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琪琪升入三年級以來,她媽媽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每次考試,琪琪的失分點大都集中在了閱讀題,即使每個週末和假期都給孩子報了閱讀訓練班,教了各種閱讀方法,可是琪琪依然做不好閱讀。

這是孩子語文學習中的一個常見現象,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閱讀理解能力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有的孩子讀完一篇短文,很快就理解了內容,輕鬆回答問題;而有的孩子,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費心思考,卻依然理解不了閱讀內容。

這是為什麼呢?認知學家說:孩子閱讀困難,極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讀不懂、讀不深、讀不透是因為孩子的記憶差!瞭解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一、認識大腦記憶

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大腦記憶可分為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

長期記憶是指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比如我們到現在都知道“good morning”代表早上好;孩子張嘴就可以說出家庭住址、媽媽電話、好朋友的名字。這些長期存放在我們大腦中的信息和知識都是長期記憶。

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認知學家發現,大腦在思考時,需要一個特定區域去處理信息,這個區域容量有限,大約同時只能放7±2條信息,每條信息只能存放20秒左右就會被遺忘,這就是工作記憶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二、閱讀理解能力與大腦記憶的關係

1.什麼是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是指理解閱讀對象的詞句篇章、寫作方法、思想內容、社會價值為目的的閱讀。

閱讀理解要求讀者能夠正確理解文章含義,分析段落、章節之間的聯繫和層次,概括文章大意和要點,評鑑作品的寫作方法和語言特色。

簡單的說,閱讀理解,就是弄清楚文字的含義,然後將文字和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整合,思考文字的深層含義,產生新的理解和認知的過程。

2.閱讀時,大腦記憶區是如何運作的

閱讀理解從本質上是一種思考,思考依賴於大腦的記憶區。在進行閱讀時,大腦記憶區是如何運作的呢?

美國福尼尼亞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 在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解釋了簡化的認知學習流程,可以完美地應用在閱讀理解上: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從這個流程圖能看出來,有效的閱讀理解分五步:

第一步,大腦把注意力集中在閱讀的文章上。

第二步,文章中的文字進入大腦的工作記憶區。

第三步,根據讀到的文字,大腦從長期記憶區中提取相關信息和知識到工作記憶區。

第四步,在工作記憶區,大腦把讀到的文字與從長期記憶區裡提取出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

第五步,加工出的新知,經過多次的複述學習,最終存儲在長期記憶區。

所以,大腦記憶區被開發利用的程度,決定了孩子閱讀理解水平的高低。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三.如何利用大腦記憶區,提高孩子閱讀能力

1.增加孩子詞彙量,控制閱讀難度

工作記憶區是閱讀理解的關鍵,但是工作記憶的容量又是有限的,超負荷只會帶來負作用,所以平時要注意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孩子的詞彙量越大,越不容易出現閱讀理解困難。

丞丞是一個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孩子,每次讀文章,他總是斷斷續續的,別人讀完兩句話,他可能才讀完一句話,這就導致很多時候他讀到後半句,前半句就忘記了,給他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有時候甚至連題目都讀不完整,理解不了,回答自然也就不到位。

他讀書斷斷續續不連貫的原因,就是因為識字量和積累的詞彙量太少。我們周圍都有這樣的孩子,隨隨便便就能說出一些優美詞彙,讀起書來朗朗上口,他的閱讀理解能力也相對較好。而那些像丞丞一樣詞彙量較少的孩子,流暢的讀書對他們來講也相對困難,更何況去輸出內容,理解文章。

所以,豐富孩子的詞彙量,是提高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做得事情來豐富孩子詞彙量,也可以通過閱讀,教孩子做詞語積累來豐富孩子詞彙量。

利用閱讀豐富詞彙量,就需要給孩子選擇難度適當的讀物,要根據孩子的閱讀情況進行合理挑選。太難的書既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也不利於鍛鍊孩子的工作記憶。

像一年級孩子適合趣味性、故事性較濃,帶拼音的讀物,如果你給孩子挑選的是沒有拼音的讀物,即使書很好,很有趣,可是孩子識字量跟不上,很難把書讀下去,也讀不懂,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讀書的興趣,更別提理解能力了。

2.不要片面追求閱讀速度和閱讀量

很多家長普遍認為,書讀得越多越好,大量閱讀也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觀念,但是很多家長也發現,孩子的閱讀量上去了,閱讀速度也提高了,可是當你問孩子讀了什麼,孩子卻告訴你:“不知道,我忘了”

所以,在孩子培養閱讀習慣的時候,並不需要刻意地追求閱讀速度和閱讀量。而要更關注孩子對內容的理解。

一本書,讓孩子慢慢讀,讀得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多總結,多提問,與生活聯繫,這樣才能更高的讓孩子把讀到的東西和長期記憶裡的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有助於把工作記憶中的信息轉存到長期記憶裡。否則貪多嚼不爛,讀完也就忘光了。

在和孩子們共讀《法布爾昆蟲記之蜻蜓——閃電飛行員》這本書時,我和孩子在讀得過程中,一邊總結書中告訴我們的關於蜻蜓的知識,還帶著孩子將書中的蜻蜓與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知道的蜻蜓做比較,看看他們有哪些不同,或者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這本書的理解會更深,對於自己之前不知道的蜻蜓的知識也會有更深的印象,補充到已有知識中,對蜻蜓有更深的瞭解。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3.鼓勵孩子把讀到的內容畫出來

無論是工作記憶還是長期記憶,都偏愛圖像。鼓勵孩子把讀到的內容畫出來,在畫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會對文字信息進行深入加工,從而達到長期記憶的目的。

將文字轉化為圖畫,孩子的大腦會自動對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出重要內容,如果是一本故事書,孩子可以畫成連環畫,故事的轉折,重點,細節都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拆解。

我和孩子經常玩的一個遊戲是製作自己的小故事,我們常常把自己讀到的故事畫下來,做成小書,然後再講給別人聽。在畫圖的過程中,孩子將故事輸入進大腦,進行了整理。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將整理的知識進行輸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解過程。

4.適當的背誦是必要的

記憶力需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和鍛鍊。現在有很多人反對背誦,認為機械的背誦增加了孩子學習的壓力,而且很多知識只要能找到,會用就行。但事實上,現找出來的知識很難在工作記憶裡被高效加工,我們上面討論過,只有從長期記憶裡提取出來的信息才能被組塊或自動化,現找出來的知識,只能額外消耗有限的工作記憶容量,讓思考難以為濟。

在美國,很多小學教育是不要求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的,而且考試允許使用計算器。但認知學家發現,背過乘法口訣的孩子明顯比沒背過的孩子數感更好,計算更準確,即使都是用計算器,前者的數學成績也優於後者。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認知學家說:這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說:讀書有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懂書上所沒有的東西。願所有孩子都能是第三種。

作者:小喵聊育兒,小學老師。靜守時光,以待流年,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