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作者欧丽鸾今年80岁整,是一名萍乡卫校老教师,至今桃李满天下。

1970年萍乡卫校复办,全程参与了萍乡卫校复办工作,成为见证者。

在萍乡卫校去年60周年之际,回忆旧事,写下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章,现发布于《街拍记》。

萍乡市卫生学校创办于1958年。

之后,因故停办。

1970年复办,至今49年。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位于320国道白源路段的萍乡卫生职业学院)

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旧址,搬迁到更新更大的校址,而且已经升级为萍乡卫生职业学院。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牛角坪老卫校)

1970年5月,我被借调到萍乡卫校,见证了萍乡卫校的复办和发展。复办之初,只有4名教员,我是之一,教《病理学》课,而我这个教师还是借来的。

一家分三地 申请回萍乡

1959年,我从江西医学院中级师资进修班培训结业后,被分配到南昌市卫生系统,担任院办校的专职《病理学》课教师。

文革期间,江西省卫生厅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6.26指示,要求各地、市医疗单位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看病。

我被安排在南昌市工农兵医院(即现在的南昌市第一医院)医疗队,到兴国县长冈乡巡回医疗,时间是1968年3月26日至同年11月9日。

就在那一年,江西省革委会做出一个决定:医疗队队员全部就地安家落户。

这个突然的决定,让全体医疗队队员感到措手不及。出发前,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对于家中老小,都只作临时安排。

我将一个不满3岁的女儿,送到在杭州工作的她爸爸那里,年老体弱的孩子爷爷奶奶则在萍乡,一家5口分居三地。倘若我落户赣南的兴国县,势必一家人将长期分居两省三地。

于是,我斗胆地给萍乡县革委会写了一封申请信,请求允许我回萍乡落户。

幸运的是,很快就收到了接纳通知,被安排在婆家所在地的福田公社卫生院当赤脚医生。

就这样,我于1969年5月1日离开了学习、工作、生活了14年之久的南昌,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卫校复办 开始借用生涯

自1959年8月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干的是教学与教务行政工作,基本没有接触过临床,所以卫生院领导没有安排我上医疗班,而是一个接一个地让我参与外派工作

比如:福田中学“医务班”的培训,公社征兵体检,搞“一打三反”专案,筹备由卫生局主办的全市“6.26”讲用会(1970年6月4日)和筹组全市中草药展览,等等。

就是在这些外派工作中,让我跟萍乡卫校结缘。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早期卫生学校一角)

1970年5月份,卫生局人事科通知我参加萍乡卫校复办筹备小组会议。筹备组成员有张楚、刘合林、王爱菊和我共4人。

1970年9月14日,我正式离开福田公社卫生院,来到学校上班。

刚报完到,一位女同事就递给我一张课程表,并提醒说:“明天有你的课。”

“啊,我来得这么及时,”我脱口而出:“那,课本呢?”

回曰:“没有。”

一个“!”和“?”在我脑子里飞快闪过,但我没有再问“为什么”。

幸亏我学生时期(包括进修期间)所读过的课本(前苏联版教材)和笔记本,已全部随我从“河东”带到了“河西”——讲稿就不是问题了,加上原先在南昌市院办校期间的教学实践,我心中的底气也有个七八分。

经过一番准备,第二天,我从容地走上了讲台,开始我的借用教学生涯。

复办之初 条件艰苦

1973年2月份,江西省卫生局政工组发来“与原单位复鈎”的通知,那时,我回萍乡将近4年,已家安心安,没有去办理“复鈎”手续,安心地在萍乡卫校待了下来。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复办之初,学校设在汪公潭山上,与萍中、萍师一起三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管理结构为连排建制。卫校为6连,共有4个排,即教学班。1973年学校开始面向全省招生时,只有一个护士班。学校搬至萍乡市药检所和卫生工作者协会楼上,1975年搬至牛角坪校址)

卫校复办初期,可说是一无所有,真的是从零开始。

我所承担的《病理学》课程毫不例外:没有教材,没有挂图,没有模型,没有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没有动物实验,没有影像资料……上课基本上就是“板书+讲解”模式,单调乏味。

随着国民经济逐年好转,学校财政拨款逐年增加,教学条件才得以改善。教师(包括实验员1名)人数到1979年底已增至5人,(1984年罗增宏与李炳生老师先后升任学校领导)。

1985年,终于有了全国中等卫生学校统一教材。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91级医士班学生参加显微镜操作知识竞赛,后中短发者为欧丽鸾)

病理实验室设备业已齐全,可以开展“外检”、尸检和动物实验,并有种类较多的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幻灯片、电影片,学校有显微镜室和电化教室可以满足视听教学要求,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渐趋合理。

我们的实验室,成为向来宾展示的一个窗口。我幸运地亲历与见证了萍乡市卫校,这段从无到有的历史。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欧丽鸾在写病理报告)

病理实验室的设备,大都可以花钱买到,唯有一样东西,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那就是病理标本(包括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

因为,它不可以人为制造,只能采用手术方法从病人身上取得,必须陆陆续续地收集,必须日积月累。

到我退休的1994年底,经我收集制作的大体标本已有百余件,(有的存放在正常人体解剖实验室)。这些标本主要由本市各医院病理医生和法医提供,少量的来自省内外同行的支援。

病理切片的故事

说起支援,让我想起一桩很巧的往事:1978年下学期,77级医士班新开了《病理学》课程,我打算增加一点直观内容:“镜下病理变化”,但是手里没有一张病理切片。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欧丽鸾与同事在学校假山水池边)

我到教务科提出没有病理切片问题,负责人李德耀出了一个主意:向全国各地医学院求援!

这招还真灵,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江苏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寄来的6种病理切片。

我真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赶紧将显微镜摆在教室里和走廊上,组织同学们学习观察。

巧的是,头天收到切片,第二天省里的教学质量检查组就来了,指定要抽考病理切片。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欧丽鸾写病理报告)

由于77级医士班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很快掌握了6种镜下病理形态,被随机抽考到的数名同学居然考出了总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借用18年的教师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短发背影为欧丽鸾,1970年11月份参加军训拉练活动)

自卫校复办以来,我和同事们一道,闻着铃声进教室,掐着时间出课堂,军训拉练、采集中草药、开门办学(带领学生到白竺巡回医疗)、参与学校第一个实验室——正常人体解剖实验室的建设、参加建校劳动和支农双抢等等,一样不落。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与学生的合影)

1981年还得到了一次进修提高的机会,在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进修“外检”……我压根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借用人员。

直到1988年,因为工资关系不在萍乡,失去了一次调资机会,才让我想起复钩这件事。

萍乡:四十九年前,萍乡卫生学校是这样重新开办起来的

(老卫校门口,欧丽鸾与同事合影)

那一年,南昌市卫生局来人商调,萍乡市委组织部却不肯放人.

至此,我的工资关系才从南昌市转到萍乡来,这个借用期才画上句号,掐指一算,整整18年。

文字/欧丽鸾摄影/黄叶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