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大東區:深化社會治理 彰顯“楓橋經驗”

疫情防控是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在經受大考中收穫經驗?我們看到,大東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東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深入學習“楓橋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一網一格多功能”社會治理模式,並於2019年7月19日召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現場會,在全區範圍推行。“一網一格多功能”模式就是依託“網”和“格”實現服務群眾的最後“100米”,讓“信息在網上傳、人在格中轉,事在格中辦,治理成果在格中體現”,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門口升級。疫情發生以來,“一網一格”模式有效地回應群眾關切,紓解群眾情緒,增強群眾信心,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督、民事民評的“五民”工作法等創新舉措在防控中發揮極大作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大東給予指導幫助,助推“楓橋經驗”在大東區彰顯生機,煥發新彩。

“一網一格多功能”治理模式的載體是“網格”。疫情防控期間,“三無”小區成為薄弱環節,也顯露出“網格”邊界的重要性。據統計,大東區有大大小小482個開放小區,建築面積達1387萬平方米,佔全區總量的52%。2月2日,全區利用3天時間完成了開放小區封閉改造,投入資金467.75萬元,設立封閉圍擋設施26721延長米,建築面積1124萬平方米,原來暴露於開放管理中的2240棟居民樓,17.5萬戶居民都實現了封閉管理,切實保障了居民的生命健康。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如何危中見機,危中尋機?疫情當前,從前難以封閉的小區,不僅封閉起來了,還獲得居民們的充分支持和高度認可。大東區深刻地認識到:疫情防控投入的巨大的經濟代價和社會成本就是社會治理深化提升的催化劑。開放小區進一步規範化管理,強化“網格”管理的物理邊界,從而進一步夯實“一網一格多功能”治理模式。2月5日,全區實現封閉管理的第二天,區委迅速決策:推進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讓“防疫安全牆”屹立不倒!

大東區確立了“試點引路—複製推廣—分類實施”的工作思路,區委書記、區長掛帥出征,區委副書記和區政府主管副區長具體推進,區委政法委統籌,區房產局、區民政局、區應急局等職能部門和各街道、社區主動作為,加速推進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進程,形成齊抓共管的綜合治理格局。

實施“四步走”策略:第一步“破冰”,在2月9日,選取前進街道前進新村小區作為村屯實行規範化管理試點;第二步複製,“由1變3”,在2月11日分別增加萬泉街道舟泉小區作為老城區小區實行規範化管理試點、二臺子街道天東小區作為城鄉接合部小區實行規範化管理試點;第三步推廣,“由3變20”,在2月17日,區委決定在每個街道各選取2個開放小區作為試點,利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20個試點小區規範化管理工作;第四步普及,為“由20變482”,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在全部開放小區普及開來,305個開放小區、60棟單體樓已經實現保障型物業管理,年內實現全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