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後,乾隆是如何對付李衛的?

徐雪丹


我知道你為這個名字,是因為小時候曾經看過徐崢出演的一部電視劇《李衛當官》,這部電視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清朝雍正時期的李衛他是雍正手下的一名官員。清朝最勤勞的皇帝雍正,他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心繫百姓並且愛惜人才,能夠遇到這樣一位好主子,不得不說是李衛的福氣。

與電視劇中的情有所出入的是,李衛是出生在一個非常有錢的世家裡,只不過由於家境優越,他從小就有著富二代身上絕大多數的毛病,不愛學習,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典型的就是紈絝子弟。後來考試又考不上,自己又不識字,所以就找家裡面拿錢,買了個官位來當,碰巧的就是李衛買的這個職位剛好就是雍正手底下的職位,所以他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雍正的人。

不過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很多人當官可能就是為了撈錢去的,但是李衛他確確實實想通過自己的能力來為老百姓做出一些實事,雍正之所以願意一直扶持著他,就是看中了他這一點,最後面雍正看清楚了李衛的為人後就決定要重用他,於是等到雍正登基成帝后,李衛的職位也在一直的往上升,不過他的初心並沒有變,就是想要通過自己的權利來為老百姓做事。

非常可惜的是,雍正由於過度勞累,英年早逝。他去世後雍正的兒子乾隆登基稱帝,對於這個自己父親非常倚重的官員,乾隆是抱有一種比較尊敬的態度的。但是等到雍正去世後,乾隆在對待李衛的態度上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因為李衛當官就是為了想給百姓做出一點實事,所以他本人的性格是非常,正直直爽的,凡事都非常認真,這種性格正對雍正的脾氣,所以雍正在位時期對於李衛是相當寬容的。但是,乾隆登基後就沒有這樣的優待了,對於李衛提出的很多建議和彈劾,乾隆基本上都是不怎麼處理的。

乾隆登基後的第三年,李衛去世。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乾隆出行看到所經過的地方供奉著李衛的雕像,雍正相當生氣,立即下令士兵將所有李衛的雕像拆掉,因為他覺得一個臣子竟然比他這個皇帝還受歡迎,他這是要幹什麼?即便他已經死了,那也不行。不得不說你為這個鍋背的確實有點冤枉,因為這些雕像並不是他自己立的,而是在他死後各地百姓紀念他的恩德才立下的,只不過乾隆始終看李衛不爽,所有才有了這種舉動。


小芊芊愛歷史


雍正時期,李衛為四大寵臣之一,也是唯一安穩過渡到乾隆時期的大臣。然而,其他三位就非常不幸了:年羹堯功高蓋主、囂張跋扈,被雍正所殺;隆科多結黨營私、聚斂財富,死在大牢;田文鏡身體虛弱,病死家中。然,乾隆對李衛並不感冒!

(李衛)

百姓眼中的李衛

李衛的家庭還是相對比較富裕的,只是文化程度不高。早期,李衛是靠捐錢出任朝廷命官,後被雍正賞識,平步青雲。李衛為官清廉,體恤百姓,體察民情,深受百姓愛戴!

乾隆眼中的李衛

李衛是雍正時期的重臣,乾隆理應重視。但是,乾隆認為李衛對人民沒有貢獻,其性格倔強,不適合在朝中任職。

乾隆厭李衛之因

首先,李衛雖然能幹,但沒有什麼文化。說得不好聽的,如流氓地痞,跟劉邦差不多。然而,乾隆飽讀四書五經,有一個成語就能說明問題:“物以類聚”嘛!

其次,李衛性格耿直,言語太直。雍正時期,李衛就因為說話不好聽而被雍正警告過。而且,李衛在官場上,因辦事公正得罪了不少大臣。雍正因為這個,讓李衛改改,多年養成的習慣也改不了。到了乾隆時期,雖李衛在朝任職了,還是得罪了乾隆!

(乾隆)

李衛得罪乾隆之因

在乾隆時期,李衛做事依舊不管不顧。乾隆二年,彈劾誠親王與百姓爭地。乾隆三年,彈劾大臣朱藻。這兩件事,乾隆給予了肯定。但是,乾隆並不是雍正,其並不放心李衛。這就要從乾隆南巡說起了,乾隆在西湖花神廟,看到老百姓給李衛和他的妻子修建寺廟,並且供奉,乾隆大為惱火!於是怒言:“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說完,隨即命令拆除搗毀百姓為李衛修建的廟宇。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駕崩,代表了李衛的地位也成為了過去。眾所周知,都知道李衛是一個好官,時刻都在為百姓著想,他擔心的是,他會因朝中官員的鬥爭,而成替死鬼。

(雍正)

李衛:去之所幸,死之可惜

好景不長,乾隆三年之時,李衛身患重病,一蹶不振了!雖然,乾隆也曾派貼身御醫前去治療,但此時的李衛已經病入膏肓了,因此沒多久之後,李衛便因病去世了,享年51歲。




感知歷史


李衛得雍正的重用,乾隆上位之後並不待見李衛,所以李衛辭官迴歸故里,乾隆先是假裝不答應,後來還是放李衛走了。乾隆三年,李衛病死,享壽51年。

不過,以前古代的君臣都是這一個套路,臣子說,“老了,不中用了,請皇上批准我退休吧!”皇帝就說,“先生不能退啊,朝中如果缺了你就不行啊!”於是,你推我讓一番之後,留下了君臣相得的美名。

(李衛肖像)

說乾隆不待見李衛,也不完全對,在表面上來說,乾隆還是挺和氣的,李衛病重的時候,乾隆還派御醫去幫忙治療過呢。但這僅僅是表面上的待見,就像劉表對待劉備一樣,表面尊重到無以復加,背後乾的都是“陰御之”的活。

從兩位帝王的執政理念入手,就知道為什麼李衛不遭乾待見了,看似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實內裡大有文章。

我們先來看看雍正是怎麼治理國家的,然後乾隆是怎麼治國的,比一比,就知道乾隆為什麼這樣對待李衛了。

其一,雍正沒收貴族莊園,釋放奴隸,增加國家的自耕農數量。

(雍正皇帝劇照)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到處跑馬圈地,這是肯定的。在多爾兗的傳記中,就有多次提到,滿人貴族在天下到處畫地為牢,乾的都是“劃分莊園”的活路。

這麼一干下來之後,莊園在貴族手裡,不用交稅。因此,在康熙朝,由於大量莊園、大地主的存在,國家損失了大量的自耕農集團,導致了康熙末年那麼大的一個國家,實物稅、銀錢稅僅僅800萬兩百銀。

就這個國家態勢而言,就充滿了暮氣沉沉,這才有了雍正鐵腕改革的必須和必要。

其二,雍正打破“滿漢壁壘”,重用漢臣。


(雍正重用漢臣)

在十二帝當中,也只有雍正才最自信地稱自已為“中國皇帝”,其餘的都是在防範漢人中度過的。雍正在位時,並不在乎什麼滿漢大防。他重用張廷玉、李衛等人,大膽地任用這些漢臣來幫他改革、集權和治理國家。

因此,李衛才會升官神速,李衛這個人,不認識幾個字,但是他對於政務這一塊,好像是天生的瞭解,辦事能力特別強,所以說他是“不學有術”。

康熙五十六年,李家出錢幫李衛買了個員外郎,就此摸到了官場的一點點邊緣。但是到了

雍正五年之後,他得到雍正的重用,當上了浙江總督的位置,平步青雲吧,這可以這麼講!

其三,乾隆再抱祖制,反對雍正變革,嚴守“滿漢大防”。

(乾隆劇照)

我們將幾個事情並列在一起講,大家看了之後,就一定會理解了!

第一件事情:張廷玉第一個遭到乾隆的打壓,曾經對乾隆提起,雍正皇帝曾經恩許他配享太廟。

乾隆聽到之後,一臉的不開心。張廷玉其實也不傻,他只是向乾隆投石問路而已,其意思就是“你還會跟你父親一樣敢於重用漢人嗎?”當然,結果並不理想,乾隆不想重用漢人。

第二件事情:李衛在乾隆二年的時候,彈劾誠親王的護衛與民爭地。

誠親王的護衛爭地,看著簡單,其實就是誠親王在雍正這一位鐵腕皇帝死了之後,開始嘗試地又幹起了“圈地”的活路了。

(李衛準備彈劾材料)

李衛是雍正老臣,也是改革的主要推手。看到誠親王這麼幹,立即上報給乾隆聽,其意思也很明白,“圈地”這個事是違法的,就看你乾隆到底認同不認同雍正的改革了。

當然,乾隆褒獎李衛之後,並賜其四團龍補服,作為獎勵,然後對誠親王圈地的事件也就不了了之。雍正是他的父親,連他的父親治理國家的政策都不能延續的話,那雍正的“拋開祖制,不講滿漢大防,重用漢人”的這個核心思想也就玩完了。

所以,李衛就請求告老還鄉了。

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廟看到李衛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廟裡。大怒,命人將神像砸碎,並且說李衛不是什麼“純臣”,就是不想讓李衛享得神廟香火供奉。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僅次於康熙的皇帝,他在位60年,而且活了88歲,他之所以在位60年,還是主動讓康熙的,但乾隆退位後,仍舊把持朝政,嘉慶帝只是個擺設,其實乾隆是個非常自負的人,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甚至不太看得起自己的父親雍正。

乾隆繼位後,就開始引導輿論,說什麼自己的皇位不是雍正傳的,而是當年爺爺在世時就看中了自己,而且雍正還是沾了自己的光才得的皇位,這些言論被乾隆加以引導,搞得好像真的一樣,而他繼位之後,就對父親雍正做出的事情進行反對。

雍正是個很勤快的皇帝,長年累月工作不休息,而乾隆卻偏偏常常玩耍,還下江南去玩,這不是跟父親唱反調嗎?雍正當年打擊過許多人,乾隆登基之後,就給這些人平反了,而對於雍正的心腹,乾隆照樣看不慣,比如李衛就是這樣。

看過《李衛》當官的朋友知道,李衛不太識字,但乾隆皇帝很喜歡他,因為李衛心思單純,而且對乾隆忠心耿耿,李衛性格風風火火,做事不顧後果,所以他看到哪個官員做了貪贓枉法的事,他就要彈劾,雍正派他去搞鹽政,李衛就猛烈抓捕鹽販子,完全是一副視死如歸的模樣。

因為李衛做事認真負責,所以得到雍正嘉獎,而且雍正本事也是個熱血漢子的性格,李衛很對他的胃口,李衛因為功勞獲得賞賜,他就把這些賞賜放進儀仗隊裡,經常上街招搖,雍正知道就批評他,說他太招搖,李衛反而解釋說自己是在宣揚皇恩浩蕩,雍正也就不予追究了。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了,乾隆登基之後,李衛算是換了新主人,可他仍舊我行我素,乾隆二年他還上書彈劾誠親王,說誠親王跟老百姓爭奪一塊地,第三年他有彈劾大臣朱藻,對於這兩件事,乾隆不置可否,可李衛偏偏是一根筋,腦筋不動轉彎的,依舊按照自己的性子來。

乾隆三年,即1738年,李衛去世了,後來乾隆遊江南時,發現在西湖花神廟中,竟然有老百姓跟李衛立了神像,還有百姓給他供奉香火,乾隆一看就生氣了,批評道:"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於是乾隆下令把李衛的像拆除了。

其實李衛的像又不是自己立的,是他死後老百姓紀念他的恩德立的,這並不能怪在李衛頭上,可乾隆就是看著李衛不爽,這或許是跟李衛的性格有關的,幸虧乾隆繼位第三年李衛就去世了,否則的話恐怕李衛在乾隆手下吃不到好果子,你覺得呢?


一食之間


雍正四大寵臣,唯有李衛善終,為何乾隆卻非常討厭李衛?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有四大寵臣,分別是年羹堯、李衛、田文鏡和隆科多。在這四大寵臣中,年羹堯因為功高震主、飛揚跋扈被殺,田文鏡因年老體弱差點病死在任上,隆科多因結黨營私、收受賄賂被囚死在獄中,只有李衛安穩的活到了乾隆朝。

李衛死後,乾隆最初還以總督例賜李衛安葬,並追贈諡號敏達。但過了幾年,乾隆就突然開始討厭起了李衛。乾隆不僅稱:“李衛於督撫中並不是公平純臣,在浙江無功德於民,聞其仰借皇考恩眷,頗多率性嬌縱的地方。設使此時尚在,猶當究治其愆!”而且後來在南巡的時候,看到杭州百姓在西湖花神廟為李衛和他的妻妾立廟也怒不可遏,當即命人拆除了李衛的廟宇。

百姓為李衛立廟,說明李衛在民間確實深得民心,為老百姓辦了實事,為何乾隆卻變得如此討厭李衛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李衛是能吏,但卻沒文化,乾隆恥與其為伍。李衛的辦事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兩淮查私鹽還是江南捕盜,李衛都能幹得得心應手。但李衛的出身卻不太好。這裡並不是說李衛出身卑賤,而是說李衛肚裡沒多少墨水。李衛家庭富裕,但卻沒多少文化,所以最後只能花錢買了個官。這在乾隆這種附庸風雅的人看來,李衛就是個文盲,能被他老爹重用只是走運罷了。所以在李衛死後許多年,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賜給李衛的榮譽。

其次,李衛性格耿直,不善於拍馬屁。早在雍正時期,李衛就因為太耿直而被雍正警告。李衛在直隸總督任上,因為辦事公正、為官清廉得罪了很多人,遭人彈劾。雍正給李衛下諭旨:“近有人謂卿任性使氣,動輒肆詈。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節不能操持,尚何進德修業之可期?當時自檢點,從容涵養。”

雍正是在提醒李衛,你可得稍微注意點啊!但李衛早已養成了嫉惡如仇的習慣,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過來的,所以到了乾隆朝還那樣。而乾隆是個比較虛榮的皇帝,最喜歡的就是和珅這種善於溜鬚拍馬的大臣。所以李衛在他看來就是一根筋,冥頑不靈的典型代表。

最後,李衛在民間的聲望太高,令乾隆很不爽。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對於父親留下的幾個老臣都不太喜歡,因為這幾個老頭都比較固執。李衛一個沒文化的小流氓居然被老百姓“封神”,這讓他實在無法接受。所以乾隆後期往死裡貶低李衛。


送歷史個救生圈


雍正去世以後,乾隆接了班。而雍正時期有三位極受寵愛的大臣,李衛算是期中之一,乾隆是如何對待他的呢?

其實說“對付”並不恰當,因為乾隆還沒怎麼出手,李衛就倒下了,史載李衛在乾隆三年就去世了,這以後,李衛不再出現在乾隆的視野之中,更談不上“對付”二字。


那李衛在乾隆時期是如何生存的呢?

  1. 繼續擔任地方大員,貢獻自己的餘力!乾隆上臺以後,雖然說有自己的想法,但繼任之初,對待老爹的舊臣們還算客氣,並沒有馬上就痛下殺手。而李衛繼續做自己的直隸總督的職位,他在任上也是盡心盡責,幹好自己的事情,可惜,好景不長在,他在乾隆三年的時候,就因為疾病發作,醫治無效而亡!
  2. 仗義執言,不畏權貴!雖然說,李衛只在乾隆時期幹了三年,但是這三年的過程中,他不僅在自己的職責範圍之內盡心盡責,而且不畏權貴,仗義執言,並且在乾隆二年的時候,上疏誠親王的護衛侵佔普通百姓的土地,他秉公執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到了乾隆三年,他又彈劾了另一個官員,上級也治了罪。在李衛死後,乾隆還命人按總督的規格安葬了他!

  3. “人走茶涼”,乾隆撤掉李衛的神像!據傳,李衛死後過去了幾年,一次乾隆下江南遊玩,來到了杭州,看到在西湖邊上的花神廟裡百姓們供奉著李衛和李衛妻子的神像,乾隆突然氣不打一出來,說李衛借這雍正的名頭在裝神弄鬼,就命人搗毀了神像,可見,李衛並沒有乾隆的尊敬,也所幸,李衛死的早,要不然,不知道是個什麼情形。

俗語講,“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衛還沒有等到乾隆開始更換的時候,就去世了,是不幸也是幸運,保住了自己的名聲,也免受屈辱的打壓!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我是飛越滄海,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養屬於自己的心腹大臣。李衛作為雍正手下的紅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繼續被皇恩寵信呢?下面來就為你一一詳解。

善於做官的人

李衛一生歷經康雍乾三朝,作為見證過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順風順水。他步入官場並不是通過科舉考場,因為李衛沒什麼文化,字也識不了幾籮筐,但這並不影響他官運亨通,平步青雲。

李衛出生於江蘇豐縣,自小就家境殷實,生活優渥。在他三十歲時,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財政緊張,各地虧空非常普遍,為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便向民間售賣官職。只要出得起錢,就可以買個官來做。做為中國傳統思想來說,有個官帽子罩著,比啥都安全,於是,李衛就掏錢為自己捐了從五品的員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擔任兵部的員外郎。

李衛這一入官場不打緊,他像是手握當官秘笈一般,從此開始穩步提升,不久就從兵部員外郎升為戶部郎中。在康熙朝實習了幾年官場文化,在雍正即位後,李衛就開始大放異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識人,直接就任命李衛為雲南的鹽驛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務就是整治吏治,清查虧空,振興財政。而鹽業無疑是朝廷的主要財脈,雍正把李衛放在鹽驛道這個位置上,可見對李衛是充足的信任。

李衛是塊當官的料,雖然不大識字,可是有師爺啊,來往的疏令公函由師爺一手操辦,自己只需要做好決斷就夠了。李衛捐個官可不是抱著幹幾年把捐的錢賺回來的心思。也許家裡不差錢,也許是看多了官場的許多不堪,對許多官員的作為不滿意,他是真心抱著做個好官做出成績才步入官場的。李衛在任雲南鹽驛道期間,為官清廉,政績突出。不久便當了雲南省的布政使,換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省的省長,同時,仍然兼管鹽驛道。

在雍正三年,李衛升任為浙江巡撫,這麼說吧,李衛在雍正年間的官職是一年一換,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總督一品大員。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錢袋子,雍正把李衛放在這個位置上,就等於把國家的國庫扛在了李衛肩上。後來又當了直隸總督。

順應雍正的心意

雍正升李衛的官可不是說和李衛的關係好,而是李衛當官確實做出了成績,主管鹽業時,有力的打擊了私鹽,提振了官鹽的銷售,為國家貢獻了大筆大筆的財稅銀子。販私鹽的可都是些厲害主,元末明初時的張士誠就是販私鹽的,還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黃巢也是販私鹽的。和販私鹽的作鬥爭,沒兩把過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轉。李衛就是憑著把鹽業治理得井井有條,才會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銳意改革下,李衛憑著傑出的政績有力的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為雍正朝的四大寵臣之一。雍正去世後,乾隆即位,所謂,雍正累死,乾隆樂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幹,積攢下充盈的國庫,乾隆即位後,有大把大把的銀子花,當然樂得要死。

乾隆的嫉妒

乾隆即位後,對李衛還是很厚待的,很能聽取李衛的進諫,在處理誠親王府的護衛庫克與安州百姓淤池之爭時,李衛依法秉公處理,乾隆很是嘉賞李衛的辦事能力,特賜予四團龍補服。在彈劾總河道管理朱藻貪汙,其弟挾制地方官員干預賑災之事時,乾隆聽取了建議對兩人進行治罪。在李衛生病時,乾隆還專門派自己御用的太醫去給他治病,很是體恤。可能衛因病去近後,以總督之禮厚葬。不過,李衛在乾隆沒呆兩年,在乾隆三年時,李衛就病逝了。也由於死得早,沒來得及讓乾隆對他翻臉。

在乾隆四十二年時,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遊賞西湖時,看到西湖的花神廟裡立著李衛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開始暴怒,稱:“李衛於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在浙江沒有為當地人民建立功德,仰藉著皇恩寵幸,反而多有任性驕縱的行為。如果他現在還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責並處置他”。下令撤掉了李衛的神像,並且搗毀。

顯然,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衛的醋,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對李衛是好生嫉妒,嫉妒李衛被當地人民如此愛戴。作為一國之君,自以為文治武功無人能及的他,都沒有被人如此供奉過,而一個小小的李衛竟然如此受厚待,還被浙江人民自發建廟供像,這讓他大為光火。歸根結底,乾隆是把臣子當奴才看待的,作為奴才,你什麼都是主子給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應該屬於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當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資格登殿入廟呢?


飛越滄海新史觀


說起李衛,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來自於《李衛當官》。

劇中徐崢飾演的李衛是個市井小混混,整天吊兒郎當,無所事事,因為一次誤打誤撞救了雍正,結果走上了仕途。


其實真實的李衛與電視劇中的截然不同,李衛出生于徐州豐縣,與劉邦的故鄉沛縣是鄰縣。與劉邦一樣,李衛是一個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人,但與劉邦不同的是,李衛家境富裕,是個妥妥的富二代。

當時,清朝有一種捐納制度,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官,李衛父親眼見兒子整日遊手好閒,怕他惹出大麻煩,於是就花了大價錢給李衛捐了一個官—五品員外郎。

李家花了多少錢呢?六千四百兩銀子,換算成現在相當於60億元人民幣,真是出了血本了,李家真是巨有錢啊!

既然這麼有錢,還當官幹嘛呀!可能就圖個新鮮吧!


然而,李衛還真是個當官的料,他做官不貪不佔、不偏不倚,話說回來,他家裡有的是錢,還需要貪嗎?

後來,雍正派李衛到江浙一帶查處買賣私鹽一案,結果李衛不負所托,三下五除二就全部的犯案人員抓獲了,獲得了雍正的交口稱讚,職位連連升遷。

雍正之所以重用李衛,主要看重了他身上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不畏權勢的特質,這在大染缸一樣的清朝官員系統中,著實難能可貴。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去世之後,李衛的境遇如何呢?乾隆是如何對待他的呢?


乾隆繼位之後,李衛繼續擔任直隸總督,期間還處理了親王私佔民田之事,因為處理得當,還獲得了乾隆的嘉獎,後來李衛還彈劾了兩位腐敗高官。

乾隆三年,李衛因病去世。

但李衛死了之後,乾隆做了一件事,令人心寒。

這天,乾隆到了杭州西湖遊玩,發現西湖邊有一座神像,上書湖山神位。乾隆走進一看,原來是李衛的。乾隆大發雷霆,說了句:

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並下令將神像拆除。由此可見,乾隆對這個前朝重臣還是不怎麼待見的,還好李衛死的早,否則日子也不會好過的。


一半秋色


李衛出生於江蘇豐縣一戶比較富裕的人家。李衛當官不是通過科考,而是花錢買個員外郎的官職,隨後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員外郎一職。他被雍正賞識是因為一件小事。

康熙年間,李衛曾在戶部工作,負責收繳錢糧。當時有一位親王分管戶部,要求每收錢糧一千兩就加收平餘十兩。所謂“平餘”即是各地在徵收賦稅中以加派、加徵的份額解送給戶部的。李衛覺得催繳難度極大,再加收十兩必定引起眾人反對。李衛沒辦法,乾脆弄了一個大櫃子,上面寫著“某王贏餘”。這把那位親王搞得非常難堪,於是不得不停止多收。

就因為這件事,整個朝廷都知道了李衛,身為雍親王的胤禛也聽說了這件事。雍正繼位後,特意召見他。在電視劇中,李衛擔當巡撫一類的封疆大吏。不過,真實的歷史則是李衛長期主管或兼管一方的鹽政工作。早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李衛被任命為雲南鹽驛道,一年後升任布政使,仍兼管鹽務工作。兩年之後,他榮升浙江巡撫,被命令兼任兩浙鹽政使的要職。李衛備受雍正信任,出身簡單,在朝廷上沒有什麼私交,這也是雍正不惜花費大量精力培養重用李衛的原因,雍正稱他“並未交接一人”。此外,李衛善於抓捕案犯,甚至把二三十年前的舊案都能偵破。雍正還向各地官員多次下發批示,讓他們學習李衛:“督撫中能察究匪類,惟李衛為第一,爾當仿效之。

”有一次,雍正要尹繼善評價一下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尹繼善想了想,這樣說道:“李衛,臣學其勇,不學其粗;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其刻;鄂爾泰大局好,宜學處多,然臣亦不學其愎也。”雍正聽了哈哈大笑,表示認同。

乾隆三年,李衛去世,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乾隆帝這樣評價道:“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今聞溘逝,深為悼念。”不過,李衛畢竟和乾隆關係沒那麼鐵,後來發生的一件事,顯示出乾隆內心的真實想法。乾隆帝有一次南巡,在西湖花神廟裡看到李衛及其妻妾的神像,對此,大發雷霆,批示道,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最終,乾隆對李衛及其妻妾的神像全部燒燬,這就是乾隆對李衛的態度,和雍正對待李衛是兩種不同待遇。

宣齋林衡敬啟











宣齋藝術館


雍正之所以能異軍突起,最後登上帝位,離不開四位大臣隆科多、張廷玉、李衛和田文鏡的擁戴,但我想如果說雍正年間的重臣的話還可以加上鄂爾泰,他雖然在雍正即位之前並不出彩,但得益於雍正的賞識,在雍正去世時任命他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不過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幾個人之間的黨爭,切實影響到了李衛,進而影響了乾隆早年對李衛的態度。

隆科多從雍正三年就已失勢,雍正六年就死在了禁所;田文鏡在雍正十年病逝,所以這兩位暫且不表。而剩下的張廷玉被乾隆百般羞辱,最終在家憂鬱而死,鄂爾泰雖然在乾隆十年逝世時還是榮譽滿身,可是十一年後也被乾隆因其侄鄂昌與門生胡中藻之獄,撤出賢良祠。很多人可能會說乾隆對李衛很特別,沒有像羞辱張廷玉一樣羞辱他,但其實他和鄂爾泰很類似,都是死後遭到了一定的清算。

李衛和其他幾位重臣雖然都受到了雍正的寵信,但他們之間卻矛盾不斷,田文鏡彈劾過李衛,雍正不為所動,之後田文鏡又轉而交好李衛,在李衛母親死時專門派人持厚禮前往弔唁,結果被李衛趕了出去。李衛又彈劾過鄂爾泰的弟弟鄂爾奇,雍正把鄂爾奇撤職,又表彰了一下李衛,但並沒有動鄂爾泰。當時攝於雍正帝壓制朋黨,他們還不敢表現的太過。等到雍正帝一死,鄂爾泰、張廷玉和李衛就自立門戶,互相傾軋。

可是相較於鄂爾泰和張廷玉,李衛長期任職外地,未曾入內閣軍機處,所以勢力相對弱小。擔心遭到鄂爾泰報復的李衛,便上演了一出好戲,跑到雍正靈柩前哭得死去活來,暈絕不能起。乾隆知道他的意思,安撫他努力報國就行,先帝沒了還有他在,並且賞賜了他珊瑚朝珠,再賜他的長子李星垣武探花及第。

事實上鄂爾泰在之後也確實不斷攻訐李衛。李星垣曾上奏說他父親:“平日孤身獨立,恐不合之人就圖報復。”乾隆非常不高興,專門派人訓斥了李星垣,但是也明確指出不合之人就是鄂爾泰。這說明了什麼,李衛孤身獨立,相比鄂爾泰不結黨,而乾隆也明白鄂爾泰在搞李衛。另外乾隆在乾隆五年的一道上諭中還提到,李衛去世時有人奏請將其直隸總督降為巡撫,這背後也有鄂爾泰的授意。

乾隆還提出讓李衛納入直隸賢良祠中供奉,而很快湖南巡撫雅爾哈善就奏請將已故的田文鏡從賢良祠中撤出。這看起來兩不相干的事情其實就是一件事,如果將田文鏡撤出賢良祠,那李衛又有何資格進賢良祠呢?所以乾隆沒有撤田文鏡,而是將李衛納了進去。

乾隆為何如此偏袒李衛呢?其實關鍵就在四個字“孤身獨立”,說李衛一個親信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相比較鄂爾泰,李衛確實沒行程像鄂爾泰和張廷玉那樣遍佈朝野的大勢力,所以作為乾隆最忌諱的是鄂爾泰和張廷玉,而不是處於劣勢的李衛。另外他幫助李衛,其實也是為了搞平衡,如果李衛這樣的重臣都被鄂爾泰搞掉了,那豈不是失去了制約嗎?所以對於急於尋求庇護的李衛,乾隆自然予以支持,甚至一度依賴李衛一派展開對鄂爾泰派的整肅。

只是兔死狗烹,等到鄂爾泰在乾隆十年病逝後,乾隆爺就用不上李衛一派了,比如作為李衛一派的主力彭家屏,就被乾隆斥責為李衛門下一走狗。而李衛也逃不過乾隆清算的命運,乾隆南巡江南,結果看到竟然有供奉李衛夫婦的花神廟。乾隆非常氣憤,說:“李衛於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在浙江無甚功德於民,聞其仰皆皇考恩眷,頗多任性驕縱之處。”並且下旨毀掉李衛的雕塑。

好了,我們來複盤一下,李衛和鄂爾泰等幾個雍正時期的重臣相互攻訐,而李衛勢力較弱,尋求新皇帝的保護,乾隆又需要藉助李衛制衡鄂爾泰,所以對其進行了相對的支持。可是等到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後,乾隆又想起了李衛在雍正時期的驕縱之處,便毅然決然的將其雕塑毀掉,進行了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