪,卻視而不見。在日本,羞恥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在媽媽看來,求助,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事情,是多麼羞恥的事情。而大家管好自己的一種態度,也產生了另一個社會物種——就是無視他人。

為了自己能再次獲得男人的愛情和婚姻,隱瞞孩子的存在

媽媽生了四個孩子,是和四個不同的男人,這四個人都不能稱為“丈夫”。因為都沒結婚。每次媽媽和對方交往,都被騙。孩子沒有戶口,不能上學。也不能出門。但為了獲得對方男性的好感,媽媽依舊會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轍。

三十多歲的媽媽,講話還是奶聲奶氣的,在大兒子明的面前,自己更像是孩子。她需要不斷地找到一個男性,才能生活下去。

這一次,媽媽又交到了新男友。

她滿臉幸福,告訴明,如果這次娶她,就能住大房子了。

約會回來,從計程車下來的媽媽,揮動著雙手,幸福地和男友告別,快樂地像個孩子。而屋內的兒子和女兒則更像父母,等待她回來,沒有一點責怪,給她開門,給她遞拖鞋,給她熱飯。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無人知曉劇照

為了能入住到這裡,媽媽隱瞞了其他三個孩子的存在。為了能讓自己再次過上幸福的生活,她向新男友隱瞞了所有孩子的存在。

如果我們沒有愛,我們就很難活下去。而四個孩子對媽媽的愛,卻無法支撐她繼續活下去。她必須找個男人。然而,這一次,這個男人只要她一個人。她不是偉大的母親,她只是個沒長大的孩子。所以她離開了其他的孩子,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同時,她也沒有向社會提出任何的求助,因為,無論之前的感情經歷也好,這幾個孩子也好,讓別人知道,都太丟人了。

聖誕節前、最後一次在家裡的媽媽,清晨,媽媽留下了一滴眼淚。這是整個劇中,唯一的一次流淚。隨後,媽媽留了一筆錢,就離開了。而這次就再也沒回來。


孩子們其實要的很簡單,就是陪伴

在孩子們最絕望的日子裡,有一位名叫紗西的小姐姐進入了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一起玩耍,用自己的零花錢給他們買飲料。但紗西畢竟能力有限,她選擇了陪人去唱KTV,然後把錢給明。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無人知曉劇照

明在看到錢的那一瞬間,甩手就跑了。跑的很遠很遠。紗西這一切和他媽媽所做的又有何不同,藉助取悅男人來獲得錢,最終來養活自己。

明那一刻的反應,應該是對自己的媽媽痛恨的。但和紗西不一樣,那個人是自己的媽媽呀。

前不久,有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被自己的母親用刀砍傷。原因就是媽媽很生氣。媽媽被抓進去後,記者問孩子,討厭媽媽嗎,他說媽媽無論怎麼對待自己,可他是我的媽媽呀。

我們一直說母愛是無私的。但沒有人想過,孩子的愛其實也是無條件的。只是因為你是他的父母,他就毫不猶豫的信任你。

無人知曉,是因為社會的冷漠

日本人骨子裡的冷漠,在我們的身邊正在蔓延。

很多彈幕、網友留言,都會問,為什麼不去找福利院,為什麼不求助警察。日本的羞恥文化深入骨髓。如果讓媽媽去求助,那麼無形中也算曝光了自己,肯定也就不能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而孩子默認的這種生活方式。電影裡出現幾次,孩子半夜出去,旁邊有大人。沒有人關心這些。

房東看到了髒亂差的屋子裡沒有大人。居然也沒有一句過問。這就是當時的日本。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房東無視髒亂不堪的房間

記得曾經有一個生活在德國的人分享,他和朋友去釣魚,看到河邊有四個孩子也在釣魚,但沒有大人。朋友就跑過去,問你們的大人在哪裡,經過同意嗎,安全措施有了嗎?孩子也都很禮貌的回答了。德國的朋友說,孩子是這個國家的,人人都有義務去保護好他們。

而日本和現在國人很像。都是骨子裡冷漠的一個群體。

房東在許久沒有收到房租後,推開了明他們家的門,看著滿眼的狼藉,居然一聲不問,就回去了。足以見得當時日本人有多麼冷漠。

這四個孩子的狀況並非“無人知曉”,而是人們不願意去知曉,去介入去參與。

現實比電影更殘酷,而我們需要希望

電影的一開始就寫了,此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句話看到後,更讓人心疼電影裡的四個孩子。

真實事件是1988年的案子改編的。哥哥沒有電影裡的那麼負責,後面還學壞了,帶了兩個不良少年回家。最小的妹妹因為偷吃了其中一個少年的方便麵,而被打。最終被欺負致死,而哥哥也參與了其中。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劇中也沒有紗西這樣的角色出現,一直是兄妹四人,冰箱裡還有早年媽媽處理的幾個月大的嬰兒屍體。所以哥哥有這樣不良的朋友,也不知道拒絕。害了妹妹,也沒有報警。而是自己在處理屍體。

導演還算善良,給人活下去的希望。紗西進入了這個家庭,讓失去妹妹的四人家庭又變成了原先的樣子。

媽媽來信了,給了錢,依舊讓明照顧好弟弟妹妹。而明,依舊帶弟弟妹妹去便利店拿過期食品。因為他知道,或許有一天依舊地,可能沒有飯吃。

影片結尾,四人遠遠走去,弟弟茂卻突然回頭,盯著鏡頭看,似乎看到了屏幕外的我。我們是否依舊在假裝,不知道這幾個人的存在。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無人知曉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