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起風了》美化戰爭?

小馬畫吧


宮崎駿在講述這段悲慘的故事時,再也沒有用動人的筆觸去修飾那段吃人的歷史。《起風了》不像《千與千尋》,也不像《哈爾的移動城堡》,裡面沒有魔法也沒有同伴。更沒有單純善良的主角。所有人在面對戰爭時都會一下子變得堅強又冷漠起來。

《起風了》裡面的男主從幼兒到長大,研發出了性能更加優良的飛機,保護了自己的國家。可是當他坐在房間裡望向窗外時,吐露出的那一口煙卻充滿著成年人的無奈與惆悵。

紅色的愛情是無法長久的存在

你有沒有看到過世上最美的笑顏?回憶裡還有沒有過那個人的身影?

世上最大的無奈就是記憶力美麗的姑娘在現實中不見了蹤影。

在戰火連天的世界裡,人們之間的所有情感都顯得彌足珍貴起來。男孩自幼愛飛機,長大以後也堅持自己的選擇不停地研發出更好的飛機。他還記得自己坐在火車上看到的女孩,還記得陪伴自己度過了前半生的女孩,那個女孩留著一頭短髮,身穿黃色小洋裝。每當他走過時,女孩便靜靜的看著他,不出聲也不移動。

若是在和平世界裡,可能男孩長大後會變成一名飛行員,女孩依舊會溫柔的朝他微笑。可是戰爭容不得一絲溫情。戰爭意味著疾病、飢餓與死亡。男孩記憶中的女孩,在嚴酷的戰場形勢裡倒在了病床上。女孩被留在冰冷的冬日,沒能等到和平的來臨。

世事無常,贏了天空,卻輸給了死神。男孩的眼眸裡沒有悲傷,只剩下一片冷靜。但當他坐在飛機上,往下看到一片綠地時,風吹草動之間,恍然間一名少女亭亭玉立,朝著他在笑。

戰爭是一件很可怕的是,但是更虐人的是發生在戰爭中彌足珍貴的感情。宮崎駿或許便是想到了這一點,於是他拋棄了魔幻主義的童話繪製,轉向了寫實風格的故事設置。

於是男女主的感情色彩從一開始就被定好了。那是紅色的愛情,是發生在戰爭中,寓意著殘酷與兇暴,即便奮不顧身的朝對方跑去,最後也要受到血液的侵染。戰爭不會放過每一個人,也不會饒恕每一分情感。它就像兇殘的暴君,冷漠而殘忍,掠奪每一塊領土,將自己的疆土沾染血液,這也是它的目標。

紅色的愛情同樣意味著死亡與消失。

所以那一份愛意也只能隱藏在男主冰冷的外表下,戰爭奪走了人們微笑的能力。

宮崎駿永遠不是童話大王

如此可怕的東西,消滅它的代價卻是鮮活的肉體與脆弱的人們。戰爭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和平世界裡的安逸卻讓人輕輕鬆鬆忘卻了換取和平的代價。

宮崎駿創作的初心應該也是想要讓這場殘酷戰爭直接展露在人們的面前。將戰爭的殘酷與男女主之間美好純真的愛情形成對比。當男主坐在火車上看著自己的故土風景慢慢地發生改變時,當男主走在飛機的殘骸中時,當他看到女孩在白紙上描繪的風景時。最後,他看到的只有記憶中的女孩,還能走在那片綠地中。

宮崎駿畫了那麼多動漫,講述了那麼多童話般的故事,但是他始終成不了童話大王,因為童話都是小孩看的。

但是宮崎駿的動漫卻是給大人們看的。

他的動漫之下隱藏著對世界的思考,與對人性的懷疑。不過還好,最終宮崎駿還是選擇相信人之本性也有善。

所以我們看到的主角永遠有著一顆極為細膩且柔嫩的心臟。

即便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也能抱著一個赤誠之心去面對。

觀眾們也正是在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中,

哭過、也笑過,最後對世界的看法發生改變。


黑曉生


首先,我並不贊同這樣的說法。說出這樣話的人恐怕對宮崎駿不瞭解,對《起風了》也不瞭解。


很多人都知道《起風了》的主人公的原型是設計出零式戰鬥機的掘越二郎,以此為根據說本片美化戰爭和侵略,這樣未免片面。


因為片尾明確表明了致敬掘越二郎還有作家崛辰雄。而且《起風了》片名和部分情節也取材自崛辰雄於1937年創作的小說《起風了》。


崛辰雄在戰爭中以奧地利詩人里爾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堅守沉默為例,認為沉默是最好的選擇。以沉默來表達自己反對戰爭的思想。

因此僅以掘越二郎的人物原型說影片美化戰爭和侵略是片面的。


而且,讓我們再回到影片中。儘管影片主角二郎沒有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反戰立場(這一點恐怕就是讓人誤會的地方),但是透過影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行動,我們細加分析也可以看出宮崎駿傾注於人物和影片的反戰立場。


《起風了》是一出在戰爭時代個人理想和愛情都因此而毀滅的悲劇,如果說這都算是美化戰爭和侵略的話,那世界上所有戰爭題材都是這樣了。


影片一開始,二郎夢中坐著飛機翱翔於天際,卻被黑色扭曲的炸彈炸燬。這一幕明明白白預示了二郎的理想將因戰爭而毀滅。

二郎的理想是什麼?


是飛機夢,造出美麗的飛機。


他的理想實現了嗎?並沒有!因為戰爭,他造出美麗飛機的理想最終都沒有實現。


在二郎眼中,美麗的飛機不是性能強悍的戰鬥機,不是他最後設計出來的廣受研究院和軍方讚譽的戰鬥機。


影片中,二郎認為美麗的戰鬥機是在德國參觀中,一家小型的民用飛機。在日方人員參觀容克斯博士的研究所的時候,他們重點在於那個龐大的可以用來改造成轟炸機的飛機。


而二郎卻走到旁邊的小型民用飛機旁,併發出“真漂亮”的由衷讚歎。


在最能體現主人公內心的夢中,他和自己的偶像、精神導師卡普羅尼對理想、對飛機的談論中,二郎向其展示的理想中的飛機模型是一駕純白的無引擎,不搭載任何武器的飛機。

影片最後,二郎在滿是飛機廢墟的草原行走,再次遇上了卡普羅尼。他對二郎說,好壯麗啊,做的十分不錯。但是二郎說,但是最後沒有一架飛機能夠返航。卡普羅尼說,飛機是受到了詛咒的美夢。

是什麼讓其遭受詛咒,自然是戰爭。若無戰爭,翱翔於天際的飛機就是搭載人飛翔藍天的自由之翼。


最後,二郎的妻子菜穗子出現,對二郎說,活下去。然後隨風而逝。二郎的理想也終於隨風而逝。

而且影片藉助角色之口,表達了對日本自殺式的展開戰爭終將毀滅的立場。


在山上旅館的德國人還有二郎自己聽聞日本對中國、蘇聯、美國等國家開站,說“日本會毀滅”


戰爭會讓日本毀滅,這難道還不夠反戰?


熊貓沒有黑眼圈


過度偏執,先入為主,文化層次不足的人才看不出反戰意味。

開篇主角夢中的飛機已經有零式戰記的雛形。但是飛機飛翔的很寧靜,這篇寧靜也為整部電影墊下基調。

中篇看見了地震的苦難,主角依然困難懷揣夢想前行。宮崎駿強大的敘述能力,在此時已經讓觀眾潛移默化的無法和0式戰機做關聯。後面的與妻子相遇,平靜的告別,一點點的把夢想實現。

最後一幕,原型機飛上天空的時候,觀眾已經完全忘記0式戰機這回事了。但是就在原型機器在安靜的天空中飛翔,一個順暢的盤旋之後。畫風突轉,搖身一變為零式戰記了!這一刻我淚目了。

一個安靜平和的人,懷揣純粹夢想,放棄快樂愛情為其實現而奮鬥。這個夢想的果實,卻在戰爭年代,搖身一變,成為軍國主義罪惡的機器,成為噴吐火焰收割生命的惡魔。

宮崎駿花了99.9%的時間,講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卻在最後0.1%時間將其完全摧毀。這個敘事水皮已然是他生涯最高峰。也表達了他生涯最有寓意之反戰。還看不出反戰意味的人,建議重新看!!!!!!


來自吐槽星的我


我感覺這部電影是表達了反戰情緒的。

電影開頭講述的是主人公崛越二雄對於飛機的著迷,在做夢的時候與意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一同登上了一架新式飛機,原本是戰鬥機,但是上面卻滿載了卡普羅尼先生請來的平民工人。他崇拜卡普羅尼先生,甚至這個人貫穿了他一生的夢境,做這樣的夢一定也表達了他內心反戰的想法。

在一次飛機試飛的時候,飛機失事,崛越二雄說過,我可以減輕飛機的重量,但前提是不配有武器彈藥。這說明他內心是不願意自己設計的飛機配有彈藥的。

後來崛越二雄的愛人菜穗子病重咯血,他趕回去看她,由於設計任務緊迫而繁重,在趕回去的路上還在拼命的計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淚水打溼了計算紙,這說明他心裡其實更牽掛著自己的愛人,但迫於無奈只能短暫見過一面後就匆忙離開。

直到後來菜穗子為了陪伴他離開了療養院,以及病重去世,都表明如果沒有戰爭,崛越二雄會有更多的時間與菜穗子待在一起,甚至在他的陪伴照顧下菜穗子還有可能痊癒。

崛越二雄的飛機夢不一定非得設計戰鬥機才能實現,如果設計的是民用飛機,他還可能帶著菜穗子一起周遊列國。

末尾再提一句,因為這部電影,宮崎駿在日本國內被打上了“反日”和“叛國者”的標籤,這足以說明他對二戰的反對以及對和平的嚮往。


巴掌小兔


看了《起風了》,宮崎駿這次說要退休,從這部片看來,是真的了。《起風了》從一開始就是明朗的畫風,慵懶悠閒的音樂,一個少年作著夢,卻也是他未來的夢想,夢想因為近視而扭曲、殞落……但是不能開飛機,還是可以造飛機,看來恰似一部有志者事竟成的勵志片。

青年時期的主角,在火車上巧遇幼年的菜穗子,兩人都受過外語教育,在當時知識份子極少的情況下,一見面就互有好感,緊接著在大地震中,小女孩把主角當成白馬王子,青年卻施恩不求回報,連名字都沒留下就走了,等到地震過後,才想念女孩,想去拜訪,街區卻已經夷為平地,無處可尋,就這樣蹉跎了光陰,沒想到兩人卻在風景勝地相會,看似是一部純情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甜美愛情片。但這部片其實卻是一部悲慘到不行的電影。

據說,每當宮崎駿煩惱下一部動畫的題材時,都會認真參考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的意見。但當鈴木敏夫建議改編宮崎駿曾經在月刊連載的漫畫《風起:妄想重返》時,卻被宮崎駿一口拒絕。

宮崎駿拒絕鈴木敏夫的建議,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宮崎駿不拍不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二是宮崎駿的立場向來反戰。宮崎駿認為,《風起:妄想重返》的故事有機會被別人指是宣揚戰爭。不過,宮崎駿最終也被鈴木敏夫說服。鈴木敏夫認為,把反戰的信息帶到戰機設計師的成長故事之中,雖然有點矛盾,但這正是最好的做法。

所以明明是戰爭的故事,但電影裡卻沒有半個戰爭的畫面,用宮大師話來說,能避免就避免,因為他不想挑起過去的傷痛,深刻的將他的"反戰"情緒與智慧融合在這部電影裡。


大牌情報局


說實話,我覺得這電影較之被國內媒體廣泛批鬥的永遠的0,反戰思想表現的不是那麼深刻。

永遠的0反映的是神風自殺特工隊的故事,而且原創作者否認南京大屠殺,國內媒體便都一口咬定這是部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然而我看過之後覺得,這是部不折不扣的反戰片。裡面的主人公意識到那場戰爭日本註定失敗,飛行員們去自殺特攻毫無意義,便想方設法讓他們活著回來,等戰爭結束後好好過日子。

起風了,如果不是宮崎駿指導,估計國內媒體也得一片攻擊謾罵之聲,得說美化沾滿被侵略國家軍民鮮血的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還有這麼一句臺詞,掘越二郎說僅僅是為了研製更好的飛機。按照國內媒體的尿性,居然沒有說這是為了推脫責任,這也算是個進步。畢竟,武器設計師算不上戰犯。至於這片子反戰不反戰,僅有幾個鏡頭通過周圍環境反映他內心的失望和傷心,因為自己研製的飛機被當成了侵略工具。情節上更多的是像個紀錄片似的反映他的人生經歷。所以我覺得反戰思想是有,但不深刻。


勳爵大人


這要看你是誰了?比如我要是當時的日本人,聽到皇軍佔領南京的喜訊,肯定也會山呼萬歲,以效忠天皇陛下。至於殺掉多少平民,請問打仗哪有不死人的?皇軍的殺人效率越高,大日本帝國的敵人死的越多、越快,大東亞共榮才會越有保障。

藝術沒有國界,藝術家卻是有祖國的。硝煙散去了無痕跡,難免好了傷疤忘了疼。有人痴迷零式戰機,有人驚歎大和戰艦。身為一箇中國人,我覺得要論武器的藝術內涵,“胖子”和“小男孩”才是最富詩情畫意的。


無腦康小軍


故事我覺得還好,但是那個飛機設計者真的那麼恬淡嗎?我看也不見得。美化戰爭是有的,但是動畫片還是很好看。一方面我是個日漫日本動畫的粉絲,這個故事真的很好。恬淡優美感人肺腑。甚至催人奮進。另一方面我是個軍迷,深深的知道零式飛機的設計師絕不可能是平靜優美的人。零式戰鬥機的設計思想深深的植根於視人命如草芥的武士道思想。沒有任何對飛行員的保護。就像一把飛行的武士刀。到處散發著詭異的寒氣。


肥肥飛呀飛


首先,宮崎駿他是日本人,他的作品出發點是描寫日本普通人在戰爭的狀態,他不可能站在中國人的視角,體會中國人民在戰爭受到的傷害。其次,他在日本人中能反思軍國主義的錯誤,已經很不容易了,是進步的體現,不能苛責他代表日本人表達贖罪或。第三,日本普通人在軍國主義分子統治下,也是受害者,因為不能苛求一個人改變這個時代,他的夢想無法實現,變成軍國主義利用的工具,人生變成一個悲劇,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他這不是反戰,難道是什麼?當然,他確實沒有直接譴責日本犯下的罪行,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如果是這樣的話,這部電影也不無法通過日本審查從而上映了吧


海棠花溪GO


卡拉什尼科夫發明出了AK-47突擊步槍,這把步槍奪去了千千萬萬的生命,他晚年為自己發明槍械追悔莫及。他是世界的罪人嗎?罪惡不在零式戰機,不在他的發明者。在於煽動,逼迫飛行員去製造罪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