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拆出5套,4子女爭論給出三個分配方案。老人迴應兩個字:不分


房子拆出5套,4子女爭論給出三個分配方案。老人回應兩個字:不分

【1】四個孩子,一個孝順的都沒“押”中

張大爺家住的是老房子,經濟條件很一般。

張大爺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老大老二是兒子。四個孩子成家之後,陸續都搬出去住了。張大爺心裡很清楚,四個孩子私底下有點“較勁”,都是“看著別人”。孩子們不往好處裡比:你是老大,你應該多照顧老人;你是女兒,你應該多照顧老人……

對於這四個孩子,老張既氣憤,也無奈。按理說,這麼些個孩子,怎麼也有能對老人好一點的,可是一個也沒碰著。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有時候老人經常感慨:還不如就一個孩子。人為啥不學會往好處裡比,總看著別人不好的地方……

張大爺的愛人對事情反而看的比較開:

“人各有各的福,各有各的命。

這個跟有多少孩子沒關係。就算一個,也不一定對老人多好。別人家孩子多,也有和和氣氣的。與其抱怨孩子,還不如咱們自己把日子過好。”

對於老伴兒這種看法,張大爺是認同的,只是想起來心裡很不舒服。誰不希望家裡都好好的?

為這個事情,張大爺想過,也反思過自己:是不是孩子們小的時候,因為忙著養家對孩子關心的少?忙活大半輩子也沒掙多少錢,孩子們嫌家裡窮?還是自己的脾氣性格不討孩子們喜歡?……

張大爺一直覺得老倆對孩子做的不錯。孩子們小的時候,對孩子管教是少,嚴厲居多,但那也是為了孩子好;自己就這麼大點本事,要說掙大錢也沒那個能力,自己一家人別那麼功利;至於脾氣性格,自己不是那種脾氣大發火、偏向誰不偏向誰的問題。

房子拆出5套,4子女爭論給出三個分配方案。老人回應兩個字:不分

還是老伴兒經常開導他:

“別瞎琢磨的,你想這也沒用。就算是咱們的問題,這些事兒現在還能改不?都七老八十的人了,再出去拼命掙錢?圖啥?

再說了,孩子都大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自己心裡都是有數的。願意的,不說他們也會做。不願意的,說多了也沒用。”

老倆能夠相互支持、關愛著走過這麼多年,或許對於他們來講,才是最寶貴的。老伴兒說的對,所以,張大爺慢慢也想開了:顧好自己,顧好老伴兒,倆人先自己好好的,比什麼都強。沒有必要花精力去想別人的事兒。

【2】房子拆遷,方案一出,孩子們紛紛回家

大概有個二、三十年了,張大爺的家門一直都很“冷清”,很少有一大家子人一起團聚的時候。經過這麼些年,老倆其實也早習慣了。

房子拆出5套,4子女爭論給出三個分配方案。老人回應兩個字:不分

雖然房子已經有些破損,牆壁都開始掉皮了,但是對於他們倆人來講,這是一個家,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加上老街坊們都比較熟了,生活上倒是也算充實。

四個孩子裡面,相對來說,回來勤快的,也就是老二多點兒。原因很簡單:老二離得近。張大爺六十多歲那年得過一場大病,住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院。發病當時,老伴兒先給二兒子打的電話,把老張送到醫院,當時老二交的住院費。

因為這個事兒,幾個孩子產生了摩擦:老二覺得,父母鬧病應該是四個孩子的事兒,住院費應該四個人均攤,其他仨孩子都沒表態,也沒做什麼動作,讓老二非常不高興。後來還是張大爺把住院費“還”給了老二,才算“抹平了”。

自打這個事情起,幾個兄弟姐妹之間關係變得更加不好。

好多年過去了。張大爺家住的那片,整個都要拆遷了。消息一出,街坊鄰居們天天議論這個事兒,有不願意離開的,有想著怎麼討價還價的,還有算計能分出多少套房的……有時候拆遷就這樣,不是有個詞叫“拆二代”麼?一拆遷,能出一批有錢人。

張大爺挺捨不得的,幾十年生活早就習慣了,對老地方有了很深的感情,跟老鄰居們常來常往的又方便。這一拆,生活環境變了,不知道能不能適應。

老伴兒常勸他:

“報紙上不是寫了麼?這是規劃,咱們得服從。難不成你還想當個‘釘子戶’?咱家不幹那事兒。到時候看看怎麼個補償方式吧,有咱倆住的地方就行了,別想那麼多。”

誰知拆遷方案一下來,按照張大爺家的情況,居然能補出5套房來!

他們不太瞭解怎麼算的,但是從來沒想過能一下子這麼多套。看著這個結果,老倆開始有點不知所措,隨後反而平靜了下來:他們知道,這次拆遷的結果,一定會“驚動”孩子們。老倆到底應該怎麼決定,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

果不其然,幾個孩子也早都知道拆遷的消息了,也一直盯著補償的問題。一聽說這麼個結果,一下子全來了。

張大爺家平時的冷清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3】為分房,四個孩子爭論不休

孩子們的來意,張大爺和老伴兒很清楚:無非是想分得幾套房。

房子拆出5套,4子女爭論給出三個分配方案。老人回應兩個字:不分

這時候,孩子們不再看誰不來了,都爭著看看誰又跟爸媽唸叨房子的事兒了。所以,經常是四個孩子一起來、一起走。

張大爺的老伴兒先問起了話:

“既然你們也知道拆遷的事兒了,你們說說有什麼想法,我們聽聽。”

老二先說話了:

“我平時照顧爸媽多,上次爸住院的錢都是我花的,我不跟你們哥仨平分,要兩套。爸媽平時自己留一套住就夠了。其他兩套,你們商量著來。”

老大看了一眼老二,帶著些嘲諷的語氣說道:

“你照顧爸媽多?哪兒多了?無非是過家門進來看看,那是因為我們離得遠!

再說,住院費是你花的?我怎麼聽說後來爸把錢給你了?充其量也就是墊了一下吧。我的想法是,爸媽必須兩套,他們住一套租一套。我是長子,我兩套。老二,哥也不磕磣你,你一套。倆妹妹嫁出去了,就別惦記了。”

倆女兒不幹了:憑什麼嫁出去就不能分家產了?四個孩子,加上爸媽,正好一家一套,最公平。

看著幾個孩子們的爭論,張大爺和老伴兒都看在眼裡。也是他們能想象到的情形。聽完這些話,張大爺開口了:

“都說完了?聽聽我的意見,就倆字:不分。”

孩子們一聽都愣了:

“你們要那麼多房子有什麼用?”

“人家老李家仨孩子,每個人還分了一套,咱們輪到咱家就一套也不分了?”

“爸,你這時候別犯糊塗,現在給我們,比今後留給我們可省錢省事兒多了。”

“……”

七嘴八舌的話,張大爺直接就打斷了:

“我說了,不分。

我再說明白點兒,我和你媽活著的時候,誰也不分。

房子多也好、少也好,是我和你媽用來養老的,萬一哪天需要錢,我們起碼還有的賣。什麼時候我倆都走了,剩下的,再留給你們。

我說明白了不?至於留給誰,是你們幾個平分、還是誰有誰沒有,現在我們沒定。我和你媽商量好了,我們會寫份遺囑,到時候看你們誰順眼就留給誰。”

幾個孩子面面相覷,沒想到老人對於分房的事情早有想法,而且竟然是這麼個結論,有點出乎意料。在他們看來,老人不可能留那麼多套房,肯定能分幾套出來。

聽完這個結論,孩子們都特別不高興。還是老二“膽子”大一些:

“爸,你這想法,太冷漠了吧?誰家老人不為孩子考慮?你們把著這麼多房子有什麼用?如果這樣,今後還怎麼指望我們伺候你們?”

張大爺心裡早有了主意:

“沒事,誰伺候我們,留給誰。不伺候,一分也不留。

沒人伺候,我和你媽把房子都賣了,也有去處。這事不是我和你媽怎麼著,取決於你們自己。

過兩天我們就籤協議了,只有我和你媽去籤。簽完協議,我們再寫份遺囑。

別說我們冷漠。想想你們老了,你們希望孩子們怎麼對待自己,就是現在我們的想法。”

【4】啟示

沒房子的頭疼,房子多了也頭疼——都是利益使然。

孩子們能朝老人要房子麼?當然能。但是,“該”朝老人要麼?這得打個問號。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家庭,包括父母、子女都有這樣的想法:接濟孩子,或者受到父母的接濟,都是應該的。

“應不應該”,其實是一個主觀判斷題。這裡不存在天然的事兒:不能因為你是父母,就必須要被子女“啃”;不能因為你是子女,就必須得養我、最後財產還一分落不著。

通過張大爺的做法,有兩點啟示與大家分享一下:

1.老人很“拎得清”。

拎得清兩件事兒:一件事是很清楚該分給誰、不該分給誰。一件事是特別懂得保護自己。按照目前子女對待自己老倆的態度上,誰也不該分;房子是不少,攥自己手裡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險。

2.老人很懂得“拿住”。

張大爺說了:我只會把財產留個照顧我們的人,不照顧的人一分也得不到。這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個約束。想得到財產麼?財產是作為回報,需要的是對老人贍養付出。老人會通過遺囑的方式,把子女“約束”下來。

這兩個點,是希望給到老年朋友的建議。當然,除此之外,老人還要學會真正公平的對待:對待子女,對待自己。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