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案再審彰顯新時代法治文明進步

峰迴

6月13日上午8點半,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公開開庭審理原審被告人顧雛軍等虛報註冊資本,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資金再審一案。該案的再審再次彰顯了黨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護產權的決心,再審的過程也讓社會公眾看到了新時代下法治文明的巨大進步。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這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無疑表達了程序正義對於實現實體正義的重要性。顧雛軍案再審,最高人民法院除了公開開庭審理外,同步在最高人民法院網、中國庭審公開網、中國法院網、最高人民法院微博進行圖文直播。公開是最好的穩壓器,也是最好的法治課,通過最大限度的司法公開,將庭審過程“曬在陽光下”,將公正的實現過程“送到群眾眼前”,徹底消弭誤解、打消猜忌,讓司法公信力回到正軌。通過充滿法治溫暖的司法為民、便民舉措,在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同時,也讓該案再審再次成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正如一些網友評論說,“通過顧雛軍案再審學習到很多法律知識,同時對於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有了清晰的認識”。可以說,這樣的評論正是對最高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為民司法最強有力的肯定和回應,將極大助力全社會形成學法懂法守法敬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顧雛軍案的再審絕非偶然,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司法體制改革成果凸顯的必然,尤其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更是為該案的公平公正審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五年,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多項改革意見。在全國法院試行庭前會議、排除非法證據、法庭調查三項規程,推進庭審實質化等,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顧雛軍案的庭審現場,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原二審裁定列舉的140多項證據分組進行質證,再對15項新證據逐一舉證質證。13日的庭審從上午8點半開始,到晚上24點尚未結束,整整持續了15個半小時,對於很多非法律專業和沒有參加過庭審的人來說,可能150多項證據這個數據並不起眼,但是一直持續15個半小時的庭審恐怕會讓很多普通人打怵,而14日庭審又繼續進行。正如一些網友評論說,“法官們真是用生命在戰鬥”,但為了儘快給當事人和社會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覆,這15個半小時裡,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們以對法律、對事實、對當事人、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將證據質證、控辯雙方爭議焦點等影響案件公正裁判的因素完全曬在庭上,讓公正看得見摸得著更實現得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進一步牢固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此外,該案庭審中的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鑑於顧雛軍案所涉專業性較高的問題,為充分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確保案件的公正審判,顧雛軍申請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現任國務院參事謝伯陽出庭作證得到法庭允許。具備專業知識的證人出庭能夠進一步釐清案件爭議焦點所涉專業問題,提升庭審質證效率,為法官公正裁判提供有益參考,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於人民法院公正裁判的信心。此舉也得到了大多數網友的點贊與認同。

顧雛軍案的再審是最高人民法院落實黨中央產權保護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政策的又一個標杆案件。“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兩千多年前孟子的名言,揭示了產權保護對國民追逐財富、創造價值的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產權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強調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通過審判執行活動,依法保護產權,促進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職責和重要使命,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切實加強產權司法保護的意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產權案件工作實施意見》,從制度層面全面加強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顧雛軍案的再審無疑體現了新時代下最高人民法院落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的果敢與擔當,為營造公平、公正、法治、有序的良好市場經濟環境提供了助推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