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宮為什麼非要鑿穿三層地下水?專家:非常科學

秦始皇死後,歷時三十七年修造的驪山皇陵工程終於宣告結束,秦二世負責陵墓的最後工程,發喪之後,送入還沒有墳丘的地下陵墓,放入棺槨後,墓道門封印,地上再建以相當於二十五層建築高度的墳丘。

陵墓以兩道城牆環繞:內城東西580米,南北1355米,外城東西940米,南北2165米,周長6200米。恰如生前國都的再現,陵區稱為孤陵園。現存的封丘東西345米,南北350米,高76米,站在頂部可北望渭河,南面驪山山脈。

墓室深達地下三十米,相當於地下十層建築,鑿穿三層地下水,將銅水澆注到槨室的木料中,槨室中堆滿奇珍異寶,以水銀象徵全國百川和江、可、大海,以機械使之流動。天頂上部繪有天文圖,下部繪有地理圖,以人魚膏為燭,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地宮為什麼非要鑿穿三層地下水?專家:非常科學

由於秦始皇陵尚未發掘,以上都是司遷的記載,是否正確誰也不知道。

不能發掘,外側探查還是可以的,於是,2002年,對陵墓內部以遙感和地球物理學最尖端技術做探查研究的計劃,得到了中國國家科研項目的認定,命名為“863計劃”。

此次探查,由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先生主持,應用了當時最尖端的科技:

地上發射彈性波(確認地下空間);

電磁波(確定金屬物);

脈衝雷達(確認地下埋藏物);

電波(確認地下水);

熱紅外線(測定地下及地下空間溫度);

並根據地下釋放岩石磁氣、氡放射線、重力、水銀、伽馬射線等獲取地下空間構造與信息,這些都是在不發掘地宮的情況下,從上側所做的內部結構控查。2003年9月,第一期調查結束。


秦始皇陵地宮為什麼非要鑿穿三層地下水?專家:非常科學

結果探明:地宮東西一百七十米,南北一百四十五米,呈長方形。墓室中央的地宮深三十米,東西約八十米,南北約五十米,高十五米。墓室周圍是十六至二十二米的石灰岩,墓室內既無深水亦無倒塌跡象。

地下三十米,這個與史書記載是吻合的,為什麼鑿穿三層地下水也要達到這個深度呢?以現在科學知識來看,竟然是要利用地熱原理!

是以現代科技而言,保存屍體的方法是零下20度冷凍保存,或者用福爾馬林防腐劑浸泡,而古人想到的方法是深埋密封。

而非要挖到地下三十米,這就有科學依據了,這樣的深度,一年之中地熱溫度恆定在十度到十五度之間,槨室周圍再填充以木炭,可以防腐和調節溼度,所以,這個深度剛好不會受到太多溫度與溼度變化的影響。即使現在社會還沒有充分有效利用冬暖夏涼的地熱技術,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竟然已經對這一原理有了如此認識,並加以利用,實在令人驚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