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說」全國愛耳日:當糖尿病遇到聽力下降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當糖尿病遇到聽力下降

耳聾泛指輕重程度不等的各種聽力障礙,是全球流行最廣的感覺器官致殘性疾病,也是我國所有致殘疾病中的首位病因,但大家對聽力健康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早在1999年,針對我國耳聾發生率高、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國家原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積極推進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倡導,將每年的3月3日定為全國“愛耳日”。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而且成為沉重的社會問題。及時發現和有效干預聽力損失可以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最大程度康復。2020年伊始,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難以開展線下面對面的科普諮詢活動。為此,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和上海市醫學會聽覺與前庭醫學分會組織撰寫了相關的科普文章,為大家介紹愛耳用耳及耳聾疾病防治健康知識。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當糖尿病遇到聽力下降

(圖片源於網絡)

糖尿病耳的流行病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16年糖尿病國家概況,我國糖尿病流行率達9.4%,絕對人數達1億以上,是世界上糖尿病病患最多的國家。大部分糖友對糖尿病眼,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對於糖尿病耳,卻知之甚少。糖友們大多年紀較大,容易簡單地將聽力下降歸結到單純的年齡增加。事實上,很多研究發現在50~69歲之間的糖尿病患者中,超過70%出現高頻聽力損失,約30%存在低頻或中頻聽力損失。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的患者聽力損失發病率,遠比病程低於10年的患者高。糖尿病患者聽力損失的發生率大約是非糖尿病者的兩倍。即使排除年齡、病程、環境噪聲等因素的干擾之外,糖尿病患者聽力損失的發生率仍明顯高於非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發生所謂的“聽力早老現象”。

糖尿病耳的臨床變現

糖尿病性聽力損失是一組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的進行性、對稱性感音神經性聾,伴或不伴眩暈、耳鳴等。早期患者經常無自覺聽力功能障礙,極易被忽視。耳聲發射檢查(DPOAE或TEOAE)可發現糖尿病早期的聽力損害,主要表現為高頻的幅值下降。

糖尿病耳的病因

大部分學者認可的是兩個學說,其一為內耳的血管病變學說,其二為位聽神經的神經炎學說。供應聽覺器官及平衡器官的是極為細小的終末血管,對缺氧極為敏感。眾所周知,糖尿病對於小血管的影響最大。

糖尿病耳的防治

糖尿病耳多伴有實質性器質損傷,發現有較重聽力損失時已為不可逆性改變。故治療應以預防為主,積極控制血糖,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發生及防止聽力損失的進一步加重。建議糖友們應常規行聽力篩查,以儘早防治併發症發生。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當糖尿病遇到聽力下降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

執筆:

  • 李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 楊軍(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